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宁铂的故事看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

作者&投稿:寸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神童变普通人的故事?~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其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与他不相上下。”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1978 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报刊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须参观的地方。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在考入少年班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其后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在当时一本名为《神童的故事》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 ——数字不断上升,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今,谢彦波也持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中国30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名叫宁铂,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但是宁铂最后却选择了出家修行。前中国副总理方毅眉头深锁,和他较量围棋的正是当时轰动全中国大陆的天才神童宁铂,因为一封推荐信,1977年当年才13岁的宁铂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不过拥有诗词、医学、围棋等多项专长的宁铂,当时和同一批少年班的天才神童一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最爱的天文学系,反而被安排就读理论物理,身心无法调适,这对宁铂的未来产生了极大影响。宁铂说:“并不是‘神童’(身份)害了我,这一点的话,我做为过去的经验,不管是怎么样,做为我人生经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点给我的体会很多,使我认识了很多东西。” 虽说不后悔进入少年班当天才神童,但之后的宁铂却有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神童的大帽子让宁铂恐惧失败。宁铂同学周逸峰说:“进少年班,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一个人在这种荣誉感之后,如果用得好是一种动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种压力。”太多掌声、太早承受压力。宁铂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是1998年参加电视节目录影,2003年宁铂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出家当和尚,在世人的期许当中销声匿迹。“中国第一神童”1965年,宁铂降生在江西赣州市一个普通家庭。宁铂在1978年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称这个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一些天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他在赣州提前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产队。那是“文革”岁月。在采访中了解到,宁铂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父亲宁恩渐逐渐意识到儿子智力超常。还有一个有待确认的说法:宁铂六七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吃过一些滋补品,据说营养补剂促他早熟,他在11岁就进入青春期。他显得比同龄孩子“沉静、坐得住,自控能力强,学习更自觉”,另一方面,他确实较早对异性产生兴趣。一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大学生的退休教师说,宁铂的基础其实打得并不扎实。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1979年,少年班学员开始选系,宁铂说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要求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但被学校拒绝,他只好选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和气功。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1998年,宁铂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拍摄,在电视上猛烈抨击神童教育。2003年,宁铂出家。宁铂与少年班1976年“文革”结束前,李政道教授给中科院写信,要求快速恢复发展科技、教育,得到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赞同。1977年10月末,宁铂父亲宁恩渐的朋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方毅副总理写了一封10页长信,举荐天才少年宁铂。11月3日,方毅副总理将此信转给当时的中科院下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上有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一句口号,少年班的气候初步形成。信寄出10天后,中科大两位老师抵达江西,到宁铂就读的赣州八中面试。考的是数学,同时参加的还有两位早慧少年,宁铂得了67分,排名第二,第一名80多分,第三名64分。宁铂90年代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当时抽考物理他肯定最差。他不明白比他分别大几个月和1岁的两位同学为什么没被录取。1978年初,宁铂受到方毅副总理接见,两局对弈,宁铂全胜。当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之一,就是江西“神童”宁铂的传奇,配有他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的照片。1984年,邓小平接见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谈及前3届少年班学生的优异表现:70%读了研究生,其中有16岁就获博士学位的。丁肇中赞叹道:“这在国外是少见的。”“破格提拔”在1984年下半年面积扩大:从中科大一所高校扩展到13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华中工学院、吉林大学等等。与之配套,全国省级重点中学开始为少年班输送优秀学生,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天津耀华中学、沈阳育才中学、无锡天一中学。后来逐级向下,触角伸至小学。于是,挂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跟中学生一起竞赛,个子短小的中学生跟大学生进一个课堂成为美谈,舆论异口同声,社会积极响应,恨不得家家出个神童。“仔细想想,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跟当年的‘大干快上’、‘放卫星’、‘三年赶英超美’有相通之处,跟现在有些人抱怨的‘这国家跟打了鸡血似的’也是有血缘关系的。直到这几年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平衡、理性才纳入国家和人们思考的范围。但是在当时,舆论是一边倒的,就算基层教师发现了一些类似‘拔苗助长’的问题,提出过一些质疑,也被大环境的声音淹没了。”一位当年给少年班学生开过小灶的中学物理老师说。2004年校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27年来,共招收113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942人中,8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并涌现出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说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很高的。”中科大的校史陈列室里,已是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位居醒目位置,在几张有宁铂等人出现的图片下方,他们被统称为“少年班同学”。宁铂的同学们1978年3月,14岁生日还没过的宁铂走进中国科技大学校门,成为中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中声名最响的一个。同一批进校的少年大学生还有20人,如谢彦波(入学时仅11岁),申喻(当年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有这样的报道:年仅14岁的初中生申喻参加高中数学竞赛,提前1小时交卷,却夺得第一名。科大三年级时,发现并修正了大学线性代数教科书中一类定理证明的错误,引起教授和校方重视,此事由新华社报道,并附申喻与教授们手捧书本的照片,后为各地报纸转载)、谢旻(现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郭元林(现任清华紫光集团总裁)。 1979年,年仅13岁的张亚勤入校。他后来回忆说,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讲的是“神童”宁铂的事迹,看完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整晚睡不着;几天后,他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他在科大默默无闻,后来赴美留学,获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担任过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如今是微软全球副总裁。2004年,他与科大校长朱清时一起出现在上海,应对自如,只是早生华发。值得注意的是,1978-1979年,中科大试办两届少年班都采取学校派人亲自面试,自出考题、破格录取的模式,没有参加高考。到1980年,少年班选拔一律通过高考,然后学校复试筛选。“这等于说,对于那些有天赋、有专长的孩子,最后还是用应试教育这一套,用高考这把尺子去衡量。”那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苗子的老教师说。当年所有的大报、杂志上都发表过这样一张照片: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这个葡萄架有段时间成为科大新生和来宾必瞻仰之处。80年代,所有被归入“少年预备班”或“实验班”的神童苗子都记熟了宁铂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此外还有谢彦波、申喻、干政……许多家长也时不时拿一张珍藏的剪报出来吓唬自家天资平平的孩子:“你看看人家!” 事实上,宁铂入校后并不愉快。1年后他就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当时他被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中国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而他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物理。汪惠迪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按照宁铂本人的兴趣将他转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但是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多年以后,退休的汪惠迪告诉记者。从正面理解,科大将宁铂看成本校的“荣耀”,实际上已经将他当作“棋子”——尽管这些词语可能有失厚道,或者也有违主事者的初衷。启示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后离开科大,25年里宁铂做过许多次“离开”的挣扎,无一成功。他必须服从人们安排好了的事,父母、师长、学校、国家,满足媒体围观一位神童的嗜好,譬如他的“七步成诗”;他必须压抑16岁甚至更早即已到来的青春期的骚动,不能说,也无处求教,因为他是宁铂;他还必须无数次与“分数不理想”的现实搏斗,他确实聪明过人,但他的分数与神话不符,这让有些人觉得“宁铂已经不行了”。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在对天文学的求学之路阻断之后,他转向了对神秘的“星象学”的研究。有老同学反映,“当时他就神叨叨的。”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同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但汪惠迪老师和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这种选择属于正当防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还原宁铂当时承受的那种“光荣”之下的压力。1998年,宁铂与程陆华结婚,然后生子、给儿子喂奶、烫尿片、去菜场买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谐,于是他醉心于研究佛学。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门。在此之前,他引高尔基一句话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来的。”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我的那些同学,今天有的很棒,有些很平常,还有的不怎么好。”张亚勤认为就为这些当年的神童下定论为时过早。“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这些人才30多岁40出头,这个年龄很难讲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宁铂以后成为一位高僧呢?”一个行业的成功者,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我们不能只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是否值得存在并不是用多么成功来决定的。

宁铂是谁?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估计不一定知道。13岁的他是当时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第一届少年班中最著名的神童,有人说少年班就是因为发现了他这个神童才决定要办的,在那个年代他的事迹鼓舞着很多人不断地进取和努力。宁铂喜欢写律诗,而且写得很好。当时电视还很不普及,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专门拍摄了少年班的纪录片在全国放映。当时少年班里仅有11岁的谢彦波还带了铁环到中科大去滚,纪录片里就有他带到教室的铁环和在校园内滚铁环的专门的镜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已少有宁铂的消息。但近年来一些关于他的文章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这些文章把宁铂作为了少年班不成功的一个典型来披露,因为宁铂出家了。当时办少年班,目标可是想培养能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宁铂出家,离这样的目标可太远了。当媒体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在校内外激烈展开。
   宁铂为什么出家?从一些报道文章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受到出名之累。宁铂想转到南京大学去学自己喜爱的天文,但中科大不同意,因为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把时间用于哲学和宗教,并对宗教和气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宁铂太出名了,就很怕失败,所以三次想考研究生,却都没有进考场。宁铂当年少年班的班主任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然而,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他做不成普通人。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迫休学。他们也将重新遵循与其他“普通”孩子雷同的上升渠道——按部就班地上中学,考大学,找一份工作,娶个老婆。他们虽然令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却让整个成人社会基本满意。在不少成人眼里,宁铂、干政“逾矩”——颠覆了成人世界沿袭至今的成功论,但在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中,恰恰是这些成人在“逾矩”——以“旁观者正义”自居,下意识地强求所有孩子都成为预定成功标准的“套中人”。其实,少年班成功与否的标准,取决于学生们的自我感受。“神童”是少年班成功与否的“终审法官”,而不是那帮大人组成的陪审团。对于少年班最红火的三位“神童”的人生之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呢?张亚勤和宁铂的区别,有人说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挑战的态度不同。张亚勤在挑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而宁铂则因为自己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期望,反而觉得无法承受,甚至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渴望的东西。
   张亚勤后来谈到自己的同学时,异常惋惜地说:“我相信宁铂就是在考研究生这件事情上走错了一步。他如果向前迈一步,走进考场,是一定能够通过考试的,因为他的智商很高,成绩也很优秀,可惜他没有进考场。这不是一个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当时我正生病住在医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参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顾虑,多了一点自信和勇气,所以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而宁铂就是多了一些顾虑,少了一点自信和勇气,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结果智慧不能发挥,真是很可惜。有人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是这样吗?是这么简单吗?简单得像是他们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那些年备受关注、在全国范围内被当神话吹捧的神童是张亚勤,而宁铂则是默默无闻的一个,那么现在他们的情况还是如此这般吗?为什么当年三大神童如今情况都远远不如人们预期甚至被人们所遗忘?那一届中科大少年班内,现在成名而事业有成的人却多是当时最不受关注的孩子,为什么?不在教育、社会环境上面找找原因吗?至少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哀,你把他归结于勇气不勇气的没什么用?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都能更容易获得这样的勇气,不该作为真正有意义的命题去思考吗?当时的环境对这些孩子的变化做了怎样的干预?刚看到那些神童当年而今的介绍,我觉得不完全是个人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无论是从大社会和小家庭来看,往往那个被重视一直在光环中成长的人的命运远不如那个不被重视的人坚强。
   有人说少年班不该再办了,但我认为还是要办,学校要对孩子的教育上细心一些,了解孩子个性去针对性教育而不是强迫教育,特别是要有定期的心理辅导课,有鼓励也要有批评,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的成长。如果没有少年班,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中学的教育显然不适合他们,普通的大学班级他们也不太喜欢,只有少年班这种办学模式最适合他们这些所谓的早慧少年”。在教育上要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针对学生特点进行适当合理的教育。
   现在还不知道宁铂在哪里出家,有的说是在峨嵋山,有的说是在云南。有传言说宁铂在佛学方面颇有造诣,如今“已经是高僧”,曾受邀到湖南一带的几个寺院里讲授佛学。然而高僧之路也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同样也充满了艰难险阻,是否真是宁铂的归宿,也还要靠时间来检验。站在佛教的角度,他是觉悟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宁铂教育孩子的观念上看,他也确实觉悟了。宁铂坚持认为,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这也是他与前妻发生冲突的地方。还有人认为说他已经失败还为时过早,凭什么认定宁铂不能成为下一个李叔同?宁铂如果真能成为弘一大师一样的高僧,确实也对社会是个重要的贡献。然而,现实的社会,对佛教、对出家有太多的偏见。宁铂的父亲不得不离开赣州老家,因为 “现在不是我自己抬不起头来,是我们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啊。”
   如今面对已出家的宁铂,很多人还在说是悲剧是失败。如果从宁铂的角度理解,他为什么不能够出家?神童,就是说他与一般的人,同龄人同事同学有不一般的思维和特质。当年理论物理是热门,因为诺贝尔奖有华裔拿了理论物理的奖项,所以,神童,都被上面钦定为理论物理的传人。上面的观点,显然是用一般人的思维来左右神童的选择,其实很荒谬。等到神童成人,他自己选择出家,居然学校能够以保护人才的名义,将宁铂弄回来继续当老师,更是荒唐透顶,何况这个学校还不是一般的学校,是堂堂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学!
   当年,李叔同也出家,然而社会大众是满意的。李叔同也被认为是天才全才,但是他经过了社会一般文化规范所要求的全过程,求学,成家,出名,风流,所以出家的归宿不仅被认可,也同时被羡慕。宁铂没有按照这个轨道来行走,所以他被媒体和领导贬斥。如果宁铂遵循一般社会文化惯常心理,完成大众的期望,他实际上并非天才,仅仅是大众文化之产物;宁铂真如此,大众倒是欢欣鼓舞,然而,宁铂会如何呢?人生不断进取,读研究生,深造直至最高,大家都认可是好的生活态度;放弃,退却,甚至出家,却没有人愿意承认也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须知,如我们云云众生眼中的“好”,可能并非是宁铂之类天才心中的“好”,任何一种人生选择,都必须是自觉自愿的选择,而非强加的啊。如果真的是爱护人才,就应该给你爱护的人以自由,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行为的自由,以及承受结果的自由。
   古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此定位: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放置在现代社会,应当是公民自由追逐合法权利的空间开放,一个人的成功价值判断,最终由他自己裁定,谁也无法替代他做出选择。人们惋惜于宁铂出家为僧,潜台词无非是他多年学习的知识白白浪费了,没有经世致用,兼济天下而已。用佛家的思想理解出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轮回、了断生死,契入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这些人生最紧迫、最实际也是最严肃的现实问题,只有学佛出家才能解决。出家的最终效果不仅能自利、而且还能利他,这也是大乘佛法自觉觉他的核心价值观,正所谓:“上求佛道以自立,下化众生以利他。” 佛家思想认为要想出家,首先要具备出家人对众生的伟大情怀,只有具备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本怀,才能最终脱离苦海、了断生死、明心见性、圆成佛道!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宁铂那么优秀、出众、纯粹。面对今日纷纭的世界,乱象纷争的社会,正是宁铂的经历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名利都是人生的负担,只有看空一切,把这些彻底放下,才能免受伤害。我这样理解问题周围朋友一定会说我太消极、悲观,所以还是要踏实的、积极的面对生活,不能让身边的人失望,所以我们有时还是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好好活在尘世里。


柘荣县19856553769: 大约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听说有几个神童,他们是谁,他们的事? -
闽果益脉:大约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听说有几个神童,他们是谁,他们的事? 张亚勤与宁铂的故事 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

柘荣县19856553769: 怎样转学最好详细点 -
闽果益脉: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昔日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宁铂.宁铂对物理的兴趣一直不浓.进科大后,他告诉老师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科.老师帮他打报告,希望让他转学至南京大学学天文.谁知当时的科大不放,理由之一是大学转学没有先例,再就是宁铂是学校的“名人”,转学有碍学校声誉.转学未果,宁铂便坠入了学业的低谷,反将大量时间耗在了围棋、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钻研上.

柘荣县19856553769: 高三下半学期允许转学么 -
闽果益脉: 可以,但是风险很大,如非必要还是留下吧,如果真的是有问题,可以考虑换一个班级也是可以的.

柘荣县19856553769: 黄山有哪些特色景点 -
闽果益脉: 黄山景点传说1、猴子观海的传说:猴子观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

柘荣县19856553769: 压力过大导致失败的例子 -
闽果益脉: 中国第一神童”宁铂压力过大出家当和尚

柘荣县19856553769: 《少年班》原型人物是谁?
闽果益脉: 《少年班》以西安交大1994级少年班学生为人物原型,几位主角智商全都接近150,... 极少有生活状态非常差的.包括宁铂,也就是当年议论纷纷遁入空门的”神童“,当...

柘荣县19856553769: 压力过大的例子 -
闽果益脉: 伤仲永

柘荣县19856553769: 青少年的成材事例 -
闽果益脉: 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 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少年成才的记载.秦国的甘罗,12岁当上卿,自请出使赵国.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李贺7岁能辞章,白居易5、6岁能作诗,李白5岁诵六甲,晏殊7岁能写文章,参加庭试...

柘荣县19856553769: 历史上有哪些神童? -
闽果益脉: 1 让梨的孔融 2 官场奇才李泌 3 改革先锋刘晏 4 昙花一现方仲永 5 少年大学生宁铂 6 能预知死期的汉内肯 7音乐天才莫扎特 8 速算天才萨福德 9 语言天才西第斯 10 智商200的金恩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