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言文

作者&投稿:饶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如何提高?~

  一:积累词汇.这主要是积累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古代常识性的东西等阅读中基本应具备的素养.而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就是说上语文课也是要听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说什么语文不学习不听课也没有关系.所以要注重课堂上点滴的积累。
  二:结合自己的爱好适当的寻求一些文言书籍.比如说>>>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文言文同时也助于作文的提高。
  三:熟读背诵,总结规律。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而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咏诵

  要想比较快地提高古文水平,有以下途径可遵循:
  1、学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反溯古文的构词造句之法及句子的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四字词,其结构很有规律。如“说三道四”,是由两个支配式词组联合构成的,其中,两个支配动词“说”“道”、两个被支配的数词“三”“四”,分别都是同一类型的词。由此推及,便极容易理解古文中那些有规律的构词造句,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时和序、维和属、九月和三秋,分别都是同一类型的词,这样就好理解了。
  只有在能够对现代汉语句子成分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轻松辨识文言文的特殊句法。所谓“倒装句”,无非是主、谓、宾、定、状等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变换而已。熟悉了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只需要简单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文言文句子,没必要在死记硬背上花精力。
  2、要习惯于翻字典,不能依赖“翻译”。
  中学学习文言文,有大量的实词、虚词要背,非常艰苦。其实,文言文的实词靠背是事倍功半的笨办法。每一个实词,有的词义与今同,有的部分同,有的相去甚远,随着其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用法,其意义各不相同。加之其常被活用,词义变化极多,背下来也没用,人们也不可能背完所有的字词的各种义项。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翻字典,在字典中比较、识别该字在句中的字义,时间一长,很多字都变得熟悉了,即便在不用字典的情况下,也能读懂大部分文言文。
  3、努力克服“望文生义”的读书习惯。
  古人说学习要“虚心”,“虚心”就是一个使动用法,让心里先变得“什么都没有”,才能去理解古文。如果看到“河”就认为是流水的河流,看到“水”就认为是氧化氢,殊不知上古文言文的河专指黄河,而水多指河流。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4、注意古汉语词汇的单音节特点。
  文言文词汇,除了像“葡萄”、“玛瑙”这样的词以外,绝大部分是单音节,即一个字一个词。心中常有这根弦,会减少很多理解错误。最常见的如“妻子”,文言文指“妻和子”,是一个词组。再如“部分”,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分”读轻声,与整体相对。文言文是词组,表示“部署、处分”,或部属、秩序等。
  5、多读文言文。
  所谓熟能生巧,有空闲时,找一些容易懂、吸引人的文章来读,如文言小说、散文、杂记等。随着阅读能力提高,再去读先秦那些比较艰涩的古典。
  随着多读,就变得“会读”,知道“断句”、“节奏”,就不会将有限的精力用在所谓的“技巧”、“诀窍”上。
  坚持这样去学习,古文不再是障碍了。

语文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诸如《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等。
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
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文言文现在考试的重点主要就是虚词的运用解释和实词在句中的解释。
虚词固定的那些你可以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里找到。全部总结背诵,考试的虚词部分基本没问题。
实词的部分你需要分不同的情景,所以这些实词你需要多做练习,等到二十几个练习下来基本就掌握大部分了。
句子的解释因为词语会了自然迎刃而解。
课文的意思因为你语句都分析清楚了所以也是很容易的。其他不会太难。
这个仅限于初高中部分。

认真听课,理解课后及老师讲的重点问题
要背的尽量背,解词重点记四大类: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翻译要全部明白理解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是我们上学时都要学到的知识,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接下来我整理了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1、想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掌握足够多的古文词句,并且了解它们的含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意思。2、想要提高...

怎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理解 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需要对常用实词进行记忆,并熟悉诗歌、宋词、元曲等不同体裁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例如,唐诗可以分为浪漫、现实、边塞等类型,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元曲则多为批判现实之作。理解文言文时,要关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如对偶、对比、白描等,并从中体会...

文言文太差了,如何提高?
1、背诵三十篇文言文。2、知道120实词的用法。3、知道18个虚词的用法。4、做120篇文言文短文训练。

高中生如何提高文言文水平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时间进行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编演课本剧。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2、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

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
1.通过诵读培养古汉语语感。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同样需要加强语感。而一切语言语感的培养都离不开说和读。说文言的环境已不复存在,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时要注意停顿节奏的划分,注意古字的读音,注意通假字的读音,还要抑扬顿挫读出...2.通过识记积累古汉语常识。读古文不但要口勤,还要手勤,多...

高中文言文阅读怎样提高 有哪些方法
语文,是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说你一天突击下你的古文就会突飞猛进.如果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得分率,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会靠的是那些.比如:字词的判断(活用,虚词,解释的正误)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了解.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认识、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要能够理解文言文需要对古代汉语的.字词、句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做法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认识古汉语字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我们平时要...

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提高孩子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基本语法和词汇:确保孩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可以通过课本、教材或在线资源进行学习。3.逐字翻译法:让孩子先尝试逐字翻译文言文,然后逐渐过渡到意译。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意义。4.多做练习:为孩子提供一些翻译练习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从...

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后,深入理解文意时,关注主要内容,分析题目的指向,确保答案准确无误。无论是文意理解、比较阅读,还是对文章的鉴赏评价,都需要结合全文,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总之,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阅读积累、反复练习和理解技巧的结合,逐步提升,万唯中考公众号提供更多实用资源,助你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云岩区17752793889: 文言文如何提高? -
茅劳复方: 一:积累词汇.这主要是积累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古代常识性的东西等阅读中基本应具备的素养.而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就是说上语文课也是要听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说什么语文不学习不听课也没有...

云岩区17752793889: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
茅劳复方:[答案]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

云岩区17752793889: 语文文言文怎么能提高? -
茅劳复方: 我个人觉得语文实在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科目,突击也许效果不是很大.但是想要快速提高的话,一定要把课本上的文言文都读熟、抠细,也就是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把每个字的翻译都搞清楚.这是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其实这么做一开始会有点麻烦,后来你就会发现这些字都是触类旁通的.

云岩区17752793889: 怎样迅速提高古文水平? -
茅劳复方: 要想比较快地提高古文水平,有以下途径可遵循:1、学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反溯古文的构词造句之法及句子的语法特点.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四字词,其结构很有规律.如“...

云岩区17752793889: 文言文怎样就更好提高? -
茅劳复方:[答案] 1.要注意积累常用的诗词虚词.常见的基本句式. 2.多读多背增强语感. 3.翻译的时候尽量别去看参考资料,多结合注释,自己动脑,然后不懂的再去查资料. 4.多做题,多练,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云岩区17752793889: 如何快速的学会文言文 -
茅劳复方:[答案] 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抓住关键字分析,理解全文. 但要想一下子就看出文中哪些是关键字,并能够准确地理解,是需要深厚的文言基础的,是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的.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下面的方法供参考. 一、多读,培养语感,让自己...

云岩区17752793889: 怎么提高文言文水平?有时候我写心情的时候很想用文言文写,可是就是不知道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
茅劳复方:[答案] 对每一篇 1.通读全文,不认识的字,注音,查古汉语字典,通晓大体意思 2.尝试自己翻译,尤其是难懂段落,最好写下来 3.... 字段,问老师或上课认真听一下老师讲的, 5.如果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你掌握很熟练的话,就没问题,考试的时候,虽然...

云岩区17752793889: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 -
茅劳复方: 个人认为学文言文有点类似于学英文.首先比较重要的就是字词的积累,如果不知道字词的意思,那就是看天书了.这就需要把你平时课本中的文言文找出来,花上几天时间好好琢磨琢磨常见的字词,看看相同的字词究竟有哪几种不同的意思,...

云岩区17752793889: 高中学生如何学好文言文2 -
茅劳复方: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由一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

云岩区17752793889: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得分我的文言文不是很好,可就是回答的不够,不是这里扣一分,就是那里,请问:我该如何提高? -
茅劳复方:[答案] 老师讲授的时候记住每一个字的含义 连起来 加上合适的补充 含义一定要记住 一个字有好多种意思 都背下来 到时候是哪个用哪个 文言文也很简单!不要怕 仔细一点分都拿得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