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搜集和整理我国自2000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作者&投稿:斋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是~


2019年起,国家对于三农出台了一系统相关扶持政策,包括国家农业扶持政策、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林业扶持政策等等。
如农业方面有《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等,创业方面有《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1、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组织召开农村改革工作交流会、完成改革试验项目中期评估,加大试验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2、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7个县(市、区、旗、团场)。2014年,将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3、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交通不便或转运距离较远的,可就近分散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
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4年,农业部将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使试点县规模达到300个,新增20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带头人、骨干农民等。
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吸引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5、阳光工程政策
2014年,国家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提升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目标,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培训。阳光工程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农广校、农机校、农业职业院校及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工作。

一、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这个重大思路非常及时地提出了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城乡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体制性矛盾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本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

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一些客观因素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后,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据统计,数十年间我国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差,雨不能排涝,旱不能浇灌;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日益下降,科技成果推广速度越来越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生产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徘徊甚至下降。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从改革以来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或依据。从实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小一些。有些地方甚至在财政支农相对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农的绝对数也在迅速缩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必然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必然会日益扩大。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农业基本建设主要是反映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水库、桥梁等长期失修,已不能使用,想排水排不掉,想灌溉灌不了;还有些地方急需上马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因为没有资金而只能搁浅。农业科技主要是指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发明和推广。邓小平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农业补贴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今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政府收购;歉收时,政府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三、以中国特色城镇化拓宽农民生存发展空间

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建成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城镇人口比重只有3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高,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口总量越多,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体水平就会越高。所以,把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日渐减少,城镇人口比重日渐增多,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二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城镇化深层的文化特征。三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这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城镇化的表面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城镇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如果再不加快城镇化步伐,就会制约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到了必须积极引导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如果不是鼓励而是堵塞农民进城,这将阻碍二、三产业发展,减缓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城镇化的实际水平作出的战略决策。

城镇化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和农副产品供应能力;二是城镇就业容量。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又要有计划地调节农民进城的规模和速度。从国际经验来看,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我国今后十几年城镇化水平应年均提高1.0--1.2个百分点,每年应转移1000万到12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到2020年城镇总人口应达到7.5亿左右,总量超过农村人口。在目前的体制和政策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抛弃“以乡建镇”模式,按科学规划、布局、发展小城镇。相对落后地区通过“撤乡并镇”,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对发达地区的小城镇群或小城镇带,采取扩建“城关镇”或合并乡镇与建制镇的方式,设置部分中小城市,发挥其城市功能;并在大中小城市之间,规划、发展一定数量的中心城镇。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发挥权威作用,主动进行大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科学地进行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集中利用土地,鼓励异地开发非耕地资源。鼓励更新改造老城区,盘活小城镇的存量建设用地;集中利用小城镇非农用地指标,并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信贷政策,吸引老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提高新建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用地成本;采取优惠的信贷、税收政策,鼓励小城镇异地开发和复垦非耕地资源。实行多样化土地供给方式。坚持科学规划、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小城镇土地市场;对现有小城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实行租赁制,土地使用者按年度向国家支付租金;要允许规划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由市场确定地价;要制定商用地增值收益补偿公益事业用地收益的补偿办法。
——彻底改革小城镇户口管理制度。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户口。取消“农转非”式的户籍迁移方式,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登记有效制度,允许居民在辖区内自由流动;对户口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如向大中小城市迁移有效的永久性城镇居民户口(在农村无承包地和宅基地),向大中小城市迁移无效、但可在城镇长期居住的常住户口(可在农村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不管哪种类型的户口,除为减轻大中城市人口压力、目前由国家政策规定的迁移条件限制以外,对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进城农民,实行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尤其要取消人为因素形成的子女入学、就业、参军以及参加养老、医疗、就业保险等方面的差异。

——改革中心城镇管理体制,转换政府职能。按“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关大服务”、“新城镇新体制”的要求,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在“撤乡(镇)并镇”基础上,扩大中心城镇管理范围,赋予完整的县级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能;同时,撤销中心城镇周边原有的其他乡镇政府组织,实行中心城镇直接管村;作为短期过渡,可在被撤销的乡镇所在地设立临时办事处,但人员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要精简中心城镇的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能,强化小城镇的财政与税收功能,加强其教育、计划生育、治安等公共管理功能,弱化各经济职能部门的制约力量和制约手段,制止各部门乱收费行为。对经过严格规划的中心城镇,要理顺其财政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设立具有完整预算与收支功能的机构和金库;同时要取消中心城镇周边其他原有乡镇的财政机构。

四、以信息化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彼此交替演进。农业现代化亦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涵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八九十年代,人们对农业现代化进一步理解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业管理。当前,时代已经进入崭新的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然而,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内涵乃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的大量注入,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其本质是农业的科学技术化,即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农业,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转变。在当代,一方面,我们要依靠现代科学知识,建设坚实的现代农业基础,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我们要迎接世界信息经济时代的挑战,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发展信息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如果我们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等到完全实现现代化之后再去考虑信息化,那么我们就只能行进在历史潮流的末位,与早在信息化道路上奔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及时、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则可以大大加快传统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并赢得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甚至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在现阶段,要想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产业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研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信息化基地为载体,以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公众信息意识和信息市场培育、农业信息人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对入世的挑战

在中国,从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已近10年,农业产业化已有长足发展,但良莠不齐,东部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环境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据1999年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北京、贵州、西藏)1650个县的调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30344个,实现总产值4902亿元,利税476亿元,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大陆农户总数的15%。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地区分布:东部地区14588个,占48.1%;中部地区13558个,占44.7%;西部地区2198个,占7.2%。在产业分布上,畜牧、水果、蔬菜、水产,特别是具有区域优势的地方特色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慢。近10年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越来越体现了它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即是推动“三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也就是从“计划生产”方式向“市场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但是,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外叫做Integration,或Vertical Coordination,即“农业一体化”。其本质内容是通过市场功能主体相关环节的联合,对农业产供销、农工商实行专业分工上的协作经营或合同式经营,形成一个交易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动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和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实行产供销、农工商结合,把农民、龙头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说,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国外的“农业一体化”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加入WTO,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总体上是外强我弱,但弱中有强,机遇和潜力较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①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充分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按国际标准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发达精深的农产品加工“四位一体”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展起农业一体化经营,因此,国外的农业一体化经营水平是相当高的。②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的目标是要减少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WTO《农业协议》要求一切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尽管在关税减让和关税约束方面,在时间表上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缓冲机会和发展机会,但是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和短暂的。同时,《农业协议》还允许“黄箱”、“蓝箱”、“S&D”、“绿箱”等国内支持政策的存在,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这4种国内支持政策力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③目前,中国广大地区农业仍然是传统技术和传统经营方式、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低、农产品加工很少,且精深加工更少,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两个转变,发展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就没有出路。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多、区域资源差异大、区域优势产业还很多,具有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也很多,如畜牧产品、水产品、花卉、蔬菜、果品等。人们十分担心加入WTO后粮食进口增加会冲击中国的粮食生产。其实,由于中国主要是分散的农户经营,粮食生产的65%是农民自产自销,粮食的商品率只有35%,故加上国外进口粮食增加,这反而使得中国的粮食稳定增加了一条渠道。

根据上述分析,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根据国情,适度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产业链条,因地区、产业制宜采取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走向开放、扩大国际市场。具体的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化;二是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实现规模化、规程化、工业化的种植和养殖,实现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三是依据产业关联原则,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在农村地区发展相关的非农产业。在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和第三产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在大多数农产品“卖难”的阶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不断拓展农产品新市场,实现农产品增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分布广泛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内容。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中,全过程应用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从农业装备看,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工厂化;从农业经营方式看,打破小农式的经营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从农业效益看,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在多层次、多环节中增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农业科技进步看,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从农业结构看,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与其他产业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协作与互动,促进农村与城镇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六、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这一代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一方面,农民对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所知甚少,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片面理解民主,把民主等同于“绝对的自由”,进而向基层政府提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阻挠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提高农民素质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挑战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农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根本上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将日趋频繁,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国际规则又懂农业的农民,以适应国际合作的需要。形势清楚地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而要应对这个挑战,在未来的竞争和合作中争取主动,就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因此,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实现“双增”的重中之重。一言以蔽之,无论是解决农业的“产品”问题,还是“市场”问题,都有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总之,提高农民素质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紧锻造一支适应新形势、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民队伍。当然,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这项工程的基础部分必须得到加强;而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还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突击性地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在短期内只能增加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收到经济效益。必须自觉摈弃短期行为,树立长远观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使之为农业服务,向农村倾斜,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后半段,即初中段分为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在各类就业、用工制度中都体现素质要求,力争到2020年使农民受中等职业教育率达到95%以上,使农民接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1.在课堂教学中,收集资料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如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2.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

如何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
为了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教者课前特意给学生进行了分组:黄河的源头、流程情况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组;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组;变“害河”为“利河”组;拯救母亲河组。每个小组负责自己的探究方向的资料,并且每个小组成员也有分工。(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如何做好年鉴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资料的整理 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后,即要进行分类整理。整理资料有以下几个步骤:1、编号登记;2、建卡归类;3、资料汇编。整理目的,一是检查所收的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再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二是便于保管和利用。登记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有簿式登记和卡片登记两种。所谓簿式登记就是根据资料情况,采用...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语文
2、广泛搜集资料,围绕主题去掉和主题无关的资料,加工整理分类储存。如搜集资料的主题是,春天的古诗。那么我们可以只整理和春天有关的古诗,而不要把其他季节或者季节不明显的资料混淆在一起。3、勤于动手,勤于整理。4、搜集和处理信息都是为了服务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给...

谁长得快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的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且会描述已经整理好的数据.要求学生能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教学中力求做到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教学目标定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传统的教材例...

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整理整理资料是继搜集资料之后,作为科学研究操作程序的继续,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的加工与管理。整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与应用。其通常步骤为:1. 分类分类是管理的开始。这里指的是在特定的专题中,建立资料的种属关系。资料的整理工作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

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 ...
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 20  我来答 3个...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

我国早期引种和选育的马铃薯品种有哪些?
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马铃薯资源引进和品种改良工作。1934—1936年,原南京中央农业研究实验所的管家骥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了14个品种和品系,并在贵州等地进行了区域试验,选出火玛(Houma)、西北果(Sebago)、卡它丁(Katahdin)、七百万(Chippewa)、...

课题研究过程中怎样收集和整理资料
当你明白了上面的内容之后,你就懂得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在所有的资料中,有些是现成的资料,如实验方案、立项报告、审批表、实验课教案、学生有关作业、学科研究课活动记录、参加学术会议及收获、学生比赛获奖情况等。大部分资料是要自己按要求书写的。写的时候要按照课题研究所...

儿歌由来
清末,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者也看到了儿歌的作用,编创了不少童谣宣传鼓吹他们的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倡议下,创建了歌谣研究会。研究工作者也开始重视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揭开了现代儿歌史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儿歌的搜集整理得到充分...

遵义县13852975679: 自2000年以来中国有哪些灾难事件? -
雀空珍珠: 自200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灾难事件,包括:1. 2008年:南方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3. 2013年:雅安地震4.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其中,2008年南方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影响最大的两次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遵义县13852975679: 200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大事
雀空珍珠: 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 2007年女足世界杯 2007年上海特奥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遵义县13852975679: 我国自2000以来发生过那些重大自然灾害 -
雀空珍珠: 洪水,地震(四川),冰灾(湖南)....

遵义县13852975679: 2016年公务员考试题目是什么? -
雀空珍珠: 公务员考试内容主要是行测和申论,行测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文学常识、数量关系,具体题目就很多了,申论国考今年的题目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出现企业用工短缺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根据材料1—9,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概括各阶段用工的特征极其原因.

遵义县13852975679: 中国2000年以后大事记 -
雀空珍珠: 2008年奥运会

遵义县13852975679: 从75年开始我国的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 -
雀空珍珠: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 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与1978 年的57.5%相比,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7.7%,下降19.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 20.5个百...

遵义县13852975679: 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发展的资料有哪些? -
雀空珍珠: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

遵义县13852975679: 简要分析2000 - 2010年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与我国对外经济的关系 -
雀空珍珠: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延长;(2)经济周期波动总体呈现平稳化的趋势;(3)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延长;(4)经济在收缩期出现了一个深“V”型的急速下滑和反弹.

遵义县13852975679: 现今我国总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了 -
雀空珍珠: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卫星及应用 1、 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

遵义县13852975679: 新中国成立以来航天科技成果介绍 -
雀空珍珠: 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