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风民俗

作者&投稿:武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广东的民风民俗~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情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能找到伴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然而,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一切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年的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

广州人风俗

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早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
广州近年来在欢度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

春节期间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节,端午节, 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等。

还有每年元旦均举行的广州风情贺年缤纷大巡游,中秋节的中秋灯会,以及10月举行的广州旅游文艺会演等,为广州市这座"花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春节风俗 插桃花、摆年橘、团年饭、煮汤圆、逗利是(领红包)、行花街、开年、人日、闹元宵、游花地等;

其它岁时风俗 拜山(即扫墓),龙船景与斗龙船,七夕乞巧,中秋节吃月饼,重阳登高等;

审美风俗 舞狮子,鳌鱼舞,飘色,花市与迎春花会,春秋菊展,花舫和素馨灯饰等;

信仰风俗 南海神诞,天后诞,郑仙诞,金花诞,上元诞、中元诞和下元诞(合为"三元"),何仙姑诞,土地诞,观音诞,盘古王诞,华光诞,生菜会和打华光等;

生活风俗 饮早茶、宵夜、饮糖水、喝凉茶、喝老火靓汤、打边炉(火锅)、冬令吃狗肉等,这是广州特有的饮食文化。

广州满族风俗习惯研究
世居广州的满族人,又称作八旗子弟,自清代乾隆年间分批到广州驻防后,已有240多年,成为散居于广州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虽然反正后(即辛亥革命后),有些是变革或淡落了,但有不少还是存在的,主要的除与汉族重视春节的民间节日外,例如包饽饽、拜祖宗袋、大天仓节日等等,不少仍是存在的,现将其搜集起来,作为历史的回顾与之供有关部门的研究。

一喜庆包勃勃
“饽饽”在北方原是一种面制食品的总称,而在南方的广州满族人,却把饺子唯一地称作饽饽。但是,广州满族人所包的饺子,与北方人所制作的有所不同,其形状是半月形的,制法亦有所区别。将煮熟的猪肉粒加入豆瓣酱,称为饽饽馅,在包饽饽时将切碎的黄牙白、菠菜和韭菜拌匀。广州满族人包饽饽,是两百多年来坚持下来的传统习惯,在每年的春节,或是喜庆日子及亲人远行时都包饽饽,这种习惯从未有间断过。请客时,也包饽饽接待,还有在结婚时喜欢包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在一只饽饽内,包着12只小饽饽。因为在旧社会,卫生极差,而大家希望子孙旺盛,所以在结婚时喜欢包子孙饽饽。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情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能找到伴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然而,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一切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年的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原因,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山西忻州宁武的民俗民风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

关于杭州节日的民风民俗
1、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

湖北的民风民俗
湖北历史悠久,代表性的民风民俗有:1、跳三鼓: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的称为“喜鼓”。跳丧、跳寿、跳喜称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为三人,打击乐为三件,每段唱词为“三句头”,取“丧”和“三”的谐音,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

中国56个民族都有什么民风民俗?
苗年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

彝族的民风民俗
彝族的过年习俗,意义 20分 我是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过年很隆重,时间在每年的11月份为彝历新年,也称作彝族年。在彝族年到来的时候,会进行很多民俗庆祝活动,具体的内容很多,少许字很难解释清楚,请朋友你详见baike.baidu\/view\/619968 ,是关于彝族年的释义,有很全面的回答,有你想要的全部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

广州的民风民俗
目前,广州保留较好的民俗民风有广州的茶楼(凉茶)、广州的除夕花市、广州的银龙舟、广州的波罗庙会、盘古王庙等等。下面分别说明这些风土人情的特点: 1、广州的茶楼(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

永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著(永州的)
州各地风俗习惯仍然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勤劳古朴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本质特征。永州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就在这里“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不辞劳苦,心地善良,纯洁朴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史称永州“人多淳朴”(《宋史·...

广西钦州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钦州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如跳岭头、采茶、龙舞等民俗。钦州岭头节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长、最红火、最热闹的节日,向来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每年农历八九月间秋收之后,钦州各地在习惯范围内,一村接一村轮流举行。举办岭头节的村寨,村民们合伙宰牛,家家户户做“牛红生”和“岭头饐”,大宴宾客...

浙江各地有什么民俗民风?
一、说媒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二、订婚正式结....

傣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的民间风俗有些什么 -
大狐楠锋派: 而在广州的种种习俗中,我最最喜欢的有两个: 一个是逛花市.逛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一个新春佳节不可错过的节目.每年春节前夕,都会举行一次迎春花市,那一天,举办花市的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摆上格式的鲜花,挂上缤...

开化县15041679400: 有没有一篇关于广州的习俗作文500字 -
大狐楠锋派: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的民风民俗 -
大狐楠锋派: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有哪些习俗? -
大狐楠锋派: 广州习俗话你知——坐月子 广州女人坐月子不能洗澡洗头,要天天吃姜醋喝炒米水;孩子满月要摆酒派红鸡蛋,……都说广州女人坐月子,禁忌之多令人望而生畏,小孩满月礼节之繁,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是一个广州女人,估计除偶尔皱皱眉,多半都会谨遵祖训.但如果你是个外地女人,却遇上个广州婆婆,就有可能因双方文化习俗不同发生拗撬(不顺畅、吵架).专家说,广州人坐月子的一些习俗并非全无科学道理,婆媳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多一些沟通和理解,会有利于家庭和睦.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市最有特色民俗活动180字? -
大狐楠锋派: 北京路惠福东广府庙会,春节迎春花市,越秀公园元宵灯会,坑口生菜会,清明扫墓,端午荔湾龙舟招景,趁景,珠村七夕拜七娘,文化公园中秋灯会.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那边怎么样?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大狐楠锋派:广州人穿着很休闲,不修边幅.男人很少着西装,即使是千万、亿万富翁从你面前走过,你也绝无可能从服饰上看出那怕一丁点儿来.初来广州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老板当成打工仔,而把打工仔当成老板.因为穿着光鲜的往往是打工仔...

开化县15041679400: 请问广州有那些特别的风俗 -
大狐楠锋派: 有好多哦…比如说饮凉茶,系广州人常年的生活习惯.饮早茶,早上碰面第一句打招呼肯定就是“饮咗茶未吖”.饮功夫茶,闲暇时候的至爱.还有饮糖水,宵夜等等…呵呵有机会慢慢给你介绍,还很多呢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有那些传统习俗
大狐楠锋派: 饮茶、逛花街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人有什么风俗习惯,还要原因 简洁简洁~~切记切记
大狐楠锋派: 广州人风俗 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

开化县15041679400: 广州的民风民俗是什么(300)字的
大狐楠锋派: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