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作者&投稿:校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加一等于二是为什么?~

从数学角度来看,1+1=2是一个基础假设,这是数学的基础,没有它,所有定理都无法站住脚
有很多答案,可以理解为:⒈一杯水加一杯水还是一杯水。⒉这就是相对的,1+1中的一,是相对原本的“单位”或称“量”,“=2”中的“2”也是。而你们所说的等于“1”,这个“1”就不是与原本的单位来定义的,是新的“单位”⒊1+1>2,比如说,一件事情你和别人团结合作,就可能大于2,是你一个自己花俩倍的时间所完成不了的。也可能小与2,你可以花小与俩倍的时间就能完成⒋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回报⒌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 等于一整天 不等于两天⒍即使人们希望一加一等于二,但未必能将事情做得完美,误差是绝对的,计划赶不上变化⒎没有任何事都是绝对的存在,有些东西表面上十分相似,如果不按特定的实际情况去随意组合,有时候会因为很不合适而导致弄巧成拙,收不到想当然的结果

数学上,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了打破这个猜想,需要证明“1+1=2”。
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
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数学家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即“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
扩展资料:
皮亚诺的这五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
①0是自然数;
②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 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x' ,x' 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
③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 = c;
④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⑤设S是自然数集的一个子集,且(1)0属于S;(2)如果n属于S,那么n'也属于S。
(这条公理也叫归纳公理,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更正式的定义如下:  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三元组(X, x, f),其中X是一个集合,x为X中一个元素,f是X到自身的映射,且符合以下条件:
x不在f的值域内;
f为一个单射;
若x∈A 且 " a∈A 蕴涵 f(a)∈A",则A=X。
该结构所引出的关于自然数集合的基本假设:
1、N(自然数集)不是空集;
2、N到N内存在a→a'的一一映射;
3、后继元素映射的像的集合是N的真子集,事实上即N\{1}(或N\{0});
4、若N的子集P既含有非后继元素的元素,又有含有子集中每个元素的后继元素,则此子集与N相等。
1+1的证明:
∵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即3,
∴2的后继数是3。
根据皮亚诺公理③,可得:1+1=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氏定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1=2

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来的!
科学家到现在才说出来,很复杂的!
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 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我认为: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 等到相对论的出现,一切都变了。现在相对论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也基本上是认可相对论的结论的,什么时间可变、长度可变、质量可变、时空弯曲……经典物理学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同的(虽然牛顿是个唯心主义者)。相对论则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变的(虽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丢掉了经典物理学所有不变的东西,换来的是相对论唯一不变的东西----光速。我觉得就象是用许多西瓜换来了一个芝麻一样,而且这个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让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 我认为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牛顿运动定律的人开口闭口说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的物体,却忘了上学时用的物理教材,开头都有绪论,绪论中都说: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还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抓住主要因素,撇开次要的、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个与实际情况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来研究。例如,“质点”和“刚体”都是物体的理想模型。把物体看作质点时,质量和点是主要因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把物体看作刚体——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质量分布时主要因素,物体的变形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学研究中,这种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时,就是从质点运动的规律入手,再研究刚体运动的规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视听,有人在人云亦云,但听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顿用抽象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的,否定了牛顿运动定律,我们拿什么来分析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看来相对论不但搞乱了我们的基本概念,还搞乱了我们的分析方法,这才是最危险的,长此以往,物理学将不再是物理学,而是一锅粥,一锅发霉的粥! 我认为物理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是先要从质量、长度、时间、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着手,在物理学界开展一场正名运动,然后讨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否错了,错的话错在哪里,最后相对论的对错也就不言自明了,也容易接受了。

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网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00201646.html

哥德巴赫猜想
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

(注意,本文下部如有所谓“中国最新进展,已经证明1+1”的,属于无聊人士添加的恶意伪科学范畴,读者不必理会。“还有待解决。”为最后一句。)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十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 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的问题可以推论出以下两个命题,只要证明以下两个命题,即证明了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 ”和 “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而1+1,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最难问题,还有待解决。

【滴滴↗雨水、】为您解答遇到的疑惑:
一切都是代码、如果没有代码、时间的逻辑会混乱,1+1可以等于
55
可以等于
65
只要先者给它一个定论、一个规律
等于什么都可以
又比如
[威]
为什么叫
wei
呢??只不过是个代码
他在没有定音之前、可以叫bei
可以叫hei
...
所以
这种问题尽量不要想.我之前有段时间
也陷在了
这些定理当中
超出了宇宙..但是结果
还是自己变郁闷了/
一切都有定数
不要去想它
只要去默默接受...希望采纳
谢谢

因为二减一等于一

着是规定的法则
就好象称生你的那个人叫妈妈一样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并且永远等于二
有了代数后,才能有三角,解析几何以至于数学分析。...当然1加1也可以不等于二。不过那就不属于我们现在这个数学的范畴了。1+1除等于2外,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答案:1、布尔代数时。1+1=1;2、在二进制时。1+1=10;3、大舌头回答。如1加1等于爱;4、作为代表时。如哥德巴赫猜想;5、文...

1+1为什么等于2?
为什么不断有人问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数学中,有一些原始的概念是不需要定义的,有一些命题是不需要证明的。1+1是最原始的算术题,1+1=2是这类不需要证明的最原始的命题。最原始的命题不需要、也无法进行逻辑证明。所以,在这里可以进行通俗的说明。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证明为什么1加1等于2?
根据皮亚诺自然数公理:1.0属于N.2.若x属于N,则x有且只有一个后继x'.3.对任一个x属于N,皆有x'不等于0.4.对任意x,y属于N,若x不等于y,则x'不等于y'.

1加1为什么等于二?根据我的了解世界上只有两百人知道答案。你知道吗...
皮亚诺的这五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①0是自然数;②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 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x' ,x' 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③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 = c;④0不是任何自然数...

1+1=?为什么会等于2有人说等于1呢
1+1=?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题目。看单位,1个+1个=2个,1个+1对=3个,1对+1对=4个,1个指头+1只手=6个指头,1天+1周=8天,1打+1个=13个……当单位统一时,人们约定:1+1=2.还可能=二,=十,=11,=王,=田,=旧,=丰,=贰……生活中,1堆土+1堆土=1堆土,1堆土+1桶...

1+1为什么等于2
根据一般的常识来说,1+1=2 等于2以外的数就另有说法了.如:一群鸡加一群鸡还是就等于一大群鸡=1 我爸爸+我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3 我也认为1+1不应该等于2 这是阿拉伯人发明滴,或许阿拉伯人知道 呵呵,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后人来解答吧....

1+1=2到底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等于2呢?
人们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

为什么1+1=2
哎,我也不知道1+1为什么就等于2呢? 我今天突然想明白了 那是古人制定的运算法则,没有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的。就象为什么桌子要叫桌子而不叫板凳呢?为什么你跟你爸同姓呢?这些都是古人规定了的,没有什么为什么的。不过对于1+1=2这类的问题古人们是根据实际来规定的,我想他们之所以要这样规定他们肯定是这样想的:...

1加1为什么等于2?
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两种极端的特殊情况,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和一加一小于零(变成了负数),因为企业管理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问题,有太多的随机因素和不定因素,这也正是它有魅力的原因所在。进制)。3。只要没有限制,1加1等于几都可以~!1 1=1 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等于一堆 1 1=2 数学课...

1+1为什么等于2
数学方面等于2,理由如下:科学家到现在才说出来,很复杂的!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

昆山市18940784907: 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 -
项燕亚立: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跟哥德巴赫猜想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被数学家简称为“1+1”,一些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就望文生义,以为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证明1+1=2,简直贻笑大方.不过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还真是有答案的,你如果有数学...

昆山市18940784907: 1+1为什么等于2? -
项燕亚立: 一加一等于二起源于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1 代表了人对一个空间事物的感受,简化这种感受并且把它定义为1 另一个1代表了人对一个不同于刚才定义的那个空间事物的感受,简化它并把它定义为另一个1 “加号” 和 “等于号” 是人对时间观...

昆山市18940784907: 请说明为什么一加一等于2 -
项燕亚立:[答案] 1+1=?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题目.看单位,1个0+1个0=2个0=0,1个+1个=2个,1个+1对=3个,1对+1对=4个,1个指头+1只手=6个指头,1天+1周=8天,1打+1个=13个,……当单位统一时,人们约定:1+1=2.还可能=二,=十,=11,=王,=田,=旧...

昆山市18940784907: 谁能告诉我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
项燕亚立:[答案] 这个是哥德巴赫猜想,目前地球上还没有认证的出来、 不过我国的陈景润已经证明了1+2=3

昆山市18940784907: 1加1为什么等于2?为什么不等于3或者是其他的数字? -
项燕亚立:[答案] 你思考的很深入!1加1为什么等于2?为什么不等于3或者是其他的数字? 其实这是外国人规定的,1、2、3……这些都是人为规定的符号,如果最初规定的是3表达2的意思,那么1加1就等于3而不是2了. 就像咱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一个加一个,...

昆山市18940784907: 1加1为什么等于2,至少5种解释 -
项燕亚立:[答案] 一加一可以得出很多种答案

昆山市18940784907: 为什么么1加1等于2?Why -
项燕亚立:[答案] 1+1=11 1+1=1+1 1+1=2-1 .

昆山市18940784907: 一加一等于二为什么? -
项燕亚立:[答案] 楼主的问题很有新鲜元素!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了.大于小于都可以.炸弹和火加起来就没了.可你问的是为什么,是在作调查吧.这个问题可以到法庭上讨论.到时社会更加文明时,我想1+1=2要站住脚还得有附加条件吧!

昆山市18940784907: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2,为什么不等于3呢. -
项燕亚立:[答案] 哥德巴赫猜想.

昆山市18940784907: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
项燕亚立: 因为上面一个杠,加下面一个杠,所以就是两个杠.也就是传说中所谓的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