谁能告诉一些关于太空的知识给我

作者&投稿:解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告诉有关太空的知识?~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universe,space;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8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太空”是由无极元和能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的,存在时空概念并存在于宇宙内部的一个有限的,有着开始和结束的整体事件,是易学中的太极世界。太极世界里有能量、有物质、有时空和事件。太空同样也是佛教中描述的“万有”,是基督教中描述的“一切”。柯易《论宇宙和太空》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 太空
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太空(20张)
编辑本段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划分
  关于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划分问题,历来有两种对立的主张。 太空
空间论
  主张以空间的某种高度来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以确定两种不同法律制度适用的范围。
功能论
  认为应根据飞行器的功能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则其活动为航天活动,应适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则其活动为航空活动,应受航空法的管辖;整个空间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必要。   就“空间论”而言,关于确定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几种意见:   ①以航空器向上飞行的最高高度为限,即离地面30~40公里   ②以不同的空气构成为依据来划分界限。由于从地球表面至数万公里高度都有空气,因而出现以几十,几百,几千公里为界的不同主张,甚至有人认为凡发现有空气的地方均为空气空间,应属领空范围   ③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1976年,巴西、哥伦比亚、刚果、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肯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等8个赤道国家发表《波哥大宣言》。主张各赤道国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静止轨道 (离地面35871公里)属于各该国的主权范围。上述主权要求,使外空划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近年来,一些持“空间论”者逐渐趋向于接受上述第三种意见,即离地面100公里左右为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1975年,意大利在外空委员会提出以海拔90公里为领空(空气空间)的最高界限。1976年,阿根廷、比利时和意大利支持以海拔100公里为界。1979年,苏联建议离海平面100~110公里以上为外层空间,同时各国空间物体为到达轨道和返回发射国领土,有飞越其他国家领空(空气空间)的权利。但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则认为从空间科技现状来看,仍无法规定一定高度作为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他们强调划定外层空间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   外空的定义和界限以及地球静止轨道的法律地位问题尚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审议之中。外空委员会正在审议卫星直接电视广播、卫星遥感地球,以及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等问题,以便草拟有关的法律原则。
编辑本段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问题
  外空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在1979年研究报告的结论中称,只要充分履行有关使用核动力源的安全标准和规定,核动力源可以在外空安全使用。现在法律小组委员会正在上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审议能否在现有的国际法规范方面,补充有关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的规定问题。
编辑本段外层空间法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员会”)作为永久性机构,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员会设 太空
立了法律和科技两个小组委员会,分别审议和研究有关的法律和科技问题。除上述1963年联大通过的宣言外,外空委员会先后草拟了5项有关外空的国际条约,即《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6,简称《外层空间条约》)、《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1967)、《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1971)、《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74)和《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它天体上活动的协定》(1979),中国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层空间条约》。
编辑本段原则和规则
  上述条约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和规则,对外层空间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包括:外空的利用应为全人类谋利益;外空和天体供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自由探测和利用;任何国家不得将外空和天体据为己有;探测和利用外空应遵守国际法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禁止将载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人造卫星或航天器放置在地球卫星轨道和外层空间;发射国对射入外空的物体及其所载的人员具有管辖权和控制权;对紧急降落的宇航员应给以一切可能的协助,尽力予以营救和送回发射国,发现的外空物体应予归还;发射国为其外空物体对地面上或对飞行中的飞机造成的损害负有赔偿的绝对责任;发射国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将所发射的外空物体和有关情报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各国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应进行合作和互助;在外空进行活动时,应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从事外层空间活动应避免使外空遭受有害的污染和使地球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月球和其他天体应限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各种军事利用;月球和其他天体及其自然资源为人类共同财产;公平分配这些资源带来的利益并对发展中国家和对探索作出贡献的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等等。   在国际法上,尽管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领空无限的主张,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整个太阳系的运动,认为国家主权无限制地延伸到宇宙中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外空的探测和利用以及数以千计的人造卫星不断地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行的事实,表明外层空间依其性质是难以成为国家主权控制的对象的。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各国在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的宣言》,确定了外层空间供一切国家自由探测和使用,以及不得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这两条原则。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员会”)作为永久性机构,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员会设立了法律和科技两个小组委员会,分别审议和研究有关的法律和科技问题。除上述1963年联大通过的宣言外,外空委员会先后草拟了5项有关外空的国际条约,即《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6,简称《外层空间条约》)、《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1967)、《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1971)、《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74)和《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它天体上活动的协定》(1979),中国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层空间条约》。由柳洪平与谢宇轩创建。
编辑本段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剑
  ——激光武器:用激光作武器的设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热效应。激光产生的高温可使任何金属熔化。同时激光以光速(每秒钟30万千米)直线射出,延时完全可以忽略,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简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没有后坐力,可以迅速转移打击目标,还可以进行单发、多发或连续射击。激光武器的本质就是利用光束输送巨大的能量,与目标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杀伤破坏效应,如烧蚀效应、激波效应、辐射效应等。正是靠着这几项神奇的本领,激光武器成为理想的太空武器。
长矛
  ———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制造出的一种新概念武器。带电粒子进入加速器后就会在强大的电场力的作用下,加速到所需要的速度。这时将粒子集束发射出去,就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粒子束武器发射出的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用以拦截各种航天器,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命中目标,且一般不需考虑射击提前量。粒子束武器将巨大的能量以狭窄的束流形式高度集中到一小块面积上,是一种杀伤点状目标的武器,其高能粒子和目标材料的分子发生猛烈碰撞,产生高温和热应力,使目标材料熔化、损坏。
神鞭
  ——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和发射天线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杀伤破坏目标。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战能力较强,有效作用距离较远,可同时杀伤几个目标。特别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与雷达兼容形成一体化系统,先探测、跟踪目标,再提高功率杀伤目标,达到最佳作战效能。它犹如无形的“神鞭”,既能进行全面毁伤、横扫敌方电子设备,又能实施精确打击、直击敌方信息中枢。可以说,微波武器是现代电子战、电磁战、信息战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飞镖
  ———动能武器:动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简单,说白了,它和飞镖伤人的道理完全一样。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根据动力学原理,一个物体只要有一定的质量和足够大的运动速度,就具有相当的动能,就能有惊人的杀伤破坏能力,这个物体就是一件动能武器。所谓动能武器,就是能发射出超高速运动的弹头,利用弹头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的武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动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辐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学能量去杀伤目标,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动能,在与目标短暂而剧烈的碰撞中杀伤目标。所以,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常规弹头或核弹头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编辑本段太空站
   太空站
太空站又称为“空间站”、“轨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航、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在太空站运行期间,宇航员的替换和物资设备的补充可以由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运送,物资设备也可由无人航天器运送。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站———“礼炮”1号,此后到1983年又发射了“礼炮”2—7号。1986年前苏联又发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号。美国1973年利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剩余物资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太空站。
编辑本段太空旅游
  太空旅游是基于人们遨游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游,给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最新奇和最为刺激人的是可以观赏太空旖旎的风光,同时还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这两种体验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说,此景只有天上有。太空游项目始于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为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第二位太空游客为南非富翁马克·沙特尔沃思,第三位太空游客为美国人格雷戈里·奥尔森。聂海胜就是其中的一位。
编辑本段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又称为出舱活动,即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它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太空行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的特殊技术保障。
编辑本段太空探索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登月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此后对月球的考察几乎停滞,直到1994年,美国又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新的地貌测绘,其目的是为在不久的将来建立月球基地和月基天文台作准备。1998年1月6日发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携带有中子光谱仪探测氢原子。它发现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存在水。
金星和水星
  金星的半径、质量、密度等与地球接近,是地球的姊妹行星。人们对它的兴趣很大,然而,地面观测 太空
所得的资料比较贫乏,对金星的研究充满了未知数。航天器可以使人们了解它更多的信息。虽然最初的几次探测器发射都失败了,但1962年美国发射的水手2号从距金星35000千米处飞过,成功地实现了航天器首次飞越行星,同时它发现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00多度。1969年至1981年,前苏联的金星5号至14号探测器先后在金星表面着陆成功,执行了多项科学考察任务。美国1978年5月20日发射的先驱者-金星1号经过长距离飞行,于同年12月4日到达金星并围绕它飞行,它用雷达探测了金星地形。先驱者-金星2号到达金星后向金星大气释放了4个探测器,探测器在向金星表面坠落的过程中,获得了金星大气、云层、磁场等各方面的数据。1989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探测器又运用综合孔径雷达对金星表面进行了探测。这些探测使我们了解到金星的磁场很弱,表面气压是地球海面气压的90倍。金星12号还探测到了闪电。   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飞船在考察了金星之后,曾3次飞临水星。是它发现了水星的磁场和磁层,并探测出水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氦。飞船上的两个摄像机拍摄了多幅图象,揭示出水星地形是由大量的陨石坑和盆地组成的。
火星任务
  火星很像地球,有坚硬的表面和四季的交替。同时它还拥有随四季变化的极冠。在望远镜观测时代,人们还曾有认为火星上有人工的运河。人类对火星的兴趣一直是非常浓厚的,因此到现在已经20多艘飞船执行了探测火星的任务了。1962年前苏联发射了“火星1号”、“宇宙21号”,美国发射了“水手3号”,但均遭到了失败。1964年1月28日发射的“水手4号”于1965年7月14日在距离火星的一万公里的高空成功掠过,获得了第一批火星的照片。1974年,前苏联发射的“火星5号”宇宙飞船首次拍摄了火星的彩色照片。随后两国又相继发射了多个绕火星飞行的轨道器,更加详细地了解了这颗行星的情况。   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登陆器分别在火星上降落,并在降落的过程中,测量了大气温度的分布情况、火星大气压的情况。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有流水冲击的特征,这表明在过去有过大量的水。海盗号飞船的分析结果表明火星大气和表层物质中没有有机分子存在。摄像机监视结果也表明火星上没有生命活动的迹象。因此我们也许可以下结论说,火星表面现在可能没有生命,如果更严格的说,是没有与地球上类似的生命。人们不仅对火星感兴趣,也对火星的两个卫星感兴趣。在1988年,7月7日和7月12日,前苏联发射了火卫飞船1号和2号绕火卫一飞行并着陆。   到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可望在下世纪初直接登上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彻底弄清火星生命问题。因为它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人类踏上火星之前,将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1993年美国“火星观察者”探测器在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之后,与地球失去联系,导致计划失败。1996年12月,美国又发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测器,经过7个月的星际飞行,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着陆。火星探路者携带了一个六轮小车,可以在火星的表面漫游,因而叫做火星漫游者,价值2500万美元。它分析了火星岩石和土壤。照片证实了海盗号的结论,火星上曾发生过大洪水。   1996年11月美国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测者”,在绕火星的轨道上研究火星表面、大气和磁场的情况。它还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经过火星大气后到达地球,由此了解火星大气的温度、引力和化学组成。1999年1月3日,“火星极地着陆者”发射成功。然而,在飞行了11个月并登陆到火星上以后,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宣告了这次航天活动的失败。此后发射的火星气候观测器也遭失败。2001年,美国又发射了“火星奥德赛”探测器,现已成功抵达火星并成功进入环火星轨道。   欧洲空间局计划于2003年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考察火星,这标志着欧洲空间局在行星探测方面跨入了新纪元。它将由轨道器和着陆器组成。轨道器上有一个着陆器通信包用于支持国际上在2003年至2007年间开展的火星探测活动。
带外行星探测
  美国的“先驱者”10号于1973年12月4日首次在掠过木星,并传回了木星和木卫的照片。它最后在1983年越过海王星轨道后成为飞出太阳系的第一个人造天体。接着“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也相继飞越木星和木卫。   “先驱者”10号、11号各自携带了一块相同的镀金铝板,上面刻有人类男女的裸像,以及太阳与九大行星位置的示意图,还指明了它来自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则各自带有一套“地球之声”的光盘,唱片上有照片、60种语言的问候语、35种各类地球上的声音和音乐。包括了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家宴的照片,粤语、厦门话和客家话的问候,和中国古曲“流水”。它们作为地球的名片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外星人”收到。   从旅行者号拍摄的木星黑夜半球的图象上可以看到木星上有极光。有趣的是,木卫一上有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喷发的高度达到30公里,喷发速度是每秒几百米到1公里。“旅行者”飞船还发现了土星有射电辐射,频率在3千赫到1.2兆赫之间。1986年1月,“旅行者2号”飞船又测出天王星的自转轴和磁轴有很大的交角。飞船还拍摄了天王星卫星的照片,随后它又拜访了海王星,并发回了照片。   “伽利略”号的任务是观测木星系统,它观测了木星的大红斑,还向木星云层释放了一个探测器。这个探测器依靠降落伞进入木星大气,在它被巨大的木星大气压力摧毁前向地球传回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伽利略”号对木卫二和木卫四的观测的结果还显示这两个木星卫星的表面之下可能有液态水海洋。有液态水存在就意味着可能有生命生存,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美国于1997年10月15日发射了“卡西尼”号飞船,它是第一艘使用核动力电池的飞船。“卡西尼”号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土星系统,并将向土星最大、最神秘的卫星——土卫六释放出一个名为“惠更斯”的探测器。土卫六是一个被浓厚的大气包裹着的星球,其环境与早期的地球有些类似,使用一般观测手段无法看清它的表面。“卡西尼”号将于2004年七月抵达土星系。   此外美国宇航局还计划进行更多的行星探测计划,以便更多地了解我们生存的太阳系。其中包括向木卫二发射一个探测器,用以探测木卫二隐藏在冰层下的巨大液态水海洋。如果技术成熟,有可能向木卫二表面释放一个水下探测器,找寻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
彗星和小行星
  宇宙飞船不仅仅用于对太阳系内的大行星及卫星进行近距离观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过程当中,有5艘飞船对它进行了近距离观测,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例如,哈雷彗星的核并非人们想象的球状,而是椭球状,气体和尘埃从核的表面几个活动区域喷出。   欧洲空间局的计划中,已经或即将开始对7个短周期彗星进行空间探测。它们是“深空1号”(DS1)计划、“星尘”计划、“等高线”计划、“罗塞塔”计划、“深空4号”(DS4)计划。其中DS1和DS4计划是与美国国家宇航局合作的。   于1998年10月发射的“深空1号”飞船,将飞越小行星3352号McAuliffe、火星、以及威尔逊-哈林顿彗星。飞船与彗星将于2000年6月相遇。DS1将以约15公里/秒的速度距彗核约500公里处飞过,对彗发、彗核进行观测。它首次采用了离子发动机。飞船于2010年5月将样品送回地球。   “星尘”在1999年2月发射,飞向怀尔德-2彗星,并将首次带回珍贵的彗星样品。   “罗塞塔”将于2003年发射,对Wirtanen彗星及其环境进行长达近两年的仔细研究。9年之后,飞船与彗星相遇,总重20公斤的仪器将降落在彗星表面。这些仪器将采掘彗星表面和近表面样品进行研究,并用声波法探测彗星内部结构,研究周围等离子体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等。   “深空4号”飞船将于2003年4月发射,于2005年12月进入环绕Tempel 1彗星的轨道,并于2006年4月将着陆器送上彗星表面作实验。最后,将彗星表面下不同深度的物质分装在3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密封金属罐内,由着陆器的上半部将样品送回飞船。飞船于2010年5月将样品送回地球。
空间科学研究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由“联盟”号飞船负责运送宇航员和物资。1986年8月,最后一座“礼炮”7号停止载人飞行。1973年5月14日,美国发射了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由“阿波罗”号飞船运送宇航员和物资。1974年天空实验室封闭停用,并于1979年坠毁。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它全长超过13米,重21吨,设计寿命10年,由工作舱、过渡舱、非密封舱三个部分组成,有6个对接口,可与各类飞船、航天飞机对接,并与之组成一个庞大的轨道联合体。自“和平”号上天以来,宇航员们在它上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还创造了太空长时间飞行的新纪录。“和平”号超期服役多年后于2001年3月19日坠入太平洋。1983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空间实验室”,它是一座随航天飞机一同飞行的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建造中的新一代空间站。它由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洲空间局11个成员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国共同建造运行。空间站从1994年开始分多个步骤建设安装,至2006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空间站将长110米,宽88米,质量超过400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体。可供6至7名宇航员同时在轨工作。   1981年全世界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发射升空。而对于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它的目的是探测宇宙深空,了解宇宙起源和各种天体的性质和演化。HST耗资21亿美元,对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推动是巨大的。在空间放置望远镜可以摆脱大气的干扰,没有大气消光的问题,同时因为没有大气,设计的望远镜可以达到衍射极限。它的镜面不受重力的影响,不会变形,望远镜有极高的分辨率。它是人类的千里眼,探索宇宙奥秘的利器。此后美国和欧空局又相继发射了“钱德拉”空间X射线望远镜和XMM空间天文台等。   美国的航天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用于在地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输人员物资,并可重复利用的航天器。它也可以在太空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航空
  中国1964年7月19日,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5年11月26日,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9:00,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运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个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展望未来,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宇宙飞船将访问月球。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之后,中国将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建设月球基地、探测火 太空
星、登陆火星等一系列航天活动。
编辑本段太空环境
  自宇宙大爆炸以后,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现在,太空已成为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

宇航员饮食时,就得像婴儿吃奶一样用口吮吸,用手挤压。

在太空中洗漱更是有趣。刷牙不用牙刷和牙膏,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在胶物上,以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洗脸也不用清水和毛巾,只是用浸湿了的手纸擦脸,并把这种湿纸贴在梳子上梳头,就算洗头了。

太空中的洗手间也是真空的。上厕所,必须坐在精心设计的马桶上。人浮在半空中,怎么坐上去呢?两脚先放进固定的脚套里,腰间用座带绑好,用手扶着手柄。

如果是大便,不是用水冲,而是用一个特别的抽气机,将粪便吸进塑料盒里。每解一次,就会更换一个盒,这些盛着粪便的塑料盒会被弹到太空。如果是小便,也是利用抽气机,将其吸进一个特别形状的杯子里,经过橡皮管灌进地板下的污水池里。

宇航员就是靠这些特殊装置,才能够在太空里生活。

太空中航天员怎样工作和生活 总设计师细说详情
--------------------------------------------------------------------------------
http://news.tom.com 2003年10月15日10时25分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曹智、白瑞雪)按预定程序,火箭托举着飞船升空583秒后船箭即分离。船箭分离标志着飞船进入了外层空间的近地轨道,航天员也就开始了在轨飞行的工作和生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航天员将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TOM
推荐 小左妹妹陪你挑选首饰
TOM邮箱品质提升三级跳 美图 专题 热辣 写真
点魔力占卜看星座运程

今年52岁的宿双宁,历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无人飞船拟人载荷及医学评价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等职,对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非常熟悉。

密封舱环境:几乎与地面一样

宿双宁说,“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为密封舱,是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接近地面大气的生存环境。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时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热产湿,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供气调压、通风净化、温湿度控制、测量控制等子系统的设备,将密封舱内的大气总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度和湿度等关系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指标,控制在与地面基本一致的水平。

飞船管理:主要靠地面操作

宿双宁介绍,飞船在轨期间主要是依靠预先设计的程序自动进行控制,航天员在轨期间只是辅助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他要观察和记录飞船的运行状态。当然,飞船的运行状态,地面也在遥测和控制,并以地面为主,航天员在飞船内依靠地面获取信息。比如,飞船飞行时太阳帆板打开要对着太阳、飞船姿态要对地定向等,返回舱内的仪表都会给航天员提供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航天员要根据飞行时段,就飞船内设备的工作状态、飞行姿态控制等是否正常,向地面报告情况,从而便于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和管理。

宿双宁说,除了对飞行器进行管理,航天员自己的身体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的情况,都要向地面报告。如果飞船自动控制的功能出现故障,航天员要取代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人工控制。比如,飞船刚入轨时是椭圆轨道,飞行几圈后要进行变轨。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将在地面的遥控下进行变轨。变轨期间如果出现故障,就要依靠航天员的人工控制。

太空饭菜:一日三餐均可口

宿双宁告诉记者,航天员一日三餐的食谱由营养学家制定,早、中、晚三餐,三天之内不会重样。食品为各种罐头和复水食品,米饭、水果都以真空脱水的状态贮存,食用前可以复水,也可用加热设备加热。航天员的食品设计要求,主要是残渣要少,热能要高同时易消化。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飞船还为航天员准备了像八宝饭、鱼香肉丝之类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

两次睡眠:每次三至四小时

宿双宁说,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对便溺物的处理,飞船上采用专门的收集处理装置来进行有效处理。飞船上没有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只有一个睡袋,航天员可以将睡袋挂在舱壁上,钻进睡袋,一拉拉链就可以睡觉。睡觉一般安排在不需要航天员向地面飞控中心报告和配合工作的时段,一次安排三四个小时。在这次飞行中,为航天员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

宿双宁介绍说,航天员在轨期间,还安排了他写飞行日志以及与地面通话、与医生交谈等项目。如果有时间,航天员在太空中还可以拍摄照片和录像。

月球: 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同步自转,27.32166日)
要理解这一现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画一个圆,标出正东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圆心(代表地球),再找一个朋友,站在圆上,让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动脖子),沿着圆逆时针挪动,要求他在沿着圆挪动的时候,保持面部始终朝向圆心,也就是你。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模拟了月亮饶地球转动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的朋友始终是一个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转周期等于自转周期。
你的朋友从你的正北方出发,绕着你转动,再一次出现在正北方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个公转周期。(类似于月亮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下面看看他的自转时间是多少。我们不妨还设定当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时的姿态为初始姿态。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你的朋友逆时针挪动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时,他的自转姿态就发生了逆时针90度的旋转。(如果你的朋友在过程中不“自转”的话,那么当他在此位置时,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实际实验时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却是朝向正东方向,所以他相对与初始位置逆时针绕自己旋转了90度。)
类似地,当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180度。当他走到你的正东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270度。当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360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因为完成一个公转过程就刚好完成了一个自转过程,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这个自转周期就等于公转周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朋友总是以身体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说,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

月球成因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

宇航员饮食时,就得像婴儿吃奶一样用口吮吸,用手挤压。

在太空中洗漱更是有趣。刷牙不用牙刷和牙膏,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在胶物上,以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洗脸也不用清水和毛巾,只是用浸湿了的手纸擦脸,并把这种湿纸贴在梳子上梳头,就算洗头了。

太空中的洗手间也是真空的。上厕所,必须坐在精心设计的马桶上。人浮在半空中,怎么坐上去呢?两脚先放进固定的脚套里,腰间用座带绑好,用手扶着手柄。

如果是大便,不是用水冲,而是用一个特别的抽气机,将粪便吸进塑料盒里。每解一次,就会更换一个盒,这些盛着粪便的塑料盒会被弹到太空。如果是小便,也是利用抽气机,将其吸进一个特别形状的杯子里,经过橡皮管灌进地板下的污水池里。

宇航员就是靠这些特殊装置,才能够在太空里生活。

太空中航天员怎样工作和生活 总设计师细说详情
--------------------------------------------------------------------------------
http://news.tom.com 2003年10月15日10时25分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曹智、白瑞雪)按预定程序,火箭托举着飞船升空583秒后船箭即分离。船箭分离标志着飞船进入了外层空间的近地轨道,航天员也就开始了在轨飞行的工作和生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航天员将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TOM
推荐 小左妹妹陪你挑选首饰
TOM邮箱品质提升三级跳 美图 专题 热辣 写真
点魔力占卜看星座运程

今年52岁的宿双宁,历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无人飞船拟人载荷及医学评价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等职,对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非常熟悉。

密封舱环境:几乎与地面一样

宿双宁说,“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为密封舱,是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接近地面大气的生存环境。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时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热产湿,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供气调压、通风净化、温湿度控制、测量控制等子系统的设备,将密封舱内的大气总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度和湿度等关系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指标,控制在与地面基本一致的水平。

飞船管理:主要靠地面操作

宿双宁介绍,飞船在轨期间主要是依靠预先设计的程序自动进行控制,航天员在轨期间只是辅助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他要观察和记录飞船的运行状态。当然,飞船的运行状态,地面也在遥测和控制,并以地面为主,航天员在飞船内依靠地面获取信息。比如,飞船飞行时太阳帆板打开要对着太阳、飞船姿态要对地定向等,返回舱内的仪表都会给航天员提供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航天员要根据飞行时段,就飞船内设备的工作状态、飞行姿态控制等是否正常,向地面报告情况,从而便于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和管理。

宿双宁说,除了对飞行器进行管理,航天员自己的身体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的情况,都要向地面报告。如果飞船自动控制的功能出现故障,航天员要取代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人工控制。比如,飞船刚入轨时是椭圆轨道,飞行几圈后要进行变轨。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将在地面的遥控下进行变轨。变轨期间如果出现故障,就要依靠航天员的人工控制。

太空饭菜:一日三餐均可口

宿双宁告诉记者,航天员一日三餐的食谱由营养学家制定,早、中、晚三餐,三天之内不会重样。食品为各种罐头和复水食品,米饭、水果都以真空脱水的状态贮存,食用前可以复水,也可用加热设备加热。航天员的食品设计要求,主要是残渣要少,热能要高同时易消化。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飞船还为航天员准备了像八宝饭、鱼香肉丝之类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

两次睡眠:每次三至四小时

宿双宁说,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对便溺物的处理,飞船上采用专门的收集处理装置来进行有效处理。飞船上没有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只有一个睡袋,航天员可以将睡袋挂在舱壁上,钻进睡袋,一拉拉链就可以睡觉。睡觉一般安排在不需要航天员向地面飞控中心报告和配合工作的时段,一次安排三四个小时。在这次飞行中,为航天员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

宿双宁介绍说,航天员在轨期间,还安排了他写飞行日志以及与地面通话、与医生交谈等项目。如果有时间,航天员在太空中还可以拍摄照片和录像。 月球: 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同步自转,27.32166日)
要理解这一现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画一个圆,标出正东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圆心(代表地球),再找一个朋友,站在圆上,让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动脖子),沿着圆逆时针挪动,要求他在沿着圆挪动的时候,保持面部始终朝向圆心,也就是你。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模拟了月亮饶地球转动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的朋友始终是一个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转周期等于自转周期。
你的朋友从你的正北方出发,绕着你转动,再一次出现在正北方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个公转周期。(类似于月亮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下面看看他的自转时间是多少。我们不妨还设定当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时的姿态为初始姿态。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你的朋友逆时针挪动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时,他的自转姿态就发生了逆时针90度的旋转。(如果你的朋友在过程中不“自转”的话,那么当他在此位置时,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实际实验时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却是朝向正东方向,所以他相对与初始位置逆时针绕自己旋转了90度。)
类似地,当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180度。当他走到你的正东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270度。当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360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因为完成一个公转过程就刚好完成了一个自转过程,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这个自转周期就等于公转周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朋友总是以身体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说,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

月球成因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

宇航员饮食时,就得像婴儿吃奶一样用口吮吸,用手挤压。

在太空中洗漱更是有趣。刷牙不用牙刷和牙膏,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在胶物上,以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洗脸也不用清水和毛巾,只是用浸湿了的手纸擦脸,并把这种湿纸贴在梳子上梳头,就算洗头了。

太空中的洗手间也是真空的。上厕所,必须坐在精心设计的马桶上。人浮在半空中,怎么坐上去呢?两脚先放进固定的脚套里,腰间用座带绑好,用手扶着手柄。

如果是大便,不是用水冲,而是用一个特别的抽气机,将粪便吸进塑料盒里。每解一次,就会更换一个盒,这些盛着粪便的塑料盒会被弹到太空。如果是小便,也是利用抽气机,将其吸进一个特别形状的杯子里,经过橡皮管灌进地板下的污水池里。

宇航员就是靠这些特殊装置,才能够在太空里生活。

太空中航天员怎样工作和生活 总设计师细说详情
--------------------------------------------------------------------------------
http://news.tom.com 2003年10月15日10时25分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曹智、白瑞雪)按预定程序,火箭托举着飞船升空583秒后船箭即分离。船箭分离标志着飞船进入了外层空间的近地轨道,航天员也就开始了在轨飞行的工作和生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航天员将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TOM
推荐 小左妹妹陪你挑选首饰
TOM邮箱品质提升三级跳 美图 专题 热辣 写真
点魔力占卜看星座运程

今年52岁的宿双宁,历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无人飞船拟人载荷及医学评价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等职,对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非常熟悉。

密封舱环境:几乎与地面一样

宿双宁说,“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为密封舱,是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接近地面大气的生存环境。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时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热产湿,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供气调压、通风净化、温湿度控制、测量控制等子系统的设备,将密封舱内的大气总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度和湿度等关系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指标,控制在与地面基本一致的水平。

飞船管理:主要靠地面操作

宿双宁介绍,飞船在轨期间主要是依靠预先设计的程序自动进行控制,航天员在轨期间只是辅助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他要观察和记录飞船的运行状态。当然,飞船的运行状态,地面也在遥测和控制,并以地面为主,航天员在飞船内依靠地面获取信息。比如,飞船飞行时太阳帆板打开要对着太阳、飞船姿态要对地定向等,返回舱内的仪表都会给航天员提供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航天员要根据飞行时段,就飞船内设备的工作状态、飞行姿态控制等是否正常,向地面报告情况,从而便于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和管理。

宿双宁说,除了对飞行器进行管理,航天员自己的身体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的情况,都要向地面报告。如果飞船自动控制的功能出现故障,航天员要取代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人工控制。比如,飞船刚入轨时是椭圆轨道,飞行几圈后要进行变轨。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将在地面的遥控下进行变轨。变轨期间如果出现故障,就要依靠航天员的人工控制。

太空饭菜:一日三餐均可口

宿双宁告诉记者,航天员一日三餐的食谱由营养学家制定,早、中、晚三餐,三天之内不会重样。食品为各种罐头和复水食品,米饭、水果都以真空脱水的状态贮存,食用前可以复水,也可用加热设备加热。航天员的食品设计要求,主要是残渣要少,热能要高同时易消化。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飞船还为航天员准备了像八宝饭、鱼香肉丝之类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

两次睡眠:每次三至四小时

宿双宁说,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对便溺物的处理,飞船上采用专门的收集处理装置来进行有效处理。飞船上没有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只有一个睡袋,航天员可以将睡袋挂在舱壁上,钻进睡袋,一拉拉链就可以睡觉。睡觉一般安排在不需要航天员向地面飞控中心报告和配合工作的时段,一次安排三四个小时。在这次飞行中,为航天员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


宇宙的知识有哪些?
有关太空的知识: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太空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将大气分为对流层(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层(...

关于太空的知识
有关太空的知识: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太空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将大气分为对流层(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层(...

关于太空有哪些奇特的或鲜为人知的事实?
这些孤儿可以用古希腊语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行星流浪者”。2.仅在某些特殊时刻,太空中是有声音的。人们通常说“太空中是没有声音的”。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是空气或其他物质。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处于真空中,他们将无法听到对方的讲话。但在有一种情况下,声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有关太空的知识有哪些
有关太空的知识: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太空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将大气分为对流层(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层(...

关于太空的资料(探索宇宙的奥秘)
黑洞的奥秘 黑洞是太空中最为神秘的事物之一。它们是一种极度密集的天体,由于引力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它们的吸引。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只能通过其周围的物质运动来推断它们的存在。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了一些黑洞的影像,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黑洞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可以...

关于太空知识(小学生太空知识)
太空英语:Space,汉语字典解释是极高的天空。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了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空知识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太空知识大全11、我们的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只有金星和水星是没有卫星的。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一共有176颗已确认的卫星环绕着它们的主行星、而且有一些卫星比...

我要一些关于外太空的资料(包括恒星等)
关于银河系的年龄,目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银河系在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诞生了,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我们银河系的年龄大概 在145亿岁左右,上下误差各有20多亿年。而科学界认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大约发生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一二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

关于宇宙的知识有哪些?
有关太空的知识: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太空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将大气分为对流层(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层(...

关于太空的资料
太空是宇宙中一切超出地球大气层顶部的地方 太空也是指行星、卫星、恒星等等之间的区域,是行星际介质、星际介质、星系际介质、星系团际介质等等 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

关于太空的资料200字关于太空的资料
关于关于太空的资料200字,关于太空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太空”是由无极元和能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的,存在时空概念并存在于宇宙内部的一个有限的,有着开始和结束的整体事件,是易学中的太极世界。2、太极世界里有能量、有物质、有...

勉县18249587315: 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 -
常政复方: 自宇宙大爆炸以后,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现在,太空已成为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勉县18249587315: 我还知道的太空知识 -
常政复方: 太空是一个高真空环境. 太空环境除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外,还有高速运动的尘埃、微流星体和流动星体.

勉县18249587315: 有关太空的知识都行,急!!帮一帮啊 -
常政复方: 太空中充满了无数的离奇和谜团,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今天,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宇宙正处于一种加速的膨胀中,所有遥远的星系都在漂离我们而去,并且漂离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那些星系都将以高于光速的速度漂离,从那...

勉县18249587315: 有关,太空生活的知识,有哪些,有哪些? -
常政复方: 这是今日的头条报道,在太空生活有10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需要详细了解的朋友不妨移步到日报看看.如下只是将10条在太空生活不为人知的小秘密:1、航天飞机内部的气味非常难闻 2、.呕吐物集纳袋颇受宇航员欢迎 3、不过国际空间站里闻起来还不错 4、水池训练并不能真正模拟太空的情况 5、新宇航员的移动训练:如同一头牛冲进了陶瓷商店 6、.如果你犯了个小错误,太空是让人们记住它的最佳地点 7、打破头盔的隆重仪式 8、宇接力赛跑等其他游戏几乎天天在国际空间站上演 9、航员的起床铃声一般是家人为其挑选的 10、悄悄靠近去吓别人的恶作剧非常容易得逞

勉县18249587315: 能够告诉我有关太空的知识.拜托了. -
常政复方: 宇宙,宇宙包括暗物质和物质两种物质.暗物质是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物质,物质是参与引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物质.宇宙间有四种力,这四种力支配着...

勉县18249587315: 航天科普小知识大全100 -
常政复方: 1.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1. 航天科技小知识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 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

勉县18249587315: 关于太空的资料(简单一点,低级一点,不要太复杂) -
常政复方: 水星,最接近太阳的行星,英文译文:墨丘利 金星,排列第二的太阳系行星,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英文译文:维纳斯 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也是现代科学目前确证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

勉县18249587315: 太空是什么概念,离地球多远算是太空,能谁尽可能的给我多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
常政复方:[答案] 太空:是地球以及其它星体在内所在的空间的总称.规定海平面以上100公里是太空的起点.

勉县18249587315: 航天小知识50字以上 -
常政复方: 1.关于航天的知识,短一点航空航天技术 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 在现代航空和...

勉县18249587315: 谁能告诉我一些外太空的知识 -
常政复方: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第一代星系大概形成于大爆炸发生后十亿年.在宇宙诞生的最初瞬间,有一次原始能量的爆发.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引力开始发挥作用,然后,幼年宇宙进入一个称为“暴涨”的短暂阶段.原始能量分布中的微小涨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