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剖腹挖心

作者&投稿:啜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神比干剖腹挖心?~

商纣王淫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
意义:商纣王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心脏解剖。
回答者:huan1232 - 魔法师 四级 9-15 22:57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淫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听听《诗经》里唱的就知道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北达今天的内蒙,南到长江流域,西抵青海湖,东至渤海辽东半岛。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的事迹把他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淫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

●立嫡

出卫辉市向北,15分钟车程就到了位于顿坊店乡的比干庙。记者赶得巧,几天前,这里才换了新“庙主”,“比干林园开发建设公司”刚刚挂牌成立。因为非典的影响,没多少游客,“庙主”郑秀博陪着记者边看边聊起了这座古庙的沿革。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封比干墓于此,到了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庙,后来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3个皇帝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维修。如今我们看到的比干庙是明朝弘治年间重建的,占地130余亩,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影壁、山门、二门、三门依次排列,主要建筑石坊、碑廊、拜殿、大殿保存完整,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院中古柏蓊郁成林,建筑古朴壮观,果真是千古名庙的仪态!(图一)

山门显然是新建的,“比干庙”3字是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所书;二门门楣上书写着“谏臣极则”4字,原为晋代书法家崔承灏所题,意思是说比干是历代谏臣学习的榜样。从庙里诸多的碑文题刻能看出,比干的言行对后世历代官吏有着深刻影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把比干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为敢言直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比干的事迹,在中国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

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梁顶住,再换上新柱子。帝辛说,你们别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吧!

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剖心

但很快纣王就“腐化堕落”了,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犹豫不前。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今天,当我们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的“模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另一方面,“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妇孺皆知、长盛不衰地流传,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国人传统文化的心理,首先是“报恩”的情结,纣王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干有恩于纣王,但纣王恩将仇报,立刻引起人们的巨大愤慨;比干忠心为国,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纣王做的种种坏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个和纣王差不多坏的夏桀身边不也有一个末喜吗?

■一篇美文一段奇史

自打“比干剖心”之后,这桩千古奇冤就成了历代文人名士的同题作文,比干庙里众多的碑刻诗文就是明证,英明的君主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仕途坎坷者则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的命运,还有许多为人臣者唏嘘感喟做忠臣的不易。

年轻的讲解员指着比干庙里的碑廊骄傲地对记者说:“这里可是比干庙文物古迹的精华所在。比干庙里共保存着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的碑碣86通。挨着看得好几天,我还是向你们介绍最珍贵的几通吧!”看来这小姑娘要从精华所在里挑出精华来。

“最著名的就是这通魏孝文帝的《太和碑》了,它上面刻录着孝文帝写的《吊比干墓文》。这是比干庙里最早的一通石碑。”大眼看去,这石碑并无特别之处,仔细看确实与众不同,碑身四面竟都刻有文字(图五)!石碑阳面的正文是魏碑字体,瘦硬峻峭,据说是南北朝大书法家崔浩所书,素与龙门20品齐名,为当今国内罕见的书法极品!

孝文帝写的这篇碑文后人评价也很高,文章的开端以犀利的笔锋痛斥殷纣王的“猖败暴虐”,接着热情地颂扬了比干忠贞正直,抒发了对这位亘古忠臣的敬仰与怀念,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不能为北魏的宏图大业直谏进言,最后,孝文帝还用较多的笔墨幻想比干驱龙驾凤,遨游在天国人间的情景。文章行文浪漫,语言瑰丽,依稀有屈原《离骚》的影子。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路过汲县(今卫辉市),以“太牢”之礼(最高规格的祭祀方式)祭拜了比干,又派大臣建庙立碑,从此才有了比干庙。拓跋宏为什么要建比干庙,他为什么如此推崇比干,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物,他本是鲜卑族人,但他却推行汉化运动,他禁止胡服,断鲜卑语,自己带头改汉姓元,公元493年,决意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这一系列奇特的举措,为中外历史所罕见。拓跋宏之所以敬仰比干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从小由太皇太后冯氏抚养,因拓跋家延续着汉武帝“立其子杀其母”的规矩,他的亲生母亲和祖母早就被赐死了。拓跋宏4岁登基,他的父亲献文帝被尊为太上皇,朝中大权完全由冯氏掌控。

冯氏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女人,《魏书》说她“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冯氏不喜欢拓跋宏,并决定除掉他。公元475年,孝文帝还不到10岁,冯氏私下里把咸阳王拓跋禧召进宫,毒死了太上皇,并嫁祸拓跋宏,准备以此废掉他,让拓跋禧即位。

孝文帝召集满朝文武,议论此事。冯氏首先发难,说皇上身边的宫女假借皇上的名义,晚饭时向太上皇进了毒酒。这名宫女则辩解说那酒是太皇太后指使她以皇上的名义送去的,自己并不知道有毒,冯氏哪会承认。孝文帝镇静地说:这件事情如果搞不明白,朝廷肯定会发生动乱。毒死太上皇一事肯定还有知情人,你们做臣子的平时说要为国尽忠,如今在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口,却没人站出来说实话,这叫什么“忠”?当年比干不怕剖腹挖心,也要直谏其君主的过错,所以才叫“亘古忠臣”,主子做了坏事,你们不谏阻,这是助纣为虐!

太皇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听了孝文帝的话,决心学比干冒死尽忠,站出来证实的确是冯氏指使送酒,揭露了太皇太后的阴谋。这件事情发生后,魏孝文帝仍请冯氏执掌朝政,并改年号为“太和”,取“太平和睦”之意。知道了这个故事,就能理解拓跋宏为什么推崇比干了,也能理解那篇《吊比干墓文》的碑文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生动。冯氏去世后,23岁的拓跋宏亲政,加快了汉化的政策。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拓跋宏两次亲临比干墓凭吊祭奠,并立碑建庙。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这与魏孝文帝的开明密不可分。

■谁能书阁下 忠胆千古存

讲解员给记者推荐的第二通珍贵石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立的,这也是一位开明君主。高大的石碑碑额上撰写着《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李世民为比干立碑很好理解,他手下的大臣魏徵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谏臣。尤其是他还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曾经分析过历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为人君者“护短拒谏”、“偏听佞臣”、“除谏官以掩其过”是重要因素。他甚至在文章中直斥桀、纣这样的暴君为猛兽。

李世民对敢于直言谏诤的魏徵非常赏识,他曾请教魏徵,怎么做才能叫做贤明?魏徵告诉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病逝,李世民伤心得痛哭不已。

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途经汲县时,他带领文臣武将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命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还给附近5户农民拨了地产,让他们为比干守墓。唐太宗在这篇祭文中告诫自己吸取比干剖心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唐太宗对比干的推崇,使“贞观之治”中出现了房玄龄、魏徵、虞世南、长孙无忌等一大批谏臣。记者看着眼前这通高大巍峨的石碑,历经千年依然傲然屹立,这珍贵的文物正是李世民以古为镜、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明证。

第三通被称做“精华”的石碑是乾隆皇帝的御制碑,仍然是一个皇帝立的。访古探幽时看到乾隆的诗文碑刻,实在不稀罕了,这位既高寿、在位时间又长、还特别好游山玩水的清朝皇帝到处题诗留字,有人统计过乾隆一生写了3万多首诗,每天不写几首甚至睡不着觉。既然他来了比干庙,肯定会即兴赋诗一首,既然写了,当然得刻石立碑以求千古,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正琢磨这通石碑能不能算是精华的时候,导游小姐开口了:“乾隆一生风流潇洒,题诗写字时都是用行、草,唯独这次用了规规矩矩的正楷。”可不是吗,真还不记得在哪儿见过乾隆的正楷字呢!导游告诉我,这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通乾隆皇帝用正楷书写碑文的石碑。(图二)

弄了半天,导游给记者推荐的3个精品中的精品都与皇帝有关,看来谁的官职高,谁立的石碑文物价值就越高……

除了3位帝王的祭文碑刻,历代官僚、文人名士来此凭吊比干,即兴感怀,都会留下诗赋歌辞,比干庙碑廊里陈列的简直就是有关比干的同题作文。大诗人李白在其诗作《比干碑》中感叹当一位忠臣实在不易;而“苦吟诗人”孟郊在《吊比干墓》的诗中写道:“……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他不但表达了仕宦不达的无奈和愤懑,还影射了自己所处封建社会的黑暗。

比干庙还可称得上书法艺术的宝库,碑廊里面的石碑上真、草、隶、篆,千姿百态,无所不包,有的气势奔放,有的清丽隽雅,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和诗人学士的墨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图六)

沿庙宇中心的甬道前行,穿过三门,就是比干庙大殿的院落了,这座建于明代的大殿,掩映在松柏的浓阴之下,房顶上鲜艳的红、黄、绿3色琉璃瓦异常夺目。

魏孝文帝建的那座比干庙,早已被战火所吞噬,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下令重建的。弘治七年四月八日动工,昼夜不停用了132天才建成,当时的情况我们今天可以从《重建太师殷比干庙记》中很全面地了解,基本上和今天的布局相似,但当年所建的38间廊房,包括祭祀用的“烹宰所”、供游人留宿用的“斋宿署”、作为小憩用的“清心阁”等建筑,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图七)据历史记载,孝宗皇帝6岁被立为皇太子,18岁当上皇帝,在位18年“兢兢业业保泰持盈之道”。他一登基,就果断地罢免了一批佞臣,一批忠臣良将得到提拔重用,他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像比干那样刚直不阿的臣僚,所以他要重建比干庙,刻石铭文,让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

■英才辈出的比干后代

比干被害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庙的正殿雄伟壮观,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上用彩色的琉璃瓦覆盖,并且装饰着脊兽,飞鸟,甚是醒目。正殿中央,供奉着亘古忠臣比干的高大塑像。我看着比干的形象,总感觉有点面熟,听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过年时大门上贴的文财神!民间传说,比干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为文财神,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形象贴在门上,希望能保佑平安,招财进宝。(图三)一个来烧香的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早就有这样的民俗,凡是遇到了烦心事,就到庙里拜拜比干,“拜拜文财神,事事都顺心!”

比干庙的东配殿里,供奉着比干的3位后代,中间一位自然是林坚,他长方脸型,棱角分明,拢袖正襟端坐,头戴蝉冠,一副上古公爵的威仪。右边是林放公,雍容华贵,他是比干的24代孙,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河南光州林姓的祖先,现为北林的始祖。

左边是林禄公,是比干的56世孙,晋朝人,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莆田林氏后来成了最大的林姓分支,由于地理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林姓都是这一支。所以称林禄公是南林的始祖。

比干庙的西配殿里供奉的是妈祖像,她就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代和台湾地区普遍供奉的妈祖神婆。到了比干庙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妈祖也是比干的后代。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是南林始祖林禄公的第22世孙女,比干的第78代孙女。妈祖的故事在内地知者甚少,但在沿海一带却是妇孺皆知。她的本名叫林默娘,传说她出生后,满月时还听不到哭声,故取名默娘。她十几岁时就开始在海上帮助渔民和商船,解救落水的渔民和船员,办了许多好事,在当地很有威望。默娘28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她在海上营救遇险的渔民,不幸被龙卷风卷走,羽化升天,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寺庙,尊其为海神。后来人们称她为妈祖、天妃、天后,是中国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如今在我国沿海一带,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妈祖以保平安。1900年,梁启超陪同孙中山先生朝拜妈祖天后宫时曾写下一副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比干庙的“庙主”告诉记者,林氏后裔繁衍昌盛,历史上读书做官的人特别多,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都少不了姓林的,所以自古就有“无林不开考,无林不揭榜”的说法。最近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林氏后裔纷纷来到比干庙寻根问祖。(图九)1993年,比干诞辰3085周年的时候,全世界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林氏宗亲会1500余人齐聚卫辉,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今年是比干诞辰3095周年,本来准备召开规模更大的纪念会,所有准备工作都搞好了,没想到碰上了非典,纪念大会不得不推迟召开。

说到比干庙的发展,那位新上任的“庙主”郑秀博立马滔滔不绝:“现在的130余亩的比干庙将来要扩大到1300亩!我们已经请省里的专家给未来的比干庙林园作了详细的规划。”他一边说,一边指给记者看:“将来比干庙南面的大片土地还要建两个人工湖呢,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环境就会有大的改变,现在我们正在搞附近农民的迁移和基础建设工作。”

卫辉市副市长王郑喜对记者说,卫辉市有山有水,还有文化,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这是“天生”的旅游资源,目前卫辉正处在旅游发展的起跑阶段。作为林氏家庙,比干庙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但厚重的文化还有待挖掘,它的内在魅力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卫辉市成立“比干林园发展建设公司”,就是想理顺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谋求更大的发展,厚重的比干文化将来肯定是卫辉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天下第一碑与比干庙

记者来比干庙之前就听说过,这座古老的庙宇里还保存着一块神秘的石碑——孔子剑刻碑,据说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的孔子真迹。但究竟是真是假,直到今天也没有科学的定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绕到比干庙大殿的后方,迎面就看见比干的墓宗,巨大的墓宗像一座小山,包围在矗立的古柏中间。墓宗上面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中间还夹杂着叫不上名字的鲜艳的野花。据说以前墓宗上面长的全部是空而无心的“没心菜”。民间传说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后掩袍不语,面如土色,他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走到南面的心地(今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当他行至牧野荒郊,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变的老妇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老妇人,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回答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他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将比干尸体埋在下面,所以后人就称此墓为“天葬墓”。

墓宗正南有一石坊,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的,石坊上部装饰着一颗“心”,左右分别为“日”、“月”,不用说,肯定是寓意比干的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两石柱上刻着“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的对联。石坊后立着一通石碑,高约两米,分上下两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碑了。“殷比干莫”4字位于下端,清晰可见。讲解员指着碑的上端说,这里原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宣圣真笔”4个字,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意思是说下面这4个字是孔圣人的真迹。

仔细观察孔子剑刻碑,4个字呈正方形排列,其中的“莫”字已经残缺。讲解员告诉我,这快石碑最初不是镶嵌在这里的,早先是在比干庙的围墙上砌着,1985年修缮时才搬到这里,成了现在的样子。

几年前,当比干庙发现孔子剑刻碑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专家都来看过,他们大多没有定论这究竟是不是孔子的真迹。持反对意见的说:碑刻是隶书,春秋战果时期隶书还没有出现,应该不是孔子的真迹;还有学者说,春秋时期还没有碑文出现,孔子也不可能去刻碑文。

不过这些学者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同时也认为不能光靠字体妄下定论,最终还得靠文物学家作出判断。

推断剑刻碑是孔子的真迹的人也有他们的理由:首先,比干和孔子思想很接近,所以孔子来祭拜比干很有可能;其次,文字的演变不能以绝对的时间段划分,况且挥剑刻字,只能削繁为简;再次,既然乾隆皇帝敢这么写,他肯定是先让人对剑刻碑考证以后才下论断的……


商纣王淫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
意义:商纣王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心脏解剖。
回答者:huan1232 - 魔法师 四级 9-15 22:57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淫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听听《诗经》里唱的就知道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北达今天的内蒙,南到长江流域,西抵青海湖,东至渤海辽东半岛。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的事迹把他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淫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

●立嫡

出卫辉市向北,15分钟车程就到了位于顿坊店乡的比干庙。记者赶得巧,几天前,这里才换了新“庙主”,“比干林园开发建设公司”刚刚挂牌成立。因为非典的影响,没多少游客,“庙主”郑秀博陪着记者边看边聊起了这座古庙的沿革。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封比干墓于此,到了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庙,后来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3个皇帝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维修。如今我们看到的比干庙是明朝弘治年间重建的,占地130余亩,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影壁、山门、二门、三门依次排列,主要建筑石坊、碑廊、拜殿、大殿保存完整,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院中古柏蓊郁成林,建筑古朴壮观,果真是千古名庙的仪态!(图一)

山门显然是新建的,“比干庙”3字是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所书;二门门楣上书写着“谏臣极则”4字,原为晋代书法家崔承灏所题,意思是说比干是历代谏臣学习的榜样。从庙里诸多的碑文题刻能看出,比干的言行对后世历代官吏有着深刻影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把比干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为敢言直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比干的事迹,在中国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

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梁顶住,再换上新柱子。帝辛说,你们别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吧!

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剖心

但很快纣王就“腐化堕落”了,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犹豫不前。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今天,当我们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的“模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另一方面,“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妇孺皆知、长盛不衰地流传,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国人传统文化的心理,首先是“报恩”的情结,纣王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干有恩于纣王,但纣王恩将仇报,立刻引起人们的巨大愤慨;比干忠心为国,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纣王做的种种坏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个和纣王差不多坏的夏桀身边不也有一个末喜吗?

■一篇美文一段奇史

自打“比干剖心”之后,这桩千古奇冤就成了历代文人名士的同题作文,比干庙里众多的碑刻诗文就是明证,英明的君主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仕途坎坷者则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的命运,还有许多为人臣者唏嘘感喟做忠臣的不易。

年轻的讲解员指着比干庙里的碑廊骄傲地对记者说:“这里可是比干庙文物古迹的精华所在。比干庙里共保存着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的碑碣86通。挨着看得好几天,我还是向你们介绍最珍贵的几通吧!”看来这小姑娘要从精华所在里挑出精华来。

“最著名的就是这通魏孝文帝的《太和碑》了,它上面刻录着孝文帝写的《吊比干墓文》。这是比干庙里最早的一通石碑。”大眼看去,这石碑并无特别之处,仔细看确实与众不同,碑身四面竟都刻有文字(图五)!石碑阳面的正文是魏碑字体,瘦硬峻峭,据说是南北朝大书法家崔浩所书,素与龙门20品齐名,为当今国内罕见的书法极品!

孝文帝写的这篇碑文后人评价也很高,文章的开端以犀利的笔锋痛斥殷纣王的“猖败暴虐”,接着热情地颂扬了比干忠贞正直,抒发了对这位亘古忠臣的敬仰与怀念,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不能为北魏的宏图大业直谏进言,最后,孝文帝还用较多的笔墨幻想比干驱龙驾凤,遨游在天国人间的情景。文章行文浪漫,语言瑰丽,依稀有屈原《离骚》的影子。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路过汲县(今卫辉市),以“太牢”之礼(最高规格的祭祀方式)祭拜了比干,又派大臣建庙立碑,从此才有了比干庙。拓跋宏为什么要建比干庙,他为什么如此推崇比干,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物,他本是鲜卑族人,但他却推行汉化运动,他禁止胡服,断鲜卑语,自己带头改汉姓元,公元493年,决意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这一系列奇特的举措,为中外历史所罕见。拓跋宏之所以敬仰比干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从小由太皇太后冯氏抚养,因拓跋家延续着汉武帝“立其子杀其母”的规矩,他的亲生母亲和祖母早就被赐死了。拓跋宏4岁登基,他的父亲献文帝被尊为太上皇,朝中大权完全由冯氏掌控。

冯氏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女人,《魏书》说她“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冯氏不喜欢拓跋宏,并决定除掉他。公元475年,孝文帝还不到10岁,冯氏私下里把咸阳王拓跋禧召进宫,毒死了太上皇,并嫁祸拓跋宏,准备以此废掉他,让拓跋禧即位。

孝文帝召集满朝文武,议论此事。冯氏首先发难,说皇上身边的宫女假借皇上的名义,晚饭时向太上皇进了毒酒。这名宫女则辩解说那酒是太皇太后指使她以皇上的名义送去的,自己并不知道有毒,冯氏哪会承认。孝文帝镇静地说:这件事情如果搞不明白,朝廷肯定会发生动乱。毒死太上皇一事肯定还有知情人,你们做臣子的平时说要为国尽忠,如今在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口,却没人站出来说实话,这叫什么“忠”?当年比干不怕剖腹挖心,也要直谏其君主的过错,所以才叫“亘古忠臣”,主子做了坏事,你们不谏阻,这是助纣为虐!

太皇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听了孝文帝的话,决心学比干冒死尽忠,站出来证实的确是冯氏指使送酒,揭露了太皇太后的阴谋。这件事情发生后,魏孝文帝仍请冯氏执掌朝政,并改年号为“太和”,取“太平和睦”之意。知道了这个故事,就能理解拓跋宏为什么推崇比干了,也能理解那篇《吊比干墓文》的碑文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生动。冯氏去世后,23岁的拓跋宏亲政,加快了汉化的政策。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拓跋宏两次亲临比干墓凭吊祭奠,并立碑建庙。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这与魏孝文帝的开明密不可分。

■谁能书阁下 忠胆千古存

讲解员给记者推荐的第二通珍贵石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立的,这也是一位开明君主。高大的石碑碑额上撰写着《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李世民为比干立碑很好理解,他手下的大臣魏徵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谏臣。尤其是他还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曾经分析过历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为人君者“护短拒谏”、“偏听佞臣”、“除谏官以掩其过”是重要因素。他甚至在文章中直斥桀、纣这样的暴君为猛兽。

李世民对敢于直言谏诤的魏徵非常赏识,他曾请教魏徵,怎么做才能叫做贤明?魏徵告诉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病逝,李世民伤心得痛哭不已。

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途经汲县时,他带领文臣武将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命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还给附近5户农民拨了地产,让他们为比干守墓。唐太宗在这篇祭文中告诫自己吸取比干剖心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唐太宗对比干的推崇,使“贞观之治”中出现了房玄龄、魏徵、虞世南、长孙无忌等一大批谏臣。记者看着眼前这通高大巍峨的石碑,历经千年依然傲然屹立,这珍贵的文物正是李世民以古为镜、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明证。

第三通被称做“精华”的石碑是乾隆皇帝的御制碑,仍然是一个皇帝立的。访古探幽时看到乾隆的诗文碑刻,实在不稀罕了,这位既高寿、在位时间又长、还特别好游山玩水的清朝皇帝到处题诗留字,有人统计过乾隆一生写了3万多首诗,每天不写几首甚至睡不着觉。既然他来了比干庙,肯定会即兴赋诗一首,既然写了,当然得刻石立碑以求千古,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正琢磨这通石碑能不能算是精华的时候,导游小姐开口了:“乾隆一生风流潇洒,题诗写字时都是用行、草,唯独这次用了规规矩矩的正楷。”可不是吗,真还不记得在哪儿见过乾隆的正楷字呢!导游告诉我,这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通乾隆皇帝用正楷书写碑文的石碑。(图二)

弄了半天,导游给记者推荐的3个精品中的精品都与皇帝有关,看来谁的官职高,谁立的石碑文物价值就越高……

除了3位帝王的祭文碑刻,历代官僚、文人名士来此凭吊比干,即兴感怀,都会留下诗赋歌辞,比干庙碑廊里陈列的简直就是有关比干的同题作文。大诗人李白在其诗作《比干碑》中感叹当一位忠臣实在不易;而“苦吟诗人”孟郊在《吊比干墓》的诗中写道:“……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他不但表达了仕宦不达的无奈和愤懑,还影射了自己所处封建社会的黑暗。

比干庙还可称得上书法艺术的宝库,碑廊里面的石碑上真、草、隶、篆,千姿百态,无所不包,有的气势奔放,有的清丽隽雅,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和诗人学士的墨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图六)

沿庙宇中心的甬道前行,穿过三门,就是比干庙大殿的院落了,这座建于明代的大殿,掩映在松柏的浓阴之下,房顶上鲜艳的红、黄、绿3色琉璃瓦异常夺目。

魏孝文帝建的那座比干庙,早已被战火所吞噬,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下令重建的。弘治七年四月八日动工,昼夜不停用了132天才建成,当时的情况我们今天可以从《重建太师殷比干庙记》中很全面地了解,基本上和今天的布局相似,但当年所建的38间廊房,包括祭祀用的“烹宰所”、供游人留宿用的“斋宿署”、作为小憩用的“清心阁”等建筑,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图七)据历史记载,孝宗皇帝6岁被立为皇太子,18岁当上皇帝,在位18年“兢兢业业保泰持盈之道”。他一登基,就果断地罢免了一批佞臣,一批忠臣良将得到提拔重用,他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像比干那样刚直不阿的臣僚,所以他要重建比干庙,刻石铭文,让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

■英才辈出的比干后代

比干被害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庙的正殿雄伟壮观,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上用彩色的琉璃瓦覆盖,并且装饰着脊兽,飞鸟,甚是醒目。正殿中央,供奉着亘古忠臣比干的高大塑像。我看着比干的形象,总感觉有点面熟,听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过年时大门上贴的文财神!民间传说,比干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为文财神,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形象贴在门上,希望能保佑平安,招财进宝。(图三)一个来烧香的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早就有这样的民俗,凡是遇到了烦心事,就到庙里拜拜比干,“拜拜文财神,事事都顺心!”

比干庙的东配殿里,供奉着比干的3位后代,中间一位自然是林坚,他长方脸型,棱角分明,拢袖正襟端坐,头戴蝉冠,一副上古公爵的威仪。右边是林放公,雍容华贵,他是比干的24代孙,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河南光州林姓的祖先,现为北林的始祖。

左边是林禄公,是比干的56世孙,晋朝人,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莆田林氏后来成了最大的林姓分支,由于地理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林姓都是这一支。所以称林禄公是南林的始祖。

比干庙的西配殿里供奉的是妈祖像,她就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代和台湾地区普遍供奉的妈祖神婆。到了比干庙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妈祖也是比干的后代。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是南林始祖林禄公的第22世孙女,比干的第78代孙女。妈祖的故事在内地知者甚少,但在沿海一带却是妇孺皆知。她的本名叫林默娘,传说她出生后,满月时还听不到哭声,故取名默娘。她十几岁时就开始在海上帮助渔民和商船,解救落水的渔民和船员,办了许多好事,在当地很有威望。默娘28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她在海上营救遇险的渔民,不幸被龙卷风卷走,羽化升天,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寺庙,尊其为海神。后来人们称她为妈祖、天妃、天后,是中国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如今在我国沿海一带,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妈祖以保平安。1900年,梁启超陪同孙中山先生朝拜妈祖天后宫时曾写下一副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比干庙的“庙主”告诉记者,林氏后裔繁衍昌盛,历史上读书做官的人特别多,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都少不了姓林的,所以自古就有“无林不开考,无林不揭榜”的说法。最近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林氏后裔纷纷来到比干庙寻根问祖。(图九)1993年,比干诞辰3085周年的时候,全世界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林氏宗亲会1500余人齐聚卫辉,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今年是比干诞辰3095周年,本来准备召开规模更大的纪念会,所有准备工作都搞好了,没想到碰上了非典,纪念大会不得不推迟召开。

说到比干庙的发展,那位新上任的“庙主”郑秀博立马滔滔不绝:“现在的130余亩的比干庙将来要扩大到1300亩!我们已经请省里的专家给未来的比干庙林园作了详细的规划。”他一边说,一边指给记者看:“将来比干庙南面的大片土地还要建两个人工湖呢,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环境就会有大的改变,现在我们正在搞附近农民的迁移和基础建设工作。”

卫辉市副市长王郑喜对记者说,卫辉市有山有水,还有文化,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这是“天生”的旅游资源,目前卫辉正处在旅游发展的起跑阶段。作为林氏家庙,比干庙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但厚重的文化还有待挖掘,它的内在魅力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卫辉市成立“比干林园发展建设公司”,就是想理顺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谋求更大的发展,厚重的比干文化将来肯定是卫辉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天下第一碑与比干庙

记者来比干庙之前就听说过,这座古老的庙宇里还保存着一块神秘的石碑——孔子剑刻碑,据说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的孔子真迹。但究竟是真是假,直到今天也没有科学的定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绕到比干庙大殿的后方,迎面就看见比干的墓宗,巨大的墓宗像一座小山,包围在矗立的古柏中间。墓宗上面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中间还夹杂着叫不上名字的鲜艳的野花。据说以前墓宗上面长的全部是空而无心的“没心菜”。民间传说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后掩袍不语,面如土色,他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走到南面的心地(今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当他行至牧野荒郊,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变的老妇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老妇人,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回答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他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将比干尸体埋在下面,所以后人就称此墓为“天葬墓”。

墓宗正南有一石坊,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的,石坊上部装饰着一颗“心”,左右分别为“日”、“月”,不用说,肯定是寓意比干的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两石柱上刻着“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的对联。石坊后立着一通石碑,高约两米,分上下两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碑了。“殷比干莫”4字位于下端,清晰可见。讲解员指着碑的上端说,这里原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宣圣真笔”4个字,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意思是说下面这4个字是孔圣人的真迹。

仔细观察孔子剑刻碑,4个字呈正方形排列,其中的“莫”字已经残缺。讲解员告诉我,这快石碑最初不是镶嵌在这里的,早先是在比干庙的围墙上砌着,1985年修缮时才搬到这里,成了现在的样子。

几年前,当比干庙发现孔子剑刻碑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专家都来看过,他们大多没有定论这究竟是不是孔子的真迹。持反对意见的说:碑刻是隶书,春秋战果时期隶书还没有出现,应该不是孔子的真迹;还有学者说,春秋时期还没有碑文出现,孔子也不可能去刻碑文。

不过这些学者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同时也认为不能光靠字体妄下定论,最终还得靠文物学家作出判断。

推断剑刻碑是孔子的真迹的人也有他们的理由:首先,比干和孔子思想很接近,所以孔子来祭拜比干很有可能;其次,文字的演变不能以绝对的时间段划分,况且挥剑刻字,只能削繁为简;再次,既然乾隆皇帝敢这么写,他肯定是先让人对剑刻碑考证以后才下论断的……

历史中的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氏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民间信仰中的比干
灶王爷就是商纣王手下的比干丞相。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是纣王的叔父,由于直谏纣王以死相争,被摘心而死。由于比干没有“心脏”,玉皇大帝以为他是没有心计、也不斤斤计较,看待事情也不偏颇,所以就打发他下凡做灶王爷。
比干是商朝纣王时代的丞相,纣王三大忠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民间的文财神。比干是商帝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父,因直谏纣王丧风败德而开罪纣王的妃子妲己,遭妲己设计杀害,命比干剖心以示忠诚。

小说中的比干
小说《封神榜》中,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珍奇心脏,因此被妲已要求剖出来供纣王观赏。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后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但剖心后若在路上遇见人卖无心菜,比干必须问他“人若是无心如何?”,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还活”则比干可保不死;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就会立即毙命。结果比干剖心后遇见卖菜妇人,询问后妇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登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一命呜呼。后来周武王灭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为文曲星。

《封神榜》记载,商纣王被妲己(九尾狐)所迷惑,丧德败行,荒淫无道,巅倒伦常,又�信费仲、尤浑等佞臣至朝政腐坏,丞相比干身为纣王的叔父,责无旁贷,不时力谏纣王,但被坦己等人视为眼中钉。
一晚,比干应纣王之命赴鹿台迎接群仙降临,当酒过三巡之后,他发现妲己及其所请来的神仙全是妖狐化身,于是暗中请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诛杀坦己的狐族,因此更令妲己含恨在心,设下毒计杀害比干。
一日,坦己面带病容地对纣王假说自己心病复发,绞痛难当,记得幼时曾得异人相救,以玲珑人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就愈,但若无玲珑心则此命休矣,坦己又虚言比干是一位忠贤之臣,其心必定是七窍玲珑,可借一片食之,病愈即还给他,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闻之,既怒且惊,慌忙中打开了姜子牙留下的锦囊来看,内藏有符诀及救命法术:将符烧灰入水,饮服于腹中可护住五藏六腑;剖腹摘心之后,在路途中若见有人卖“无心菜”,你就要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卖菜人若是答:“人若无心还活!”你便不死;但卖菜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你就即死矣!比干顾不得那么多,即依照锦囊内的方法去做!
他到了朝殿之上即破口大骂:“妲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又泣:“成汤先王!岂知纣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即拔剑剖腹,但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往腹内摘心而出,掷在地上,掩袍不语速往城门外去。
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即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鸣呼去了。
后来,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姶天尊的法旨封神,而比干被追封为“文曲星君”。

比干庙
比干庙(墓)位于河南新乡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比干为商纣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满纣王无道,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今卫辉)。比干庙占地44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每年五月二十四日,世界林氏宗亲会都要来此参加比干诞辰纪念活动。

小说《封神榜》中,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珍奇心脏,因此被妲已要求剖出来供纣王观赏。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后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但剖心后若在路上遇见人卖无心菜,比干必须问他“人若是无心如何?”,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还活”则比干可保不死;若卖菜人回答 “人无心即死”比干就会立即毙命。结果比干剖心后遇见卖菜妇人,询问后妇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登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一命呜呼。后来周武王灭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为文曲星。

《封神榜》记载,商纣王被妲己(九尾狐)所迷惑,丧德败行,荒淫无道,巅倒伦常,又�信费仲、尤浑等佞臣至朝政腐坏,丞相比干身为纣王的叔父,责无旁贷,不时力谏纣王,但被坦己等人视为眼中钉。
一晚,比干应纣王之命赴鹿台迎接群仙降临,当酒过三巡之后,他发现妲己及其所请来的神仙全是妖狐化身,于是暗中请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诛杀坦己的狐族,因此更令妲己含恨在心,设下毒计杀害比干。
一日,坦己面带病容地对纣王假说自己心病复发,绞痛难当,记得幼时曾得异人相救,以玲珑人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就愈,但若无玲珑心则此命休矣,坦己又虚言比干是一位忠贤之臣,其心必定是七窍玲珑,可借一片食之,病愈即还给他,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闻之,既怒且惊,慌忙中打开了姜子牙留下的锦囊来看,内藏有符诀及救命法术:将符烧灰入水,饮服于腹中可护住五藏六腑;剖腹摘心之后,在路途中若见有人卖“无心菜”,你就要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卖菜人若是答:“人若无心还活!”你便不死;但卖菜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你就即死矣!比干顾不得那么多,即依照锦囊内的方法去做!
他到了朝殿之上即破口大骂:“妲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又泣:“成汤先王!岂知纣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即拔剑剖腹,但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往腹内摘心而出,掷在地上,掩袍不语速往城门外去。
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即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鸣呼去了。
后来,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姶天尊的法旨封神,而比干被追封为“文曲星君”。

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梁顶住,再换上新柱子。帝辛说,你们别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吧!

【比干挖心】

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但很快纣王就“腐化堕落”了,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犹豫不前。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史记》相关纪录】

《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历史中的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氏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清朝 剖腹挖心的那个烈士叫什么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

比干挖心(比干挖心是真实的吗)
比干知道了,又气又惊,但还是英勇地来到了鹿台,大骂纣王昏庸好色后,自已剖腹取心。比干死后被追封为“文曲星君”,因为无心,做事公正,也被人们称为“文财神”。比干的忠君爱国精神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永远值得人们纪念。比干挖心的原因比干挖心的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小细节。

比干谏而被挖心死的故事
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

姜维生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姜维死后为何会被魏军剖腹取胆
正是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使得魏军士兵对姜维的尸体作出了剖腹挖心的残酷举动。我们可以把眼光站在姜维的角度来看,姜维是按诸葛亮的步伐走,姜维的军事实力不弱,但太急功近利,过于自负,不肯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在政治上就是个极其强大的弱点,这个弱点能够要了他的命,结果在邓艾偷渡期间,姜维被...

被挖心的比干庙在哪里
”纣王听信妲己的谗言,恼怒地对比干说:“你自命圣人,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不知是真是假?”当即下令将比干剖腹挖心,杀死了比干。比干死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派南始天尊下凡来救他。天尊道:“贤臣比干,你一片忠心,为国为民,被昏君害死,上天赐你死而复生,骑上快马,不要说话,速速...

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
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设置了炮烙的酷刑,随时杀人,臣下心惊胆战地没有谁能肯定自己会寿终正寝,但是周军一到,他的命令就不能在下面贯彻执行了,他就不能使用他的民众了。这难道是因为命令不严格、刑罚不繁多吗?这是因为他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 古代圣王的兵器,不过是戈、矛、...

封神演义里比干心被挖后,为什么还能骑马寻找妇人?
一次吃饭的时候,妲己忽然间口吐鲜血,快要病逝的样子。纣王非常着急,就询问妲己的侍女怎么办?同为妖精所化的侍女,告诉纣王,只要取一片玲珑心煎服即可。于是,在循循善诱下,套出了王叔比干腹中的心脏,就是所谓的七窍玲珑心。为了给妲己治病,纣王居然命人将比干找来,要剖腹挖心。没有办法,比干...

谁能说说商纣王的恶名昭彰的事情
商纣王嗜好喝酒。他特别宠爱妲己,。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诸侯有的...

西游记车迟国斗法是哪六个回合?
西游记车迟国斗法的六个回合分别是:求雨斗法、坐禅斗法、隔板猜物斗法、砍头挖心剖腹斗法、滚油锅斗法和猜谜语斗法。在车迟国,唐僧师徒与三位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这六位回合的斗法,不仅考验了唐僧师徒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他们与国师之间的力量对比。首先,在求雨...

史文恭怎么死的
1、史文恭被卢俊义活捉,最后被剖腹挖心而死;2、人物简介:史文恭,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在凌州金国侨民曾头市曾长者曾弄家里当教师,曾弄的五个儿子“曾家五虎”是他的徒弟。因段景住献给梁山泊宋江的照夜玉狮子马被曾头市夺去,梁山众将在晁盖带领下攻打曾头市,作战中晁盖中了一枝刻有...

安源区15732049328: 历史上比干真的是挖心而死的?
关绿复方: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

安源区15732049328: 历史上比干怎么死的挖心是真的吗 死后被封为 -
关绿复方: 被纣王剖心致死 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珍奇心脏,因此被妲己要求剖出来供纣王观赏.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后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但剖心后若在路...

安源区15732049328: 谁知道比干剖心的故事 -
关绿复方: 得罪了妲己,妲己对纣王进谗,说自己心口痛,需要七窍玲珑心可治,并说比干是七窍玲珑心 ,于是纣王剖比干心给妲己.

安源区15732049328: 比干剖心是何意?出自于哪? -
关绿复方: 【释义】“比干剖心”比喻忠臣被害.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安源区15732049328: "比干剖心,鬼神同泣”什么意思? -
关绿复方: 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莱”.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

安源区15732049328: 历史上的比干真的被纣王挖了心吗 -
关绿复方: 假的,比干比纣王死的还晚.

安源区15732049328: 一代忠臣比干真的是挖心死的吗 -
关绿复方: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安源区15732049328: 比干挖心什么背景? -
关绿复方: 因为比干向纣王进谏,说妲己惑主,妲己因生愤恨,假装生病,需要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做药引,于是纣王要比干挖心给妲己治病

安源区15732049328: 被挖心的比干庙在哪里 -
关绿复方: 卫辉市有个比干墓,墓前有比干庙,是有名的卫辉八景之一.人们称它为“忠臣古冢”.古往今来,这里流传着一个“天葬比干”的故事. 传说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有个昏庸残暴的殷纣王.他轻贤重邪,沉湎酒色,和宠妃妲己寻欢作乐,彻...

安源区15732049328: 比干挖心的故事是真的吗?
关绿复方: 历史故事且听之,如果被挖心他一定马上死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