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总结一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的一些 常考诗人 的背景 ?? 特点 谢谢了!

作者&投稿:自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帮我总结下新课标高中语文高考常考的诗人诗歌的特点~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望采纳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招寿沙丁: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
招寿沙丁: 古诗鉴赏只有做到“两意”方能规范答题.“两意”:一是指切中题意,二是指词能达意.所谓“切中题意”,是指答题首先要吃透文本,其次要研透题干,最后还要参透命题旨意,做到“四读二看”.所谓“辞能达意”,是指答题一定要注意...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求教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
招寿沙丁: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归纳一下啊? -
招寿沙丁: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诗歌怎么鉴赏 -
招寿沙丁: 声明下,这是我根据网上抄的笔记和老师课堂上讲过的知识总结的,不完全是原创.诗歌鉴赏鉴赏大致分为八种题型,为了方便大家分析我就直接说题目是怎样的吧.一、全诗/某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
招寿沙丁: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 -
招寿沙丁: 我教我的学生就记住六种,一般够用了,记多了麻烦1 冷寂凄凉 2 雄浑开阔3 飘忽朦胧 4 悲壮苍茫5 清新明朗 6 恬静淡雅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思路 要详细 -
招寿沙丁: 考纲解说自2002年起,高考取消了对现代诗歌的考查,把诗歌鉴赏纳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但在2002年高考中古诗又以新的测试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第一次以主观笔答题的形式测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直到2008年这种简答的考...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 -
招寿沙丁: 1、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

木垒蒙古自治州13028335375: 高中诗歌鉴赏技巧 -
招寿沙丁: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及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例析 1、(2005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