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谈谈人们对郑和及其七下西洋之事是如何评价的

作者&投稿:枞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根据材料二,谈谈人们对郑和及七下西洋之事时如何评价的~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4、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有根据历史纪录改编的同名动画片、电视剧。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 关于郑和下西洋几个问题的争议

缘起: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媒体上刊发了一系列文章,有些问题引起了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郑和船队是否发现了新大陆?郑和下西洋是否“推动”明王朝走上闭关锁国之路?

观点: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寻找建文帝”说;二是牵制之说;三是“收罗张士诚、方国珍水师余部”说;四是“彰显国力”说;五是“招徕贡使”说;六是“开展海外贸易”说。这些说法虽各有支持其说成立的事实依据,从某一方面解释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动因,但又都不能独自全面地解释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或许只有把这些观点综合来看,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结论。

关于郑和是否发现了新大陆的问题。英国退休潜艇指挥官、业余航海史学家加文·孟菲斯的《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在中国正式出版。在书中,他提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论据是他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搜查资料时发现的一幅日期注为1459年的投影图,上面绘有非洲南部和好望角。当然还有其他文字论据。孟菲斯认为,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但国内大部分史学家坚持认为,在中国历史中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记载。根据明朝祝允明所撰《前闻记》记载:郑和最远到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即今天的索马里、肯尼亚等地。关于郑和下西洋是否“推动”了明王朝走上闭关锁国之路的问题。对此,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导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有人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随着郑和多次大规模下西洋就出现了一种客观效应,即启示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郑和下西洋没有“推动”闭关锁国,相反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关注。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年的时候,西方许多学者想起了郑和航海。《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专文探讨郑和航海,再次提出问题:如果中国持续发展了郑和时代的开放政策和航海探险,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实再一次鲜明地告诉我们: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响将日益重要。开放与包容、锐意探索与和平奋斗,铸造了民族的国运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而中华文化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世界文化领域中的一员主干将,对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加强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副部长马袖强在吉隆坡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不是威胁,而是可以促进其他国家发展的正面契机。自 1974年马来西亚率先在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建交以来,马中双边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马重要的贸易出口国,这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长期被误解忽视

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郑和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影响不大;相较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事迹的广为流传,郑和更伟大的7次远航,也未得到民间的足够认识。

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博士认为,应该将郑和研究放到更宏观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与西方航海史著作系统的比较研究。目前,郑和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定论。对于外国专家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军事远征,吴志良说,船队的2.7万多人大多是官兵,但基本是为了保护船队的安全,“为了和平而动武”不同于“为了征服而动武”。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吴京呼吁,郑和远航有其丰富科技的一面,应集合人文、科技学者共同探讨,如集合历史学家与造船专家共同探讨郑和的宝船,与海洋学家及航海专家共同探讨郑和的航线,而招募及训练出海大军,建立商务团队,以及庞大船队在海上之统御与补给,都是非凡的管理成就,可与管理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科学。

北京大学的孔远志教授和杨康善教授通过对东南亚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长期实地调查发现,郑和在这些地区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四多,即:郑和寺庙多,郑和遗迹与传说多,用当地语言出版的郑和著作多,纪念郑和的活动和研究郑和的机构也逐渐增多。但在这些影响的后面,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大多对郑和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在大多数华人眼中,郑和是祈福的神;在广大原住民的心目中,郑和只是传说中的“三保公”,他们对历史上的郑和及其伟大功绩了解很少。

使命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

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

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人们的评价:
1、认为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开创了航海壮举。

2、认为郑和是亲善大使,其七下西洋之事,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人们的评价:
1、认为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开创了航海壮举。

2、认为郑和是亲善大使,其七下西洋之事,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振择的海燕。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海燕抒发了寄身于海外的乡愁。全文在组织篇章与表达手段上,前后两部分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者虚中有实,以实衬虚;后者实中有虚,以虚代实。正是这种形象与场面的虚实结合,才使文章精炼集中、生动形象,新颖而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
三种都是思维方面的 并不是表面的意识 竹子在他心中是一种精神 眼中之竹代表着民主精神{为什么他在乾龙的眼中是那么高尚 就是这个原因} 胸中之竹 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像竹子一样的精神{这也就是乾龙为什么特别的强调他的画好,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领导人想通过幻镜来激励自己人民} 手中之竹...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
哈,真巧!我最喜欢画竹了!我学国画的。眼中之竹:在眼中看到真实的竹。胸有成竹:就算看不见竹子,也能在心中浮现出竹子的样子。手中之竹:已加上艺术调整的竹。不真实却比真实的好看多了,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一笔一划画出来的。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简要概括:一个郑国人去集市给自己买鞋,先量了尺码但忘在家中,到了集市才发现,急着赶回家去拿。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就没有买到鞋子。他居然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

结合郑伯克段于鄢,谈谈左传的艺术特色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⑴郑庄公 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就遭到了母亲的忌恨,几乎被剥夺了国君的继承权,他是无辜的受害者。但这种险恶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遭遇也养成了他一套处世本领。姜氏为叔段请制,他明知对方包藏祸...

发生在郑庄公身上的黄泉相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让我们继续谈论郑庄公。因为那是一个带有封建思想的奴隶制时代,人们固执落后,几乎所有的人心里都迷信。郑庄公有句话说,孩子难产,会对母亲不利,甚至会严重害死母亲,这一直是郑庄公母亲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记”。虽然,郑庄公深爱着他的母亲;而是因为这件事一直萦绕在郑庄公母亲的心中。结果,...

郑人买履资料是什么
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出于明代,从宋濂的生平为人来看,他对河南人绝无偏见,而寓言中之所以使用郑人完全是一种文学创作...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

买珠还zhu有人说楚人和郑国人都有讽刺,请谈谈你的理解
买 椟 还 珠楚有人买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有个楚国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为珍珠作了个匣子,用香料把匣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匣子,却把珍珠...

联系实际谈谈郑板桥。50字。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谁懂(郑人买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济南市13970478291: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历史28年,航程数万里,最远到达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郑和每次远... -
俟疫凯旋:[答案]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可以说是人数最多、距离最远、时间最长、次数最频繁 2.我国在明朝初期,造船业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3.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展现了明朝的国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 4.我国早在明朝时期就与非洲、...

济南市13970478291: 根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俟疫凯旋: 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济南市13970478291: 郑和下西洋的综合评价
俟疫凯旋: 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明初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

济南市13970478291: 历史中.人们对郑和 麦哲伦下西洋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 -
俟疫凯旋: 因为麦哲伦的航海目的是为了殖民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国威,他带去了大量中国的货物,促进了中国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只要写出航海的目的或影响不同即可)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济南市13970478291: 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有几种?注意啊!!!是要评价..不是要对
俟疫凯旋: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

济南市13970478291: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俟疫凯旋: 特点是:时间长、规模大(人员参与多)、次数多.郑和下西洋材料:时间:1405-1433年次数:7次人数:2.7万-2.8万船只:100多艏

济南市13970478291: 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
俟疫凯旋: 壮举:郑和下西洋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到达的地区远.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济南市13970478291: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俟疫凯旋: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济南市13970478291: 明代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
俟疫凯旋: 展开全部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

济南市13970478291: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郑和将要下西洋时,中国对
俟疫凯旋: 郑和七下西洋,被传为一时佳话.也许有人会问派人出航有可能让此人动摇其他各国与大明为敌,为什么明成祖还要派呢?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因:明建文帝、成祖的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