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作者&投稿:桓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明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页。)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牛亲家”: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婚后妇女一旦怀孕,一般不再出家远行,但产前始终坚持劳动。婴儿降生后,要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铺上悬挂用笋叶做成的人像,表示保护婴儿。婴儿落地后头三声哭啼,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临人世间。婴儿出生后3-11天左右,要为婴儿举行隆重的命名礼仪。模拟劳动是命名礼仪的核心内容。若是男婴,便请来村中一男童,让他肩扛锄头,身穿劳动服,手提糯米饭,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象征男婴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勇敢。若是女婴,则请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饭,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婴儿长大后会砍柴割草,勤劳贤惠。随即给婴儿命名。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礼俗。无论男女,凡五六岁以前的儿童或婴儿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不等,而且随时可以更换。但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换名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叶车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父子连名家谱表明,叶车人只有名而无姓氏(多是二字音),近现代姓氏的使用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您可能也喜欢: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一、饮食文化 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丰富多彩。例如,一些民族有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食材选择。他们可能偏好某种特定的肉类、蔬菜或面食,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调味品和烹饪技巧。这些饮食习惯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二、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服饰...

我国有56个民族,请问有哪些?各民族有意义的节日和习俗?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

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6、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

中国56个民族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如下: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

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风俗
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风俗,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将诶日也是非常多的,其中著名的就有傣族的泼水节等,下面来看看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风俗。 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风俗1 藏族 藏族人口459万,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
21.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约0.4万余人。赫哲族是中国北方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22. 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约860万余人。回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23.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约1.8万余人。基诺族以农业为生,擅长种茶,...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各民族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5、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过冬至要吃饺子成为这个节日的习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风俗习惯:1、清明要扫墓祭祖。

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民族风俗习惯
有些民族的风俗的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还有些风俗 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从事畜牧业、农业、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出行、服饰、婚姻、丧葬等诸多禁忌、好恶是不同的。还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如有些宗教...

什么是风俗习惯?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以下特点:1、满族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南、北2种方言。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

谷城县18654283681: 怎样简单的描述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
包迫白奇:[答案] 哈尼族的婚俗、服饰、丧葬、部落标志都可以介绍.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栽秧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禁忌: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的生活习俗 -
包迫白奇: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的生活习性, -
包迫白奇: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
包迫白奇: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

谷城县18654283681: 怎样简单的描述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
包迫白奇: 哈尼族的婚俗、服饰、丧葬、部落标志都可以介绍.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栽秧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禁忌: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5 -
包迫白奇: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 哈尼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
包迫白奇: 风俗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各个启波然...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
包迫白奇: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谷城县18654283681: 哈尼族独具特色的风俗是 -
包迫白奇: 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举行庆祝.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与汉族同过春节.六月火把节(宁洱的哈尼族称为“矻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族杀一头牛祭“秋房”,将牛肉分给各户,煮熟后,加青玉米雌丝花生、黄瓜、京豆、糯米饭供献祖先,供献时间需要五天.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黄做香面,将火把点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发出响声,烘燎家里各屋旮旯及畜厩,有的还撒到田边地角,以示“驱鬼除魔”.尔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边歌边舞,尽情狂欢.

谷城县18654283681: 少数民族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
包迫白奇: 哈尼族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俭朴有趣.不同的支系和地域有不同风俗. -------\"躲婚\".红河南岸的部份哈尼族,姑娘出嫁过门的那天晚上,无论是两相情愿定终生,还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新郎和接亲队伍来到之前,要跑到邻居家中躲起来.晚上9点种左右,要派出一批伙子去找新娘.找到之后将其拉回家中,由妇女们帮其梳妆打扮,然后请到婚宴上与新郎坐在一起.按俗定规距互换酒杯和饭碗,最后连夜到婆家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