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帕斯卡尔的小故事

作者&投稿:潮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利·普吕多的小故事~

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839-1907)。 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 苏利·普吕多姆生平 苏利·普吕多姆(1839年——1907年),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 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 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他青年时代的另外两个事件使他终身陷于忧伤,一是失恋:他少年时代就爱上的一位表妹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另一件则是失去信仰。他在里昂同笃信天主教的亲戚生活在一起,经过这段短暂的信仰稳定期之后,他变成了怀疑论者,尽管他很渴望能有信仰。 在勒克鲁索的铸造所当了一段时间不长的职员以后,普吕多姆于1860年转而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他得到了一笔遗产,经济上独立了,便从此离开法律专心从事写作。186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长短诗集》。 1870年,普吕多姆的生活又一次蒙上了阴影。1月,与他共同生活的叔叔、婶婶和母亲相继去世,使他遭受沉重打击。继而普法战争爆发,艰苦的军旅生活彻底毁掉了他的健康。 晚年,普吕多姆的诗歌为他带来许多荣誉:入选法兰西学院,提名为荣誉勋位团成员,最后是诺贝尔奖。不幸的是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风瘫和失眠日甚一日地折磨他。他在夏特内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5年,于1907年9月7日在妹妹的陪伴下坐在花园里平静地逝世。 苏利·普吕多姆的文学历程: 苏利·普吕多姆于1860年赴巴黎时,本想去学法律。可两年不到就写起了诗,并在日记中写道,他对学业从他那里夺去的用于艺术的时间感到惋惜。他之所以产生这一新的热忱,原因之一是他加入了一群开始自称为帕那斯派(即高蹈派)的年轻人,这个称呼是为了表明他们同古典主义规范的联系,也表明同在20世纪中已露出过时迹象的浪漫主义的对立。普吕多姆可能在1864年见过这群年轻诗人的领袖德·里斯勒,其时普吕多姆已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即1863年刊于《国内国外评论》上的《艺术》。据他在《私人日记》中说,起初他对自己作品的平庸感到不满,后来便能极好地把握作品形式,并清醒地认识主体内容的启迪。 1865年,一位朋友资助印行了普吕多姆诗集的第一卷《长短诗集》。这些抒情诗作表现出深思、忧伤的气氛,对人生之短暂的哀伤和快乐进行思考。普吕多姆那首经常入选诗集的诗《破碎的花瓶》即为一个典型例子。该诗将一只表面看来完好无损实际上却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隙的花瓶比作因所爱负心而伤悲的心。凑巧,夏特内的一位朋友将《长短诗集》呈送给了伟大的批评家和文学口味规定者查理-奥古斯丁·圣-佩甫,他肯定了这部诗集,这使它一举成名。这位新起的诗人便全力投身于创作。 一年之后,普吕多姆出版了另一部抒情诗集《考验》(1866年),集中包括一些以爱情、怀疑和行动为主题的十四行诗。紧接着又出了一本配画诗集《意大利笔记》(1866年——1868年)和又一册抒情诗《孤独》(1869年),其主题是孤独的个人对爱的欲求。普吕多姆为高蹈派诗人的期刊《当代诗集》写诗,这说明他同高蹈派有联系。《当代诗集》中全是各类主题的用高蹈派工整结构写成的诗歌,三卷《当代诗集》分别于1866年、1871年和1876年出版,而每一卷中均收有普吕多姆的作品。1870年出版的加布里埃·马克的一首诗把普吕多姆列入属于德·里斯勒弟子的17位年轻的高蹈派诗人之中,这证实普吕多姆确是高蹈派成员。 埃隆·谢弗指出,高蹈派诗作主题范围很广,从琐碎的社会问题直到严肃的哲学思考。在谢弗看来,这一诗歌流派的特征不在其作品主题而在其注重运用严谨的技巧和形式结构。普吕多姆同德·里斯勒一样,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对哲学的关注。然而,与他导师不同的是,他毕生都希望能在生活中发现某种意义,使他得以摈弃自己的悲观主义。普吕多姆与其他高蹈派诗人不同的另一点就是他对科学的偏好。《泰晤士文学副刊》说:“在这位诗人心底,埋藏着一位早夭的工程师。”他诗中的喻指反映了这一兴趣。正如斯洛森在《独立报》上所说,普吕多姆是一位“为气球、气压计歌唱,为海底电缆、摄影技术,为物种起源和特定引力测定而歌唱的诗人”。 普法战争给普吕多姆这样的年轻诗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同其他高蹈派诗人一样,在对战争恐怖的害怕和对祖国的热爱的困扰中苦苦挣扎。战事初起,普吕多姆便出版了充满和平主义观点的《战争印象记》(1870年)。然而,经历了战争、围城以及最终的战败、被占领的屈辱之后,他创作了《法兰西》(1870年),这是一组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的十四行诗。 甚至在战争开始之前,普吕多姆就在寻求对他的社会加以观察分析,由此寻找生活的意义。他在抒情诗中,就像在《破碎的花瓶》中一样,讨论人类内心的种种悲剧。在其他心理成分更少而哲学成分甚至玄学成分更多的诗作中,他就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公正等提出了质问,在他的《私人日记》1864年1月1日这段中,普吕多姆评论道,他无法理解上帝怎么会允许发生圣地亚哥教堂大屠杀,并注意到,这个题材十分适于写成一首诗。8年后他出版了《命运》(1872年),这是一首哲理长诗,探究了圣地亚哥惨案的含义。普吕多姆越来越多地创作这类长诗,而不多写那使他成名的抒情短诗。他的最后一部抒情诗集是《徒然的柔情》(1875年),再次讨论了对爱情毫无希望的追求。 普吕多姆很早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早在1863年,他便在日记中提到与一位中学朋友的一次会面。友人问起他的工作,诗人答道,他正在寻找人的定义;他接着说,一旦找到,就以此为题写诗。他的抒情诗的确具有明显的心理学、哲学和玄学含义。他对卢克莱修很感兴趣,这表明他对寻求意义越来越认真,并在1869年用诗体翻译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约公元前60年)的第一部,普吕多姆改用了《卢克莱修:物之性》这一标题。 普吕多姆的两部主要诗作一出版就大受推崇。两部作品都是关于理想的人类行为的长篇道德讽喻诗。《正义》(1878年)暗示,道德代码可以建筑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之上。《幸福》(1888年)是普吕多姆版的浮士德故事,毫无疑问,作品受这位获奖者年轻时读过的又很崇拜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剧本的启发。在《幸福》中,中心人物同传统的故事一样,在寻找幸福的秘密,只是原来的次序被颠倒了:普吕多姆的浮士德一开始就有了各种情感,然后再去学习。最终,普吕多姆的浮士德像歌德的主人公一样,在服务中、在改善人类的工作中找到了完美。 晚年的普吕多姆是否还应该被称为高蹈派诗人,批评家们意见不一。答案随定义而定,当然,普吕多姆从未放弃形式的精致与思维的科学精确性,这两点是针对浪漫主义激情过度而发的,而这正是高蹈派的定义。可另一方面,有些批评家认为,普吕多姆后期作品注重道德说教,这使他与其他高蹈派诗人产生不同,因为高蹈派诗人的定义是对美、而非对真理感兴趣的诗人。然而谢弗认为,这样定义过于狭窄,因为他在高蹈诗人中找出了7种不同的风格,重哲理就是其中之一,而普吕多姆便是其中重要一员。 对普吕多姆来说,美与真理不可分,正如对约翰·济慈一样,这又可以在其《私人日记》中找到证明。在1868年6月5日那篇日记中,普吕多姆兴奋地写道,他终于认识了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艺术家能创造一个在美学上使人愉悦的形式,人类也能呼应其道德观念而使其自身的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 从普吕多姆的散文作品表可看出他对玄学和美学的兴趣。例如,与《诗歌艺术沉思录》(1892年)和《诗诫》(1897年)并列的就有《我知道什么?感性研究》,该书探索了人类知识的界限;还有《帕斯卡尔教理真义》(1905年),研究那位虔诚与深邃的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普吕多姆去世后,他的另几部理论著作也出版了,还有一卷书信集《与女友通信集》(1911年),《私人日记》,以及一组诗歌《飘流物》(1908年)。1900年——1901年出了他作品的五卷本。不过,一部更充实的七卷本却是在他逝世后出的:《苏利·普吕多姆作品集》 (1908年)。 普吕多姆从抒情诗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他的众多读者一致称他为那一时代至高无上的、最重要的哲理诗人,因为诗人的世界观基于该世纪的科学新发现之上。不过,许多人依旧喜欢他早期的抒情诗,还是有许多读者把他的《破碎的花瓶》称为他最优秀的诗作,这使普吕多姆很不高兴。意味深长的是,瑞典文学院与这些读者观点一致,将授奖理由主要基于其抒情短诗,而将他的理想主义和道德说教简单说成是作为第一位文学奖获得者合适的素质。随着时代的推进,普吕多姆的地位渐渐从一位主要诗人降次为高蹈派中一位不太重要的诗人,他的《破碎的花瓶》被收入许多选集,可他视为毕生头等要事的长篇训谕史诗却被认为缺乏想象力,缺乏诗意,几乎无法阅读。很清楚,尽管瑞典文学院过分抬高了普吕多姆在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中的地位,他们认定他年轻时的抒情诗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一点完全正确。 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学院常务秘书C·D·威尔逊: 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作出这个理当引起公众极大注意的伟大捐赠的时候,他终生的工作导致他偏爱对自然的研究,并奖赏在与此有关的某些科学中所作出的发现。同样,他的世界主义的抱负又使得他成为和平和国家之间的友好情谊的鼓吹者。在他的遗嘱中他将文学也列在授奖之列,虽然他是将文学排在自然科学的后面,因为自然科学最令他神往。 文学是感激他的,因为文学的从事者也成了他所关心的对象人们可以这样来看,文学排在瑞典所颁发的这组奖的最后,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文明的至高无上的花朵,也许是最为美丽也是最为玲珑剔透的花朵,现在将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竞相开放。 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这些由鲜花编织的钦羡之意中;这些头戴桂冠的人接受了一种在物质价值上胜过了过去时代的金色的紫罗兰的报偿。 诺贝尔文学奖的判归也提出了自身的问题。“文学”是一个范围非常广的术语,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不无道理地详细说明,这个竞争必须包括的不仅有纯文学,而且还有那些由于其形式和所阐述的内容从而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不过这样一来,这个领域也就得以扩大,困难也就增加。如果说,假定被提名的作者的长处在其他方面几乎无分轩轾,困难之处就在于此项奖究竟是应该颁发给一位抒情诗诗人、一位史诗诗人还是一位戏剧诗人,如果要在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一位天才的诗人之间进行选择,这项任务就愈加复杂。诚如数学家们所言,这些次元是不能按同一标准来予以衡量的。但聊以自慰的是,既然此项奖每年颁发一次,那就有不止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不得不让位于另一位同样伟大的作家,但又可能在另外一年获得他当之无愧的奖赏。 为了获得文学奖,大量优秀的推荐送抵瑞典学院,瑞典学院又对这些推荐进行最为严谨的审查。瑞典学院在具有世界声望和几乎同样的文学重要性的不同姓名当中进行选择时,它所取用的是它认为这一次从几个角度讲应该具有优先权的人。瑞典学院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奖给法兰西学院的诗人兼哲学家苏利·普吕多姆。 苏利·普吕多姆诞生于1839年3月16日,诗名随着1865年《长短诗集》的问世而得以确立。随后问世的是几卷诗歌、哲学和美学著作。如果说其他诗人的想象力以外向为主并且反映人生和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话,那么苏利·普吕多姆就拥有一种既敏感又细腻的内向的天性。他的诗歌很少涉及客观存在的形象以及外部形势,而是主要涉及它们在何等程度上能用作诗歌沉思的一面镜子。那尘世所无法驱散的对心灵的热爱,他的怀疑、他的悲哀,就是他的作品的司空见惯的主题,他的作品形式精巧,具有雕塑美,全无冗言赘词。他的诗歌显得色彩浓艳,很少表现出音调悦耳的音乐的特征,但在创造适合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形式时却愈加具有可塑性。他的灵魂高尚、深邃沉郁又有几分悲哀,在这种温柔却又不伤感的诗歌中将自身揭示了出来——这是一种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忧郁的同情的悲伤的分析。 苏利·普吕多姆用词优雅而富有魅力,艺术精湛,是我们时代的一名一流诗人,他的一些诗作是具有不朽价值的珍珠。瑞典学院与其说是为他的说教诗或者抽象诗所吸引,毋宁说是为他的抒情小诗所吸引,他的抒情小诗感情充沛,耽于冥想,而且高尚尊严,极其罕见地将细微的反思与丰富的情感熔为一炉,因而令人陶醉。 总之,有必要强调一个特点。苏利·普吕多姆的作品展现出了一个勤于探究、敏于观察的头脑,世间的变幻令这头脑不得安宁,鉴于他似乎不可能知道得更多,这个头脑也就在道德领域、良心的声音以及责任的崇高而又无可疵议的指示中,为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命运找到了证据。从这个观点来看,苏利·普吕多姆也就比大多数作家更好地代表着这位立遗嘱的人所称之为的文学中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倾向”。这样一来,瑞典学院也就相信,当它首次颁发文学奖时,它在如此众多的杰出文人当中选中苏利·普吕多姆,是符合诺贝尔的遗嘱的精神的。 鉴于这位戴桂冠的人同意接受这项殊荣却又不幸因病而今天不能来到我们中间,因而我荣幸地请法国公使代为受奖,并以瑞典学院的名义转交于他。 在宴会上,C·D·威尔逊和法国公使交谈,并请他向这位法国诗人转致敬意,这位法国诗人极其显著地将心地和头脑的最佳品质熔为一炉。他还请公使转致法兰西学士院的瑞典妹妹对法兰西学士院的问候,瑞典妹妹能够从泰格奈尔和耶伊尔的祖国向出生了拉辛、高乃依和维克多·雨果的国家致以赞赏的敬意而感到骄傲。法国公使马尔尚先生作答,妙语连珠,情绪高昂。 评论界对苏利·普吕多姆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当法兰西学院提名其杰出的成员普吕多姆为首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时,这一结果已不可避免。虽然已有个人和非正式的团体提出过别的候选人,但是新成立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不至于不考虑一个法兰西学院这样一个著名的团体所作的推荐。 与普吕多姆同时代的欧洲人的反应表明他们对法兰西学院保守主义价值观的态度。当然,普吕多姆名气很大,35年来,人们一直颂扬他的技巧,尊敬他的哲学观点。1881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1894年查理—玛丽—勒内·勒贡特·德·里斯勒去世,人们认为普吕多姆可以继他任高蹈派诗人的首领。当时该派颇受大众欢迎。那时候,批评家们对所谓的浪漫主义感伤情怀业已厌倦,却又尚未能接受新的象征主义模式。在这样的时刻,普吕多姆的高蹈派抒情诗便似乎成了诗歌成就的规范。 因此,《诗歌评论》一类的法国杂志欢呼普吕多姆中选,同时代的那些把他看成是“他国家主要的诗人哲学家”的批评家们也对评奖委员会的决定大加赞扬。然而,拥护象征主义事业的期刊,如《法兰西信使》和《西方》,则对此大加攻击,认为这一决定表明鼓吹道德说教的保守主义文学派别战胜了捍卫诗歌自由的人们。 《泰晤士文学副刊》于1907年普吕多姆刚一逝世便刊登了一篇长文 (9月13日),综述了英国人对这位法国诗人的看法。“他是一位思辨诗人”,他宣传了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思想和感情”,而这一切,现实主义者雨果办不到,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和魏尔仑也办不到。很清楚,人们认为,把普吕多姆看成新时代的诗人十分合适。在这新时代里,科学希望能改善人的命运,可科学家依然是平常的人,为疑虑和绝望所困扰。 美国新闻界几乎没有注意到首次文学奖,一位同时代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将此归因于他的同胞对法国诗歌的一无所知。E.E.斯洛森在《独立报》(1902年1月25日)的一篇文章中,从与《泰晤士文学副刊》相同的角度看待普吕多姆的成就,赞扬这位诗人“比任何在世的人都更多地在其诗行中蕴含了科学所能聚集的新材料,并极好地表述了作为这一时代特征的实干与钻研的精神”,斯洛森说,诗人的疑虑反映了科学思想特有的不确定性,而诗人将人道主义看作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失去了旧有稳定性的科学家们典型的反应。 这样,普吕多姆被广泛认为是一位表述了时代精神的诗歌运动的公认领袖。同时代的人们不可能预见到,时间会将他沦为一个与象征主义诗人相比其意义要小得多的运动中一个小小诗人的地位,而当初只有象征主义诗人对他的入选提出质疑。 延伸材料:诺贝尔奖设立: 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那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大厅里,华灯高照,金碧辉煌。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名人聚集一堂,座无虚席。这里正举行庄严隆重的授奖仪式。瑞典国王把华丽精致的奖状和奖章,授给本年度各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获奖者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说。这种仪式象征着国际上最高的荣誉,给了全世界以深远的影响,调动了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积极性。这就是全球闻名的诺贝尔奖金授奖典礼。 从1901年起,在瑞典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了一个诺贝尔基金会,分物理、化学、生理学及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6个方面(1969年以后才增加经济学奖)进行评选,把奖金发给各国有卓越成就的人。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定物理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负责评定生理学及医学奖,瑞典文学院负责评定文学奖,挪威议会负责评定和平奖。这笔奖金最多的达到几万美元。 这么一笔巨额奖金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你知道是由一个人拿出来的话,可能会感到惊讶。这个慷慨解囊的人,就是发明无烟火药和雷管的大发明家艾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他毕生致力于研制炸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科学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他于1884年成为瑞典皇家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会员,1880年获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他享有大量的专利权,后来成了大富翁。在他逝世之前,他在遗嘱中决定将价值3300多万克朗(瑞币)的财产,部分赠给亲友,大部分留作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奖给在科学上、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和献身和平事业的人,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2、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3、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4、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瑞士阿米尔

5、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6、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高尔基
7、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毛泽东
8、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斯宾诺莎
9、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高尔基

雨夜魂飞
夜空,被滚滚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阵阵狂风,呼啸而过,像被一个巨大的狂人摇撼着的树枝,东摇西晃;大雨倾盆而下,整个宇宙充满了风声、雨声,使这个盛夏的深夜,更叫人闷得透不过气来!
这时,在一条小路上,一辆马车离开法国巴黎冒雨向郊区飞驰。马蹄声、车轮飞奔溅起的水花声,都湮没在风雨声中。车里坐着的两个人,希望快点到达目的地,抢救病危的科学家帕斯卡。空中一道道闪电,映出路牌上的一行字:去神学中心披垒阿尔。接着,几声震耳的雷声,响彻天空!

布莱士·帕斯卡
坐落在巴黎郊区的神学中心,是一所宏伟的教堂式建筑,是一所专门培养研究神学人才的地方,两个尖尖的钟楼塔,隐没在大雨中。马车停在神学中心的门口,从车上跳下来的是帕斯卡的老仆人勒威耶以及他请来的名医裴索。两人匆匆穿过走廊,走进帕斯卡的卧室。当勒威耶看见帕斯卡垂危的样子时。便一下扑向床边,摇着帕斯卡的手臂,喊着主人的名字。仰卧着的帕斯卡猛然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床边站着的医生,用手指指桌上零乱放着的实验仪器,又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神像后,头慢而无力地歪向了一边,停止了呼吸。这时钟楼响起了阵阵的钟声,钟声悲怆,颤抖着,穿过雨云,传向四方。裴索医生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是:1662年8月19日,时钟指在零点。然后叹息地说:“39岁就离开人世,太年轻了。”但医生对帕斯卡死前指指这儿,又指指那儿的意思,迷惑不解。 当医生进一步检查帕斯卡的尸体时,发现在他腰上围着一根有一掌宽的皮带,上面布满了铁刺,刺尖都对着肌肉,有的地方被刺得血肉模糊;有的地方发炎化脓,气味刺鼻。裴索医生心中升起一团疑云,便问勒威耶:“这是怎么回事?”
65岁的老仆人勒威耶悲痛地回忆着往事:“公元1623年6月,帕斯卡出生在克莱蒙费朗。父亲是一位家乡税务所的课税员,数学很好。帕斯卡在父亲的教育下,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成绩很好。13岁那年,他每天伏在桌子上写呀,算呀,不停地钻研,结果他发现了二项式展开系数规律——帕斯卡三角形;不满16岁时,他又发现了影射几何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他利用这个原理又经过一年多的钻研,推导出四百多个推论。这些,在当时的数学界算是个大贡献,一个青少年可算是崭露头角了。
帕斯卡到了19岁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了,他看到父亲每天要进行十分繁杂的计算,非常辛苦,就决心动手研制一台计算器,代替父亲的劳动。经过研究,他用一个齿轮表示数字,经过适当地搭配,使表示较低位数字的齿轮每转动十圈,较高位数字的齿轮就转动一圈,这就解决了进位的问题。于是,制成了一台能做加、减运算的手摇计算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呢!)记得第一天使用机器时,帕斯卡住处被附近来参观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都来争看能提高手工效率几倍的机器。不久,全法国都推广使用了这种机器。”
说到这里,勒威耶为主人有这么多成就而感到自豪,悲痛的心情已消失:医生听着不停地点头,对帕斯卡的成就,表示钦佩。
“听说帕斯卡还研究了一条什么定律,你了解这件事的过程吗?”医生问。
“了解,我从20岁就在帕斯卡家当仆人,眼看着帕斯卡长大的,很多事都知道。”勒威耶眉飞色舞地继续说下去。[5]
水桶的启示
“记得帕斯卡23岁那年的一天,我提了满满一桶水进屋,由于木桶破旧,桶的侧壁往外喷水,这个现象吸引了帕 斯卡,他不让我把水桶提走,眼看水流得遍地皆是。水流完后他让我再提水,再观察。那几天忙得他少吃饭,不睡觉。”勒威耶由于自己也参加了这项实验,谈起话来面有得意之色,看了看医生,接着又说下去。
“水桶给帕斯卡很大的启示,后来他对我讲,水桶侧壁小孔离水面越深,压强就越大,水流出的速度也就越大。又过了些日子,帕斯卡又设计制作了一个完好的木桶,盖子密封在桶上,在盖子的中心开一个不大的小孔,桶里灌满水后,木桶没有任何异样。后来,他把一根长长的细铁管插到木桶的小孔上,并使接口处不漏水,然后从管子上方倒了几杯水,使管子里的水面提高了好几米,当管内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木桶破裂了,您说怪不怪?后来帕斯卡总结了规律,写成了论文,就叫帕斯卡定律。听说有人正在用这个定律研制水压机呢!”勒威耶略一停顿又补充说:“噢,还有数学归纳法也是他研究出来的。他还非常喜欢文学,他写的《思想录》《致外省人信札》两部文学作品,在欧洲都被公认是文学名著!”由于医生每天忙于给病人治病,对帕斯卡这位才华横溢、科学上传奇式人物的事迹,虽耳有所闻,但不详细。今天听了勒威耶的介绍后,不仅对帕斯卡更加尊敬,就是对勒威耶老仆人也肃然起敬。但有关腰带和帕斯卡死前的动作,心里仍然迷惑,于是用较为尊敬的口气问:“请您谈谈帕斯卡身上围的那根腰带的事好吗?谢谢。”
勒威耶虽然感到医生已经用较为客气的口吻和他谈话,但他听医生问起这事,不由得脸色变了……[6]
腰带之谜
“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相互联系的,您说对吗?”使医生大为惊异的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仆人竞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内心十分钦佩,急忙频频点头称是。老仆人继续说下去。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人都相信宗教,尊奉圣经。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主张日心说。的确,在那个时代,谁要说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运动,地球不是静止的,推翻圣经中的观点,必将与教会冲突;也必将与大家都承认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发生冲突,在这一方面说,哥白尼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
医生感到这位老仆人和帕斯卡这位伟人朝夕相处,已是一位有一定学问的人了,但他急于要想把谈话继续下去,所以就追问了一句:“那另一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教会没查禁哥白尼写的书?”
“哥白尼在他的书中,开头就写着:哥白尼献给教皇保尔三世,并援引了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意见,这派是相信地球是运动的,至于与圣经有矛盾的问题,他都避而不谈,如此等等。后来伽利略为捍卫和发展日心说,写了《对话》一书,直到1632年被教会判处死刑为止,教会才真正发现哥白尼、伽利略的著作,都是和教会的观点针锋相对的,这对教会来说是绝对禁止的。帕斯卡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生、成长的。当帕斯卡对科学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做出贡献时,他始终感到教会与神的幽灵在他思想上徘徊。许多科学理论、事物规律,都和宗教的教义十分矛盾,越研究,越觉得寸步难行。
他曾对我说过,他十分苦恼。有时他怀疑他是不是要步伽利略的后尘,他还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不是错了,如此等等。后来,他决定把宗教信仰和数学的理性主义调和起来,成为一体。事实上他在思想上还是以信奉宗教为主。帕斯卡一生的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对数学、物理都厌烦了,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专门钻研神学。为了专心信奉宗教,他除了从住处搬到神学中心外,还专门制作了一条有尖刺的腰带缠在腰上,一旦发现了自己产生了什么对神不虔诚或者想专心研究科学等邪念时,便用拳打腰带来刺痛肉体。
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恼,体质不好,得了各种严重的病症,他又不愿积极治疗,就这样在歧路上折磨自己,毁灭了自己。一个人,不论他搞一件什么事,没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思想是搞不成的,调和与摇摆也一定不成。” 医生睁大了眼睛,一字不漏地听着勒威耶这番精辟的分析,明白了腰带之谜;也明白了帕斯卡死前的动作,那是指两件相对立的事物,科学与宗教始终没能调和在一起,死而有憾!
院里雨停了,风住了,天光大亮。树木、房屋、草地、天空,像洗了一次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宇宙的一切,又在以新的面貌不停地运动着。[6]
墓碑寓意
五年后深秋的一天,老勒威耶拄着拐杖,领着六岁的小孙子,步履缓慢地来到帕斯卡的墓前,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凭吊墓里的主人。小孙子好奇地问:“爷爷,那块大石碑上写的是什么呀!上面是不是刻的一张桌子呀!” “石块上写着:
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之墓
1623.6.19—1662.8.19
“墓碑上是刻着一张桌子,上面还刻了一张纸片,表示大约相当于一块面积为1厘米、质量为1克的物质对桌面的压力,是国际通用的压强单位,叫做1帕斯卡,常说是‘每平方米上有1牛顿的压力’。”
“墓碑前树立的神像为什么不刻在石碑上呢?压强单位为什么叫帕斯卡?”小孙子对方才答话的后半部没听懂。
“世界上为了纪念帕斯卡的贡献,才把他的名字定做压强单位。石碑上刻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神像不能也无法刻在一块石碑上。”老勒威耶不管小孙子听懂了没有,领着小孙子慢慢地走远了。这时,墓地草丛里响起了阵阵的蛐蛐叫声。[6]
三角形内角和
帕斯卡的父亲认为学习数学很伤身体,所以把家里所有的数学书都藏了起来,并且不允许他的朋友们在帕斯卡面前谈论数学。他只让帕斯卡看很多古典文学书,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文学。父亲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帕斯卡对数学的兴趣。他开始偷偷地研究数学。有一天他问父亲,什么是几何,父亲很简单地回答说“几何就是教人在画图时能作出正确又美观的图”。于是帕斯卡就拿了粉笔在地上画起各种图形来。画着画着,12岁的帕斯卡发现任何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当他把这个发现告诉父亲时,父亲激动得泪如雨下,搬出了自己所有的数学书给帕斯卡看。在其父精心地教育下,帕斯卡很小时就精通欧几里得几何,他自己独立地发现了欧几里得的前32条定理,而且顺序也完全正确。后来通过不断的自学探究,帕斯卡成了非常有成就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当年12岁的帕斯卡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告诉父亲一件重大事情似地说:“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总和是两个直角。” [2]问题:帕斯卡怎么证明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四个角的和一定是360°。把长方形沿对角线一分为二,就变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除以2等于180度。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都可以看做是长方形剪开的,所以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任何一个锐角三角形都可以沿高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和180+180=360度,而其中有两个直角拼在一起成了一条直线,所以真正作为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就是360-90-90=180度。同样的道理可以说明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

我的书房里贴挂着一幅画:沉思的帕斯卡尔坐着,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耶稣蒙难的十字架。每当我注视帕斯卡尔的画像,紧紧摄住我的心神的是他那双敏感而深邃、明澈又干净、忧郁而沉思的眼睛。
历史上有这样一些思想的巨人,他们具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天才,很难为一个领域所束缚住,要是他有一颗总不安分、永远探索的心灵的话,就更其如此。布莱兹.帕斯卡尔就是这样一位巨人--法国十七世纪一位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哲学家、散文大师和宗教圣徒式的人物。
帕斯卡尔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奥维涅州的克勤蒙——菲朗城,父亲艾基纳为该城法庭庭长,以博学知名。帕斯卡尔八岁时,举家迁至巴黎。自幼生长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之中,并且受到他父亲的严格教育。十一岁时他就写出一篇关于声学的论文,十六岁时写成名振一时的论文《圆维曲线论》,可以说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天才。但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十八岁起,他就没有一天不在病中,二十四岁时又曾因中风而瘫痪。1662年8月19日,溘然长逝于巴黎,享年三十九岁。三十九岁——这个年龄刚过但丁《神曲》所说“人生的中途”不多久,还不到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他每天都以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向自己的生命极限挑战,他只是读书、写作和思考,而尤其是思考,写作则是在思想不可遏止的时候,这时的写作自然也就像一道喷涌的河流。他的思考深含渴望与追求,而且是一种奔向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帕斯卡尔的身体是孱弱的,但是,这是一种也许会使人感到痛苦却丝毫不容耻笑的孱弱,我们在怜惜他的身体的同时也应当怜惜自己的精神。帕斯卡尔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这是一种在追求生命长度已不可能的情况下而追求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浓缩人生精华的短暂。与帕斯卡尔相比,精神孱弱、生命苍白的我们应该自惭形秽。
他于1658年开始写作、1670年在法国首版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以其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而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书中的至理名言俯拾皆是,在在都有独到的思想火花在闪耀。如:“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人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在越来越物化的今天读来仍使我如闻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让我们读他的书,来了解他,走进他的思想吧!只要你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当会从字里行间觉察到那一双忧郁和沉思的眼睛,感受到一种力求彻底和无限的精神。
好像不算小故事了吧。。

不知道


八年级语文配套练习册第二单元综合练习答案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1.因为毛毛爱爸爸...

什么是最好的非英语恐怖电影?
导演:帕斯卡尔·劳吉尔 剧情:一名年轻女子想报复那些被绑架并折磨她的孩子的人,导致她和一位也是虐待儿童的受害者的朋友踏入了堕落的堕落地狱的恐怖之旅。为什么帕斯卡尔·劳吉尔的烈士是21世纪最伟大的恐怖电影 八年前,恐怖片被通电,这是一个既震惊又激动,刺痛皮肤的觉醒,因为它发行了一部坚决惨淡...

何为高尚?都说高尚情操,要怎样才做到?
"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 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

床的另一边的幕后制作
导演帕斯卡尔与格雷戈瓦合作了一年完成剧本改编。从创作初始,帕斯卡尔和格雷戈瓦就开始预演电影中的身份互换。帕斯卡尔将自己男性化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格雷戈瓦则呼唤出身体里女性化的特质。“格雷戈瓦也是个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的人,我们在一起正好互补。我倾向于提出想法、勾勒故事的大致轮廓,他则负责...

有关外国文学塑造 "负心汉"形象的作品 一定是外国文学 中国的不要了...
帕斯卡尔在08年夏天就读到了《负心人》的剧本,当时还没有其他导演看中这个故事。尽管剧本的某些地方让他心存疑虑,但棒打鸳鸯这份职业的想法让他很是兴奋。帕斯卡尔当即约见了编剧洛朗·日东,二人于08年十月开始修改剧本,一个月后拿出新版本,开始选角。 编剧洛朗·日东(《借你的手儿牵》)对导演帕斯卡尔的评价很高:“...

爱屋及污基本信息
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角色刻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电影的语言是法语,使得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该片于2011年6月8日上映,时长114分钟,观影者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沉浸在导演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影片所传递的情感深度和生活哲理。

罗伯托·罗西里尼人物简介
1946年,执导由玛丽亚·米琪、戴尔·埃德蒙兹、朱丽叶塔·马西纳联袂主演的剧情片《战火》,该片讲述了二战时美军登陆意大利,一路上发生的六个小故事,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故事奖提名;同年,执导由莉娅·科雷利、卡尔洛·尼奇合作主演的剧情片《欲望》。1948年,执导由卡尔·克鲁格、芭芭拉·欣茨、克...

怎样达成“价值观一致”?
本·霍洛维茨《你所做即你所是:打造企业文化的策略与技巧》中讲了网景公司的故事:早年的网景公司,“运作方式就像一个辩论俱乐部,每个人都希望在各种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一较高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往往什么事儿也干不成”。1995年,吉姆・巴克斯代尔接任CEO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编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在员...

高三作文:那本书触动了我的心灵
书的开头,以所有动物的异常开始了这个恐怖的故事。笑猫所在的樱桃沟里的所有牲畜都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只有人们、孩子们都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中午孩子们在操场...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叹言:“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人可以被轻易的毁灭,...

中学生励志演讲稿
这首藏头诗,是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看了《上下五千年》上的小故事乘兴而作自己”四个字呢?因为我相信当年的勾践肯定是知的。为什么在诗头藏上“相信道...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株会思考的、有思想的芦苇。青春如果不与思想结合,就会显得盲目与浮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青春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

长葛市1551128697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事例(要现实生活中的)有哪些? -
弘倪太奇: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 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

长葛市15511286971: 谁知道帕斯卡尔的资料?
弘倪太奇: 帕斯卡尔简介 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

长葛市15511286971: 帕斯卡尔(关于帕斯卡尔的基本详情介绍)
弘倪太奇: 1、埃里克·帕斯卡尔(Eric Paschall),男,1996年11月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多布斯费里(Dobbs Ferry, New York),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前锋,现效力于NBA森林狼队.2、2019年NBA选秀在次轮第41位被金州勇士队选中.3、2020年9月16日入选2019/20赛季NBA最佳新秀阵容(一阵).

长葛市15511286971: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1648年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封闭的木桶内装满水,从桶盖上插进一根细长的管子 -
弘倪太奇: 因为液体的压强等于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常数之积.在这个实验中,水的密度不变,但深度一再增加,则下部的压强越来越大,而受力面积(桶的内表面积)不变,压力等于压强除以受力面积,那么压力越来越大,终于超过桶能够承受的上限,随之裂开.

长葛市15511286971: 帕斯卡的故事 -
弘倪太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没有灌水的水龙带是扁的.水龙带接到自来水龙头上,灌进水,就变成圆柱形了.如果水龙带上有几个眼,就会有水从小眼里喷出来,喷射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水是往前流的,为什么能把水龙带撑圆? 早在几...

长葛市15511286971: 求几篇关于生命伟大的作文素材 -
弘倪太奇: 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陆幼青:即使我对生命有万般眷恋,我也会选择默默承受,...

长葛市15511286971: 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介绍 -
弘倪太奇: 本书是帕斯卡尔生前的尚未完成的手稿,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理论:在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外,另辟蹊径——既继承和发扬了理性主义的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又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并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对立悖反.论证了人即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的这一悖论.本书文思流畅,清明如水,斐然可读,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长葛市15511286971: 高中作文800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 -
弘倪太奇: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法]帕斯卡尔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 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 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

长葛市15511286971: 动脑的帕斯卡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从小不仅喜欢问问题,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他小时候有一次到厨房去玩,听到厨房里做菜的... -
弘倪太奇:[答案] (1)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故A不正确;B.在人们敲响打钟后,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故B正确;C.在人们敲响打钟后,大钟的振动不停止,故C不正确;D.人的听觉...

长葛市15511286971: 帕斯卡尔的那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谁有这篇文章 -
弘倪太奇: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