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要思想

作者&投稿:舟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扩展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东方哲学里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虽已中落,但在早年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六艺。三十多岁,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收徒传道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其中得其神髓者有七十二人。年过五十以后,曾被鲁国委以司寇要职,主管司法工作,后因政见不同,弃官离开鲁国,周游讲学。经过大约十四年的游学生涯之后返回鲁国,将余生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对《诗》、《书》、《礼》、《乐》、《易》进行删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的孔子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生活上迭遭不幸, 独子孔狸,得意门生 颜渊、子路早逝。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 孔子去世后,他的思想在弟子们的传播下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日益升高,汉初开始被尊为有王之道,无王之爵的“素王”。自公元元年被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之后,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先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等等。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政治学、社会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中化民族文化精神的构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的学说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封建教条,而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立德、立言、自知、知人,成就人生大业的不二法门。孔子主张人们要顺天应人,建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学行并重, 以君子之风去处世,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优良的人格形象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神圣的殿堂,聆听圣人的福音,让圣人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人生的真谛。 第一章 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既是整部论语的总纲,也是圣学仁道的纲领。这一句对阅读和理解《论语》的微言大意,准确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十分重要。我们中国的文字在古代内涵非常丰富,往往一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思想,一个观念,不象现在的语汇这样浅显苍白。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学有读书学习的意思,但在《论语》中“学”不仅仅是现在所谓爬桌子啃书本意义上的读书学习,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立德,堂堂正正做人的学问。“习”也并不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复习功课,而是实习、见习、实践的意思。开篇的这句话是圣人告诉学生们,一个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如何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如何做人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这门学问需要在作人,做事上,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远”不仅有远方的意思,而且包含着 人与人在思想 、观念 、情趣 、志向等心灵上无法丈量的距离。钟子期和于伯牙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这段话最好的注解。“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当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指内心的怨愤,心理不平衡。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内心里如春风吹拂,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原文)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释义:这章的关键是孝 、悌这两个字。“孝”是“父慈子孝”之孝 ,就是说父母对子女付出慈爱 ,子女回过头来孝敬父母 。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对哥哥恭敬,孝和悌是相对的,是父子、兄弟之间感情的双向交流。后世有一种说法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其实这是迟至宋代才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与真正的孔孟之道已相去甚远,圣人自己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人父母者既不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没有不是?在先秦典籍《易经》中便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卦辞,是说做父母的虽然一时糊涂做了错事,但做子女的要以极大的爱心,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体谅他们,所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了不对的地方要去劝谏,如果执意不听,那也就算了,但仍然要对他们尊敬如常,不心生怨恨,这是为人子的本分。 孔子所谓“父父、子子”是告诉人们,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有做子女的准则。做父母的要对子女付出做父母的爱心,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做子女的回报父母要有做子女的诚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身为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者做父母的不尽慈爱之责,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尽孝,这是违反情理的。“孝”、“悌”是父母、子女、兄弟之间真情的表现,是爱的延续和反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具有孝 、悌的真情至性 ,就不会犯上,既然不会犯上,那么就不会做出作乱的事。因为这种人做事有分寸有原则,他们会从根本上通过孝、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内在的品格修养,于是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此而言孝、悌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吗?。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 :巧言 ,就是语言上的矫饰伪诈,能说会道 ,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有些人说话很漂亮,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态度上表现的很真诚。但是要注意,这种言过其实的表演不是他本来的面目,这种人内心真正仁义的成分不多。“令色”是指表面态度很诚恳的样子。巧言令色的人有时候确实能得到人们一时的赞许,但决不可能长久地蒙骗世人,当人们一旦看清他的真面目的时候,他得到的只有世人的鄙视和唾弃。所以只有真诚才是一个人长久的立身处世之道。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六岁,不爱说话,样子有点拙,但很有智慧。他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被后世尊为宗圣,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他的学生,被后世尊为述圣。曾子说,我在向老师学习做人的学问上只把握了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去办了。“忠”在古代指对任何一件事都尽力地去做。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相处是不是有失信的地方。第三, “传不习乎”,老师教给我作人做事的道理,我是不是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了。在社会处于剧烈变化,人们的人生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圣人告诉我们的自省之法毫无疑问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释义:“道”是治理领导的意思。“国”字在过去指一个地方的政治单位,现在我们讲的国家,在过去叫“天下”。“乘”在古代是以战车、壮丁、田赋合在一起计算的,指一个地方政治单位的综合实力。一乘战车有四匹马,车上有三名甲士,七十二名步兵,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千乘之国是当时一个中等实力的诸候国。 这是对身居要职手握重权者而言的。作为一个管理千乘之国的领导人,要有敬业精神,在其位谋其政,对国计民生的事要认真负责,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工作作风上要“节用而爱人”,不奢华,不铺张,本着节俭的原则爱护属下、体谅百姓,减轻人民负担。需要征调百姓做公益劳动的时候注意要“使民以时”,把握好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不搞天怒人怨,劳民伤财的事。这样的领导人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才能 把自己领导的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作为一个人,一个为人子弟者,要做到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边对朋友,对同学,对一般人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友爱。而且“谨而言”,作人谨慎,不乱吹牛说大话,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对整个社会有博大的胸怀和爱心。喜欢和有学问、德行修养好的仁人君子亲近来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做到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探讨历史文化和作人做事上的学问。在《论语》中“文”并不是单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学或语文知识,而是指为人处世的艺术修养,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的陶冶。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比孔子少四十四岁 ,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他继承老师的思想从事社会教育工作,战国初期在河西讲学,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这一段是子夏说的话。“贤贤易色”的第一个贤字是动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有学问修养的人。“色” 指态度、神色、表情。“贤贤易色”是说我们对有学问和德行修养好的人不仅从内心里,而且在态度上要肃然起敬,表现出对贤者应有的尊重。孝顺父母重要的是要做到尽心尽力,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要和别人攀比,如果事事和别人家比,那么穷人家便会无孝子了。“事君能致其身”的“君”在古代是对有学问,道德修养好的人的尊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当一个君子选定了自己所尊敬的人,那么追随他,为他做事的时候就要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同时,在社会上与朋友相处要言而有信。子夏认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以上这几条一个人如果在为人处世中都能做到,尽管他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文凭,没学历,但是这个人在做人上其实是有真学问。在这里子夏明确地告诉我们,“学”就是踏踏实实做人的学问,是人生的修养,是处世的艺术,不是进了个什么学校拿了个什么文凭那么简单的事。社会上有一种人文凭证书拿了一大堆,专业知识也不错,但是为人不真诚,做人没有信用,在做人的问题上乱七八糟,毫无章法。我们说这种人有知识但没学问。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否则勿惮改。 释义:过去把这一章的“重”注解为庄重,就是把脸搭拉下来,做出威严的样子,因为不这样学问就不稳固。把“无友不如已者”注解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样理解现在看来有些牵强。在这里“重”可以理解为自重的意思,孔子告诉弟子们, 做人要自尊自重 。一个人如果飞扬浮躁,不自尊自重,自己不把自己当东西,就会毫无威信可言。不管你有多少知识、多大的能耐,在社会上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一切所学将会付之流水。“无友不如已者”是说做人不要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仅要自重而且要尊重别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如果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勇于面对,不要怕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这一句过去是这样解释的:对死去的先人要怀念他,如果大家都孝顺父母,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就孝道而言,这样讲不能说不对,但也可以这样认为“慎”就是慎重,“终”就是结果 ,“远”就是远因。用现在的话说,一个人做事,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它的前因后果,做事的动机和方法一定要正,不搞歪门邪道。要想有个好结果,就要有个好开始,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人做事就会考虑前因后果,就不会乱来,这样的话,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厚道严谨、纯朴良善了。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释义 :这一 篇是孔子 两个学生私下里的对话 。子禽名亢,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都很杰出的人才。有一天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必定要了解那里的社会政治状况,他是想在那里求官做,还是要给他们点什么?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对他说,我们的老师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们的老师不象一般人,遇到出头露脸有好处的事就抢着干,而是谦让给别人,实在推不掉才勉强自己做,如果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恐怕和别人的做法也不一样吧! 温是温和、平和。良是善良有道德。恭是恭敬严肃。俭是节俭,不张扬奢华。让是谦让。五个字概括了孔子的风度,性格,修养和作为圣人的风范。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老师究竟为什么,就要知道老师的为人,如果你认为老师在政治上有什么理想和追求,那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实际上子贡非常了解自己的老师,他知道老师的理想是使动荡的社会恢复到文明道德,祥和安定的秩序中,这一点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父在观其志”的志 ,在古文里解释为意志,它包括思想、态度。为人子者,当父母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在他们面前要言行一致,有正确的做人原则和高尚的志向。父母死后,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况下,仍然能一如既往,三年不改初衷,这个人可以说就是一个孝子了。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礼义之邦,有道是“有礼走偏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是一种仪范,是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秩序和行为规范,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的起居往来言行举止都有一个规矩。那么礼是干什么的?讲礼什么好处?有子告诉我们,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维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上下左右,亲友邻居,人与人之间言语谦和,举止得体。互相之间相处都彬彬有礼,那是一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说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礼仪文化的倡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先王”不是特指某个皇帝,而是指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也可以理解为前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礼”是尽善尽美的,无论家事国事只要照“礼”的精神去处理,做事以礼义为先,做人就不会出问题。但是圣人提醒人们,“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虽然说“礼之用和为贵”,但是做啥事都有要有一个尺度,不能过了头,讲礼也要有所节制,“知和而和”需要调整就去调整,但做过了头就不好了。“礼之失也烦”尽管说礼多人不怪,但过了分就会流于虚伪烦琐,让人讨厌。现在的日本国仍然保持着见面鞠躬的礼节,“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然后互相鞠躬表示礼貌尊重,非常文明,但是如果过了头,说一句话弯一次腰,那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所以圣人提醒大家,讲礼仪是对的,但也要有个分寸,不能过了头。讲礼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实质。不是为了礼的表面形式,如果违背了礼的精神实质,就会流于虚伪、诌媚、烦琐,那是不可以的。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释义: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那么信有什么好处?有子告诉我们,“信近于义”。义就是的侠义,路见不平,拨刀相助,为朋友两胁插刀。讲信用的人一诺千金,掷地有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对事从内心里严肃恭敬认真庄重,就基本符合了礼的精神,以这样的人格修养去处世就可以避免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事情的起因、动机。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首先顾及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已及人,象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不能说是自私,因为这个人不是一个六亲不认的人,这种人有感情重亲情,善良有同情心,一般来说做事会关照前后左右 。有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可以尊敬效法的。 (原文) 子曰 :君子食无求 ,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释义:圣人认为,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生活的奢侈,吃饭的主要目的是吃饱。住的地方不追求豪华气派,只要差不多能安身就可以,不贪求过分的安逸和享受。但是他们处理问题敏捷果断,绝不不拖拖拉拉,敷衍了事,而且“慎于言”,不乱说话,不信口开河。“就有道而正焉”,潜心学习作人、做事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品质修养,这就是君子做人的态度。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这一段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是不低三下四,不去谄媚于人;发了财,有了钱,得意了,也对人不骄横,这样做你认为怎样?孔子对子贡说,这样做当然好,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是个穷光蛋,没有社会地位,但不向有钱有势的人低头谄媚,很难能可贵,但是你心里很落寞,不舒服,这说明你的修养还不到家。你有钱,富贵了,对人不翻白眼,不骄人,在心里仍然有优越感,觉得自己高人一头,事实上,修养还是不到家。如果身处贫困之中,能安之若素,泰然处之;虽然富有,却能够在如何做人的大学问上不断追求,在为人处事上处处礼貌合度,那才是做人的高明境界。子贡领悟了老师的意思。他说,我明白了,《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来做人和做玉器是同样的道理,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成器。孔子很高兴子贡领会了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你懂了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研究《诗经》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我给了你一个提示,自己就推敲出了别的道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这一段是全篇的归结,也是中心之所在,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 ,最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与开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应。作为君子,决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对别人的不了解,对社会的不接纳而愤愤不平。他最担心的是怕自己坐井观天,对周围的人和事,对整个社会不了解,成为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庸人。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之所以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之所以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最为有名的名人,这主要得力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是世界上最为有名的社会理想,孔子如没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支撑他连世界十大名人都难评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在碰撞着其它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能引导人为人处事,它在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人一提到理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就会以标准的姿态出现。



仁...


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

请问韩非子,孟子,庄子,墨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都提出了“性本恶”。这里要注意的是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他接受了荀子的“性本恶”的思想,但是对待“性本恶”的态度却和荀子截然不同。荀子认为“性本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无法满足的状态。他在《荀子·性恶》中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分别有哪些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

墨子的主要思想的优缺点?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思想主要为:兼爱、非攻、尚同。优点:集中在兼爱、非攻两面,兼而爱天下之人,不分贫富贵贱;非攻,绝不行不义之行为,这是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发展的;缺点:尚同,唯上论。主张人们的观点要相同一致,下级听上级的,所有人要听巨子的,这实际上是在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任何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

曾子的主要思想
曾子(本名:曾参,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公元前435年),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或山东嘉祥县;或平邑县郑城镇)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

诸子百家的思想
诸子思想之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重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

骆驼祥子主题思想是什么?
骆驼祥子主题思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是共同的。旧中国的军阀势力,为了抢夺利益而引发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处于社会底层的祥子等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辛。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是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本。《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教育) - 搜狗百科
荣仪复方: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爱. 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荣仪复方:[答案]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
荣仪复方:[答案]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荣仪复方:[答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
荣仪复方:[答案] 政治思想和主张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思想主张 -
荣仪复方: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荣仪复方:[答案] 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
荣仪复方:[答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

江北区13728993681: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
荣仪复方: 孔子主张的思想有:1. 礼:孔子的思想之一,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伦理观念. 2. 德:孔子非常重视德,尤其是道德.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治,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统治天下. 3. 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爱护他人. 4. 中庸:孔子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适度,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保持平衡. 5. 知命: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人应该顺应天命,认命而不争,安分守己. 以上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一些内容,孔子思想主张十分丰富,包括多个方面,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