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建国前夕,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画像要一改再改?

作者&投稿:仍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安门上的标语为什么要改的?~

  开国大典前,周恩来副主席和胡乔木同志决定在城门正中间的门洞上方挂一幅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两侧的城墙书写巨幅标语。钟灵当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总务处办公室主任兼会场布置科科长,大会会标和两条大标语的书写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1949年9月底,两条巨幅标语赫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开国大典之后,两条标语要不要撤掉?钟灵向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总理看了看天安门的会场设计图,最后决定:把天安门两侧的标语留着好一些,但可以把东边的“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改成“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周总理的决定太英明了,这一改不但包含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也使两边的标语字数相同,设计书写时字的间距也是一样的,完全对称,更加美观。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社会上许多繁体用字都逐渐改成了简体字,在1964年国际劳动节前夕,天安门标语实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改变。但那时钟灵已离开中南海,调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副秘书长之职,天安门管理处是通过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余心清局长(也是国家典礼局的局长)找到他,下达了要把“华、国、万、岁、世、团”六个字由繁体字改为规范简体字的任务。因“万岁”是重复的,实际上在制作时要改8个字。从这次改字体后,这两条大标语40多年来一直没有再改动过,当然灯箱的维修、更换就不止一次了。

有的。自五十年代以来,每次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国庆阅兵和庆祝活动及其他重大政治活动时(如“七一”纪念会),除了在天安门城楼悬挂毛泽东同志的画像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边竖立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外,还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
但是从八十年代起,在进行类似庆典和阅兵仪式时,只悬挂毛泽东同志和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而不再放置马恩列斯的画像。




扩展资料:
北京天安门的其它介绍: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两幅大型标语。

在天安门城楼正中上悬挂着一幅中国人民最敬仰的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画像历经风雨,画像有数次更迭。人们不禁要问,历年来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人是谁?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将接受人民的检阅。 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工作迅速展开。国立艺专家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为开国大典之用。 周令钊受领任务之后,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靠东的空间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三层脚手架。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为他们打底、调颜色。 他们以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把主席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但聂荣臻同志看后指出,主席的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 周令钊和他的学生便遵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幅主席画像就是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画像。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 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由于当时画巨幅人物肖像缺乏经验,辛莽便找来从解放区来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画像时,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指挥。 但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毛主席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 辛莽等几位专家听到这些意见后,又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这幅画像挂出后,反映很好。 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1953年后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一画便是11年,直到1964年,绘制巨幅画像感到力不从心时才停手。 1964年以后的毛泽东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陈画的。 他绘制的画像以毛泽东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毛泽东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毛主席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十几年来,画家们慢慢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对主席照片几经挑选,并做修版等技术处理。到了60年代中期,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毛主席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毛主席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毛主席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1992年初,王国栋退体。他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 葛小光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后在创作室画毛泽东、孙中山和马恩列等领袖像。 葛小光在师从王国栋绘制毛主席巨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只照一两张照片临摹,很难体现人物的神貌;要更生动、更准确地把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光靠画笔下的功夫虽然是不够的。于是,他便广泛搜集资料,先后收集了60多幅主席画像,从中筛选出十多张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一个小集子,作为画像时参考。 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毛主席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毛泽东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许多人在天安门城楼前仰视毛主席画像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真像”!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


中国建国50周年发生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内容梗概 《中国1949》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突出表现了在那个大转折时代,国共两大阵营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较量,并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的闪回穿插,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走过的艰辛历程。折叠创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献礼片...

怎么评价猎豺狼?
猎豺狼是一部很优秀的谍战片。讲的是在1949年建国前夕,不甘心战争失败的国民党特务潜入到上海,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进行各种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浦江公安局负责刑侦方面工作的郭亮剑。一马当先,承担起了潜入敌人内部,对敌方一网打尽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他又遇到了自己的青梅竹马李玉华,对方...

小朵到底是谁杀的?
十七。在十七证据确凿之前,金海、冯青波、燕三、徐允诺、长根都曾被锁定为小红袄候选人,但是照相馆老板和宋观望的孙子都将小红袄的年龄段锁定在25左右,再加上一双圆眼睛,以上候选人皆出局。在小红袄即将成为“死局”时,十七终于出手了,用他的实际行动昭告天下,十七乃小红袄本尊。

孙红雷演的狱长是哪个电影的?
根据剧情来看,孙红雷所饰演的大哥金海,简直就是大家想象中的大哥形象。为了救两个结拜弟弟,毅然以身犯险救出了两个弟弟,大哥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新世界》剧情简介:新中国解放前夕,白纸坊警署小警察徐天(尹昉饰)在追查未婚妻贾小朵被害案件过程中,意外参与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事业当中。面对...

新世界中刀美兰与金海究竟是什么关系?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新世界》是由徐兵编剧及执导,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李纯、胡静、秦汉、赵峥主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该剧借由金海、铁林、徐天三兄弟的命运转变,及徐天和共产党员田丹的相识相知,讲述了1949年建国前夕北平城的22天里发生的时代洪流变迁。《新世界》一播出就...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见证了中国哪一时期的历史?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见证了中国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再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变幻的鎏金岁月。那段时期中国走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同时面临着如何与多党派和平共处的历史性问题,在抗战期间,中华儿女都十分...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300字左右
思路:根据建国大业的内容情节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昨天,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看《建国大业》。电影描述了建国初期以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府为主线。中间穿插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内战全面爆发、三大战役、解放军渡江、共产党多方面争取各界民主人士组建多党合作...

《建国大业》主要讲了什么?
《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该片较之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新的突破,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表现。其中就有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之间关系的深入描写。《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背景资料
建国大业的背景资料是:2009年初,在建国60周年前夕,王兴东就想写一个作品,把自己作为政协文史委委员期间收集的很多资料都用上。该剧本的创作就是写出各党派齐聚北京。当时宋庆龄到北京上车后,毛主席跟她说“欢迎你来北京,我们共商建国大业”,再加上当时介绍李济深北上时,也称“他是来共商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主要内容
建国大业主要内容:《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导演黄建新表示,本片较之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新的突破,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表现。其中就有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