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有“之”字的字义的全部解释?

作者&投稿:聂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没有人有“之”字的字义的全部解释?~

之:
①文言助词.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其前后组成偏正结构(修饰语和中心语结构两个的连接是用"的"和"地"连接的(少数不用)).用法相当于"的".例:光荣之家;

②文言代词.一般用作宾语.代替人、事物、处所,所代对象一般都出现上下文中.可以译为"第三人称".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代词还有几种情况:

1,代指对象在上下文中没有具体交代,要根据语言的具体环境来进行判断.例:古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围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2,有时用在某些动词后面,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者表示对这一动作行为的强调等.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3,用在动词后,与后面的成分同时都作为动词的宾语,即常说的"双宾语(请看底下附有解释)".孙武>:"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4,用在动词后,名词前,有时相当于"之于".可根据文义译出"之"所代表的对象,并加上适当的词语如"在"、"到"等.柳宗元>:"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③到,往,到....去.例:不知所之

④指示代词活用法,代指"我"(指代说话本人或听话对方)

⑤之于(对于的意思,之:结构助词)

⑥用在名词前,其指示作用.可以译为"这"、"这样的"、"这些"、"这个"等.
助词:附在词、短语、句子上面,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词.(有三种:结构助词:"的、地、得、似、所、给"等;事态助词:"着、了、过"等;语气助词:"吗、呢、吧、了、的、嘛"等)

宾语:动词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对象、工具、结果等,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有三种宾语:名词宾语:"玲玲是少先队员"的"少先队员";代词宾语:"你问我"的"我";短语宾语:"老王受到了表扬和奖励"的"表扬和奖励"

双宾语:某些动词能带两个宾语,一般称离动词较近的指人宾语叫近宾语;离动词较远的指物宾语叫远宾语.如:"我送你一本书"这句话里动词"送"同时带有"你"和"书"两个宾语,"你"是近宾语,"书"是远宾语.
此篇文载自“《文言文》交流群:43101371”)

字从日,从斩,斩亦声。“斩”意为“执行刑”。“日”为“子”。“斩”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死期临近”、“来日无长”。本义:时间短

之 部首笔画
部首:丶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五笔86:PPPP 五笔98:PPPP 仓颉:INO
笔顺编号:454 四角号码:30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4B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4.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1.
的 [of]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1.
之后 zhīhòu
(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2)
[behind]∶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3)
[afterwards]∶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2.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3.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4.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5.
之字路 zhīzìlù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动词,往,到...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文言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之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含有之字的成语 快啊 急用
带有之字的成语越多越好快啊... 带有之字的成语 越多越好 快啊 展开 9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百度网友98c6751aa21 2006-12-22 · TA获得超过48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鞍马之劳 ...

有关之的四字成语大全
之字基本字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的之字解释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的”之“字是连接主语和谓语的助词,无实际意思,去掉它意思不变。出处:汉·刘向《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什么意思,何陋之有的之是什么意思
“何陋之有”中的“之”字是结构助词,用在句中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详细解释:在无丝竹之乱耳这个句子中,“之”是一个典型的助词。在古代汉语中,助词并没有实际的含义,其主要作用是帮助表达句子的结构关系或情感色彩。这里的“之”字,正是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更加流畅,也起...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什么意思,何陋之有的之是什么意思
在无丝竹之乱耳这句诗中,“之”字使用在主谓之间,如“丝竹之乱耳”,这里的“丝竹”是泛指音乐,“乱耳”是音乐扰乱人的耳朵,是一个主谓短语。加上“之”字后,如“无丝竹之乱耳”,整个句子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同时“之”字在这里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而在“何陋之有...

为什么现在人姓名里基本没有“字”了?
古人的名字分为“名”与“字”两部分,“名”即本名,“字”是表字。简单来说,“名”是一个人出生之时由长辈为其所取,而“字”则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或女子十五岁行笈礼后由长辈为其所取,对此《仪礼》中便有明确记载:冠而...

为什么古人有字,而现在没有了呢?
《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在古代时,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后,另取一个...

邢台县18844297119: 有没有人有“之”字的字义的全部解释? -
钊胆双环: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

邢台县18844297119: 古文中“之”的所有解释 -
钊胆双环: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

邢台县18844297119: 张衡传文章中所有“之”字的解释? -
钊胆双环: 1、目之的之,指示代词指张衡.2、谗之的之,指示代词指他(张衡)3、之事的之,意思是“的”.基本字义:之,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zhī.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指事字,一说会意字.古字形从止,止下面一横表...

邢台县18844297119: 童趣 所有之字的解释 快点啦 越快越好 满意的加分 -
钊胆双环: 见藐小【之】物(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项为【之】强(也) 使【之】冲烟而飞鸣(他们,指蚊子) 驱【之】别院(指蛤蟆)

邢台县18844297119: 马说的所有之的解释 -
钊胆双环: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

邢台县18844297119: “人语之曰”之的意思 “无此不明”此的意思 -
钊胆双环: 之,代词,可译作“他”,代指文中的徐孺子(徐稚). 此,代词,可译作“它”,代指前文提及的“瞳仁”. 基本字义: 之,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zhī.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指事字,一说会意字.古字形从止,止下面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地方去.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次之[cì zhī]列或占第二位. 2、要之[yào zhī]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要而言之;总之. 3、之流[zhī liú]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4、之罘[zhī fú]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 5、之者[zhī zhě]唐宋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邢台县18844297119: “之”“而”“以”在初中古文中的解释及例句(全部) 不包括初三的古文 -
钊胆双环: 之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

邢台县18844297119: 字义和字形有联系的字 -
钊胆双环: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老四197392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课程教材研究所 熊江平 字形是字的形体,字义是字的意义.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做“本义”.字的其他意义一般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叫做“引申义”.本意和字...

邢台县18844297119: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都是什么? -
钊胆双环: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

邢台县18844297119: 讨论:“不是平还是仄?请教各位不字的平仄问题,不”字原发
钊胆双环: 这个问题在会说白话的人看来,就简单多了.. 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平”就是古代四声“平上去入”中的平声,音高不升不降.“仄”就是其中上、去、入三声的总称,是不平的意思,可能因上、去、入三类声调的调值都有些变化,不像平声那样既长又平. 所以“一”“七”“不”“八”这几个字用白话读起来是比较短促的,所以属于仄声. 另外,在普通话里,古入声已经消失,但还有曲折的上声和高降的去声,它们属于仄声:阴平(高而平)、阳平(高而扬)属于平声,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