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初中 论语十则)所选十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

作者&投稿:郸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十则(初中)1、所选十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 《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编辑本段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理 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7、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8、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语气词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句话.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编辑本段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编辑本段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 “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编辑本段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平

《论语》十则

班级 姓名 学号

1.填空:(19分)

⑴《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⑶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论语(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诲女知之乎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 )

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 恕: )

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6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0.写出你所积累的其他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至少2句?(4分)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


答案

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家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丘 仲尼 春秋时期 思想家 教育家 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Lún yùn xǐnɡ wǎnɡ dài

3.⑴“说”通“悦”, yuè 愉快。 ⑵无

⑶“女”通“汝”,rǔ 你 ⑷“知”通“智”,zhì 智慧

4.⑴生气、发怒 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⑷听从,采纳 ⑸年 ⑹大概 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⑸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10、略。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学习态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有教无类。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8.辞。达而已矣。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修养:
几句关于做人的语句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甲) 关于道德的
  [2]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当仁。不让于师。

  8.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克己复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克。伐。怨。欲。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8.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朝闻道。夕死可矣。

  20.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1.予一以贯之。

  2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德不孤。必有邻。

  26.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2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乙) 关于修养的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贫而乐。富而好礼。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

  佚游。乐宴乐。损矣。

  2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

  之在得。

  2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9.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丙) 关于处世的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3.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7.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3.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

  敢而窒者。

剩下的你可以自己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3.htm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三上册《论语》十则 -
谢皆奥万: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

长治县19177106486: 人教版语文七上《论语十则》这篇课文所选十则论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谢皆奥万: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即“仁”的概念::“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中课文《论语》十则 -
谢皆奥万:[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 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

长治县19177106486: 《论语十则》的题课文所选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即“仁”的概 念.请分别就三... -
谢皆奥万:[答案] 第一方面:学而实习之, 不亦乐乎? 第二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 -
谢皆奥万: 1.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 第三则:学习...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一文言文(《论语》十则) -
谢皆奥万: 1、而:表顺接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应该是你不想要的,就不要给别人.具体的就是,你不想挨打吧?那么你就别打人.你不想被人抢劫吧?那你就别抢劫别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形而上学,有点近似于近代康德的道德观.我觉...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中七年级上论语试题 一下几道题 求答案1.本文论语十则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情分别举两个 (1)学习态度: (2)学习方法: (3)思想品德修养2.从本文找... -
谢皆奥万:[答案] s

长治县19177106486: 人教版语文七上《论语十则》这篇课文所选十则论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即“仁”... -
谢皆奥万:[答案]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思想品德修养: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三论语十则中第十则“(点)曰:~~~~~~”整则翻译 -
谢皆奥万: 曾点说:“到了莫春,春天穿的单夹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边洗澡,在舞于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很抱歉 那个 yu字没找着 打了个错别字 就是文章里的那个 yu字

长治县19177106486: 初中课文《论语》十则 -
谢皆奥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