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里"

作者&投稿:闫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里?~

退避三舍,主动回避或退让,以免产生冲突。“舍”在古代行军打仗时,专用于衡量距离,一舍就是30里。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他避让的是楚国军队,为什么要避让呢,是为了报恩。重耳过着悲惨的流亡生活,他一路上经历了数十个国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不把重耳当人看,你想啊,一个逃亡在外的公子,如此落魄,当然不受人尊重了。重耳的性格也是在这些世态炎凉中被磨砺出来的。这一退,退得天时地利人和都让晋国占全了,焉有不胜之理?果然,晋国大获全胜,重挫楚国,从此晋国走上了称霸之路,陆续吞并了周边几个效果,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即退避九十里

30里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0里啦

30

30里吧好像?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于以下哪一场战争
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 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 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这条成语中的主角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晋文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是晋国国君,以其智慧和勇武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原名姬重耳,与周王室同宗,他经历了艰难的流亡生涯后,最终在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即位。即位后,晋文公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提拔了狐偃、先轸、赵衰等人担任要职,使得晋国内政...

退避三舍
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

退避三舍讲的历史人类是谁?
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是来自城濮之战中吗
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则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要简洁一些
1、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

春秋五霸的故事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参考资料: ...

我要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退避三舍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

读《退避三舍》有感
这是赞扬晋文公重耳知恩图报、重义守信。先写故事的出处,再写重耳为何这么做(守信等等),结尾评论,当今社会正缺乏这样的诚信精神。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8049.htm

云阳县17312618307: 《醉翁亭记》中的 "蔚然" 是什么意思? -
希黄唐林: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云阳县17312618307: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
希黄唐林: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

云阳县17312618307: 和“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相同的有哪些成语 -
希黄唐林: 表意 1瞻前顾后 2交头接耳 3东张西望 里意(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1自鸣得意 2洋洋自得 3沾沾自喜

云阳县17312618307: 《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征途的什么? -
希黄唐林: 风雪交加,写出了征途的艰难困苦,环境的恶劣,写能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怀念.一般情景交融,环境的不好会伴随着诗人心情的凄苦.

云阳县1731261830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诗人在首句中运用 "杨花" "子规" 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
希黄唐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

云阳县17312618307: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思..是一声还是四声?... -
希黄唐林: 第一声,动词,思念意.思这个字,有两读,第一声和第四声.读第一声时一般作动词,思念意.读第四声时一般作名词,思绪意.如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云阳县17312618307: 赠从弟刘桢 三 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风声" "松枝" 各有什么含义? -
希黄唐林: 手法:托物言志(托永立于寒风中的松柏来言志:勉励堂弟应坚贞自守,不应外力而改变本性) 赏析: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云阳县17312618307: 请问:"在学习中,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这句话中的成语使用的是否恰当?
希黄唐林: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这句话中的成语使用的是不恰当的.“不耻下问”是指有学识、有地位的人向不如他的人求教、学习,而且不认为这是可耻的事情,表现了他们为了弄清弄懂知识而虚心学习的精神.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学问家. 当遇到这个问题时,就这么讲解;作为我们特别是少年儿童,正在学习增长知识的时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或者不懂的知识,就应该勤学好问.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及长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不断完善,才能进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