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谈中国诗》所有的各段段意啊?谢谢了

作者&投稿:门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谈中国诗》所有的各段段意啊?~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段解: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段解: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段解: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段解: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

《谈中国诗》中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

谈中国诗 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课文钱中书的《谈中国诗》中全部的成语
”[近义] 别出心裁 别出机杼 独具匠心 匠心独运 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反义] 如出一辙 鹦鹉学舌 蹈常袭故 依样葫芦 步人后尘 [用法] 含褒义。[结构] 动宾式。[例句] 在博览了众多的红学研究著作之后;他~;从新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终于取得了累累硕果。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的解析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多姿多彩。这一特点的构成是由钱钟书的比喻得来的。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

谈中国诗谈中国诗
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常常来自外国读者或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他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专注于中国诗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概括并不适用,他们更倾向于细致地品味每位诗人的独特之美。有文学敏感度的人不会轻易给出笼统的评价,而是像科学家一样严谨,就像诗人勃莱克所说,作概论是愚蠢的行为。如果...

钱中书《谈中国诗》中的问题。
)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知识,只有他同时了解一定的中外诗歌,才会产生比较的想法。试问,一个只精通中国诗歌(比如唐诗)或者一个只对莎士比亚精通的读者(中国人,或者外国人),心里没有“中外”的概念,自然不会产生“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种疑问。第二个问题,正是因为魏尔兰所处的年代...

谈中国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1)运用比较,突出特征。本文谈的是中国诗,为了突出中国诗的特点,作者重点运用了比较论述的方法,从诗的种类和特征方面进行中西比较,具体阐述并加以区别.给读者(听众)留下一个比较具体的印象。(2)大量的举例和引用。作者列举了大量诗人、诗作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如列举了美国作家爱伦 坡的主张,列举了...

《谈中国诗》的作者钱钟书的简介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

谈中国诗教案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谈中国诗教案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就是说 谈起中国诗 意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 没法“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 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 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

云和县14711542160: 谁知道《谈中国诗》所有的各段段意啊? -
冉该特福:[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

云和县14711542160: 钱钟书《谈中国诗》文章中有一句话不太明白! -
冉该特福: 这要讲讲狮子狗在中国的历史.据说,这种狗在秦朝已流行于皇宫,唐朝的贵妃们对这种狗更是情有独钟,直到满清时期也一直是皇宫内院的特有宠物.可能是民间对这种动物认识不足吧,不过如果不看历史只看这种狗的外形很难想象它是中国...

云和县14711542160: 谈中国诗从全文看,中国诗有哪些特征 -
冉该特福: 古相思曲 《汉乐府诗》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 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云和县14711542160: 邓稼先的段意 -
冉该特福: 1 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2 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以及对祖国的奉献.3用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作对比,衬托出邓稼先的崇尚品质. 4 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5 突出邓稼先的献身精神.6 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对全文的总结.

云和县14711542160: 文章已经分好段落,请概括各段的段意. -
冉该特福: 第一段:教授给同学展示画,并分配任务,出现矛盾. 第二段:同学就问题各抒己见,就矛盾进行探讨 第三段:教授借画喻人,用矛盾提醒学生做人之道.

云和县14711542160: 谁知道莫如维荣的诗歌《古美人歌》, -
冉该特福: 古美人歌 弗朗索瓦维庸 英萝拉是罗马城的佳丽, 请告诉我,她在何处羁留? 阿基比达如今又在哪里, 还有泰伊丝,前者的女友? 还有厄科,话音掠过河流, 她的声音会在水上回荡, 人间无此绝色,天上才有? 去岁下的雪,今又在何方? 才...

云和县14711542160: 阅读钱钟书《谈中国诗》片段,完成文后各题.(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 -
冉该特福: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1:试题分析:C项,中国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但是并不是深奥难于理解,恰恰是“易尽”而“无垠”.即容易读完,但韵味悠长.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错,作者目的在于阐明中国诗和西洋诗歌的不同.

云和县14711542160: 郦道元的《三峡》各段的段意 -
冉该特福: (一) 概括描写三峡的总貌. (二) (1)描写三峡夏季的壮丽景色. (2)描写三峡春冬两季的秀美景色. (3)描写三峡深秋的凄清景色.

云和县14711542160: 朱自清<春>各段的段意 -
冉该特福: 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盼春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 “新”、“美”、“力”.

云和县14711542160: 怎么概括主要内容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我已是六年级了但还是不怎么会概括文章的主要
冉该特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