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身为皇帝害怕魏征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人~~~~~~~~。。、、、、、

作者&投稿:闫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身为皇帝,害怕魏征,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人呢?~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唐太宗是一个谦虚、从善如流、用人不疑的人、不失为一代明君

是一个虚怀纳谏的名君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作为一代贤相,魏征在“贞观之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也时时刻刻修正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

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的感叹自有道理,而魏征也应为遇到唐太宗这样虚怀纳谏的君主而庆幸。如果侍奉的是一个小鸡肚肠的昏君,魏征的下场是很难料想的。

如今,在卫运河边的馆陶县城,家乡人民为魏征树起了一尊塑像,以示对一代名相的纪念。而魏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相,恐怕还有会许多话题需要阐述。那么,魏征是唐太宗的镜子,唐太宗也应是成为后世君主们的镜子。

其实不能说是怕,是敬重为主。

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惧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谏官”魏征。
长期担任“谏议大夫”的魏征,是辅佐太宗实现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先后上谏二百余项,他常常劝谏太宗以亡隋为鉴,居安思危,行圣贤之治。
魏征以忠耿直谏着称,太宗以善纳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传为千古佳话。
历史上唐太宗就曾将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座右铭,并留下“三镜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征比他早逝,他便哀叹“朕痛失一镜也”!

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君。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他这样是很难的。虽然他对于魏征的确不是真的害怕,而只是因为魏征作为一个人来说,其人格力量和感染力比李世民强大得多。他得到了李世民的敬重和信任,同时也因为魏征总是喜欢不停地提建议和意见,经常搞得李世民烦不胜烦,头大如斗。魏征对李世民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是皇帝,但魏征提到的所有意见他也并不全都能做得到,所以才“怕”他。有时候甚至会找借口避开他。

唐太宗是一个谦虚、从善如流、用人不疑的人、不失为一代明君

怎么能说怕呢?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说魏徵是一面镜子
李世民即位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 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 徵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和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

如果唐太宗是一个固执己见,拒绝批评意见的人魏徵会向他进谏那么多次吗...
从人性的角度将,任是谁,别人提意见,没有愉快的.接受就更难.更别说帝王地位的人了.唐太宗未尝总是愉快接受老魏的劝柬的,问题就是,他不愉快,咬牙也接受.那才是真性情,真豪杰啊.历史上象他这样的君主.只此一人而已.不禁令人想到年少英雄的他,摘掉头盔,单人匹马,独自去万马军中与突厥可汗谈判的潇洒...

...知道大致内容 求文内主人公是谁。 好像是皇帝和太监的对话_百度知 ...
一、你说的这个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谏得皇帝常常闷闷不乐的是魏征。夸皇帝而护谏者的人是长孙皇后。《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

揭开唐太宗与魏徵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
贞观元年,魏徵被控培植党羽,提拔亲信。经查,他是被诬告的。唐太宗有点尴尬,于是他再三向魏徵道歉。然后魏徵借此机会抛出了他的想法。他说,请皇上不要让我做忠臣,要让我做好臣。唐太宗不明白。他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说,这两者有区别吗?魏徵说:“能使自己名正言顺,能使君王...

为何唐太宗会感到"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宗有一句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的理解,魏征就是太宗的一个面镜子,因为他敢于向皇帝谏言,及时指出了太宗的错误,让太宗像照镜子一般透过魏征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当魏征死后,便失去了一个勇于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太宗也就认为失去...

唐太宗和魏徽之间的故事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

唐朝李世民政府被李世民比喻为镜子的忠诚是哪一位
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先生考证,候君集与太宗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入相没有问题,魏徵举荐杜候二人,等于集合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太宗最不能容忍的,幸好这些事暴露在魏征死后,否则后果也是个现行,新唐书魏征传...

魏徵和唐太宗之间有什么故事?
魏徵,字宣城。初唐政治家。巨鹿人。少了寂寞和清贫,他曾经当过道士。隋末加入瓦岗军,石米战败,被发配唐朝。回到唐朝后,跟随李为太子李洗马。唐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大夫。后做秘书监,参政,名郑国公。魏徵和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少有的臣子:魏徵敢于直接进谏,多次奉承唐太宗,但唐太宗能容忍魏徵的...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2、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

魏徽与唐太宗 >的译文
《魏徽谏唐太宗》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

文水县18535061130: 李世民畏魏征,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
阮闻羟基: 有勇有谋

文水县18535061130: 唐太宗为什么怕魏征 -
阮闻羟基: 唐太宗很怕魏征,唐太宗喜欢玩鸟,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便放在手掌中赏玩不已.这时魏征从远处走来,太宗急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走上前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而最终丧国灭身的事,劝谏“明君”当以此为戒.鹞鸟在太宗怀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敬重魏征,不想打断他的话.魏征便没完没了地讲下去,直到鹞鸟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文水县18535061130: 李世民为什么怕魏征 -
阮闻羟基: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t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

文水县18535061130: 李世民畏魏征的文表现了为人怎样的品质 -
阮闻羟基: 魏征说,古代的大臣为了上谏被皇帝杀死,大臣保住了忠臣的名节,皇帝却成了昏君;而皇帝接受了大臣的上谏,不仅大臣称为良臣,皇帝也称为明主.我不想做忠臣,请让我做个良臣吧.换句话说就是,你要接受我的意见做个明主,否则就是昏君.隋炀帝就是个例子,李世民不是畏惧魏征,而是很怕自己会跟杨广一样下场.展开全部

文水县18535061130: 魏征斩龙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为什么害怕魏征 -
阮闻羟基: 斩龙是传说,太宗不是怕魏征,如果真的是怕,那魏征就成了跋扈的权臣了.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能接受批评是唐太宗最大的优点,这帮助他得到皇位,也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历史地位.

文水县18535061130: 《李世民畏魏征》中我们可以从李世民身上学到什么 -
阮闻羟基: 至少能看出不是一个独断转职、残暴不仁的人.畏的是魏政但也又不是魏政.真正畏惧的应该是一些自己不想承认的但又不得不改正的各种问题、弊端.

文水县18535061130: 魏征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李世民有时还有点恐惧他?
阮闻羟基: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文水县18535061130: 唐太宗晚年为什么憎恨魏征?
阮闻羟基: 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顾许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的反对;贞观十一年,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到刺史”〔

文水县18535061130: 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做一面镜子? -
阮闻羟基: 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唐高祖最青睐 最信任的人 一方面因为魏征的忠诚,舍己为国,一方面因为唐高祖听从进谏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唐太宗实为钦佩,感动,魏征去世不但唐太宗失去了一位忠臣 还是唐太宗的天下少了一位明宗……所以唐太宗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文水县18535061130: 为什么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 -
阮闻羟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是因为魏征是一个诤臣,从来都是直谏无惧,据理力争.唐太宗很怕他,因为很多时候在他面前没面子,唐太宗很烦他,因为只要他提的意见和建议唐太宗不采纳,他就反复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可是,唐太宗也绝对离不开他,因为唐太宗知道,这个人虽然耿直,但他所说的几乎全都是对的,这样一个大臣,可以让他成为真正的明君.同在朝堂之上,面对魏征,唐太宗通过他的谏言,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得与失,指的是天下百姓的乐业安居和大唐盛世的长久繁荣这就是上面三句中第二句的大意,也就是楼主所提问题的答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