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汉化是不是学的曹操?把制度弄得跟曹魏一模一样

作者&投稿:蠹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推行汉制

改汉姓、讲汉语、学儒学、更汉服、迁洛阳、互通婚。

不一样的,曹魏制度前后也不同,曹操讲究的是用人不拘一格,因为丞相开府,有自己的幕僚,所以曹操需要自己的人,而当时的士族为朝廷服务,多有正汉室的思想,反对曹操代汉,比如荀彧就是这样被曹操逼死的,崔琰,杨修,孔融都是这样死的。曹丕时代,用九品中正制换来士族的支持,说白了就是士族的孩子永远可以做官,这样士族才重新支持曹家。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的改革使得鲜卑族融入汉族,失去了民族特色。
整体来说是2个时期有自己不同的政治需要而做出的改变.

  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他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而他的汉化则是大规模的模仿曹操和曹丕的魏朝制度。
  整顿吏治
  延兴二年(472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
  延兴五年(4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实行俸禄制
  太和八年(484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实行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实行三长制
  太和十年(486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改革租制
  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迁都洛阳
  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 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改革鲜卑旧俗
  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 高门通婚等。
  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孝文帝改革
  拓跋部在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逐步由放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历来的北魏统治者都注重学习汉族文明。特别是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另外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顿吏治  延兴二年(472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  延兴五年(4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实行俸禄制  太和八年(484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实行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实行三长制  太和十年(486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改革租制  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迁都洛阳  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 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改革鲜卑旧俗  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 高门通婚等。
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刑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赏,如对江瞻、李冲、穆亮、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

  《魏书》评价孝文帝:“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是的 不过有些不同

是学的曹操


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另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也是在孝文帝时期,五台山的佛教的以兴盛。 编辑本段迁都洛阳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隰县13389373899: 北魏时哪位皇帝采取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 -
丰雪舒康: 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五岁即位,聪慧机敏.在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

隰县13389373899: 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 -
丰雪舒康: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隰县13389373899: 北魏为什么要把两个皇帝起名为拓跋宏(弘)? -
丰雪舒康: 北魏时期,拓跋弘和拓跋宏都是皇帝,但他们被起名为拓跋弘和拓跋宏的原因并不是相同的.拓跋弘,是北魏的献文帝,他的名字“弘”取自于他的汉名.据历史记载,拓跋弘是北魏的第一个汉化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包括将鲜...

隰县13389373899: 北魏时期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的决策者是谁 -
丰雪舒康: 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的决策者是以下哪一位:|拓跋宏姓名:拓跋宏 生卒: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 简介: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

隰县13389373899: 读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心得. -
丰雪舒康: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父亲...

隰县1338937389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丰雪舒康: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

隰县13389373899: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和他的改革? -
丰雪舒康:[答案] 一、褒扬肯定.认为他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 应该说,孝文帝的全盘汉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是他不得不采取的改革方略. 二、褒贬兼而有之.在肯定拓跋宏汉...

隰县13389373899: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改革 -
丰雪舒康: 武力征服容易,人心归附难. 要想彻底的统一,需要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完全统一才可以.北魏文化上不及南朝,必须汉化,才能平息南朝人民在民族及文化的抵触. 孝文帝的汉化,是隋唐统一的基础,功德无量,否则可能还要南北多分裂上百年

隰县13389373899: 为什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要易姓改名?他为什么要易姓为“元”? -
丰雪舒康: 因为孝文帝崇拜中原文化和儒家思想.他迁都洛阳后就对鲜卑族人进行汉化改革,对北魏帝国的军事 政治 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开始允许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此次改革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因为 元 在自古为第一之意所以改姓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