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之争

作者&投稿:那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儒法之争文章~

儒家思想包含内容丰富的以“礼治”和“德治”为核心的法律思想。随着古代礼、法关系由分立、对立向合一的演变,中国法律在礼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立了其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权威。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之为开端,儒家思想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的推动下全面贯注到法律中。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发端,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入发展至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形成儒法合流,对中国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的演进历史,是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儒家思想 春秋决狱 儒法合流 中国传统法律的演进


中国几千年的法制,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华法系从表及里贯注着儒学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涵着丰富的伦理观和法律观。礼作为中国法文化的核心,为整个社会规范和行为确立了明确的标准。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学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法律化。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法律的灵魂,法律成了维护礼的工具,礼成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指导。“春秋决狱”是礼法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从此,中国法律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儒家思想成为法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中国法律被儒家思想改造成了以“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结构为形式的伦理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统治效能,对中国法制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现今,尽管中国法治建设已经由儒法融合走向儒法分离,但是,探悉儒法合流与中国法律的演进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儒家思想以“礼治”和“德治”为核心内容。“礼治”是对西周政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建立家庭为本位的大一统的宗法制秩序;“德治”表现在法律上就是以德服人,先德后刑,德主刑辅。[1]“礼治”和“德治”思想的延伸及其法律化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主要内容。

(一)“礼治”的延伸及其法律化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学者们大多认为,礼最初是氏族社会时期一种祭祀的仪式,所谓“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礼起源后,经过夏、商时期的发展,内容已涉及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到西周时,经“周公制礼”的活动,礼的内容更为复杂,也更为系统化了。《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约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2]从这一记述可以看出,周礼是一种包罗非常广泛的综合性的社会规范。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法律规范、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礼节仪式都是周礼的组成部分之一。周礼已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起着广泛的调整作用。西周制礼的许多内容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和发扬。春秋开始,“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乱频繁,旧的宗法秩序全面崩溃。孔子目睹“乱政”,求治心切,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恢复礼治为目的的理论体系。他要求统治者以“礼让为国”,[3]克制私欲,遵循先王礼制。反映在法律上,孔子主张“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4]以礼为立法与适用刑罚的原则,非此则无以安民。孟子也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5]所以,他也主张重建西周礼治,“法先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6]荀子沟通儒、法两家,使儒家的礼溶合了法家的 “法”,主张先教后罚,礼的强制性色彩更浓。
“礼治”在儒家的继承和弘扬下逐渐延伸,内容不断丰富,并日益法律化,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法律观。具体而言,儒家思想由“礼治”延伸出的法律观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内容:[7]第一,重伦理,正名分。伦理是宗法家族制度下人与人关系的准绳,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儒家赋予伦理观以法律的意义,伦理原则与法律融合,既强调法律的根本使命就是维护伦理准则,又直接视违背伦理的行为为违法行为,“出礼则入刑”。礼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等级制度,即“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8]孔子的“正名”,就是要通过立法恢复这种等级名分制的权威,使之“名正言顺 ”,从而保证伦理原则的约束力。孟子也宣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9]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0]这是人伦的准则。荀子则明确强调“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1]这种等级制度就是把“农农,士士,工工,商商”等标志封建主要阶级成分内容纳进礼的内容中来,使得“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礼)为隆正”,[12]并将贯穿着伦理精神的“礼”奉为法律的指导原则,所谓“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13]这种理论经汉代儒家大师董钟舒的加工改造,最终演变为指导古代立法的“三纲五常”。第二,重家国、倡忠孝。儒家发扬了西周礼治秩序中的家庭为本位的传统,重视调整家庭内部关系。孔子一再强调“笃于亲”,认为孝亲是“为仁之本”,百善之先。孟子进一步阐发道:“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14]儒家不仅视“孝”为伦理的范畴,而且将“孝”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不孝即为严重犯罪,自夏朝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不孝罪”入律,隋唐将“不孝罪”列入“十恶”大罪。《孝经》宣告:“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儒家倡孝的目的在于移孝忠君,“国之本在家 ”,[15]父与君是相通的,忠以孝为基础,孝以忠为归宿,通过维护家长制的宗法原则来实现忠君守法,以此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第三,重差等,别贵贱。等级差别是礼的本质特征,主要作用是“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16]而“天道”体现的是等级划分,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人不上大夫”, [17]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吏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立的。但绝不是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的约束,因为礼强调的是等级差别,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能逾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罚,对庶人更是如此。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比如,对贵族一般不处以残损肢体的肉刑(即肉刑不上大夫),必须处死者在郊外秘密执行。孔子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18]孟子认为:“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德,大贤役小贤”。[19]荀子以为:“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20^由此看来,儒家主张国家法制要以明上下贵贱之分为宗旨,实际上是用法律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礼治”实际上已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法律手段。

(二)“德治”的延伸及其法律化
“ 德”的观念起源于西周,西周统治者在继承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统治者要提倡道德,重视道德,适用刑罚要宽严适中,不要滥罚无辜。儒家在继承西周“德”的基础上,又对之进行了改造和补充,将之视为治理国家,取得民众支持的根本途径,这包括宽惠待民和实行仁政两个方面。此外,儒家还抬高了德的地位,置之于国家法律甚至君主个人权力之上,作为区分“仁君”与“暴君”的准绳。当然,儒家的“德治”并不完全否认刑法的功用,其实,儒家和法家一样,都认为刑法是必不可少的统治工具。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首先依靠德礼,其次才是政刑。他主张以德礼来指导刑罚的适用,以便使刑罚在适用中做到宽严适当。他反对不重视德礼而强调刑罚的治国主张,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21]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孔子重德轻罚的刑法思想,他主张治必须先德后刑,少用刑罚,不得已而使用刑罚,一定要格外慎重。孟子强烈反对统治者滥用刑罚杀戮无辜的行为,认为 “杀一无罪非仁也”,[22]“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23]荀子继承了孔孟重德轻刑和先德后刑的刑法思想,并提出了教化和刑罚相结合的刑法思想。他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24]在主张先教后罚的同时,荀子又认为,为了及时惩治最严重的犯罪,可以“元恶不待教而诛”。[25]“德治”也在儒家的继承和弘扬下逐渐延伸,内容不断丰富,并日益法律化,形成了以德刑并用、以德化民的政治法律观。儒家深知德与刑都有其作为统治手段的必要性,但也重视两者的不同后果,即德治对人心的影响是积极的,刑罚的后果是消极的,因此,儒家更倾向于德治。

"儒"本是西周春秋时期-种职业的称呼,称为"相礼",原指为贵族办丧事之类的人。孔子亦曾作过此职,后来创立私学,授徒讲学,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遂称之为儒家。先秦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法家主张"法治"思想,韩非有"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之说。提倡厚今薄古的"法后王",韩非更提出"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和 实行"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法家强调"耕战"。要靠"力"和"利"来使国家达到富裕。为达到目的,用"术"、"势"的权术思想。法家的思想核心是"法治",与儒家的"仁政"思想根本相对立。

1、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但这个“礼”不作“文明礼貌”的解释,而更多的是指“礼仪”,或者称为一种道德秩序。“礼”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大到国家政治事件的程序,小到朝服的衣服颜色、纽扣花纹,都在“礼"的范围内。甚至什么级别听什么音乐都有规定,更形象一些。与当今的“官本位”思想有些接近。局级干部住房多少平米、开奥迪车、8台警车开道。科级干部住房,开桑塔纳、4台警车开道。如果说:一个科级干部,平时超越这种作派,那他就是“不守礼”的人了。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人的思维里占到很重的比例。以至於,我们平时有会说:“这就是中国人传统思想啊”时,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指的很可能是儒家思想。
法家文化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合一。但这个“法”与我们今天指的“民主法治”也有些不一样。它不仅包括了人人平等法律在内,还有上级对下级的绝对命令等更多的东西。法家思想家韩非子,对儒家的攻击就曾经有“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的说法。意思是:侠客们快意恩仇,到头来不过是沦为贵族们为争权夺利相互暗杀对方的工具;儒生们满口仁义道德,让人放弃法律原则,都凭人情办事。法家文化在当今的中国人思维里面留下的东西也有不可小看的一部分,比如老百姓对政法机构的天然恐惧、宫庭政治的潜规则、厚黑学思想等等。

2、价值观
儒家:人性本善。例:“你在街边看见一乞儿,很自然就会生出同情心,给予施舍。说明人心本善”还有我们让小学生背的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就是在推儒家的思想。
法家:人性本恶。反驳例:“有两个乞儿都快饿死了,但其中一个是你的孩子,在你只有一份食物的情况下,你只会选择自己的孩子。说明人心本恶。”(其实,现代西方国家法治比较东方发达,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选择设“人生来有罪”为前提的基督教是有关系的)

3、治国理想
儒家:以德治国。因为儒家信奉人的道德水准不可能有“负数”,道德上再怎麼恶的人也只是“缺德”而不可能“负德”。所以用德来创造一个“君臣、父子”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很有必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东西,是要求社会成员各安自己的排位。越守“礼”的人,相对衡量出的德“越”高。自然就有特权。
法家:以法治国(注意不是“依法治国”)。就是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臣民(统治者自己不受约束)。其实,我们今天普通百姓对法律的认识,依然还未超越法家思想的范围。当然有些很基础的东西都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阿贵。我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犯了法一样处刑。这是儒家最不喜欢法家的地方,儒家喜欢讲等级特权。

4、对待对方的态度
儒家:视法家思想的执政方式为暴政,有「过秦论」、「苛政猛於虎也」等名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面上好像是讲暴政,其骨子里就是批法家的。儒家喜欢讲:法不知则威不可测。对於晋国子产有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行为,儒家孔老夫子大叹:“晋国要因为公布成文法而灭亡了。法律规定怎麼能让老百姓知道呢?老百姓要知道法律这样规定,还不一个个都来钻法律空子。天天为了绳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国家就玩完了。”有德君子是不会乾这种事的,所以他们厌恶法律诉讼,叫律师为“讼棍”。有啥事,都到法院去打官司,不官有理没理,脸而都丢尽了。儒家骂法家都是“真小人”。
法家:视儒家思想为不守规矩的来源。人人都不守法,而以脸面、关系、感情来做事处断,所谓的“春秋决狱”更不得了,统治者从春秋大义里找“感觉”,不依从法律规定,而按自己的好恶来判官司。大恶之人,儒生们写本煸情的文章,官府就把人放了。也是上面说过的“儒以文乱法”。国家都被人情搞乱了。法家骂儒生们,都是“伪君子”。

5、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儒家:手段重要,目的不重要。(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法家:目的重要,手段不重要。(不执手段)

6、生与死的关系
儒家:“舍生而取义”。名节为重,生命为轻。“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这类是典型是儒家方式。
法家:“我死後还有骂名,但我不後悔”。三国中庞统故意让蜀将张济射死自己,换取刘备攻打西川的决心,就是典型的法家方式。

7、文化特性
儒家:契而无力
法家:刚而易折

8、各自适合的社会
儒家:小康之治
法家:乱世之治

9、中国历史的进程
儒表法里:公司要招一批员工,用儒生到宣传部门去工作,用法家人物到人力资源部工作。整个社会平民阶层,以儒家思想占主导。但宫廷政治、官场潜规则以法家为主。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特色:1.“民贵君轻”的思想. 2.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3.“有教无类”.

法家文化的核心:法家主张组织领导极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特色:1.反对礼制. 2.法律的作用.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4.“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5.“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的野蛮行为,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适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与韩非派法家合流)却是一种极端压制人民的政治思想。王绾、淳于越主张分封诸侯,是违反时宜的,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统派(包括阴阳家与神仙家)却是讲仁义的政治思想。政治上学派上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惨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东汉赵岐说),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
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应然法”与“实然法”之争论文
国家之法乃实然之法律,它是各种不同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由于利益被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客观地规定着,所以人与人的平等只能是“法律面前”(即司法和执法上)的平等,而非理想法认为的是“法律上”的平等。应然法学派着重于法律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从法的价值判断出发去研究法,强调实然的法应符合更为...

清末礼法之争与百家争鸣的比较
礼法之争实质上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在立法过程的必然反映,对其的评价不应脱离当时的社会客观情况。本文首先从沈家本重视中国传统、学习引进西法、谋求中西法的融合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法理派的法律思想。其次,分析了礼教派法律思想的合理性,冲突论争只是体现了中国法律思想家移植西方法律文化以及重新审视中国...

中法之战,清朝明明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呢?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面对外来侵略者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处处受人挨打。官僚统治阶级腐败、懦弱、自私、妥协更是让整个统治阶级失去了自信,面对外来侵略早已吓破了胆。事实上,经过“洋务运动”,清朝的武器和军队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中法战争就是对当时...

中法之战,清朝明明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
被列强打怕的清政府,习惯在外交上寻求列强的调停,然而英法德美等国怀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争相调停中法冲突,而且在调停中一味偏袒法国。最积极的英国一方面公开发对法国扩大战争并利用法国在战争的失利迫使法国接受英国的“调停”,而另一方面以长期战争将引起国内“民变”和列强干涉来恐吓清政府,并迫使清...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是德治和法治是最基本的治国方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可以联系中国古今历史的论题,一直以来相关论述不胜枚举。德治和法治是最基本的治国方略,先秦儒家主推德治,主张用道德去治理国家:先秦法家主推法治,主张用刑...

...赣宁之役、护国之战、丁巳复辟、新旧约法之争的名词解释
丁巳复辟:张勋重新拥立溥仪,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这就是史家称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新旧约法之争:段祺瑞根据袁世凯炮制的 新约法,发表了一个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的通电.南方军务院...

中法之战,清朝明明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法新约》失去了越南)国外势力因素国外形势的影响,由于战败造成清朝统治者的恐慌,以及自持地大物博有情势洋人之心,利用一些小利来换取稳定的统治和外来势力的支持,这一点上也是由于国内形势造成。国内形势的影响由于统治的压榨,各地人们起义频繁。太平天国起义就是极大的威胁,同时造成清朝统治者不...

为什么李斯会像秦始皇一样提出“焚书提案”?“焚书”对秦朝有什么意义...
换句话说,“焚书”事件其实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儒法之争。虽然表现的是“儒法之争”,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博弈”事件。春肖像示意图李斯在支持郡县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焚书的主张。就像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焚书事件”的前一年,秦始皇设宴款待群臣,他设置的“博士官”中,很多自然包含了治国之策,而此时。

为什么说在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1873年和1882年,法国两次攻陷越南河内。中国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和清军应越南政府邀请入援越南。1883年12月,法国侵略者对协守越南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突然袭击,中法战争爆发。在海战方面,...

...役;护国战争;白朗起义;丁巳复辟;府院之争;新旧约法之争
新旧约法之争:段祺瑞根据袁世凯炮制的 新约法,发表了一个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的通电.南方军务院则认 为袁解散国会和撕毁《临时约法》都是非法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应恢复.8新旧约法之争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对黎元洪的继任,在法理依据上 南北双方发生分歧.讨袁的南方军务院提出...

岭东区18072239596: 先秦儒法之争的内涵与实质 -
隐花德瑞: "儒"本是西周春秋时期-种职业的称呼,称为"相礼",原指为贵族办丧事之类的人.孔子亦曾作过此职,后来创立私学,授徒讲学,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遂称之为儒家.先秦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法家主张"法治"思想,韩非有"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之说.提倡厚今薄古的"法后王",韩非更提出"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和 实行"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法家强调"耕战".要靠"力"和"利"来使国家达到富裕.为达到目的,用"术"、"势"的权术思想.法家的思想核心是"法治",与儒家的"仁政"思想根本相对立.

岭东区18072239596: 秦汉有儒法之争吗秦始皇时,封九世孙孔鲋为鲁国文通君 -
隐花德瑞: 秦朝时期法家为尊,汉朝初期信奉道家思想,汉武帝后开始信奉儒家思想.基本没有儒法之争.

岭东区18072239596: 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 -
隐花德瑞: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比杂家或者小说家之类的相对完备,但儒法之争和儒墨之争中,儒家并没有体现出比其他哲学思想更特别的地方,儒家作为正统是在汉朝董仲舒之后才确立起来的,而在之后各代都略有变化,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总体来说,很多人认为儒家作为治国的正统思想之后,是儒家忠恕的外皮,而内在却是法家的法术势,李宗吾在《厚黑学》里说,一个死孔子,一手拿着官爵,一手拿着钢刀,那个敢不称万世师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儒家的思想,包括孔孟在内,有表面上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所以作为正统思想是易于被人们接受的,也可以使统治阶级免于诟病,而实际上是怎么样,个人就有个人的看法了.

岭东区18072239596: 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共几本? -
隐花德瑞: 全套就一本啊,我买过,29块,是:第一章 实话孔子1夫子何人 2学而优则仕 3君子固穷 4头号教书匠 5谁是好学生 6伤心事与玩笑话第二章 儒墨之争1儒与侠 2孔子的药方 3墨子的药方 4两位侠士 5三大分歧 6儒墨再评价第三章 儒道之争1隐士哲...

岭东区18072239596: 求 百家讲坛 易中天 说过的一句话~~~!!! -
隐花德瑞: 韩非说,你们儒家和墨家还有道家,你们最推崇的人是什么人呢?尧舜汤武,对不对.那我告诉你他们都是什么人.尧是个糊涂虫,舜是个伪君子,商汤和周武是乱臣贼子.为什么呢?尧明明是君,他不把自己当君他把舜当君,那不糊涂虫吗?舜明明是臣可他不把自己当臣,他把自己当君不把尧放在眼里,他不是伪君子吗?天下是夏桀的商汤把它夺过来,天下是殷纣的周武把它夺过来,他们不是乱臣贼子吗?所以你们三家推崇的圣人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他们留下的不是什么光荣传统,是天下之乱术.大家看看这个,这就是典型的非先圣反传统.

岭东区18072239596: 易中天讲的“诸子百家”有多少部?又有多少集? -
隐花德瑞: 一.话说孔子1夫子何人2学而忧则仕3君子固穷4头号教书匠5谁是好学生6伤心事与玩笑话 二.儒墨之争1儒与侠2孔子的药方3墨子的药方4两位侠士5三大分歧6儒墨再评价 三.儒道之争1隐士哲学家2从杨朱到老庄3无为之谜4道之谜5老庄之别6儒道再评价 四.儒法之争1血染的思想2谋士的哲学3横行霸道4两面三刀5人性是个问题6儒法再评价 五.前因后果1事出有因2以人为本3好大一个家4命运呼叫转移5士人的崛起6魅力所在 六.继往开来1灰色的船票2墨子与杨朱3老子与庄子4再说法家5爱的呼唤 6正义与自强

岭东区18072239596: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除了讲三国,还讲过什么? -
隐花德瑞: 易中天 品 三国 系列 1-6 ·易中天 品 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 品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 ~~1、实话孔子 ~~2、儒墨之争 ~~3、儒道之争 ~~4、儒法之争 ~~5、前因后果 ~~6、继往开来 ·易中天之我读经典 ·易中天 品 文化 ~~1、筷子的起源 ~~2、饭桌上的秘密(上、下) ~~3、古代的时装(上、下) ~~4、揭密内衣 ·易中天 品 精彩中国、江山如此多娇 ~~1、桂林 2、黄山 3、庐山 4、少林寺 ~~5、张家界 ·易中天之我的历史观 ·易中天特别节目~~品读易中天 ·我心中的陈嘉庚 (上、下) ·易中天与小崔说事(上、下) ·与易中天面对面

岭东区18072239596: 易中天 百家讲坛 讲过些主题 -
隐花德瑞: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六部: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

岭东区18072239596: 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有几部,分别是什么 -
隐花德瑞: 第一部:实话孔子 第二部:儒墨之争 第三部:儒道之争 第四部:儒法之争

岭东区18072239596: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哪个朝代的
隐花德瑞: 西汉汉武帝时期 通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