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与24节气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作者&投稿:诸葛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二十四气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算长见识了

(圆内数字为太阳黄经度)(纬度)北回归线+23°27´ ———夏至———+22°36´ 小暑105° 90° 75°芒种+20°10 大暑120° 60°小满北分季线+16°21´ 立秋135°———————————————45°立夏+11°29´ ´处暑150° 30°谷雨+05°55´ 白露165° 15°清明赤道+00°00´ 秋分180°—————————————————-——_0°春分-05°55´ 寒露195° 345°惊蛰-11°29´ 霜降210° 330°雨水南分季线-16°21´ 立冬225°———————————————315°立春-20°10´´ 小雪240° 300°大寒-22°36´ 大雪255° 270° 285°小寒南回归线-23°27´ ———冬至———附: 24节气黄经赤纬及近似日期表近似日期 近似日期| 近似日期 近似日期节气 黄经 赤纬 自然历 公历 | 节气 黄经 赤纬 自然历 公历立春 315 -16°21´ 01-01 02-04 | 立秋 135 +16°21´ 07-01 08-08雨水 330 -11°29´ 01-16 02-19 | 处暑 150 +11°29´ 07-16 08-23惊蛰 345 -05°55´ 02-01 03-06 | 白露 165 +05°55´ 08-01 09-02春分 +00 +00°00´ 02-16 03-21 | 秋分 180 -00°00´ 08-16 08-22清明 +15 +05°55´ 03-01 04-05 | 寒露 195 -05°55´ 09-01 10-03谷雨 +30 +11°29´ 03-16 04-20 | 霜降 210 -11°29´ 09-16 10-22立夏 +45 +16°21´ 04-01 05-05 | 立冬 225 -16°21´ 10-01 11-06小满 +60 +20°10´ 04-17 05-21 | 小雪 240 -20°10´ 10-16 11-21芒种 +75 +22°36´ 05-03 06-06 | 大雪 255 -22°36´ 11-01 12-06夏至 +90 +23°27´ 05-19 06-22 | 冬至 270 -23°27´ 11-16 12-21小暑 105 +22°36´ 06-05 07-08 | 小寒 285 -22°36´ 12-01 01-05大暑 120 +20°10´ 06-21 07-24 | 大寒 300 -20°10´ 12-16 01-20您不会不记得每年冬至吃饺子,不吃要冻掉耳朵哩。也不会忘记吃了饺子一个多星期就是阳历年。可学校放寒假还得等至少半个月,长则一个月。那就是说元旦是在大冬天。不是说“春为一岁首”吗?过年不是要迎春吗?这公历年不是太偏了吗?您仔细看看这张“太阳年24节气天文示意图”,找一找冬至在哪里?您看,它正在最下端,是冬季的正中间。到立春还有三个节气,约一个半月,45天。那元旦就在小寒的前面几天。您说它歪不歪?您不管,他不管,大家都不管,十三亿人都不管,六十亿人都不管。那只好让歪历当道了。您不想春为岁首,新年迎春吗?那至少得表个态,说句话吧!您看了这张太阳年的自然示意图景,有何感想?您看自然的安排多么美妙!四季的分界线多么分明,自然,对称,美丽!咱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它,并按照它创制了科学精确的节气太阳历。这个太阳历正确地选定以春季的首日“立春”为一年之首日。开启了春为岁首,新年迎春的合理科学的民俗。但是它却被以阴历为主的夏历压制了。美丽的月亮成了主宰中国人生活的主历法。节气太阳历只成为夏历的附属品。“年”只起到限制“夏历年”不要游走太远的作用。但“年”毕竟被扭曲了。过年不是变成候春,就是变成误春。人们只能无奈的贴春联,唱春歌。好在,能月月准时看到嫦娥美丽变化的身影。农民种庄稼查一查附属于夏历中的24节气也知足了。可是夏历也被迫下野了,来自西洋的公历已执政近百年。它是这样的歪。为什么我们容许它继续执政。为什么我们不把我们祖先的科学正确的创造拿来为现在和将来服务?这份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为什么没有人来保卫,来发扬?这张自然图景很科学,很正确。唯一的不足是它不透明。它的24节气的间距按日来说不稳定,排列没有确定的规律。这需要我们来加工,人不能不劳而获。自然不会给人类生长出汽车和飞机,也不会自然长出今天的高产小麦和大米。这要靠人的智慧来创造。但创造不能离开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得按这张24节气的自然图景来把它透明化。其实这并不困难。“自然历法方案”就是笔者的尝试。我只做了三件事:第一,我把立春日近似化并固定了。我选在公历2月4日。因为按公历的还不错的闰法,立春日是落在2月3日、4日、5日三日之上。第二,自然四季的长度约为:春91日,夏94日,秋91日,冬89日。我把它们略作调整为:春90日,夏95日,秋90日,冬90日。这样约化,主要是自然的造化,另外是看好了90等于三个30,和95等于90加5。这是为分月做准备。第三,春秋冬各三月,每月30日已经是天定的了。就看夏季三个月怎样安排。有两个办法可选。其一是:32/32/31分配。另一是:30/30/35分配。各有各的优点。第一办法是较接近自然节气。但月长生出两个新品种,且丧失了5的倍数的优点。第二种保留住两个30,只增加一个新品种35,且新品种仍是5的倍数。把它放在6月,正好可以把多出的五天当作上下半年的过渡,闰年的闰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在这五日之后了。特殊处理这五天(或六天),12个月、四季、上下半年就全相等了。这样的巧合似乎很幸运。附带声明,笔者的自然历法方案暂没有改进公历的闰法,以后如采用新闰法,随时可以加上。做了这三件事,24节气走了样没有?有没有呈现简单的规律性。这是最后评判的准绳。还好,笔者按本世纪的历表选定了24节气的近似日期,春秋冬三季九个月都是1日和16日,节气间距为15日。夏季六节气从标准的1日和16日依次推后0、1、2、3、4、5日,间距为16日。规律性很简单,且误差不超过一日。完全可以达标。满足一般人的精度需要。农民可以放心地按这近似节气种田。自然历法的长期使用历表附在下面。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所以中国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到辛亥义举后,因使用西历,此历称为旧历或夏历。现在应恢复称呼汉历。
  汉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汉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汉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汉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汉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农历大小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
换句话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阳历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由于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
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四条规则:
1.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的时刻的计算以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为准。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
2.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3.每年的冬至总是落在这年的十一月中。从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岁。如一岁中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这一岁为闰岁,要加入一个闰月。
4.闰岁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因为一岁中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闰岁中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五千年来,中国以农立国,订定历法是国家大事。以往藩邦为表示效忠中国,必须遵用中国所颁布的历法和年号,是为「奉正朔」。但自民国以来,中国由封建走向现代,历法便和政治脱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便担起以往钦天监的角色,负责编订万年历。由於万年历已失去昔日「正朔」的意义,坊间便流传不同版本的万年历,术者须仔细分辨。
且举一例:阳历1978年9月2日,是阴历戊午年何月何日?
比对坊间的万年历,有说是戊午年七月三十日,有说是戊午年八月一日。而且由於日子顺排的关系,阳历1978年9月3日,亦有阴历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之别,如是整个阴历八月都有分歧。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阴阳历转换,引出了一个深层的学理问题。
尤有甚者,紫微斗数依阴历年、月、日、时安星。阴历月、日不确定,则无从起盘论命。故此问题更值得我们深究。
这个问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究竟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阴历大小月的安排,原来由南北朝至唐代亦曾有过一些争论,在此不妨细述。
中国唐代以前的历法,以二次「日月合朔」(即在地球看见新月)的平均日数29.53日为一月,是为「朔望月」 (Synodic month)。由於29.53日不是整数,因此阴历有了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由先秦至唐代,历法均是大小月轮流交替,只有某些时候有两个大月连续出现。此种历法,是为「平朔」。
但由於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公转,因此月球公转速度就有快慢之别,29.53日只是朔望月的平均值。采用「平朔」的历法,大小月相间,诚然比较简单,但日月合朔(新月)就未必发生在初一,可能是在上月末日,或是在本月初二。南北朝时期刘宋何承天,首先主张以实际「日月合朔」之日为初一。此种历法,是为「定朔」。采用「定朔」的历法,初一必定是「日月合朔」之日,但由於月球公转速度不均,故有连续数个大月或连续数个小月的情况。「定朔」一法,起初面对不少阻力,直到唐代,中国历法才开始弃「平朔」而用「定朔」。
因此,要回答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我们便需找出当年日月合朔的精确时刻。以下日月合朔时间,录自《一百六十年历表.附日月食典》一书,刘宝琳、刘婷婷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日月合朔时间 阴历月日
1978年2月7日22时54分 戊午年正月初一
1978年3月9日10时36分 戊午年二月初一
1978年4月7日23时15分 戊午年三月初一
1978年5月7日12时47分 戊午年四月初一
1978年6月6日03时01分 戊午年五月初一
1978年7月5日17时50分 戊午年六月初一
1978年8月4日09时01分 戊午年七月初一
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 戊午年八月初一
1978年10月2日14时41分 戊午年九月初一
1978年11月1日04时06分 戊午年十月初一
1978年11月30日16时19分 戊午年十一月初一
1978年12月30日03时36分 戊午年十二月初一
据《一百六十年历表》序言,该书使用的是现代中国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东八区(东经120度)时间。北京位於东经116度23分,因此北京地方平均时间(Local mean time)比中国标准时间早14分钟,如下表:
东八区时间、中国标准时间 东经120度 00时00分
北京地方平均时间 东经116度23分 23时46分
东七区时间 东经105度 23时00分
万年历之分歧,实由时差而来。若编历者采用现代中国标准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故阳历9月3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大、八月小;但若采用北京地方平均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2日23时55分,故阳历9月2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小、八月大。
古代中国并无现代时区概念,天文观测及推算均在历朝首都——即钦天监所在地——举行。因此,笔者认为1978戊午年「七月小、八月大」较妥。小,十二月大。公历大月31天,小月(除二月28天)30天。)

说明时代在不断进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2、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献关于物候和农时的记载保存了节气制度的原始形态,...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历史
12. 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13. 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14.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

24节气的由来和历史
24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并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将其订于历法之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发布的时间尺度,而且是指导农业生产、预测日常生活冷暖...

24节气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1.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有四个节气,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2. 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并在《太初历》中正式订于历法。3. 每个节气太阳沿黄经运行15度,每年共经历360度,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每月各两个。4. 现行的公历中,节气日期基本固定,上...

24节气从哪朝发明的
24节气是秦汉年间完全确立的。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纳入24节气的历法是什么?
西汉武帝(前156~前87)时起用的太史待诏落下闳和邓平主持制定了太初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纳入24节气的历法,它推出了135个月中的23次交食周期。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起实施到公元85年,这一年,开始实施由编圻、李梵、贾逵(30—101)等人根据春秋时的古四分历制定出的四分历。李梵、贾逵和...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出现的呢?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划分。公元前104年,汉朝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根据现有的资料看,二十四节气可能产生在战国末期。虽然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才出现,但是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就记载了...

24节气的产生
礼记月令篇上就提到24节气 廿四节气的来源?传统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制订的准则有利用太阳的运动(日、年与节气),也有月亮的运动(月)。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每日会向东移动约1度,环绕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其运行轨迹称为「黄道」。由於地球自转轴相对於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

24节气的由来和历史
24节气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人对斗转星移的观察。他们通过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来指导农业生产,确保时节的准确性。这一古老的做法体现了上古农耕文明的精髓,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西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纳入《太初历》,成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当时使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夏历与24节气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
巴茂施太: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为什么有公历和农历之分呢? -
巴茂施太: 公历又称 其记年:前者是地球围绕太阳360度(一周)为计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围绕地球的12个圆缺为基准的.阳历和阴历每19年相差7个月(阴历月).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阳历和阴历的基本规律.24节气就是阳历的天文基准,如:...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夏朝的天文历法? -
巴茂施太: 天文历法另见:仲康日食和夏历夏人可能已经掌握许多天文、历法知识.《左传·昭公十七年》引自《尚书·夏书》道,“辰不集于房”[注 159][参 124],指太阳不在房屋的上空完整出现,这便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注 210]...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为什么要有节气
巴茂施太: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气候对农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关心.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把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分成24种状况以及昼(白天)夜(晚上)的实际长短,制定了24节气【具体节气的含义见楼上】...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中国农历怎么来的 -
巴茂施太: 华夏人对自然界的思考,对天地上下四方曰宇的观察,古往今来曰宙,蕴含着智慧,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理念,农历这种历法中蕴含着节气,对指导农业和人的生活有着巨大意义,华夏文明带有相当农业文明的色彩,农业的需要,各类的分工,因各种需要而产生专门工业,开矿冶炼制造等,商业的发展,不同职业,农历又叫夏历阴历旧历,相对公历的阳历新历讲,阳历是根据地球的自转天数而来.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夏商西周时期的夏历是什么 和现在的农历有什么关系? -
巴茂施太: 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轶失,现只从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内容: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农历的由来 -
巴茂施太: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24节气大概是什么时候有的? -
巴茂施太: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夏历是什么意思 -
巴茂施太: 夏历 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夏历就是阴历

英吉沙县15313761490: 什么是农历、古历、公历、阴历、阳历? -
巴茂施太: 古历:.泛称古代历法.也指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公历是阳历: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