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 背景(只讲他的思想产生的背景,不要讲其他什么不相关的一些什么历史意义什么之类的)

作者&投稿:暨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产生背景、影响。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主张、产生背景、影响。~

思想主张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历史背景分析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种状况恰恰显示了一种文本(text)对研究者的开放性,因为,思想家个体与历史时代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所谓解释学上的循环,即我们只有理解了整体后才有可能获得对部分的了解,然而我们又只有从了解部分着手才可能了解整体。这就是说,我们作为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寻求“正确的解释”为目的的思路,而应该将“有意义的解释”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毕竟人类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才对历史发生兴趣,因而历史是不断翻新的。事实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也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被翻新的过程中而完满起来的。作为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人们一直到今天还在通过与他的对话而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而且随着参与对话的人群的世界化,便可发现:我们原有的理解视野确乎过于狭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观念的制约而受到遮蔽。有鉴于此,笔者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虽然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我的目的不仅是欲从春秋时代来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是欲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具体过程来了解春秋社会的历史特点。

影响

毫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校园内,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除了校园,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
(2)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的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3)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4)儒家学派诞生在鲁国,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5)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

政治军事:旧制度溃败(天子失去号召力),新制度未建立。各地方势力崛起,军权高过相权,利益角逐激烈,存在各种新格局建立的可能性,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制度建构多选的可能。不管是哪种思想,潜台词都是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农业:技术空前发展,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
孔子像个自由学者,教教书,整理典籍,做做执政顾问,没有留下的所谓思想范畴书籍,论语只是只言片语的学生回忆笔录,感觉因袭前人的多自我创造的少。可能跟他身份有关,士,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不会像韩非那样有系统的淋漓尽致的帝王治世术,也没有墨子那种底层民众的丰富深厚的生活经验沉淀下的现在属于科学工学等范畴的朴素知识,有人说墨子有教团性质的,这也是当时民众需求,想想各个统治阶层都有其组织,只有老百姓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孔子不会有墨子的见识。如果三种思想在后代都得到扬长避短的发扬,那么统治者,文化界,民间都有自己思想基础有自己的活法,那该多好啊。人的思想总有其源流和时代特征与孔子同时代或者早于春秋时代的著作丰富的话,孔子就不会那么希奇了吧,说白了,他到头就是个书生,他做书生很出色却慨叹自己没有实现政治理想,他以后的文人也是这个调调。孔子要是生在清末恐怕也是个保皇派,在国外也是偏保守派,永远是社会稳定剂。

儒家陈腐的东西太多现代意义不强,人的关系身份化、等级化及所谓的礼是孕育酱缸的基础许多与人性相悖,打倒孔家店还是对的,尽管孔子本人很冤枉啊,呵呵,没办法我们人类智慧不够,历史时而反复时而进步时而后退时而激变,简直就是一锅粥,天朝更是如此,本人认为现在谈儒家对天朝有害无益,我们需要以西方为师推进改革,除伦理学外儒家没什么遗产了,新儒家将儒家与现代牵强附会没啥意思,儒家还有个毛病,看到什么好,就往自己的体系里揉,说好听的是包容,其实就是脑子有问题没有分辨能力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种状况恰恰显示了一种文本(text)对研究者的开放性,因为,思想家个体与历史时代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所谓解释学上的循环,即我们只有理解了整体后才有可能获得对部分的了解,然而我们又只有从了解部分着手才可能了解整体。这就是说,我们作为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寻求“正确的解释”为目的的思路,而应该将“有意义的解释”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毕竟人类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才对历史发生兴趣,因而历史是不断翻新的。事实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也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被翻新的过程中而完满起来的。作为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人们一直到今天还在通过与他的对话而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而且随着参与对话的人群的世界化,便可发现:我们原有的理解视野确乎过于狭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观念的制约而受到遮蔽。有鉴于此,笔者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虽然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我的目的不仅是欲从春秋时代来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是欲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具体过程来了解春秋社会的历史特点。

社会政治制度大变革时期,需要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新思想去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海淀区15131915439: 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圭子瑞泰:[选项] A. 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 教育向民间普及 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海淀区15131915439: 指出孔子思想的进步因素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
圭子瑞泰:[答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

海淀区15131915439: 孔子的“仁”的思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圭子瑞泰: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

海淀区15131915439: 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专业的) -
圭子瑞泰: 《孔子思想研究》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 陈科华 著 第一章 历史背景分析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

海淀区15131915439: 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
圭子瑞泰: 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

海淀区15131915439: 孔子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孔子创立了什么学派
圭子瑞泰: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您说的“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即仁、礼的思想~这种思想产生我觉得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孔子所处的春秋...

海淀区15131915439: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
圭子瑞泰: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因为当时是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海淀区15131915439: 儒家思想产生于什么背景之下 -
圭子瑞泰: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海淀区15131915439: 简述孔子的思想和成就
圭子瑞泰: 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淀区15131915439: 求.概述孔子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
圭子瑞泰: 时代背景:儒学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 主要内容: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为仁.三曰君子之仁.传播方式:设坛授徒 历史地位: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