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简历

作者&投稿:犹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简历!~

苏轼简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东坡为民办实事: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为开浚西湖,让工匠们挖慧因高丽寺旁的赤山来筑湖堤。此举遭到寺僧们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赤山乃风水宝地,掘土将致祸患,工程被迫搁置下来。苏东坡闻讯赶到施工现场,可寺僧们毫不退让,说如若破坏风水,天降灾祸谁担当?
苏东坡凛然告诉僧众:事由我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决不能延误。“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正是苏东坡具有顶住压力办利民之事的担当,杭州苏堤才最终得以建成并造福一方百姓。
为民办实事,苏东坡不怕得罪寺僧,更不怕得罪权贵。北宋权相蔡京任扬州知州时为粉饰太平、制造“繁荣”景象,“用花十余万枝”,举办声势浩大的“万花会”,极尽奢侈之能事,而衙役恶吏趁机敲诈搜刮,“民大病之”。后来苏东坡到扬州任知州,“问民疾苦,以此为首,遂罢之”。积弊既除,“人皆鼓舞欣悦”。
苏东坡本是爱花的雅士,但他既做了官,就不再以私趣废公事,为顺民心而罢恶政。当时蔡京“上升势头”正盛,苏东坡完全可以“新官不理旧账”,以免得罪蔡京。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民兴利除弊,不怕被打击报复,不怕丢“乌纱帽”。
参考资料来源:江西文明网-从苏东坡的故事看担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52]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杰出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书画诗文俱臻妙品,雄视百代。有《东坡七集》。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嘉佑六年(1061)中制科,任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判官。历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属江苏)、湖州(今属浙江)、杭州(今属浙江)、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今属江苏)、定州(今属河北)等州,在朝曾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并不迂腐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正如其小妾朝云所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处处不讨好。元丰二年(1079),被新党李定等人弹劾,说他作诗讽刺新法,讪谤朝政,把他逮进御史台狱,深文罗织,酿成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关押审问达四月余,最后被贬为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他被重新起用,却又因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参用其长,而受旧党疑忌。于是他自请外任杭州等州知州。到绍圣元年(1094),新党上台,他又被加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至惠州(今属广东),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嗣位,苏轼得以赦还内地,途中染病,次年七月病逝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饱尝宦海浮沉和人生挫折的苏轼,其精神世界之丰富复杂,在宋代文人中也可谓首屈一指。他“身行万里半天下”,行万里路又复读万卷书,其才力之健,学识之富,确实出宋人头第。儒之入世、道之避世、释之超世,三家思想的杂糅,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积极入世,满怀激情;其人生道路大起大落,几起几落,艰难坎坷,饱经忧患,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其立身处世,则又能刚正不阿,待人接物,光明磊落,胸怀坦荡。
苏轼是具多方面才能的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他对艺术创作有独到的灵悟和执著的追求。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王灼谓其“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碧鸡漫志》卷二),胡寅谓:“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酒边词序》)元好问谓:“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遗山文集》卷36《新轩乐府》引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杰出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书画诗文俱臻妙品,雄视百代。有《东坡七集》。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嘉佑六年(1061)中制科,任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判官。历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属江苏)、湖州(今属浙江)、杭州(今属浙江)、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今属江苏)、定州(今属河北)等州,在朝曾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并不迂腐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正如其小妾朝云所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处处不讨好。元丰二年(1079),被新党李定等人弹劾,说他作诗讽刺新法,讪谤朝政,把他逮进御史台狱,深文罗织,酿成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关押审问达四月余,最后被贬为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他被重新起用,却又因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参用其长,而受旧党疑忌。于是他自请外任杭州等州知州。到绍圣元年(1094),新党上台,他又被加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至惠州(今属广东),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嗣位,苏轼得以赦还内地,途中染病,次年七月病逝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饱尝宦海浮沉和人生挫折的苏轼,其精神世界之丰富复杂,在宋代文人中也可谓首屈一指。他“身行万里半天下”,行万里路又复读万卷书,其才力之健,学识之富,确实出宋人头第。儒之入世、道之避世、释之超世,三家思想的杂糅,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积极入世,满怀激情;其人生道路大起大落,几起几落,艰难坎坷,饱经忧患,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其立身处世,则又能刚正不阿,待人接物,光明磊落,胸怀坦荡。
苏轼是具多方面才能的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他对艺术创作有独到的灵悟和执著的追求。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王灼谓其“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碧鸡漫志》卷二),胡寅谓:“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酒边词序》)元好问谓:“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遗山文集》卷36《新轩乐府》引


苏轼一生的简历!~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

苏轼都有那里出名的诗词?他的生平简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唐宋八大家的简历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

求:唐宋著名诗人简历
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mn缝纫工 2011-12-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条...

茅以轼是何人
中国近代名人。茅以轼(1894-1931),原名茅熙,字以轼,号梦溪,湖南湘阴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

关于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大理段氏简历: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 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 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 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 在云南曲靖中学存...

段姓的来源
2、来自段匹磾,根源于鲜卑族后裔。段匹磾,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3、云南白族(还有哈尼族),根源于段思平。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

请问谁知道李清照的简历啊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

百家姓中段姓的由来
;扶风郡:汉武帝太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四;历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

段姓来源哪里
1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2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段姓家谱 全国:段氏宗谱卷、...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生平简介(200字以内) -
祢琴戴芬:[答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的简介 -
祢琴戴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的简介是什么 -
祢琴戴芬: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武江区15247093376: 宋朝诗人苏轼的简介 -
祢琴戴芬:[答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的简历介绍? -
祢琴戴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简介--他的别号 -
祢琴戴芬:[答案] 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祐二年...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生平简介 -
祢琴戴芬: 苏轼画像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简介资料
祢琴戴芬: 苏轼,景祐四年(1037)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都习惯称为苏东坡.没错,就是东坡肉、东坡肘子的那个东坡,在苏轼的老家四川眉...

武江区15247093376: 关于苏轼的简介 -
祢琴戴芬: 千古风流话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

武江区15247093376: 苏轼简介 三苏指被列入? -
祢琴戴芬:[答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