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殷勤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各方面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2、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脱贫攻坚不断推进的基础条件。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新成就
1、实现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和行动遵循。
2、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深入人心,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新成就

重庆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共享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这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方面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年均递减6.2%;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
  第三阶段: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缺土)、西北黄土高原区(严重缺水)、秦巴贫困山区(土地落差大、耕地少、交通状况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以及青藏高寒区(积温严重不足)等几类地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
  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在1997年至1999年这三年中,中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最高水平。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经过20多年不懈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其中,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5858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1710万人。这些人主要是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少数社会保障对象以及部分残疾人。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修建基本农田9915万亩,解决了7725万多人和8398万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到2000年底,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执行期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4%,年均增长7.5%;工业增加值增长99.3%,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长12.9%;粮食产量增长12.3%,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8元增加到1337元,年均增长12.8%。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两基工作(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绩显著,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有31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大多数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或重新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95%的行政村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解决了一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历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状况大为缓解。
  二、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
  制定符合国情的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就中国的贫困地区而言,这种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二是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1993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仅为6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
  上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扶贫工作要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的标准。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
  。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可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是客观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中国政府于1986年第一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对贫困县的标准也及时作出调整。1994年,中国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具体标准是: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根据当时的典型测算,凡是超过700元的县,90%以上的贫困人口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依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此后,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解决国家重点扶持县贫困群众温饱而制定的。
  通过对贫困县的集中有效扶持,带动了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扶贫资金方面,国家明确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都用于这些贫困县。1996年中央政府又进一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资金比例(30%至50%),以保证地方配套的扶贫资金用在国家重点贫困县。
  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发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与此相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在1994年中国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
  从199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把用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中央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自治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同时,国家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扶贫协作。
  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中国政府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68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390多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0亿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为30%至50%),地方政府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
  中国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各类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制定了统一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各类扶贫资金的扶持对象、条件等作了明确规定,强调各类扶贫资金要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不同渠道的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同时,各级扶贫工作专门机构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严格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这些措施,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制定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国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方面。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财力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为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中国政府于1986年6月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的扶贫开发工作。
  中国的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行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贫困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都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程,根据国家扶贫开发计划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扶贫工作,并负总责。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在每年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并由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
  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改变自身命运的扶贫开发中作用重大。中国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强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此提高农户的自我组织程度,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将群众拥护、有能力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人选举为村干部。同时,严格实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的各项收支、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变更等各项事务,都要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检查和监督。


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

墨红镇扶贫开发
墨红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安居工程已完成9户,达到计划的100%,投资总额为193.8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1个村庄,共80户,341人受益。通过建设45个小水窖和120口沼气池,解决了3000人的饮水困难以及39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在劳动力输出方面,墨红镇采取了...

中国的脱贫攻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根本遵循。这一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四梁八柱基本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3. 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扶贫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扶贫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如下:1、进一步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大局,并重点推进。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贫困残疾人数量逐年减少。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贫困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在脱贫攻坚战的推动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得大量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例如,在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

8年来我国有多少人口实现脱贫(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98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脱贫的操作步骤 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我国在过去的8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我国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贫困县定向识别、贫困村全覆盖...

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XX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安排部署,多措举抓实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小康创建。 一、及时组织包村、驻村干部、村主任、相关人员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议,成立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精心指导协调,抽调专员具体办公,层级分解村级规模,因地制宜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对接帮扶,分工合作明确有序,...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前 言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0年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人锐减至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大幅下降,从30.7%降至约3%。这一显著的进步使得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末成功实现了消除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具体实施和成效。

河北力促农民工与脱贫户就业增收,我国在扶贫事业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特别是在实施精准扶贫后,在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权的前提下,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通过更多的扶贫措施,使贫困人口实现发展的权利。二、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8年来,按照现有标准,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全部脱贫,832个县摘帽,12.8万个村出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性贫困...

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1000字?
巩固脱贫成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我国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扶贫开发持续强力推进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

洪湖市19599748275: 中国扶贫为何能取得巨大成?相比其它国家,中国扶贫为何能取得巨大成
贰狡异福: 主要是改善了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为了扶贫而扶贫. 改善了教育和基础设施,是中国扶贫的一个壮举.很多地方因为没有教育,脑子不富,所以就一直贫穷.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还是相对不错的.而要致富、先修路,中国近年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 其次,是改变了扶贫的思路.别的国家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给农民补贴,结果今年吃饱了,明年又是问题.中国转换思路,让农民进城务工,结果让大部分农民脱了贫. 至于城市贫民等等,中国各级政府多少还是有钱的,给点低保还是没问题.外加上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不断制造就业岗位,以及鼓励大众创业创新,所以扶贫工作有巨大成就.

洪湖市19599748275: 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公认原因何在政治试题?求解 -
贰狡异福: 原因在于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巨额资金,为解决农村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进行了艰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这为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洪湖市19599748275: 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原因 -
贰狡异福: 重庆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共享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洪湖市19599748275: 我国开展扶贫开发实践活动有哪些重要意义 -
贰狡异福: 请参考: 扶贫开发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一个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洪湖市19599748275: 为什么要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
贰狡异福: 扶贫开发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最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致富,先修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头部队,交通运输部门在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应当...

洪湖市19599748275: 根据给定资料2 - 3全国各地扶贫攻坚工作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与做法,受到哪些启示 -
贰狡异福: 瞄准对象,“精准滴灌”扶真贫为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实现精准扶贫,要精准定位扶贫区域.可以从全市扶贫重点乡镇、重点村中,筛选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历史欠账最多的乡镇、村等划分为若干个特困片区...

洪湖市19599748275: ...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扶贫道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2.28亿,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 -
贰狡异福:[答案] (1)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洪湖市1959974827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 -
贰狡异福:[选项]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洪湖市19599748275: 旅游产业的定义 - 现代旅游业指的是什么?现在旅游业与传统旅游业有什么不同?包括哪些?
贰狡异福: 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