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到“冯”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作者&投稿:金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帮我找到“文”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文姓起源
文姓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称为文氏;另外,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他门下有食客三千,势力很大。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称为文氏。文天祥,南宋大臣。杭元名将,文学家,吉州庐陵人。元军南下时,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在镇江脱险。流亡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收复了多处失地,不久被元军所俘,不屈而死。他在被俘后所作的《过零丁洋》诗及《正气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文徵明,明朝书 画家“长洲人,擅画山水、花卉、兰竹及人物,多描绘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书法上工于草书,精于小楷,也能隶书。当时跟从他学书画的人很多,形成“吴门派”;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都是有名的书画家

是这样的:文--西伯追谥周文王,庶孙以号文氏昌
来源有五: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 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文氏。是为陕西文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又迁都于楚丘,后又迁都帝丘,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是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根据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5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为)姓,为(女为)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宋代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时)皆为敬姓。
文姓分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氏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春秋末年,楚国人文种,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都守,对当地文化发展有贡献,其后代有一支在四川发展繁衍。西汉至三国时期,居住在河南的文氏,主要分布在开封、南阳、永城、固始等地。固始县东南有文古城遗址,出土有汉代文物,传为文姓族人世居之地。唐代以后,文氏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
据考证,文姓在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100位。近新加坡等国有文姓华侨。
郡望堂号
堂号: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
郡望: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家谱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历史名人
文祥:清代洋务派首领之一,盛京(近辽宁沈阳市)正红旗人。他曾历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祺祥政变”。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张,竭力推行洋务“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赞成光绪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视,被参革职。戊戌变法发生后,东渡日本。他能诗词,也有慨叹时事之作,著有《云起轩诗抄》、《闻尘偶记》等。
文康: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中。晚年作有《儿女英雄传》。
文徵明:明代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诗文书画皆工,由精于画。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
文彭:篆刻家、书画家,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嘉:画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书,善画山水,笔墨秀润,兼能花卉。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样,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录》可谓为诗史,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颂。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满了正气,不贪图高官厚禄,一生抗敌,这是他爱国热情的最本质表现。在封建社会中,一个知识分子如此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文天祥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如《指南录》可谓为诗史;更有脍灸人口的《正气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照人的诗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至今读来仍凛凛有生气。
文种:春秋时楚国人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赵姓
赵 姓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迁徙史】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郡望堂号】
■郡望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琅琅乾坤,源远流长,冯氏起源,斯于何时?毕万封冯城,其为正宗.冯氏家族,今昔非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冯氏家族的一员,我迫切希望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追溯那远古幽幽的梦想和追求.冥想、空灵、超越、时间、万物、爱情.穿越时空结合与冥冥之中.那是另一种境界^^^^^^^^

  冯姓家谱目录 (重新收录)

  10884【天津】亦政堂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印本 三册
  注:冯晋初修於清嘉庆十年,此为三修,谱后有
  附卷。
  10885【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
  (清)冯埏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快雪堂刻本
  北图 河北涿县档
  10886【山西代县】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二卷
  (清)冯廷正续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三册
  辽宁图 美国
  10887【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曦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
  学 山西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888【上海崇明】冯氏支谱
  (清)冯泰松辑
  清光绪刻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0889【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翼云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冯骈始纂。
  10890【江苏南通】冯氏族谱八卷
  (清)冯梦龙等辑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891【江苏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
  (清)南通冯氏合族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树堂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图
  10892【江苏】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震 冯兆鳌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冯赞始修。
  10893【江苏镇江】京口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春纂
  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
  江苏镇江市博
  10894【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爱恒主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啬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895【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根奎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冯樟明正德六年始修,此为九修。
  10896【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冯汉南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四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正德间,此为十修。
  10897【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惠芳修
  清光绪四年(1878)大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0898【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伦正堂刊本 二十五册
  美国
  10899【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向荣主修
  民国三年(1914)大树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美国
  10900【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
  (清)冯伯奇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10901【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
  (清)冯汝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树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二年(1553)冯古田、冯义正始修。
  10902【江苏江阴】澄江君山冯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荣森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大树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0903【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冯廷楠 冯邦彦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刻本 十五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万历元年冯秋田始纂。
  10904【江苏常熟】冯氏家谱一卷
  (清)冯大勋重修 冯国鑫增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宣统二年
  (1910) 增修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10905【浙江馀杭】禹航钦德冯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乃文等序
  民国四年(1915)会经堂刊本 三册
  美国
  10906【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俊翰 冯圣谟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0907【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中旬 冯义法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十册
  天一阁
  10908【浙江慈溪】冯氏福聚宗谱十卷
  (明)冯绍功 冯文灿等同辑
  明天启五年(1625)写本 四册
  浙江图
  注: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10909【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
  (清)冯祖恩辑
  清同治元年(1862)木刻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0910【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胡次乾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胡德嘉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0911【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
  (清)冯秉良等编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辽宁图
  注:此谱系冯氏十一世孙冯秉良及其子侄等三
  修。
  10912【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
  (清)冯锦堂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树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10913【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冯奕瑞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树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浙江图
  注:清乾隆二年冯正宾始修,此为五修。
  10914【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
  (清)冯浩等纂
  稿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10915【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锡曾修辑
  清乾隆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16【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文金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继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17【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
  (清)冯焕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918【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
  (清)冯宾皱 冯尧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19【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
  (民国)冯金昌重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10920【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一枝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10921【浙江临海】涌泉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冯志杰等
  民国二年(191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列传二册,内集诗三册,
  文一册,外集诗一册,文一册)
  浙江临海县涌泉村
  10922【浙江】临海庄头冯氏家乘四卷
  (民国)冯宾侯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10923【安徽】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冯景坊等编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安徽徽州市博
  10924【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景铭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钞本 六册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5【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民国)冯百川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6【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
  (民国)冯景坡续修
  清光绪至民国间钞写本 一册
  安徽图
  10927【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
  (清)冯惠堂 冯绍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8【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
  (民国)冯义民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9【湖北黄陂】冯氏宗谱
  (民国)冯氏瑞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武汉图
  10930【湖北新洲】冯氏宗谱一卷
  (清)冯镇金 冯镇文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冯田反村
  10931【湖北黄冈】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冯功名主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氏天宝堂活字本
  十二册
  武汉图
  注:冯和卿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此为二修。
  10932【湖北崇阳】冯氏宗谱
  (民国)冯君祥主修 冯停科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
  湖北崇阳县档
  10933【湖北沔阳】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振邦 冯立志主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沔阳冯氏三元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武汉图
  注:冯立榜初修於清光绪二十五年。
  10934【湖南长沙】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冯祖杰 冯芳桩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树德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八年冯效周、冯廷献首修。。
  10935【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冯作安 冯孝周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0936【湖南长沙】善邑西湖冯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冯德錡等修
  大树堂刻本 十六册
  中央民院
  10937【湖南湘潭】冯氏续修支谱八卷
  (清)冯开来纂
  清同治元年(1862)凌云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38【湖南】湘潭冯氏三修族谱
  (清)冯泽煌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
  河北大学
  10939【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0【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
  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冯秩词 冯敦澍纂修
  民国九年(1920)大树堂刻本 四十册
  广东中山图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三十三年 冯一荣首修。
  10941【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冯运开修 冯家典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2【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怡恕堂家谱》
  10943【广东南海】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文轩编
  民国十一年(1922)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4【广东新会】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
  (清)冯章较编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5【广东新会】冯氏族谱不分卷
  (清)冯兆桂修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6【广东新会】冯氏务滋堂家谱
  (民国)冯昆霭编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0947【广东阳江】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士芬续修
  清光绪八年(1882)铅印本
  广东阳江县南埠石潭寨村
  注:谱始纂於清嘉庆二年。
  10948【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
  (民国)冯文端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0949【四川内江】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锡馨 冯成烈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10950【四川宣汉】冯氏宗谱三卷
  (民国)冯恺之 冯国纲重修
  民国九年(1920)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北图 10951【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调鼎纂修
  清光绪刻本 十册

  10952【陕西西安】冯氏族谱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修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四川重庆布图
  康熙间刻《冯少墟集》本
  南京大学
  清光绪间刻《冯少墟集》本
  首都图
  10953【陕西西安】冯氏家乘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清康熙间刻《冯恭定公全书》本
  四川重庆市图
  10954 冯氏宗谱十卷
  (明)冯楷纂修
  明嘉靖刻本
  北图(存卷4-10)
  10955 冯氏宗谱
  (清)冯嗣英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一册
  北图
  10956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辽宁博
  10957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
  (清)冯仁均 冯义址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六册
  四川图
  10958 冯氏世谱一卷
  (清)冯大勋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世份早小元钞本
  一册
  上海图
  10959 五牧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二十五册
  上海图
  10960 冯氏宗谱八卷
  冯树春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0961 冯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冯赓法主修
  民国五年(1916)四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962 分阳冯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冯培根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冯世治始修於明万历十二年,此为七修。
  10963 冯氏家谱
  民国钞本 一册
  北图
  注:卷端题《始迁嘉兴本支分谱》。
  10964 冯氏家谱十四卷
  山东益都县档
  10965【贵州毕节】原大定府支系《冯氏族谱》
  —→道光陆年孟秋月(即1826年)序。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姓氏:冯 祖籍:河南
祖宗:毕公高 郡望:始平郡
分类:以邑为氏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于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于颍川(河南省禹州市)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冯氏 009

历史来源 「冯」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

二 ;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 (1574~1646)

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崇祯贡生,知寿宁县。才情跌宕,工诗文,通经学,着有戏曲数种,尤以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于世,称为「三言」。

冯玉祥 (1880~1948)

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清末加入新军,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军,直奉战争时倒戈倾向奉系,并迅速占领北京,推段祺瑞为总统。次年奉系失败。其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战胜利后,赴国外,在由苏俄回国时,轮船在黑海上发生火灾而被烧死。

地望分布 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冯巩,冯小刚


一人之下冯宝宝的真实身份
首先,冯宝宝的长生不死之身和无根生的异能极为相似,这暗示着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其次,冯宝宝和无根生都是极为神秘的人物,他们都拥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和强大的实力。这些相似之处都暗示着冯宝宝的真实身份可能就是无根生。进一步地,我们可以从剧情中找到更多的证据。在一人之下的某一段情节中...

如何评价“冯站长之家”公众号?
首先,明确账号定位是关键。冯站长之家深知,每个账号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论是情感、科技、美食还是生活分享,找准领域并赋予一个具有辨识度的名称,如“情感大师堂”或“情感生活指南”,能让读者一眼锁定你的专业领域,建立起稳定的粉丝基础。其次,把握热点是提升关注度的法宝。冯站长之...

冯小青究竟是谁?
份雅韵。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 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 用来烧梅雪茶。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 雪地梅树...

谁等帮我找到很多科学家有名的
特斯拉--交流电的发明者 美国人 卡尔.本兹--汽车的发明者 德国人 史蒂芬.逊--火车的发明者 英国人 达盖尔--照相机的发明者 法国人 查尔斯.汤斯--激光的发明者 美国人 约翰.贝尔德--电视的发明者 英国人 威利斯.凯利--空调的发明者 美国人 卡尔.冯.林德--冰箱的发明者 德国人 冯....

有谁知道明朝有冯尚书吗
杀害忠良。清军人关以后,投靠清朝,官至弘文院大学士等职。明朝性冯的尚书只找到此三位,名字上是不符合的。而与魏忠贤同朝的冯姓尚书也就一位,冯铨。要不就是“传说”有点出入了,你看一下碑文上肯定有时间、立碑人什么的,再来对照史籍,这样准确率高点。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卖身救父的冯双双,说谁出40万彩礼钱就嫁给谁做妻子,现在怎样了?_百度...
冯双双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庭不算富裕,但是是一个小康的生活,而且她的家庭也是很和谐的,她以为就这样能够幸福的过完一生,但是天不如人意,她的爸爸生病,在当时家里面并没有很多钱,爸爸也不想让妻子跟女儿为难就想着放弃治疗。这个时候的冯双双不想离开父亲,她就用了这一种极端的方法。 冯双双是出生在河南,...

格特.冯.德里希一个德国的字体艺术家 谁能帮我找到他的生平
你之所以找不到资料,是因为你的中文译名有问题。找到这位艺术家的德语原名是 Gert Wunderlich 其的中文译名是 格特.冯德里希。 不是如歌德的名字翻译那样,将von翻译成冯,其名字中也没有von Gert Wunderlich,德国书籍艺术家,1933年生于德国莱比锡。获得过很多奖项。曾与1999年访问中国。在北京进行了...

冯小刚有一个外号叫“冯裤子”,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整天围在王朔的身边,一心要想抱住王朔的大腿,所以冯小刚有了冯裤子的说法。裤子就是穿在腿上的嘛,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叶京导演也有一部戏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原型叫冯裤子,据说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这也是冯小刚冯裤子的由来。叶京也毫不讳言的说:“我戏里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

人世间冯月是谁的孩子
而且当时周蓉与冯化成已经回到了东北,也有自己的住处,虽然房间小点,但是完全可以住得下一家三口,可是冯玥却不回自己家,反而赖在舅舅家,吃住舅舅的,还各种抱怨。如果说父母是命运为冯玥关上的一道门,那么金奶奶则是命运为她打开的一扇窗。只可惜,这扇窗很快也关闭了。金月姬是《人世间》里面最好...

冯小青的爱情是怎样的?
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似乎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对一笑。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姓的起源及“冯”姓祖宗是谁? -
敛实依苏: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姓的来由 -
敛实依苏: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宁晋县19469823905: 百家姓中“冯”的来历? -
敛实依苏: 冯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氏的来源?具体一点? -
敛实依苏: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姓的起源 -
敛实依苏: 冯姓起源,名人及家谱,[冯氏属地]杜城,今陕西长安县东南,《百家姓》注居始平,位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冯氏来历]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

宁晋县19469823905: 请问 冯姓氏的由来?、 -
敛实依苏: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这个姓是如何诞生的 -
敛实依苏: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

宁晋县19469823905: 关于“冯”姓氏的由来 -
敛实依苏: 冯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出自姬姓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城(冯城一说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位于河南省荥阳县西).毕万子孙以邑为氏名,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的姓氏的祖先是什么? -
敛实依苏: 【姓】Féng 姓氏:冯 祖籍:河南 祖宗:毕公高 郡望:始平郡 分类:以邑为氏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

宁晋县19469823905: 冯氏的起源?有史书记载 -
敛实依苏: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于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