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作者&投稿:寿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戏曲有什么审美特征~

我国观众对中国戏曲审美从四个方面。
1、走。观众强调演员走的动作要美。演员要通过舞台上走路方式(走相),塑造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帝王将相走路要不大有力。显出威风形象。小丫鬟要疾走如飞。
2、打。打是武打戏,武功是演员四大基本功之一,我国大多数观众喜爱欣赏演员的武打工夫。武打要利索、干脆。
3、坐。演员通过各种不同的坐相来塑造不同的人物。
4、唱。唱是演员最基本的工夫。观众看戏,也是听戏。
5、表情。演员的面部表情能逼真地反映人物的心灵世界。
人们对中国戏曲审美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现实、贴进生活,
雅俗共赏。

  一、虚实相生的空灵美
  戏曲表演讲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即虚与实的
  高度统一。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
  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
  与非似之间讲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
  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
  观众的审美。例如在表演过程中,几个龙套就可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表现行千里路,这种纵马千里,行舟百程,兵发燕赵,阵布吴越,都在
  大小圆场中完成。
  戏曲的虚拟有以上谈到的对地域、空间转换的
  虚拟,另外还有对自然环境的虚拟,有象征性虚拟,
  还有对时间形态的虚拟,即下文提到的域象、景象、
  喻象与时象。喻象,即象征、引申、比喻之象。昆曲
  《桃花扇》中,用水旗表现人在水中,用马鞭的扬动表
  示策马前行。《牡丹亭》中,用手托额头,表示正在熟
  睡。对景的虚拟,即景象。京剧《三岔口》中,两个人物
  在灯光如昼的舞台上,以摸黑打斗的身段表现当时
  的时间正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戏曲当中的虚拟,有时还通过夸张、变形等手
  段,为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如在昆曲《桃花扇》中,表现侯方域与李香君一见钟情,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会
  到他们之间那种喜悦、娇羞的心理。这都是戏曲当
  中的虚实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美。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
  “中和”,中,指心无偏奇;和,和谐,中节,合乎节
  度。孔子以他的“中庸”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艺
  术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美, 他认为,文艺
  的最高审美理想就是能使人内心趋于平静,并唤起
  庄敬和睦与仁爱的感情,从而对恢复周礼、协调人际
  关系,维护社会的法度和秩序,产生巨大的作用。孔
  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言其和也。
  这种审美理想,就要求中国的戏曲要讲适度、讲
  和谐、不走极端、喜怒哀乐皆有节制,悲欢离合相反
  相成。体现在戏曲表演中,则要求演员的表演要“合
  于雍容度”“举步发音,一钗横,一带场,无不曲
  尽其致。⋯⋯其浓淡简繁,折衷合度。”总之,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
  感。过分刺激感官的图景,在台上都要尽量避免。
  使人物形象具有审美价值。如表演悲哀的哭,演员
  只需眼中噙泪,用水袖把脸一挡就可以了,不必真的
  涕流满面。表演喜悦的笑也一样,嘴微微一动就行了,略一开合,立刻用手捂住,
  自然就美了。演员在舞台上的感情必须是有节制
  的,要转化为艺术的感情,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从而显示出一种温柔敦厚,和谐宁静之美。
  中和之哲学,还是一种重在协同之哲学,它是一
  种对立中的统一。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独特范畴,它认为艺术
  的最高境界是“境生于象外”,王国维说“语明白如
  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也讲
  求出于实、表于幻的意境美。意境之所以为意境,就是看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能否形成特定的审美机制和显现特定的审美形态。
  唱作为戏曲表演的主要手段之一,他的基本含
  义是交代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刻画人物性
  格,所谓“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例
  如昆曲的《牡丹亭•惊梦》的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
  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首曲子,可看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诗,实的
  部分是姹紫嫣红,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
  这些是实的客观存在,意境的稳定部分。又如《西厢
  记》长亭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绪是看不见摸不
  着的东西,此两折却用少而精的导向力极强的画面
  传达出了一种一种广阔的、朦胧的、邈远而感伤的、
  愁肠万种的情绪,这就是意境美的魅力所在。凡被
  寓于有意境的戏曲作品,都是可以让观众回味无
  穷的。
  比如昆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幽会时,
  舞台上出现的十二月花神撒花的舞蹈场面,表现了
  封建的礼教抑制不住人的正常情感要求,即使是在
  梦幻中,也要冲破他的藩篱,体现了汤显祖“情之至,
  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主题。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事实上,由于中国戏曲艺术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体系,才说得清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如果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舞蹈、音乐、诗画、建筑和书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学结构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现为气韵与程式;其次是音乐的情感律动,它表现为节奏与韵律;

第三是诗画的意象构成,它表现为虚拟与写意;第四是建筑的理性态度,它表现为充实与空灵;最后是书法的线条语言,它表现为抽象与单纯。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扩展资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

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273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事实上,由于中国戏曲艺术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扩展资料: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

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诸家学说不一。但有一点则少有争议,这就是几乎大家都公认: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事实上,由于中国戏曲艺术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体系,才说得清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如果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舞蹈、音乐、诗画、建筑和书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学结构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现为气韵与程式;其次是音乐的情感律动,它表现为节奏与韵律;第三是诗画的意象构成,它表现为虚拟与写意;第四是建筑的理性态度,它表现为充实与空灵;最后是书法的线条语言,它表现为抽象与单纯。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一 气韵与程式
  中国戏曲与舞蹈的关系,似乎最密切。
  舞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样式。在上古时代,它被称为“乐舞”。不过,中国上古时代的乐舞,却既不只是音乐,也不只是舞蹈,而是集文学(诗)、音乐(歌)、舞蹈(舞)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曾经和作为立国之本的“礼义”一起被并称为“礼乐”,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乐舞逐渐消亡了,代之而起的便是戏曲。戏曲和乐舞一样,也是集诗、歌、舞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多了些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所以,戏曲也可以说是“有故事的乐舞”。
  不过,故事虽然加了进来,却并不怎么重要。中国传统戏曲的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有的几句话就可以说完。有些“折子戏”,简直就没有什么情节。然而,歌舞的分量,却相当之重。而且,越是情节简单,歌舞的分量就越重,“戏”也就越好看,这真是咄咄怪事!看来,中国戏曲要演的,似乎并不是故事情节;观众要看的,似乎也不是故事情节。否则,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的戏(比如《群英会》),为什么要看了一遍又一遍?故事情节完整连贯的戏(比如《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为什么可以拆开来单演(“批零兼营”,既演全本戏,又演折子戏,也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演出方式之一)?故事情节曲折复杂的其他艺术样式(比如小说、电影、电视剧),为什么并不能取代戏曲?可见,对于中国戏曲来说,故事情节,并不重要,至少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中国戏曲要演的,中国观众要看的,主要是什么呢?是歌舞。中国传统的戏曲(比如京昆),无非三大类:唱工戏、做工戏和武打戏。但无论哪一种,其台词都无不音乐化,其身段都无不舞蹈化。如《文昭关》、《二进宫》、《借东风》,简直就像独唱音乐会;如《挑滑车》、《三岔口》、《盗仙草》,又像是舞蹈或杂耍。更多的,当然还是载歌载舞,唱做念打齐全。这就和西洋戏剧迥异。西洋的戏剧,话剧是话剧,歌剧是歌剧,舞剧是舞剧。有歌就没有舞,有舞就没有歌,要不然就是歌舞都没有。然而中国的戏曲,却集诗歌舞于一体。观众看戏的时候,也是连歌带舞和戏一块儿看。试想,如果没有歌舞,或者只有歌没有舞,像《徐策跑城》、《贵妃醉酒》这样的戏,还有什么看头?
  可以说,没有舞蹈,也就没有中国的戏曲。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不但唱的时候要舞,不唱的时候,其舞台动作,也是节奏化程式化亦即舞蹈化的。更重要的是,中国戏曲不但能取舞蹈之形,而且更得到舞蹈之魂。
  这个“魂”,就是气韵与程式。
  气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核心,就是气。有气,才能气韵生动,也才能气势磅礴、气象万千。什么是气?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中的“气”或“元气”,无非就是人所能感觉到而不能科学地表述的生命力或生命感。但是,这种生命力或生命感,却易于为艺术所体验。舞蹈,便正是体验生命活力的一种最佳审美形式(关于这一点,闻一多先生在其著名的《说舞》一文中有极其深刻的论述)。中国戏曲艺术之所以要借助舞蹈,要用歌舞来演故事,也无非是要体验和保有这样一种生命活力。
  所以,中国戏曲艺术,也和中国其他艺术一样,极其讲究风力和骨力。风骨都本之于气。气动万物就是风,动而有力就是骨。具体到艺术,则风讲动人之情和飞动之势,骨讲立人之本和内聚之力。再具体到戏曲,则“手眼身法步”讲究的是飞动之势,“字正腔圆”讲究的是内聚之力。但不论唱做念打,都必须功底深厚,情感投入,意守丹田。因为有功底才有骨,有情感才有风,守丹田才有生命力。厚功底、重情感、守丹田,才能“气韵生动”。什么是丹田?丹田就是人体中聚气的地方。对于练功的人来说,就是“命根子”。用丹田之气来表演,也就是用生命来表演。中国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就来源于此。
  生命活力纳入审美形式,就形成了程式,何谓程式?程式就是法度、规矩、章程、格局、格式、模式、范式、样式,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定型了的东西。中国艺术几乎无不讲程式。诗有格律,画有笔法,词有词牌,曲有曲谱,书法则有格式。“草字不入格,神仙不认得”。岂止是“不认得”?也“不好看”。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举手、一抬足,甚至某些并不好看的形态(比如醉酒),为什么一到舞蹈当中就好看了呢?就因为它被程式化,变成可以观赏的东西了。所以,程式化也就是审美化。舞蹈,就是通过程式化将生活形态和生命活力变成审美对象的最典型的一种艺术。
  因此,中国的许多艺术都通于舞蹈,趋向于舞蹈,甚至可以看作是舞蹈。比如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狂草和写意,简直就是纸上的舞蹈。当然,最典型的还是戏曲。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几乎自始至终会由一系列程式构成:圆场、走边、起霸、亮相,一举一动都有程式。可以说,离开程式,就演不成戏;不懂程式,就看不成戏。正是超模拟非写实的程式,使中国戏曲成为一种可以脱离故事情节来观赏的戏剧样式。因为中国戏曲的程式,就和绘画中的笔墨一样,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身就是可以独立观赏的东西。一种艺术,如果连它的构成部分和构成方式都有审美价值,它还能不是美的艺术吗?
  二 节奏与韵律
  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音乐和舞蹈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程式不可或缺的东西。程式之所以是可以独立观赏的审美对象,就因为其中有节奏和韵律。你看中国戏曲的程式,云手也好,趟马也好,哪一种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许多程式,在表演时,都要伴以锣鼓点儿(比如亮相时就常常伴以“四击头”),就是为了保证和增强节奏感。有了节奏感,程式就变成非常好看的东西了。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的:“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但是,只有节奏没有韵律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韵律,程式就会变得僵硬,没有观赏价值了。所以,不但青衣们柔美的程式要有韵律,武生们英武的程式也要有韵律;不但音乐唱腔要有韵律,动作身段也要有韵律。事实上,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节奏和韵律,这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又一美学特征。
  节奏和韵律,使中国戏曲不但近于舞蹈,也近于音乐。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最受重视的艺术样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但水平高,而且地位也高。它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因为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音乐和天地宇宙一样,具有一种理想的美,——既井然有序,又高度和谐。因此,真正的音乐,伟大的音乐,应该与天地宇宙相通,这就叫“大乐与天地同和”。
  什么是“和”?中国音乐和音乐理论追求的“和”或“和谐”,其实是一种情感体验,即“和谐感”。因为在中国美学看来,音乐的本质无非就是情感的表现与传达。不但音乐如此,诗、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也无不如此。因此,一件没有人情味、不能激起情感共鸣的作品,不但不能算作艺术品,而且简直就不可思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尚且如此有情、重情、多情,而艺术品居然无情,那还算什么东西?
  中国戏曲当然更不例外。戏,是要有人看的。如果戏中无情,请问在中国又有谁看?事实上,尽管中国戏曲的题材很广泛,但最受欢迎、久演不衰的,还是那些最能打动人心、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剧目,如《白蛇传》、《秦香莲》、《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玉堂春》、《十五贯》、《宋士杰》、《桃花扇》、《打渔杀家》等等。此外,一些人情味很浓,极富生活情趣的小戏,如《小放牛》、《刘海砍樵》、《夫妻观灯》等,也颇受欢迎。在这些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剧目中,真正引起人们兴趣的,并不完全是故事情节,更主要的,还是那些世俗的伦理情感,那些可以为之开颜、为之切齿、为之恸哭、为之欢呼的喜怒哀乐。情感是可以反复体验,也是必须反复体验的。因此,这些戏,就会被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百看不厌。一出戏,如果情感内容极其丰富,又有好听好看的歌舞,那就更会倍受青睐,成为公认的好剧目。
  这样看,中国戏曲又可以说是“以歌舞演情感”。
  因此,中国戏曲的节奏与韵律,也就是情感的节奏与韵律。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戏曲好象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空间概念,舞台上的时间节奏和空间节奏也很混乱。《白良关》尉迟恭发兵北国只绕了一圈,《徐策跑城》从城楼到朝房却跑了好几圈。十万人的大仗,几个过场就完;一个马失前蹄,却演得淋漓尽致。一封书信,洋洋万言,几笔写就;况钟监斩,只要勾一下,却总也勾不下去。宋江坐楼,一夜功夫,不过几个唱段,寻书却寻了老半天。其实,这里讲究的,正是情感的节奏:但凡交代情节的,能快就快,能省就省,而表现传达情感的,则不惜笔墨,着力渲染,根本不考虑时间的长短。甚至在兵临城下杀头在即的紧要关头,剧中的人物(一般是小生、老生、正旦、老旦之类)仍会坐下来不紧不慢地咿咿呀呀唱个没完。那么长的功夫,敌人的箭,早就该射进来了。
  然而,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由情感的节奏和韵律构成的空间。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生存空间,也是一个充满了音乐情趣的艺术空间。在这里,空间方位和时间节奏都对应着情感的律动,变成回肠荡气的唱腔和优美精彩的身段,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形成了中国戏曲的另一个美学特征:虚拟与写意。
  三 虚拟与写意
  虚拟与写意,是中国诗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诗讲虚拟:“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请问谁能坐实?中国画讲写意:“逸笔草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过意似而已。因为中国诗画艺术和中国一切艺术一样,是以情感的表现和传达为本质、为己任的。因此,它们的逻辑,就是情感的逻辑;它们的真实,也就是情感的真实。依此真实,就不必拘泥于外形的酷似、物理的真伪;依此逻辑,就可以反丑为美、起死回生。抽象、写意,是不求外形的酷似;夸张、变形,是不辨物理的真伪;枯藤老树、残荷败柳皆可入诗入画,是反丑为美;与古人对话,让顽石开口,是起死回生。
  这样一种艺术观,在戏曲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认真说来,虚拟性,是一切艺术的特性。画的苹果不能吃,画的鞋子不能穿,诗人绘声绘色地描写骑术,自己却不会骑马,就因为艺术是虚拟的。所以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康拉德·朗格则更谓艺术是“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的确,戏者戏也。戏剧和游戏都是那种明知是假,却又认真去做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是一切戏剧甚至一切艺术的共性。
  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坦率地承认艺术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设想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叫“第四堵墙”,设想观众是从“钥匙孔里看生活”。所以,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比方说,你总不能在演到冬天时让剧场里冷得滴水成冰,在演到夏天时又热得观众满头大汗吧?
  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也就是说,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这样一来,演员自由了,观众也自由了,谁也没有心理负担。遇到演出条件受限制、演员有困难的时候,观众还会出来帮忙,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帮你克服。比方说,舞台上没有水,行船怎么演?演员的办法是用桨划拉两下,意思是:我上船了。观众也默认:行,你上船了,接着演吧!反正咱们演的看的,都是过去的事儿,就不必那么叫真儿啦!
  这可真是事半功倍,花小钱办大事情。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极其尊重观众,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参与到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来。结果,问题得到了解决,观众还很高兴,何乐不为呢?
  事实上,尊重观众,也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刘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能和我们说话。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如果心理和情感也作伪,那就不但不是艺术,而且什么都不是,一点意义和价值都没有了。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也就必然是写意的。一切程式,都不求外形的酷似,只要交代清楚,意思明白,便点到即可,不必苛求细节,斤斤计较,与西方戏剧所谓“无实物动作”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渴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相反,由于这些动作都是程式化的,就不但不“假”,反倒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具有装饰意味的美感。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以“角儿的艺术”为特征的戏曲,又以其表演艺术为中心。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既受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决定与制约,又是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艺术支撑。
  研究、探讨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于戏曲表演艺术,而且对于整个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实践参照作用。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写意化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纪境。”①
  写意化的核心,是直接作用于“意”,不是凭借实物的逼真外形去表现。写意化的美学特征,主要通过虚拟与夸张两大手法予以具体呈现。
  虚拟是集中、提炼的结果,是排除了严格而细琐的物质性限定后的产物,为的是为清晰地表现本质特征,即“写”出“意”来。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车旗代车、以水旗代水、以火旗代火、以杯、壶代盛宴,以演员脚步代上下楼等等,都是戏曲表演以虚拟手法达到写意化目的的经典例证。
  夸张是夸大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表演方法。例如戏曲表演中的“甩发”、“打出手”、“蹉步”、“倒僵尸”等等,都是夸张的成功例证。
  写意化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写实化传统美学的主要区别之,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②
  写意化表演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例如京剧《秋江》,既无船亦无水,全凭演员靠一只船桨,就营造出上船、下船、行船的意境;又如京剧《三岔口》,全凭演员的虚拟与夸张表演,就营造出黑夜摸打的意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歌舞化
  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对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有一句十分准确的概括:“以歌舞演故事。”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也自然以歌舞化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歌舞化”,指的是载歌载舞,这是戏曲表演艺术与话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中国戏曲表演的“歌”,即唱腔,它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音乐体制(板式变化体、曲牌联缀体、综合体)、演唱特点(行当唱腔、流派唱腔、剧种唱腔)、演唱风格、演唱韵味、发声方法等等。
  中国戏曲表演的“舞”,即舞蹈,它也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京剧《天女散花》中天女的“水袖舞”、京剧《徐策跑城》中徐策的“跑城舞”等等,多半都是边舞边唱的,因此它们都是“载歌载舞”歌舞化的成功范例。
  三、程式化
  程式化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程式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技术形式,它是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与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程式,例如“起霸”、“趟马”、“走边”、“整冠”、“捋髯”等等,都是程式,也称作“程式动作”。
  程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表演程式。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洋车舞”,就是创造的新的戏曲表演程式,受到广大观众与专家的赞赏;又如京剧《满汉全席》中“炒菜群舞”,也是成功的新的表演程式,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诸家学说不一。但有一点则少有争议,这就是几乎大家都公认: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事实上,由于中国戏曲艺术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体系,才说得清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如果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舞蹈、音乐、诗画、建筑和书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学结构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现为气韵与程式;其次是音乐的情感律动,它表现为节奏与韵律;第三是诗画的意象构成,它表现为虚拟与写意;第四是建筑的理性态度,它表现为充实与空灵;最后是书法的线条语言,它表现为抽象与单纯。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呢?
戏曲的艺术语言包括唱腔、念白、做功和打击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其丰富的表现力。唱腔和念白承载着戏剧的故事情节和深刻内涵,做功与打击乐则通过动作和节奏强化了舞台的表现力。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其综合性、虚拟性和形式性上。这种艺术形式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而且通过虚拟的表现手法,将生活升...

戏曲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
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以及艺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这三个特征之间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戏剧概况之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在整个戏剧艺术中,中国戏曲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从形式方面来看,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简述戏曲舞蹈的美学意蕴
戏曲舞蹈的美学意蕴相关知识如下:一、韵律美 戏曲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是它的韵律美。戏曲舞蹈的韵律美主要体现在其动作设计和音乐节奏上。在动作设计上,戏曲舞蹈强调身体的线条美和动态美,通过柔和、流畅的动作线条和刚健、有力的动态表现,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身体韵律美。二、情感美 戏曲舞蹈的第二个...

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戏曲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它们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

中国戏剧的特征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会学和戏曲审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中国古典哲学...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及相互关系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三个特征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

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2、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体系,才说得清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如果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舞蹈、音乐、诗画、建筑和书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学结构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现为气韵与程式;其次是音乐的情感律动,它表现为节奏与韵律。3、第...

戏曲文化有什么优点和特点呢?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西方强调摹仿的艺术理论,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

南县15330776188: 中国戏剧的主要特征 -
富峰蟾麝:[答案] 中国戏剧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

南县15330776188: 怎样看待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
富峰蟾麝: 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就其他艺术而言,有说的没有唱,又唱的没有舞,有舞的没有打.就题材来讲,涉猎广泛,所谓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就表演来讲: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有程式,都是经过...

南县15330776188: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富峰蟾麝: 中国戏曲的特点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

南县15330776188: 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是(). -
富峰蟾麝: 服饰:五彩斑斓; 脸谱:生动逼真; 动作:夸张传神; 色彩:丰富多彩.

南县15330776188: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
富峰蟾麝:[答案] 5.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答:① 强调神似、强调写意 ② 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③ 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6.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

南县15330776188: 绘画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
富峰蟾麝: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语言组成.由于人文条件的不同,绘画的审美特征也会有所差别,如中国画与西画就有明显的差别.

南县15330776188: 中国戏曲的文化特征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字数越多越好) -
富峰蟾麝: 中国戏曲文化的艺术风貌 中国戏曲独特的发展道路,造就了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与话剧、歌剧、舞剧等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的共同特征,但中国戏曲的综合化...

南县15330776188: 戏曲的艺术魅力? -
富峰蟾麝: 戏曲是以戏剧化的表演,和演唱的方式来阐述一个故事或事件.提高了观赏度和深度.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