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出处、原文全篇

作者&投稿:菜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是什么意思~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 有高尚品德的人,有自己的原则,是不会随流的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会与多数人商榷的,与之讨论只会只会徒增口舌之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是谋事的另一种情况。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
原文是:”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扩展资料
《商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公叔痤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你好,
这句话出自《商君书》中第一章《更法》,原文如下: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翻译参考:
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资料来源网络)
希望能采纳,谢谢!

同样的话,但是我看到的是史记赵世家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和臣子的对话,内容几乎一样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做人的最高智慧不过如此_百度...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卷十九·赵策二(2)
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商鞅变法文言文答案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

卫鞅曰文言文翻译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

致德的意思解释
《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史记·商君列传》:“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孝经·广致德》:“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

谁的成败 鲍鹏山 文章赏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是法?对人民有利的就叫法;什么叫礼?有利于事业的就叫礼。所以,对于圣人来说,只要可以治国,不法其故;只要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看商鞅的这番演讲,圣贤语录、民间俗语、名言警句喷涌而出,平心而论,他还真是一个大演说家,颇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风采。

关于谋略诗句
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 译文 6、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 译文 7、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 译文 8、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史记》 9、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

梨酒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4. 中考语文新视野文言文参考答案及翻译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

文言文商君书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⑨,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⑩,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

商鞅和皇帝,大臣的对话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

文县18879423844: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请求翻译! -
直群天方:[答案] 这是商鞅对秦孝公的一段话,说得是:不可能和小民一起考虑开始时(的决策),而可以和他们一起享受成果,有最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取得大成就的人不会向普通人征求意见(或者是不会和普通人一起谋划),所以如果可以强国,...

文县18879423844: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直群天方: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 有终极的品德的人是不会与平常的俗人合流的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能成就极大功业的人是不会和众人谋划的

文县18879423844: 商鞅变法 - -《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及译文 商鞅欲变法那句 -
直群天方:[答案] 原文: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文县18879423844: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 -
直群天方:[答案] 做事犹豫,疑虑,便不会成功.一个人的操行过于标新立异出类拔萃,就一定会遭到世人的攻击.愚蠢的人往往在事情都成功之时,还是迷惑不解的,聪明智慧之人,常在事情还未发生就已预见,从而取得成功.对于老百姓不论做什么事,在开头之时不...

文县18879423844: 论至德者不凡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是谁写的呢?论至德者不凡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可已经逝世二`三十年拉!他原... -
直群天方:[答案]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

文县18879423844: 以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为题目的作文400字字 -
直群天方: 出自商君列传八“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成事者不谋于众”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是谋事的另一种情况.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

文县18879423844: “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出处、原文全篇 -
直群天方: 你好,这句话出自《商君书》中第一章《更法》,原文如下: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

文县18879423844: 《资治通鉴》中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
直群天方: “夫民不可与虑始”一句:与自己的臣民,不能想着开创事 业,只能分享事业成功后的喜悦^高尚的人没有必要附和世俗的观 念,想要建功立业也不必和民众进行商讨.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 够让国家富强、 百姓安泰,就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旧思想.

文县188794238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直群天方:[答案] 小题1:C小题1:C小题1:(1)有才能的人制定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法规政策;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2)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秦国百姓,有些又来说新法好.(3) 尚且...

文县18879423844: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1:孟子2:商鞅3:荀子 -
直群天方:[答案] 2、商鞅. 出自《史记.商鞅列传》.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