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在不同年代曾经行过哪几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作者&投稿:都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苏联在不同年代曾进行过哪几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前苏联的教育改革有三次,分别是:
一、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58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

《法律》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基于上述必要性,苏联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二、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66年的教育改革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对中学教学内容提出了5点具体要求。

1967发布了《关于为普通中学7至11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的通告》,这个文件是落实1966年《措施》的具体步骤。1972年又通过三个文件,进一步深化1966年以来的教育改革。

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

三、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更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通过了《普通学习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确定,普通教育和职业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把学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与苏联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

《基本方针》指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1)要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要彻底改善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

前苏联的教育改革分别是:
一、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58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

《法律》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基于上述必要性,苏联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二、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66年的教育改革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对中学教学内容提出了5点具体要求。

1967发布了《关于为普通中学7至11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的通告》,这个文件是落实1966年《措施》的具体步骤。1972年又通过三个文件,进一步深化1966年以来的教育改革。

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

三、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更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通过了《普通学习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确定,普通教育和职业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把学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与苏联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

《基本方针》指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1)要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要彻底改善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

1958年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苏联 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但是到了 五十年代初期,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中学毕业生越来越 多,高一级学校容纳不了这么多毕业生,因而就产生了升学和就 业的矛盾,从1950—1957年,全日制七年制中学毕业生从136万 增至207万。同期,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毕业生从22万增至126万, 即增加四倍半以上,而全日制高等学校只能招收其中的17%左右。
1954—1957年间,全国不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达250万人,只在 1957年就有80多万。他们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反法西斯战争的创伤,造成苏联劳动力的严 重不足,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急需补充大批的劳动力。但当时的苏联学校主要侧 重于知识教学,忽视生产劳动教育,学生从思想到劳动技能,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准备。特 别是生产的逐步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不断提高着对工人生产技能的要求。缺乏这方面训练的 中学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劳动就业已成为当时苏联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 济问题。
为了缓和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不相应的矛盾,1958年苏联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重大的改革。
这次改革从1956年开始酝酿。改革的主要依据是1958年9月赫鲁晓夫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同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根据这个建议通过了《法律》,以立法形式加以颁布执行。
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
改革的要点:
1.延长学制。中等普通学校由十年改为十一年。为使青少年从15—16岁起就要参加公益 劳动,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由七年改为八年,叫做不完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延长的 时间主要用于生产教学,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实施八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以代替过去的七年普及义务教育。
2.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分三种基本类型:
① 青年工人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这是为了使八年制学校毕业后从事生产的青年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而开办的业余普通中学。
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这是完全的普通中学,的教育,即完全的普通中等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对学生施予三位一体
3.普通学校大量增加生产劳动时数,增设职业训练。八年制学校的劳动教学与生产劳动 占教学总时数的15,3%,与改革前的七年制学校相比,增加近三倍。普通中学第二阶段中劳 动教学与生产劳动占33.3%,比教改前增加四倍以上,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学生毕业 时除授予中学毕业证书外,还发给所选工种的资格证明文件。
4.改变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高校招生优先录取有实际工龄的青年,后来又规定高校主 要招收有二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不得超过20%。废除获得金质奖章的中 学毕业生免试升学的规定。
5.加强专门的职业教育制度。把各种培养劳动后备军的学校(工厂艺徒学校、技工学校、 铁路学校、矿业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等等)统一改组成学习期限为一至三年的城市职业技术 学校和一至二年的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1958年的改革除了把主要力量放在加强学校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上以外,还注意到改革高等教育,培养天赋儿童等其他方面:
1.改革高等教育,提出要根据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来提高培养专门人材工作的理论水 平。更多地培养关于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这些科学中的新部门的专门人材。同时改 革高校布局,调整全国高校网,改进和扩大夜校和函授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实际锻炼和理论 培养。
2.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延长学日的学校和班级,以加强社会教育和解决双职工的困 难。强调寄宿学校“这种教育制度的重大意义是难以估价的”,“应该不惜金钱和精力”把它 作为“教育正在成长中的一代的最重要的形式”。在这次改革以后寄宿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7年全国寄宿学校学生只有6万人,1962年发展到100万人,增加了十五倍半。1959年用 于建设这种学校的资金占学校建设总投资的14.1%,1961年上升为32.1%。同时,延长学日 的学校也大量增加。1959年至1963年,这类学校从5,091所增至22,682所,即增加三倍半以 上。学生从15万增至142万,增加八倍以上。
3.为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创办加深学习个别科目的学校。1958年赫鲁晓夫在关于改革国民 教育制度的《建议》中提出:“在现有的学校中挑选有才能的学生,以便把有特殊天才的儿 童,……集中到一定的学校里。”这样,我们的高等学校就可以得到更有素养的男女青年”。对 此,苏联教育界曾开展了激烈的辩论。直至1963年才首次开办四所。现在加深学习物理数学的 学校已发展到800余所。对待这种“英才教育”,苏联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持否定态度的。但 1958年提出这个问题,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不能不说是苏联教育思想上的一个较大的转变。 1958年的教育改革,强调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使教 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但生产的时数安排过多,忽视了知识教育,没有正确解决普通 中学为学生准备就业和升学的双重任务,片面的强调了为就业作准备,忽视了为高等学校培 养新生的一面。因此虽然改革的某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过份强调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知识教学,生产教学时间过多,严重地降低 了教学质量。1962年俄罗斯联邦中小学的留级生达120万人。不少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造成惊人的退学率。同年苏联普通学校有50万人退学,而在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的比例高达 50%。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的降低必然直接影响高等学校。此外,高校招生制度的改变,造成 许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不能直接升学。同时为了招收在职青年,往往降低了对考生在科学基 础知识方面的要求,有些新生文化水平很低,严重地影响了高等学校的质量。据调查,斯维 尔德洛夫斯克大学数学系有95.5%的学生数学不及格。高等学校集中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市,全日制高等学校的退学率从1959年的4.6%,到1963年增加到了.4%。有的地区退学率竟 占招生时的三分之一。
其次,生产教学组织得很差,缺乏物质基础,生产劳动徒具形式。学校中缺乏进行生产 教学的车间和应有设备,缺乏实施生产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和知识教学脱节,在劳动课中 并不运用学生学过的科学基础知识,生产教学徒劳地拖长了中学的学习年限。
第三,职业训练混乱,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本来学校确定职业训练的专 业范围,应该根据国家对各种专业人员的需求。但是,学校并不掌握这种需求,也无法照顾 学生的职业志向。盲目地进行职业训练,使有的专业学生过多,有些专业学生过少,学生毕 业后的工作并不能和他所学专业对口,用非所学,造成了浪费。
1958年教育改革所暴露出的上述问题,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严重不满、社会上的反对和 攻击。1964年10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和后来的几次全会,都要求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这次改革, 并提出了进行新的改革的要求。 1964年以后的改革
为了解决1958年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 下,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生产的需要,1964年和1964年以后,苏联教育又经历了 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中学第二阶段的学习年限。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改 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中学第二阶段由三年改为二 年,从而整个普通教育阶段由十一年改为十年。修业年限的缩短主要是靠减少职业训练时间 来实现的。
2.大量削减生产劳动时数,放弃普通学校的职业训练。1964年中学第二阶段的生产教学 和生产实习的时间由1356小时减至708小时,减少了47.8%。停止了职业训练。
3.缩短小学阶段的学习年限。在教育科学院多年实验的基础上,经苏联教育部批准,于 1964年开始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年限由四年逐步改为三年,从四年级起讲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 识。普通中学的第一阶段也相应地由四年变为五年。
4.普及十年中等教育。1966年决定把1956年提出的五年内普及十年义务教育而没有完成 的目标延期到1970年完成。但仍然完成得不好,到1971年,八年制毕业生能升学的只有80% 直到1975年才达到96%,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任务。普及十年中等教育是通过三种途径实 现的:(1)十年制普通学校,这是进行普通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2)夜校和函授制普通学校; (3)负有实施完全中等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5.进行普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国,苏联也不例外,只是比西方国家起步稍晚一点。
1964年10月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组成了有学者、教授和优秀教师五万多人参 加的普通学校教育内容各科审定委员会,开始全面地修改和重新编写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十年制学校的全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使“教育的内容和性质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改革教育内容的同时,进 行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技术革新,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普通学校逐步由班级教室制过渡到 专用教室制,即按各学科建立和装备专用教室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6.重新改变高等学校的招生规定。1965年全日制高等学校废除了80%的新生从具有两年 以上工龄的青年中选拔的规定,实施对具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和应届毕业生进行分别选拔 的办法,二者录取比例由志愿报考的学校校长根据报考人数和考试成绩决定,逐步恢复了以 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做法。此外,规定获得金质奖章的中学毕业生有升学的优先权。这类 学生只参加一门专业科目的考试,如成绩为五分者,即可被录取。
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质量,弥补工农青年基础知识的不足,高等学校设立了预科。1969 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关于高等学校设立预科的决议》,决定从1969年起,逐步在高等 学校设立预科,招收“具有完全中等教育程度的先进工人、庄员和服兵役期满的青年”。这些 青年经有关单位推荐,由学校谈话录取。脱产学习者(全日制)修业八个月,不脱产学习者 (夜校和函授)修业十个月。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科目。预科生只要毕业考 试及格,均可免试进入本院校一年级就读。
7.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苏联当 局制定了一系列高等学校的条例,发布了一系列指令和决议,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1964 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培养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程度的专家的期限以及关 于改进对这些专家的使用》的决议,决定把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修业期限缩短几个月的时 间。高等学校取消了学生必须参加一年至一年半生产劳动的规定,改为毕业前的生产实习。
1966年9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通过了《关于改善专家的培养和改进对全国高等和中 等专业教育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要求根据现代生产、科学、技术、文化及其发展远景的要 求进一步改善专家培养工作,并建立一批中心高等学校,以综合整理编制教学指导材料,教 科书和教材,并为全国其他高等学校训练和提高科学教育干部。
1972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国家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 强调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要“着重注意培养知识面比较宽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改革的情况可以看到,苏联在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主要的力量是放在实现 教育的现代化,提高知识质量的问题上。它一再强调“禁止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与教学无关 的工作”。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宣称,高校招生的“唯一和基本要求”是 “高深和牢固的知识”。《真理报》以《高考的新的裁判者——知识》为题发表社论,只有那些 知识水平高的人才配得上进入高等学校。这个时期,苏联注意了教育的现代化,注意了为高 校培养高质量的新生,却又忽视了为中学毕业生的就业作准备的一面,生产劳动逐年减少, 生产教学又一次被忽视。1967至68年的十年制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劳动的时间只剩 下每周两小时,不再提职业训练。
1964年以后的教育改革,对提高苏联的教育质量,促进苏联教育的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 用。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却大大加重了。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反映新的教学大纲太难太深,教 科书分量太重,学生无法掌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又一次忽视普通学校的劳 动教育问题。因此,1958年以前的升学和就业的矛盾又在新的条件下反映出来。这就导至了 1977年教学计划的再一次改革。
1977年的苏共中央《决议》
七十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大部分需要走上工作 岗位。1976年中学毕业生中直接就业的就占毕业生总数的71%。但是,新的教学计划只注意 学生的知识质量,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劳动就业的准备,普通学校中的劳动教学时数恢复到 58年以前的标准。因此毕业生缺乏劳动技能的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
1977年12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 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决议指出,普通学校存在着重大缺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劳动教学、 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安排,已不符合已经提高了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许多中学毕业 生在走向生活时,缺乏应有的劳动训练,对基本的普通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到国民 经济部门工作时感到困难”。决议要求“中学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应当掌握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 和在国民经济中工作的劳动技能,学校必须坚决转向改进青年在物质生产范围内的劳动训 练,让学生有根据的选择职业”。
根据上述原则,决议规定增加中学高年级的劳动教学时间,九、十年级从每周两小时增加 到四小时,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决议还要求采 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给学校配备劳动教学师资,并对之加强培养和提高工作;利用企业、国 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条件为学生安排有效的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加强劳动教学的物质技术 基础;增设劳动教学、职业指导的视导员,为协调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成立联合指导委员 会,在普通中学成立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法研究室;大力开展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各种形式: 校办工厂、学生生产队、劳动和休息夏令营等组织,扩大校际教学生产联合工厂网等。
《决议》的贯彻,普通学校重视了生产劳动教学和职业定向教育。1980年颁发的新教学计 划规定1—8年级每学年劳动教学的时间为70小时;9—10年级每学年为140小时,与过去相 比,一学年增加70小时。
这次改革与1958年的教育改革不同,它没有强调普通中学有职业训练的任务,主要是建 立一个与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紧密相联的学生劳动教学和教育、职业定向的有科学根据的 体系。也就是说兼顾了准备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
七十年代以来的其它改革
苏联的教育改革还在继续,七十年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的重要改革还有以下几方面:
1.进行儿童提前入学的试验,为六岁儿童开设小学预备班。为了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 加强年轻一代的教育,多年来苏联一直在探讨关于六岁儿童入学问题。在十几年实验的基础 上,1981年当局宣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为儿童逐步过渡到从六岁起在普通学校预 备班学习创造条件”。即逐步推行让六岁儿童上普通学校学习一年的做法。教育部门对这一改 革较为慎重,要求各地量力而行,不要操之过急,先在有条件的学校里设立,同时要求幼儿 园六至七岁儿童的大班改成预备班。预备班的主要任务是为使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这一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可使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在统一的起点上开 始学习,缩小受与没受幼儿园教育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另外,可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以 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2.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现代生产既要求劳动者具有 熟练的技能,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不仅要加强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也需 提高职业技术各校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为此,七十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苏联大力 发展授予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初等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向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的过渡。1970一1979十年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615所增加到4026所,即增 加五倍以上,学生从18万增至:207万,增加十倍以上。1973年在全日制的职业技术学校中,中 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学校学生占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学生总数的40%,1978年上升到 79%,1980年则占90%。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一1985年),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将被 淘汰,职业技术系统的所有学校全部改组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学校,基本完成向培养 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熟练工人过渡。
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把职业训练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发展的 趋势,因为现代生产需要高度熟练的工人,要求工人具有较宽的专业面,掌握几种相近的职业,并且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劳动条件,能创造性地劳动。实践证明,一个具有中等教育程 度的工人比不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工人掌握新专业和新技术要快得多。
在苏联,贯彻1977年的决议以后,一方面加强了普通学校的劳动教学,为毕业生就业或 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了职业技术学校中的普通教育内容。把中 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的普通教育课程与普通完全中学基本拉齐,使这两类学校 的学生学完十年制完全中学的普通教育课程。这两类学校的1978~79学年度教学计划与完全 中学相比,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89—93%,中等专业学校占72— 80%。有的普通教育课程的时数甚至超过完全中学。
近年来,苏联在不断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贯彻1977年的《决议》,也 为普通学校学生进职业学校提供了条件。现在苏联普通中学(包括八年制和十年制学校)毕 业生直接就业的人数在不断减少,1980年与1976年相比,已减少15%,而升入职业技术学校 的比例却在增加,1980年已达40%,计划1985年将增加到50%。即普通中学毕业生将有一半 要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的专门教育之后,再参加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中去。
3.发展城市工人业余中学和农村青年业余中学。使没有受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农民,可 以利用业余时间,不脱产地受完中等教育,这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也是提高劳动者的 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958年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苏联 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但是到了 五十年代初期,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中学毕业生越来越 多,高一级学校容纳不了这么多毕业生,因而就产生了升学和就 业的矛盾,从1950—1957年,全日制七年制中学毕业生从136万 增至207万。同期,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毕业生从22万增至126万, 即增加四倍半以上,而全日制高等学校只能招收其中的17%左右。
1954—1957年间,全国不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达250万人,只在 1957年就有80多万。他们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反法西斯战争的创伤,造成苏联劳动力的严 重不足,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急需补充大批的劳动力。但当时的苏联学校主要侧 重于知识教学,忽视生产劳动教育,学生从思想到劳动技能,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准备。特 别是生产的逐步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不断提高着对工人生产技能的要求。缺乏这方面训练的 中学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劳动就业已成为当时苏联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 济问题。
为了缓和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不相应的矛盾,1958年苏联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重大的改革。
这次改革从1956年开始酝酿。改革的主要依据是1958年9月赫鲁晓夫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同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根据这个建议通过了《法律》,以立法形式加以颁布执行。
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
改革的要点:
1.延长学制。中等普通学校由十年改为十一年。为使青少年从15—16岁起就要参加公益 劳动,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由七年改为八年,叫做不完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延长的 时间主要用于生



有篇文章估计对你的胃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论文:
《苏联教育制度的几次改革》
百度搜书名号内的关键字,第一条就是。


苏联30年代文化建设的成就和思想理论界的批判运动是怎样的?
思想理论界的批判运动 苏联30年代的思想理论界经历了多次批判运动,这些运动对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些运动中,一些被认为是异端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符的思想和理论被批判和压制。这些批判运动有时导致了学术界的混乱和恐惧,对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总结来说,苏联30年代的文化建设在...

苏联和美国在不同时期谁占优势?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平起平坐,但古巴导弹危机却说明战略优势仍是美国一方。2、70年代,苏联积极进攻,美国战略防守。3、80年代以后,苏联转攻为守,美国采取强硬态度。

苏联,前苏联,俄国,俄罗斯有什么区别是同一个国家吗?国家性质有什么不同...
苏联曾经是个大国,在好像在90年代解体分成了15个加盟共和国,前苏联就是指还没有解体之时的苏联,简称俄国;俄罗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目前发展的很好!朝鲜是北韩社会主义国家,很穷、韩国属于南韩,是西欧的方式民主制的国家,很富有……...

苏联在六七十年代,科技是领先美国的吗
苏联六七十年代科技并没有领先美国。有些方面苏联科技发展曾经领先过美国,比如氢弹造得比美国当量要大,赫鲁晓夫时代在前苏联新地岛试爆了五千万当量级的氢弹;再比如苏联是第一个宇宙飞船上天的国家,加加林是第一个乘飞船上天的人。但总体说来还是美国科技领先于前苏联。但是总体说来还是美国领先于前苏联...

苏联(俄国)的土地所有权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苏联时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行单一的土地国家所有制度,但是国家一直没有调整好土地关系,从1964年到1987年,政府对衰落不起的经济采取了承包、租赁等一系列措施都无济于事,甚至都没有解决粮食问题。这段时期是中俄两国关系处于冷冻时期,相互之间往来甚少。但这段历史恰恰是90年代俄罗斯土地私有化的前提和背景。如果对...

在不同时期,俄罗斯名称的改变要标明年代和名称
4. 莫斯科大公国(1389年至1547年)5. 沙皇俄国(王国时期,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6. 俄罗斯帝国(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7. 俄罗斯共和国(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8.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作为苏联的一部分)9. 苏维埃...

70年代时的苏联在如今能排到什么位置,还厉害吗?
苏联曾经的面积 2、战略纵深 希姆莱的儿子在党卫军装甲兵中服役时曾在日记里写到:“我们打的很顽强,但是苏联的土地好像永无止境。”在苏联最为强大的70年代,其国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两百四十万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战略纵深给苏联提供了全世界最为优厚的迂回条件。二战时苏联红军正是依靠这种优势...

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为什么后面会迅速奔溃解体
反观苏联,因经济横向拓展能力的限制,早已被美国甩在了身后。第三、从经济的纵向发展角度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苏差距。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它影响着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苏联却对这次革命有些习惯性的不适应。俄罗斯所在的东欧板块,地缘环境恶劣,导致了俄罗斯文明的...

从苏联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具有93年党史,执政74年的苏共顷刻土崩瓦解,曾在苏联各地飘扬的苏共党旗降落了,苏共的瓦解是苏联演变的“里程碑”。没有苏共苏联的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东欧聚变首先从波兰开始,其次是匈牙利,民主德国……虽然各国演变的过程基本一致,但东欧国家政权转移方式却大不相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

苏联曾经有多少令人震惊的黑科技?你都了解多少?
苏联的存在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是在两极的水平,苏联除了国土面积非常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无论是常规部队还是核武库,而在苏联的历史上,它也留下了很多 "黑 "的科技设备,这些设备,在时间上是今天,仍然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苏联到底留下了多少 "黑科技",有多少令人...

东港区17530878383: 前苏联曾经有多强大 -
承紫参麦: 苏联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世纪,60-80年代,俗称的美苏争霸时期,那个时期苏联控制着或者说影响着地区包括,中国,朝鲜北部,日本北部,亚洲中东地区,欧洲东区,东柏林,几乎和美国成瓜分世界的局面.

东港区17530878383: 苏联发生几次军事事故 -
承紫参麦: 1960年10月24日,在前苏联咸海附近的火箭发射场,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惨烈的导弹爆炸.在场的前苏联导弹部队司令员涅杰林元帅当场丧生,发射台上的160名前苏联宇航科学家也全部遇难,现场内所有生物荡然无存,只留下了硬币和钥匙. 导致这场灾难发生的是一枚"R16"洲际导弹.

东港区17530878383: 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是在二战前还是二战后 -
承紫参麦: 在二战3之前

东港区17530878383: 苏联经济最好时人均GDP和GDP总量是多少 -
承紫参麦: 苏联70-80年代GDP由于人为汇率原因偏高,1980年左右大约是中国的3倍.由于当时中国的汇率也是偏高,因此1980年苏联的GDP应该在6000亿美元左右,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达到最高峰7500-8000亿美元左右,1990年退回6000亿美元...

东港区17530878383: 二战苏联海军有哪些兵力,怎么没听过苏联有什么大海战 -
承紫参麦: 二战时期苏联海军的实力甚至还不如一战时期俄国海军的实力.二战时期苏联有三个舰队,黑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舰队 由于苏联在二战末期才向日本宣战,因此太平洋舰队除了在末期进行了几次登陆作战外,基本没有任何战事.波罗的海舰队,是苏联海军实力最强大的舰队.但战争开战初期,由于德军的闪击,主力舰被德国空军击沉及封锁在港内,除了潜艇部队和快艇部队,大部分海军士兵都是当步兵使用,并投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黑海舰队 情况和波罗的海舰队情况差不多.另外德国海军实力并不比苏联海军强多少,加上相对狭小的波罗的海区域,德国并没有将大型战舰投入到波罗的海地区,因此双方并没有什么大海战发生.

东港区17530878383: 前苏联最强盛的时候,GDP总量有多少? -
承紫参麦: 早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强盛,在此期间,基本上是在8000到15000之间万亿美元

东港区17530878383: 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是什么时期
承紫参麦: 1942年,德国忽然进攻苏联的吧?还是41年? 之前,苏联貌似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 1 日本侵略苏联远东地区,被苏联击退,苏联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2 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斯大林狂杀不同政见者,一批优秀的将领被处决 3 苏联的前2个还是3个?五年计划搞的很成功...初步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

东港区17530878383: 什么是"黑风暴",即前苏联遭受的土地问题
承紫参麦: 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由于开垦地区土地属于黑土,形成的沙尘暴为黑色,所以叫“黑风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