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姓的由来

作者&投稿:殷勤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鲍姓的起源 鲍(bào)姓,源出有: 鲍广父、鲍叔牙:祥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也就是鲁君伯御十一年,逃到宗周的鲁懿公的弟弟称二十二岁,已经加冠成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宜姜病重,去世前周宣王还专门去看望她,宜姜希望周宣王能把称送回鲁国去,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周宣王答应了。因为这个时候四夷基本已经平定,诸国归附,周朝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就是历史上说的“宣王中兴”,所以周宣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腾出手来处理鲁国这件事了。这年春天,周宣王开始东巡,来到了东都洛邑的郏r王城,召集众臣商议,准备兴兵伐鲁。最后决定调集成周八师中的两个师五千人,再加上郑、宋、虞、虢等国的军队,三师又一旅,共计八千人(周代军事编制是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师,每师两千五百人),战车四百乘,宣王亲自领兵出征。大师皇父、卿士虢仲、樊仲山父等大臣共同随行,鲍广父、梁买子为先锋,兵发鲁国。周宣王考虑到鲁是大国,附庸国很多,如果他们集结起来,攻打起来很困难。大师皇父献计,让宣王假装是东巡观兵(军事演习),然后趁鲁不备进行突然袭击,打鲁国一个措手不及。宣王同意了,就陈师于宋、鲁之间的郜国,郜国也是鲁的附庸,因此事先通知了鲁国,说宣王要东巡观兵济阴,让鲁国供应王师所用物资。(注解:由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推算,管仲逝世后,鲍叔牙在隰朋(公元前?~前645年)后继任齐国相,管仲享年74岁,而鲍叔牙若100岁,那鲍叔牙最早可能出生于公元前745年,远不及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鲍广父。但是《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也提到鲍广父和梁买子,而此刻的鲍广父是鲍叔牙曾孙鲍国(公元前501年)相同时期人物,真伪存疑。)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齐国,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鲍叔牙,尊称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时期起,鲍叔牙即与管仲相交为友,深知管仲之贤。起先鲍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则事于公子纠。后在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为争夺齐国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钩,及至公子小白于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后来被齐桓公任为国相,拟任鲍叔牙为上卿。他力劝齐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传千古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友谊故事。二人相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世传美谈。在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国空前强大,而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在鲍叔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鲍氏,史称鲍氏正宗。 庖牺氏,即使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唐朝学者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记载:“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北魏时期的著名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也记载:“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庖牺所生之处也。”清朝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季子》中也记载:“伏牺字,《汉书》皆作宓。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庖牺氏,就是远古第一帝伏羲氏,是为其别称之一,他教会人类烹食而餐,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因此被称为庖牺氏。“庖”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包......>>

鲍姓起源于哪个地方 鲍姓起源如下: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齐国,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鲍叔牙,尊称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
源流二: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唐朝学者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记载:“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北魏时期的著名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也记载:“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庖牺所生之处也。”清朝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季子》中也记载:“伏牺字,《汉书》皆作宓。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庖牺氏,就是远古第一帝伏羲氏,是为其别称之一,他教会人类烹食而餐,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因此被称为庖牺氏。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申鲍胥,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国爱国英雄,为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楚平王熊弃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了大夫费无忌的谗言,将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害,其幼子伍员(伍子胥)被迫逃奔吴国。临行前,伍员忿忿地对申鲍胥说:“我必覆楚国!”而申鲍胥则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吴王阖闾率领吴国大军及孙武、伍员、伯旱热耍并联合了唐、蔡两国共伐楚国,楚军大败,郢都沦陷,楚昭王弃国出奔。伍员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其灭家之忿。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区的鲜卑族俟力伐氏(俟力发氏)、鲍俎氏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汉姓为鲍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埂古族孛儿只斤氏,为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即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四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孛儿只斤氏,亦称孛儿吉德氏、孛儿吉根氏,博儿济吉特氏、孛儿吉济锦氏、博罗特氏、布儿赤金氏、保佳氏、孛尔吉氏等,是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远流为乞颜氏。自从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儿蒙合黑单建氏族后,始称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是由“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在史籍《蒙古秘史》中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

鲍姓的来源是什么? 鲍姓的源流,可追溯到夏禹时代。禹的后人敬叔是春秋时齐国的贵族,受齐国封赏,采食于鲍邑,人们称之为鲍敬叔。他的后人就以鲍为姓。
鲍姓的发源地齐,就在现今的山东省。鲍邑则就是山东省丙城县一带。鲍姓后来搬迁到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鲍姓的历史名人不多,典型代表有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西汉谏议大夫鲍宣,东汉水利学家、太尉鲍昱,南朝宋文学家鲍照、鲍令晖,元代医学家鲍同位,清代诗人鲍皋。
鲍姓名人
1。义薄云天的鲍叔牙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是齐襄公的庶弟公子小白的师傅,年轻时曾和管仲一起经商,常常以友情为重,照顾爱耍小聪明的管仲。管仲后来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齐襄公荒淫暴虐,反复无常。管仲随公子纠逃亡鲁国,而鲍叔牙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齐襄公被杀后,两位公子夺位,公子小白用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国,被立为齐君,史称桓公。
公元前685年,齐鲁之间爆发战争,鲁国兵败。齐大夫鲍叔牙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意愿。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按齐国的意思办事,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 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心胸大度、知人善谏是分不开的。
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到后来战国初期田氏篡权,才逃往其他地方。
2。南朝宋文学家鲍照
鲍照(约公元414~466年),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南)人。南朝宋文学家。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以诗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任为临川国侍郎,宋孝武帝时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样样精通,且不乏名篇,但以诗歌成就为主。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且以七言诗为主。《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中一些诗作抒发了他因国土分裂、权奸当道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有些诗则反映了他与黑暗的现实对立,面对强权所表现出的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有些则直接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战乱中的疾苦。此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等诗篇还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壮士的报国之志,对唐代的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鲍照的诗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其中七言诗为隔句押韵,一改以前句句押韵的弱点,为后世的七言古诗奠定了基本形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等受其影响较深。其骈文和乐府诗也别具一格,潇洒飘逸。有《鲍参军集》传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孝武帝死后,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刘子勋起兵逐杀刘,鲍照于公元466年死于乱军之中。

鲍姓的分布 当代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鲍姓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青海、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北、河南,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闽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南、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鲍姓的名人 中国两晋之际思想家。 生平事迹不详, 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朴子・诘鲍篇》中有零星资料,推知大约生活于葛洪同时或稍前。鲍敬言“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君论。在门阀势力大盛,政治黑暗的两晋之际,鲍敬言对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他指出远古之世,人们本无尊卑,“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乐业。后来,人类有了强弱、智愚之分,出现了强智欺凌弱愚的现象,于是“君臣之道起焉”。这既非天意,亦非民愿,儒家所谓“天生民而树之君”之说是欺人之谈。鲍敬言指出,由于“君臣既立”,社会便产生了不平等,“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宿卫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统治者骄奢淫逸,欲壑难填,对百姓“劳之不休,夺之无已”,使他们“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铤而走险,“冒法犯非”。统治者之间为了一己私利,还不断挑起纷争杀伐,“推无仇之民,攻无罪之国”,使天下大乱,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鲍敬言还指出:“无道之君,无世不有,肆其虐乱,天下无邦。忠良见害于内,黎民暴骨于外”。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虽凶奢,安得施之?”他们之所以能够“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为他们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恶之源,所以“古者无君,胜于今世”。鲍敬言幻想一种没有君主和 *** 的社会,在那里人们没有徭役租赋负担,“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以上引文均见《诘鲍篇》)。这种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乌托邦”。但他的无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独树一帜,对于后世的反君主专制主义思潮有重要影响。 鲍象贤(1496-1568),字复之,号思庵,明朝时歙人(今安徽歙县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选授御史,出为湖广佥事,部署江防,以获盗功升云南副使,兵备监安,累任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年巡抚云南,嘉靖三十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不久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寻又罢官家居,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以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七月进兵部左侍郎,至隆庆二年(1568)正月三十日卒于家。年七十三岁,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 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 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 *** 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 *** 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 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 ***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

和鲍姓是一个姓的姓有哪些? 薄

请问"鲍"这个姓怎么介绍? 一、姓氏渊源: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今山东济南历城区),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子孙后代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鲍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一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今满族、蒙古族、 *** 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鲍叔牙。
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
两汉时期,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人(今河北盐山),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山西上党),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郡人(今陕西兴平)鲍鸿、鲍恢,京兆新丰郡人(今陕西临潼)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人(今安徽凤阳)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
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
两宋时期,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
明朝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到了清朝,鲍姓分布愈广。
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70%。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有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06%。
四、郡望堂号:
1......>>

求鲍姓女孩名字 姓名:鲍怡灵
???五行分别是:水土火
???笔画分别是:16 9 24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17(金) 25(土) 33(火) 49(水) 25(土)
???总评数理得分:90 分
?详细解说如下:
天格数理 17(金)[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
(刚强)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半吉)
人格数理 25(土)[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
(荣俊)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半吉)
性情表面温和而个性倔强,喜好面子,做事过多考虑自己的身份和举止。比较注重心计,事事讲求十全十美。注意:当达不到自己的企求和理想时不要产生不满的情绪。此格之人凡事宜守为安,不要好高骛远。
地格数理 33(火)[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
(旭日升天)旭日升天,鸾凤相会,名闻天下,隆昌至极。 (吉)
总格数理 49(水)[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
(转变)吉临则吉,凶来则凶,转凶为吉,配好三才。 (半吉)
外格数理 25(土)[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荣俊)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半吉)

庞与鲍在百家姓里是一样吗? 不一样的,但是从历史角度,都来自上古八大姓演变来的。
鲍(bào)姓起源有十种说法,其中有起源鲍叔牙
鲍姓起源比较多,就列举七种一种
源流一
鲍广父、鲍叔牙:
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也就是鲁君伯御十一年,逃到宗周的鲁懿公的弟弟称二十二岁,已经加冠成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宜姜病重,去世前周宣王还专门去看望她,宜姜希望周宣王能把称送回鲁国去,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周宣王答应了。因为这个时候四夷基本已经平定,诸国归附,周朝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就是历史上说的“宣王中兴”,所以周宣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腾出手来处理鲁国这件事了。这年春天,周宣王开始东巡,来到了东都洛邑的郏r王城,召集众臣商议,准备兴兵伐鲁。最后决定调集成周八师中的两个师五千人,再加上郑、宋、虞、虢等国的军队,三师又一旅,共计八千人(周代军事编制是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师,每师两千五百人),战车四百乘,宣王亲自领兵出征。大师皇父、卿士虢仲、樊仲山父等大臣共同随行,鲍广父、梁买子为先锋,兵发鲁国。周宣王考虑到鲁是大国,附庸国很多,如果他们集结起来,攻打起来很困难。大师皇父献计,让宣王假装是东巡观兵(军事演习),然后趁鲁不备进行突然袭击,打鲁国一个措手不及。宣王同意了,就陈师于宋、鲁之间的郜国,郜国也是鲁的附庸,因此事先通知了鲁国,说宣王要东巡观兵济阴,让鲁国供应王师所用物资。
庞姓起源有四种说法,得姓始祖:毕公高
庞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为毕公高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所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后世子孙以邑为氏。
2、出自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据《百家姓注》所载,颛顼八子之一庞降,后世子孙以祖上的名为姓。
3、襄阳庞姓,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据《汉书?王莽传》所载,西汉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姓;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百家姓是怎么由来的,辈份又是怎么来的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

姓氏的起源揭露中国姓氏和姓氏的起源和区别
中国“姓氏”的由来:中国人的姓氏源远流长。据说他们起源于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而傅开始“保留姓氏,不结婚”。但是,你要知道,其实在中国人的姓氏中,其实是有姓和姓的区别的?现在,请看看中国人的姓与校易搜人的姓的区别。揭秘中国姓氏与姓氏的由来与区别在先秦时代,姓和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百家姓的来由
百家姓的来历: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

中国人的姓氏由来的?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百家姓的由来
1.赵Zhào: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2.钱Qiá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3.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4.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

中国姓氏由来
二、详细解释 1. 图腾崇拜与原始姓氏起源 在古代部族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和图腾的崇拜,将某些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体的形象作为部落的标志。这些标志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姓氏。例如,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可能以“熊”为姓。2. 封建社会的姓氏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姓氏不仅仅是部落的标志,更...

百家姓的由来
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百家姓的由来2 在...

姓氏的由来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

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一、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姓氏的由来,那么姓氏的由来是什么呢?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比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比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在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住在...

翔安区13832608855: 鲍姓是怎么来的 -
度兔克立: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

翔安区13832608855: "鲍"这个姓氏的由来,发展
度兔克立: 鲍姓起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於鲍邑.因以鲍...

翔安区13832608855: 鲍 姓氏来缘? -
度兔克立: 鲍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叔牙,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丙城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 聚集地:暂无 堂号《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妃...

翔安区13832608855: 鲍姓氏起源是什么?
度兔克立: 源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属于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夏禹裔孙敬叔因在齐国做官而被封在鲍邑.其子叔牙以邑名为姓,始称鲍氏.

翔安区13832608855: 兰溪市鲍姓氏来源 -
度兔克立: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过去是历城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姓鲍,就是这两个出处,但是没有族谱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翔安区13832608855: 陕西绥德鲍姓是从哪里来的? -
度兔克立: 春秋起始在洛阳一带,鲍氏为鲍叔牙后辈起始,是最正宗的鲍氏.先秦多在山东,后迁徙浙江、安徽60%,其次在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地.蒙古、吉林、新疆多为蒙古族、鲜卑族、满族等后裔性氏世袭.

翔安区13832608855: 鲍姓(蒙族人)的起源 急需要 知道的快告诉啊 回答的人给钱 -
度兔克立: 一、姓氏来源 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过去是历城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 二、郡望堂号 秦置上党郡,现在山西省长子县.《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 三、历代名人 鲍叔牙——即鲍叔,春秋时齐人,敬叔之子,官至宰相.自青年时即与管仲交,知管仲贤.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射小白中钩,及小白立,为桓公,鲍叔牙遂进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而成霸业管仲尝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故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

翔安区13832608855: 鲍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度兔克立: 早期,鲍姓一族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历城. 齐灭亡后,鲍氏子孙大多逃到今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 秦汉之际,鲍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一...

翔安区13832608855: 为什么老鲍叫鲍挫?
度兔克立: 首先说鲍的由来吧,因为老鲍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N次方喜欢吃鲍鱼,于是上帝就给他取了个姓叫鲍,这就是鲍的由来. 然后是挫,因为老鲍生了个痤疮,被花花看见了,于是从此,花花就叫老鲍就叫鲍挫了.鞠躬~~~ PS:记得下次提问你为什么叫花花哦,我会回答你的啦!哇哈哈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