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文学 基本特点

作者&投稿:运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概述40年代国统区、上海“孤岛”、解放区、沦陷区等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特点~

国统区文学是指国民党统治区之内的文学创作。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学特征。首先是从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期间,出现了大量以救亡宣传动员为中心的题材,文学创作则以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为基本基调。第二,武汉失守之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其间的文学创作也转为正视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现实,开始批判现实的艰难,探寻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第三,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了大量的以批判、讽刺为主的文学作品。
与国统区文学不同的是解放区文学,它以对新社会制度、解放区的人民、士兵、干部为描述对象,运用明朗朴素的基调探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孤岛文学是指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之后,那些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们所创作的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作品。
沦陷区文学是指沦陷区的作家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富于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则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在整个四十年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赵树理、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孙犁、周立波、艾青、穆旦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他创作的《围城》通过主人公的漂泊迁徙,为我们描绘出了学衔和旧学问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讽刺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病态的精神特征,探询了人生的根本问题。
《围城》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成就。首先,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为写作线索,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结构;其次,使用了大量反仿、反讽、反论等与众不同的讽刺手法。

20世纪40年代文学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整体呈现出开放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其次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从作家创作内容看,里面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但仍可看到讽刺的主调,突出的现象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蜂起。极具特色的是,文章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且通过许多途径迅速及时地反映出人民的爱憎,喊出人民的心声;符合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具有大众化的讽刺幽默艺术特征;文学风也格十分多样化。
国统区讽刺文学具有独特价值:切中要害的战斗作用;勇于剖析民族的痼疾,勇于批判的可贵文学精神;充实了现代文学的内涵。
解放区文学的总特点是审美意识与主题意蕴的现实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问题形式的大众化,创作的基调为明朗、素朴,表现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方面有其鲜
明的特点。作家们很少再写以往新文学中常见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甚至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揭露,所替代的是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解放区文学叙事中主题表现在革命伦理,。总体文学内涵彰显了革命战争年代崇高的革命意识,并通过与文学叙事的有机结合,参与了现代中国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
沦陷区的作家于"言"与"不言'两方面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进行艰苦的挣扎,坚守着文学的阵地。从注重人生斗争、飞扬的一面转向注重人生的和谐与安稳,从用“斩钉截铁”的“强烈的对照”写“极端的人”转而用“参差的对照”写“不彻底的人物”;从追求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的悲壮转向追求苍凉的人生与审美境界。这样的从时代中心主题向“日常工活”与“永久的人性”的转向,所形成是更靠近社会现实的"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
范围很小的上海“孤岛”,在1937年11月随着国军西撤,“孤岛”正式形成。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时空段,“孤岛”文学也以其鲜明的独立性凸现于现代文坛。上海的沦陷以及大批新文人内迁,使上海失去了战前新文学中心的地位。然而政治的变动与经济的畸形繁荣,反而生成出一个别有风致的孤岛文学空间。它们共同承接“五四”以来新文化的传统,有着同属“40年代文学”的共性方面,但又因为不同区域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各个区域文学面貌的不同,而40年代突出的主题表现在: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的不同文学形态与表现,这种多元格局的文学,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沦入日军之手,上海成为“孤岛”的文学情况见上海“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文学运动  
它一般说来是和汉奸文人反共卖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沦陷区文学的主要活动中心一是在北平,一是在上海、南京。早在1939年下半年,上海《中华日报》的《文艺周刊》、《华风》等副刊配合汪精卫卖国求辱的“和平运动”,鼓吹“和平文学”,攻击抗战文艺是“浮嚣浅薄”、“八股式的宣传文字”,并声称要扫除这一“文艺园地的污秽”。“和平文学”成为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先声。稍后,沉寂了两年之久的北平文坛,出现了综合性文艺月刊《中国文艺》。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扶植下,该杂志赞颂和美化侵略者刺刀维持下的“安乐”生活,鼓吹在这种“新秩序”中去建设“新的文化”。这一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正式开端。周作人“破了两年来不说话的戒”,积极地为汉奸文学杂志撰稿,成为汉奸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参与下,华北先后成立了“华北文艺协会”(1941)、“华北作家协会”(1942)。“华北作家协会”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以文艺来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进展,即迎合日本侵略者霸占亚洲的野心。该协会一成立,就派遣作家到华北农村,然后在报刊上宣传报道侵略者在这些地区的“治安强化功绩”。它还发起和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大征文”、“文艺奖”,以“发扬大东亚宣言”为条件,招徕汉奸文人,并加强与伪满洲国和日本文学界的交流。相比之下,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汉奸文学运动则缺少组织,且大多以相对隐晦的方式进行活动。在“彰事实、明是非、求真理”(《古今》月刊发刊辞)的幌子下,为汪伪政府的“反共和平建国”造舆论。当时,比较主要的敌伪报刊杂志还有:北平的《华北新报》、《新进月刊》、《艺文杂志》,上海的《新申报》、《风雨谈》,南京的《民国日报》、《作家》,苏州的《诗领土》等。在汉奸文人的把持下,沦陷区文学运动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虽然,华北、华东的汉奸文人也曾共同发起和组织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但统一华北和华东汉奸文人的组织──“全国文学协会”却几经筹划,始终拼凑不成。汉奸文人队伍内部矛盾重重。1944年,周作人因日本作家片冈铁兵指责他为“反动老作家”而和片冈铁兵及汉奸文人沈启无发生的纠纷,只是这一矛盾表现的突出一例。

文学创作  
和文学运动不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官办汉奸文学,有鸳鸯蝴蝶派之类的消遣文学;比较有积极意义、且能在当时得到生存发展的则是另一类文学,即没有特别鲜明的政治倾向,却能忠于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社会或个人内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较真实的反映并有所针砭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有一些进步和爱国的作家在沦陷区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小说  
在小说创作方面,华北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要收入“新进作家丛书”(共10种,北平新民印书馆出版)和“华北文艺丛书”(共 8种,华北作家协会出版)。其中虽有思想倾向反动的作家作品,但像梅娘(短篇小说集《鱼》、《蟹》等)、袁犀(长篇《贝壳》等)对男女知识青年矛盾苦闷心理的刻画,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萧艾(短篇小说集《萍絮集》等)描绘的北平市民阶层的生活及关承吉(短篇小说集《风僶船》等)笔下的乡土文学,在题材表现上也具有积极意义。上海新起作家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及苏青《结婚十年》等小说,以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而名噪一时,然而,她们所喊出的“就在个人也仅是偏方向的苦闷”(谭正璧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抗战前就驰名文坛的作家师陀、罗洪等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仍保持着一贯的、严峻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散文  
相对活跃的是散文创作。比较有影响的散文刊物除前述的《艺文杂志》(北平)、《古今》(上海)外,还有《天地》(上海)等。题材范围较多涉及文献掌故、读书札记、回忆录及游记等。周作人广征博引、闲远冲淡的读书札记开了名士小品的先河,追随、模仿者像文载道等一时兴起。周佛海、陈公博等以个人回忆为自己涂脂抹粉;樊仲云的读史随笔借历史来为汉奸行径辩护,都是明显的汉奸文学之作。也有一些作家如林榕(《远人集》)、秦佩珩(《椰子集》)等,他们的散文则忠实抒发了小资产阶级的空虚、苦闷的内心情感。王韦的报告文学以金融工商业及其他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描绘出40年代沦陷区都市的萧条景象,这类作品在当时比较少见。

其它  
在戏剧创作方面,孔令境主编的“剧本丛刊”(内收编著剧本30个)代表了沦陷区戏剧创作的主要收获。像杨绛的《称心如意》、王文显的《梦里京华》(中译本)、姚克的《清宫怨》、袁俊的《富贵浮云》及鲁思的《十字街头》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进步文艺界人士在沦陷区的极其危险、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为此,许广平被捕入狱,陆蠡光荣牺牲。恽逸群、关露等还打入日本占领者内部,从事地下工作。
上海《万象》、《春秋》、《文艺春秋》等杂志,冒着风险,登载或转载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何其芳等在大后方的作家作品。如在抗战胜利前夕《春秋》上巴金的散文《灯》和《长夜》,充满着“灯光是不会灭的”、“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尽头了”的坚定胜利信念。类似作品却似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给沦陷区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沦陷区文学的基本特点应该归纳为三点:
其一,就是压迫性
其二,就是逆反性
其三,就是奴役性

弱智化


宿城区19363183463: 沦陷区文学 - 搜狗百科
卞竖多酶:一是上海、北京等Lunxian区的小说,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以艺术的形式记载rikou、hanjian的罪行,歌颂人民的不屈斗争,二是国统区的小说,一部分...

宿城区19363183463: 沦陷区文学是什么? -
卞竖多酶: 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占领的地区有许多人坚持进行民族文学创作/抗日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加上从沦陷区逃出来的或者在其他(主要是上海等)地区关注沦陷区的作家所写的与民族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称之为沦陷区文学.注意不仅仅是指沦陷区内部,未沦陷的地区的相关作品或者从沦陷区逃出来的作家的作品也属于这个范畴.

宿城区19363183463: 名词解释:什么是边区文学 -
卞竖多酶: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区域化分以抗战区与沦陷区两分,尔后进一步细分为四大主要文学区域,即抗战区文学中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文学与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中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沦陷区文学.抗战时期的文学主要以平民史诗为主,讴歌了解放区人民的伟大力量.

宿城区19363183463: 关于现代文学作家的写作及创作的特点等17个问题 -
卞竖多酶: 1徐志摩诗歌的特点: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优美. 2.早期文明戏创作特点:中西结合但又结合的不完美,有较强的政治功能性,以话剧为主. 3.曹禺戏剧 创作特点:有较强的民族风格,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形象饱满. 9 .“五四”新文化的兴起,在哪些方面给予现代文学以深刻的影响?:在思想上打击了传统封建思想,形成的新思想的思潮给相代文学的兴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宿城区19363183463: 40年代文学特征.要总概括的,300 - 500字左右 -
卞竖多酶:[答案]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试图创造出符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在当时战争环境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下,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等...

宿城区19363183463: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与四十年代文学有什么区别 -
卞竖多酶: “抗战文学”应该是突出意识形态那方面吧,分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四个..是空间上的界定,四十年代文学是时间上的界定吧

宿城区19363183463: 中国文学上还有哪些空白 -
卞竖多酶: 艺术空白尽管是“空镜头”,是“虚”的,但这个“虚”所以能生“实”,能“计白当黑”,则是由于有很好“实”的基础.能出色创造艺术空白的作家,往往是生活根底特别厚实的作家,他们并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选择提炼“借一斑...

宿城区19363183463: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由什么来划分,它们分为哪三种的文学 -
卞竖多酶: 一般以1937全面抗战为起点,分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

宿城区19363183463: 张爱玲等作家抗战时期主要生活区域是? -
卞竖多酶: 1、简述:张爱玲生活在沦陷区——上海.2、拓展:孤岛文学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期间产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斗和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