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作者&投稿:示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

D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故选D。A项主张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性本恶的内容;C项是荀子的观点。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的提出迎合了汉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C。

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

意思: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

这句话没有具体出处。

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入学,提出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扩展资料:

中国君权神授的历史演变: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夏代奴隶主已经开始借宗教进行统治。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

译文: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

君权神授亦称“王权神授”。君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的学说。中国在奴隶社会的周王朝时,就称武王是“受命于天”,自称周天子,一切“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

王权是神授的,神圣不可侵犯。考古学从殷周的金文、甲骨文的大量卜辞中发现,当时统治阶级利用劳动人民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天命”。周王朝的政治结构的核心是王权,所以周人集中论述了君主权力的起源是天神。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也都自命为天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权神授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大意指天上的神与地上的人心灵相通,即可无王;儿这句话是说百姓的品质没有完善,所以神派王帮他们完善,其意就是君权神授

首先翻译一下这句话,意思是说,上天创造人类,这些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是都不能发挥出他们的善良,他们会做出坏事。所以,上天为了使他们归于善良,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道德的圣)来维持这个社会,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这就是天的本意。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这句话的人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他是在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辨驳的理由。天人感应是根本基础,君权是天意的发展,是上天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

应该是2 君权神授。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为之立王而善之是什么意思
上天生百姓的本性有善的本质,却没有成为善,于是确立一名天子而使他善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意思: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这句话没有具体出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入学,提出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
天生民性,有善的本质。而客观世界又让人不能很好,于是为他立王,以王的思想指导民的品性,使民往善的方向走的更好。

天生民性是什么意思
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么?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天生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设立一个管理者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内容有哪些
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这就是说性只具有教育的可能性,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他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35诗解4正名自禁性非全善
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也。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於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於天,而退受成性之教於王。​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而人性中的善在潜藏的状态中,必须经过教育加以唤醒“性有似目,目卧优而暝,待觉而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不可未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暝者待觉,教然后善(《深察名号》)”。所以董仲舒对人性看法的经典表述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深察名号》)”。因为人的善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反驳性善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从荀子和孟子时代就已经有了争论,其实我个人认为,人性本来不分善恶,每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写的善,他自然就是善良的,你在上面写了恶,他自然就是邪恶的。首先,我并不认为性善论是正确的说法,的确,天真而无辜的幼童看上去又可爱又...

董仲舒的主张
他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可见董仲舒是从抬高君权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把教育看做是王者必不可少的权力。 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董仲舒对我国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

平乡县15853995788: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
廖裴毛冬:[选项] A.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 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 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平乡县15853995788: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 -
廖裴毛冬:[选项] 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平乡县15853995788: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
廖裴毛冬: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平乡县15853995788: 天生民性是什么意思 -
廖裴毛冬: 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么? 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天生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设立一个管理者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平乡县15853995788: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
廖裴毛冬: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天生民性,有善的本质.而客观世界又让人不能很好,于是为他立王,以王的思想指导民的品性,使民往善的方向走的更好.

平乡县15853995788: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 -
廖裴毛冬: 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 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平乡县15853995788: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
廖裴毛冬: 道德教化 董仲舒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董仲舒是汉代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他通过总结继承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

平乡县15853995788: 历史选择题 急切 -
廖裴毛冬: 第一道题选4,原因:民族体质差异,草原上的人体质普遍比大河文明的人体质好,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这是人家的优势而非落后;至于2和3纯粹是废话,每个地方的语言风俗和饮食都不一样,这是地域决定的,...

平乡县15853995788: 《孟子 告子上》翻译
廖裴毛冬: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①,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

平乡县15853995788: 文言文“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的全文 -
廖裴毛冬: 古德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贤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恶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轻忽小善之德、小恶之害,能够真正断恶修善,所以令人心悦诚服.而诸佛菩萨在因上修行,也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