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

作者&投稿:丘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理论是在何种意义上联系文学实际的~

“理论联系实际”长期以来不但遭致习惯性的简单理解,而且也被学界许多人视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获得有效性的出路。但这种看似习以为常的观念却隐藏着三点缺陷:首先,它把“理论联系实践”偷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即把动态的、价值性的“实践”概念偷换成了静态的、事实性的“实际”概念,相应地混淆了经验的不同内涵;其次,它夸大了范式观念对人文学科的适用性;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有消解知识分子反思与批判使命的危险。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应避免不加分析地变成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反思和批判的意义上,文学理论才是联系文学实际的。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实际;经验;范式;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可能是个伪命题吗?   当评价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状况时,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文学理论每每脱离了文学实际,其有效性因而无从谈起。这种观点又主要基于两点理由:首先,文学理论被认为是不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的抽象空谈;其次,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基础理论,又被认为无法及时应对正在越界、泛化的文学现实。从这种不满出发,文学理论研究的有效性方向遂被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但这样果真就能带来真正有效的文学理论吗?   笔者以为,“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是个同样可能存在无效性后果的伪命题。理由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严格学理意义上,和理论构成对立关系的应该是实践,理论出现其内部无法自行解决的不足时,自然便需要引入可解决这种不足的对立面力量——实践,所以严谨的表述应该是“理论联系实践”才对。但在长期以来的汉语习惯性用法中,“理论联系实践”都被偷换为“理论联系实际”,一字之差,其趣大异,原本极富动态丰富内涵的“实践”被偷换成了静止封闭的“实际”,这相当可疑。   “实践”是一个具有严格学理内涵的哲学概念。古希腊已发端、经过马克思的科学改造、至今仍不断焕发出时代新魅力的实践哲学表明,“实践”是一种在意志驱动下为实现设定的理想性、可能性目标而展开的价值性活动,它以当下为起点,却指向无限可能的未来,不以追求纯实体结果为旨趣,而通过信念的定向和激励功能充实人生。质言之,它是个价值性术语。相比之下,“实际”却是个事实性术语,它根本不具备严格的学理含义,并无反思之必然要求,而只成其为对当下静态现实状况的描述框架罢了。术语上的这一偷换,遂使一些学者以为文学理论就是联系文学实际的,又鉴于从实际出发的所得物一般而言就是经验,于是在一些学者心目中,“理论联系实际”就等于说“理论联系经验”。以至于当他们以经验为新起点,主张文学经验引导文学理论时,对经验也不作严格区分,相应地混淆了经验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而使思想立场不恰当地倒退了。   人类对经验的看法源远流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经验始终低于智慧,因为经验只懂得特殊,不知其所以然,只适合创制科学,不适合思辨科学(理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由于认定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经验达成的,所以不认同这种看法。但稍后德国古典哲学仍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如康德认为,“经验的原理”只是一种“自然逻辑”和“普通理性”,只能“具体地被认识”。无法提供严格的普遍性和确定性。黑格尔也指出,经验只提供“关于先后相继的变化或彼此并列的对象的许多知觉”,却未提供必然联系,对象的这种非必然性存在又总是给定的,经验主义遂变得不自由了。因为“自由的本质在于由自己决定自己是什么”,“自己决定自己是什么”实即对人的应然生存状态的自觉追求,这其中便已包含了从经验上升至反思的要求。这些论述针对的都是古典式的经验观,在这种古典视野中,经验的根本特征是迎合人的期望,它显得明白易懂,却只成其为常识而已,而并未在正确性上接受深入的反思。文学理论研究若仅止于这种水平的文学经验,得到的是极易自我满足的个体主观感悟,理论的客观性底线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有人可能会问:身处当今后现代社会,探求本质的深度模式被削平了,我们还有必要去保障理论的客观性吗?这样发问,就是把客观性和客观主义混为一谈了。理论的客观主义倾向是一种独断的支配欲望,它理所当然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须被克服和超越。但理论的客观性却深刻保证着理论的可对话性,既保证着不同人在理论面前进行对话的公共性,也保证着理论和实践进行对话的公共性,由此,一种理论才能为自己带来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有效性。作为一种理论题中应有之义的客观性,不可能轻易动摇。如果联系理性的性质来看,上述区分更加明晰:客观主义行使着规范、约制的功能,它运用的理性主要是(狭义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理性;但形而上学并未耗尽理性的内涵,理性仍可克服形而上学,恢复古希腊时代已有的宏大内涵,那才是(广义意义上的)得到了看护的大理性,即客观性。质言之,客观性就是被恢复了的理性,它不同于作为形而上学标志的客观主义。作出这一区分后,我们方不难理解,何以西方学者们会认为“客观性和客观主义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位解释者都希望看到他的解释能使尽量多的读者接受。从这一实际意义上说,客观性是个程度问题。理论上的客观主义则不然,它坚持认为,从原则上看,存在着一种不变的含义”,而形而上学化地把这种不变的含义奉为独断的圭臬。可见,理论的思想底线始终是客观性,它不可能简单建基于个体主观经验,后者是一种静止僵固、失去了反思动力的客观主义表现。这样,文学理论所面对的文学经验,就应当是一种非古典式的、崭新发展出来的经验观。   对此,现代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伽达默尔通过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经验观,以及培根那种“通过服从自然而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的经验主义哲学,明确区分开了两类经验:一类是上述迎合人们期望的经验;另一类则开始激发人对期望的不适应感,带动人们在期望的否定和落空中去积极洞察和创造新事物,由封闭、独断的蒙蔽向新知识开放,在自我认识的界限中获得人类存在的本质规定。伽达默尔认为,后一类经验才具有创造性,能获取“深远的知识”,带来“洞见”,它已“不意味着对一度存在于那里的东西的认识”,而是意味着对“人类有限性”的“界限的洞见”,比起古典式经验的客观主义局限来,这样的经验才具有动态的历史内在性。伽达默尔这一解释学思想直接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恰恰赋予客观性以深刻地位,与此一脉相承的经验观,也便不再被常识化、主观化,而是自然地成了生存的有机组建环节。   根据以上分析,那种因反感文学理论体系性、抽象性等特征而主张回归文学经验的做法,乃是对理论/经验的现成二元对立的划分,所看到的只是前一类经验,它是指被具体认识到的文学作品文本现象,或正越界、泛化的文学现状等;而后一类经验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积极的反思力量,无须借助抽象逻辑手段即具备直观真理、领悟存在的能力,所以并不与文学理论建构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相反,它本身已具备了文学理论建构的脉络。就此而言,“理论联系实际(经验)”、文学经验引导文学理论这种观点尽管表面很有诱惑力,似乎为初学者对艰深理论的畏难甚至反感找到 了一定借口,但在学理上缺乏对不同经验的区分意识,忽视了现代思想对“经验”的重要研究进展,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   再看第二点理由:“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已为许多人所习焉不察的想法,还夸大了范式观念对人文学科的适用性。   有必要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表述的动机来考察。追溯起来,上述文学经验引导文学理论的观点有其知识社会学背景可寻,那就是一种鲜明的反本质诉求,不少人就是因痛感于传统文学理论过分陷入“本质主义”而对之产生不满、引发出改进诉求的。这一诉求受到了当代思想中范式观念的影响。范式观的主要代表库恩认为,自然科学研究中意外的发现,不单纯是事实对原有假设的机械式输入,而是表明世界由于事实的新颖性而在质上得到了改变,在量上得以丰富,范式和反常事实差距越大,该事实作为新范例就越重要。范式革命的最重要后果,是“积累”观的被摧毁,那种认定人类能在相继奋斗中接近真理的传统观念被认为陷入了误区。和范式观呼应,波普尔在人文研究中提出证伪说,认为人类的进步是在不断试错中自我改进的永恒过程,当如此强调时,波普尔同样是以当代理论文化中的“框架神话”为靶矢的。范式的反本质功能就体现在这里。主张文学理论联系文学实际,基本诉求也在于此。能否据此认定,这一诉求有效地代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呢?   笔者感到为时尚早。关于范式观,除西方思想家的质疑外,至少还存在两点可追问之处。其一,库恩提出范式观念,针对的毕竟主要是自然科学,他为范式划定的诸种元素中,数据的定量测算(符号概括和特定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人文学科不依赖观察材料和仪器装置,它更多地关注价值生活而非事实生活。那么,范式观念对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恰适性,有没有、有何种区别呢?其二,范式观念带来了思想上的一种断裂式嬗变景观,用库恩的话说,当新世界观支配下的新范式取代原有的旧范式时,新旧思想之间会发生不连续的突变和“重建”。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技术手段不断发展,这点并不奇怪。但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总具有一种学理上相对稳定的连续性结构,现代解释学有力证明,每个人都隶属于传统,无法在与传统的关系之外反思自己,因而人文学科不可能完全丧失积累性。文学理论也一样,正如当代一些文学理论家所指出的:“在文学研究中,旧理论从未因为不如取代它们的理论而被成功地推翻。文学研究是一个积累性的学科,新知识补充它,但是曾经长久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在不再流行的思想也时时都有可能被证明与新的批评关注或创作方法相关。”这样一来,把断裂式的范式观念引入人文学科,会不会导致相对主义?   库恩本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结尾处对此作过一些自我辩护,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自辩并不有力。不妨比较一下范式观和当今知识社会学对待知识断言的不同态度。知识社会学试图在承认视角性的前提下仍获得知识的客观性,但它怀有对相对主义的警惕,尽管它破除了静态的永恒理想,却仍注重各个断言间的联系和转化,转化仍基于“概念和范畴构架的同一性”造成的“共同的论述领域”,并且它还“努力发现这些带有不同观点的洞见的共同特性”。而范式观念注重突变,不在意联系和转化,相比之下就容易滑向相对主义了。   由于存在这些疑问,以反本质为宗旨的范式观念在给人启示的同时,也还有可商之处,以之为知识社会学背景的文学理论联系文学实际这一观点,便尚不足以成为文学理论的有效性建设方向。  第三,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对文学理论的实践效应的不恰当强调,还会消解知识分子赖以立身的灵魂——反思和批判功能。   当为数不少的一些现有观点指责文学理论与文学实际脱节、变得闭门造车了时,它们不过是在重复“理论联系实际”这种观念。但我们要知道,这种观念并非新观念,至少在崇尚经世致用的中国儒家那儿早就有了。今天,如果在不对儒家经世观等既有观念作严格分析和甄别的前提下继续笼统张扬“理论应当联系实际”,不去仔细论证“理论联系实际”这种观念在今天和在儒家时代有何差别,那么这种貌似激进的强调,就仍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思想立场上而毫无新意。近代以来,哲学的主要使命是反思和批判,即严格、彻底弄清一种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批判哲学把形而上学从未经严格理性批判的独断论中解救出来,它所开创的批判传统,直至超越形而上学的今天也仍构成着知识分子的使命。时代已进入21世纪,而我们对此的思考还驻足于遥远而陈旧的思想立场上,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功能从何说起呢?我们倒看到一个怪圈:尽管某人作此强调可能是意在行使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使命,但事实上丧失了真正反思和批判使命的人不恰恰是他自己吗?   这一点对缺乏成熟现代性经历的当代中国而言尤具针对性。当一些学者每每以体系性和抽象逻辑色彩等为由排斥理论、向往回归现实文学经验时,他们是否重蹈着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已经被公认的重实用、轻思辨特征呢?和西方人异趣,中国人在抽象逻辑方面兴趣较淡,而对直接、具体的经验情感兴趣较浓,这在深层次上取决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如从思想源头看,苏格拉底认为必须先行论证为何人的本性不能单凭自然本原来解释,孔子却认为用宗法人伦的道德原理就能直接抓住人的本性,据此,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西方人在批评一种理论前先解释清楚该理论是什么,中国人则习惯率先表达对于一种理论的排拒态度。鉴于这种“实践理性主义”(韦伯)、“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顾准)和“实用理性”(李泽厚)思想传统可能对中国现代性进程造成的阻力,不进行反思是不行的。例如,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并未排除一定的先验抽象思辨成分,拿这方面的重要论著来说,英加登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等在各自最后均留出篇幅进行审美经验批判,这和当下中国一部分学者在缺乏先验反思传统的前提下每每轻视甚至否定文学理论,就很不同。这种不同更需要我们担负起反思和批判的使命。文学理论就是在反思和批判意义上联系文学实际的。   这里所说的反思和批判,主要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一种文学理论不应是对当下文学现实的单纯描述,因为那会流于经验的主观局限而不恰当地放逐理论的客观性底线。相反,它需要和当下文学现实拉开一段反思和批判的距离,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距离的拉开,又不意味着一种文学理论获得了回避和粗暴否定当下文学现实的权利,它应以充分尊重和理解当下文学现实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对当下文学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不应出于个体情绪反应,而应建基于知其然的客观认识上。在今天,真正的反思和批判不再是主体性力量的放任,而是主客体交融形成的对话。举例而言,作为文学理论研究者,我们一方面有必要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之类的当下文学现实行使冷静观察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不必急于对它进行挞伐,比起往往显得情绪化的否定态度来,更有意义的做法是先从事实上客观地认识它,肯定它对于破除传统文学本质观、拓展文学研究视野的积极意义,再从价值上客观地评判它,指出它在哲学基础上的不自足性,以及在适用范围上的不均衡性。当具备了这样的反思和批判功能后,一种文学理论才会真正获得有效性,文学 理论研究的推进也才有希望。   这同20世纪以来的学理发展背景也是一致的。胡塞尔在狭义意义上的和形而上学并提的思辨逻辑、海德格尔批判的不与“在”相属的思、哈贝马斯批判的和整体性相关联的理论、利奥塔批判的以形而上学为目标的思辨(大)叙事,都是含形而上学成分的理论活动的内容。胡塞尔在广义意义上包含于生活世界中的思辨逻辑、海德格尔所肯定的与“在”相属的思、哈贝马斯所肯定的依托于实践语境的理论、利奥塔所肯定的克服了形而上学之后的小叙事,则是去除了形而上学成分的理论活动的内容。可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局面,在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后仍是合法存在的。而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就是反思和批判的根本内容。   文学理论也不例外。如果说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作用下,文学实际只以古典式的经验观出现,成为实在论思维的产物,文学理论也只以静止封闭的体系和抽象思辨的逻辑推演面目出现,成为主体性思维的产物,两者现成、抽象地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态势,那么,当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后,文学实际有了鲜明的现代内涵,那就是去除了形而上学成分、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生活世界的动态语境;文学理论也有了鲜明的现代内涵,那就是建立在知其然基础上的生成性建构。以生成性眼光看,理论的决定论动机支配下的客观主义倾向完全可以被改进,文学实际和文学理论是合法统一、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由此避免了无效性可能,而被有效地落实了。  理论在反思和批判的意义上联系实际,意味着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需要得到正视。忽视理论的实践功能诚然不可取,因为一名人文知识分子必须勇于让自己的理论承担起价值判断的责任,理论的价值性也只有在实践生活中才能得到公正检验;但把一种尚未经清楚论证的理论推向实践,更加不可取,因为,这种做法将会变相导致专制和灾难。那些理论上存在着漏洞、却热衷于将之付诸实践的知识分子,不也可能是欠缺反思因而不负责任的吗?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恰当张扬,由此便可能重蹈“救亡压倒启蒙”的前车之鉴。文学理论亦然。

文艺学定义: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并给文学以指导。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艺学三个部分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而后文学批评中吸收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对以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家若没有正确的文学理论观点,不会恰当的评判文学作品,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文学史研究。

今天,对于一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诗人“赵丽华”,以及与她相关的“梨花体”和“梨花教”,那么他肯定是落伍了。当“木子美”、“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网络名人“俱往矣”的时候,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并迅即成为探讨中国诗歌价值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论争也从网络空间影响到现实世界。

“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10月16日,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一位与会代表有所感触地告诉本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本报记者结合近日沸沸扬扬的“赵丽华现象”对有关与会代表进行了访谈,试图从这一角度拨开中国诗歌发展的迷雾,厘清相关讨论误区,探讨诗歌的何去何从。

困境:新诗已经走火入魔?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表示:“尽管目前网络上对赵丽华诗歌褒贬不一,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大家还是非常关心中国新诗的命运与前途。”

他认为赵丽华的诗歌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应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显的口语化写作”,“而这一问题历来争论不断”。他举例说诗人艾青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诗的散文美》,其中提到有位工人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认为“这是美的,而写这个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可是艾青到了1980年出版《诗论》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

徐教授分析说:“前后形容词的变化,也说明了艾青先生对口语化写作的态度的转化。大诗人况且如此,何况一般网民呢?如果正常评价的话,还是对诗歌的前进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像有个叫陈修元的说什么‘她是不甘寂寞故意哗众取宠,这和在大街上撒尿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是一个道理’,就不太合适了!”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诗歌中也有‘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大白话诗句,但是这真的就是大白话吗?孤立地看这几句诗是大白话,将它们放在整首诗歌来看,就不是大白话。哪有一个大白话非得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押韵、平仄都搭配呢?许多诗句表面看来是大白话,实际上都是经过加工的,而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才是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如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由此角度看,即使晋代傅玄的三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听,非车音。’也不能说是大白话。”

另外,徐有富教授也反映说,“部分网站上的调查问卷设计的有问题,那些选项本身就存在误导的嫌疑,网民只能在前提错误的逻辑条件下进行回答,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必定不能正确表现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对徐教授的观点表示充分肯定:“口语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让诗句入俗,但是入俗也并非全部口语化,并且口语化也还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格律。”王卓华表示,“很少关注新诗,因为感觉新诗已经走火入魔了。”

突围:以音乐性拯救诗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在分析自己不关注当下诗歌的原因时说:“伴随着白话文运动,新诗从一产生就已经割裂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不仅脱离了民族性,还脱离了诗歌的传统,因此新诗从一产生就先天发育不足,而这种不足也有违诗歌自身的特征。”

王卓华所理解的诗歌的特征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音乐性,也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二是真性情,也就是思想上的真实性和个体性,脱离了这两个特征的诗歌,只能沦为断行式的无病呻吟。”

因此,王卓华指出:“当下的诗人们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更应该回到传承古典传统,汲取传统精神上来。”

记者采访时获悉,徐有富教授刚刚完成的一篇论文题目就是《与音乐结合——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认为:“与音乐结合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歌词也是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歌词都是诗,与音乐结合是我国诗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徐有富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就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诗与歌合则双赢,分则两伤。譬如宋词与元代散曲,由于大批优秀诗人与剧作家加入了创作队伍,拓宽了词曲的写作内容,提高了词曲的写作水平,因而使得词与散曲成了宋元两代具有标志性的诗歌体裁。而明清的民歌时调,由于没有多少诗人参加创作,虽然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但是总的题材是狭窄的,写作水平也不高,因而不可能获得宋词元曲那么高的地位。”

台湾师大国文系潘丽珠教授在学术论坛上的演讲就是《诗歌吟诵的时代意义与创意教学示例》,“如果说把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特征的话,那么吟诵诗歌就是把音乐性付诸实践。不管是创作还是教学,不管是诗歌理论还是诗歌精品,音乐性都是一个如影相随的法宝。”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学者刘顺文也指出:“诗歌现在已经很难界定,因为古典诗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而新诗基本上无章可循,现在不是谈论诗歌好坏的时候,因为有些文字到底是不是诗歌我们都还难以确定。”

80后作家韩寒曾在自己的博客中“炮轰”当下诗歌界,引起了众多诗人的强烈不满。一位香港学者解释说:“引起诗人们强烈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韩寒扯掉了诗人们的遮羞布,让长期以来边缘化生存的诗人们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

另一位来自香港的中文学者干脆说:“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

前途:应该反思的到底是谁?

南京大学中文系傅元峰博士平素也写诗歌,并且他对诗歌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本报记者就赵丽华现象对他进行采访时,他直言:“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诗歌现象了,而是一个网络现象,一个文化现象。”

他认为“所谓的‘梨花体’只是赵丽华很少一部分的作品,而真正代表赵丽华水平的并不是这些所谓的‘梨花体’,并且赵丽华也不能代表中国当下的诗歌创作水平。”

傅元峰博士指出,近段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说诗歌软件的出现,北京诗人也夫进铁笼中体验生活,莫小新教授裸体授课等等,“表明了整个时代浮躁的态势,这种浮躁态势下,诗歌遭遇恶搞,并非偶然。”

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网友们模仿“梨花体”的作品,对此,傅元峰博士指出:“平民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对诗歌所产生的影响,都对诗歌起不到积极影响,并且还可能有损诗歌的审美思想。文化专制的时代,时代被利用为宣传工具;文化浮躁的时代,诗歌被利用为恶搞对象。”

“我认为在这场争论中,谈论诗歌的意义与前途毫无疑义。”傅元峰博士认为“被网友恶搞的作品是赵丽华的实验性写作中比较失败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被迅速放大,让赵丽华和‘梨花体’成为攻击的靶子,真正值得研究的倒是网友集体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结合以前的“网络暴力”现象,傅元峰博士把它的产生归结为“瞬时性、跟风性与偶然性情绪的宣泄”。“而这种缺少独立思考、缺少冷静意识、缺少平民情怀的网络暴力,一起打开了文化情绪的闸门。”

傅元峰博士还引申开来,说“前段日子比较出名的三部电影《英雄》《无极》《夜宴》,都已经在接近80后的文化范例,他们是想象中的影像,并不具备现实的品质。以及江苏作家叶兆言、苏童等人在尝试的重述神话写作,也预示着他们进入了现实品质流失的过程之中。”

“所有的文化人和作家都漂浮起来时,只剩下病态虚弱的想象力,陷入了没有现实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境地。”傅博士担忧地说。

就赵丽华事件而言,傅元峰直言不讳:“需要反思的不是赵丽华和当代诗歌,而是盲目参与的网民们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文化浮躁病。


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学革新是在复古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
中国文学的革新与复古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文学作品来谈。以下以《红楼梦》和《西游记》为例,阐述我的认识。首先,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过程。《西游记》则是另一部具有代表...

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它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认识作用是通过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正确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从而帮助读者从中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红楼梦》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人物和“大观园”的环境描述而使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的。《罴说》是一则...

结合具体作品,谈对文学活动构成要素的认识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作为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能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主题鉴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体把握 文学作品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主题是由这些要素来共同体现的,所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不能只抓住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行为、人物的片言只语就...

文学有哪些社会作用 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文学的价值、功能与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这种时间差,又显示了文学价值与文学社会作用的不一致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作]品在某一时间内的影响大小和畅销与否来判断它的价值和功能。确定作品的价值,估价它的功能,都要从审美关系中,联系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来考察,这是正确认识文学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

你最喜欢的当代文学作家是哪一位?请结合其作品具体阐述
沈从文。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作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

你最喜欢的当代文学作家是哪一位?请结合其作品具体阐述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

请问“文学作品”具体包括哪些?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后来逐渐演化为三种样式:诗、词、曲。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究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去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灵活。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从表现形式...

10首经典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
【赏析】因为一个“绿”字,王安石流传千古。王安石是一个讲究修辞炼字的人,据说写这首诗时,“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从“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王安石的心血没有白费,方有了这首千古名作,“绿”字的使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修辞炼字的...

结合一部作品分析其文学倾向性
下面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

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哪些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1、小说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2、散文 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散文之分根据内容和...

盐都区18292235516: 结合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 -
佛飘鼻渊: 今天,对于一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诗人“赵丽华”,以及与她相关的“梨花体”和“梨花教”,那么他肯定是落伍了.当“木子美”、“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网络名人“俱往矣”的时候,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

盐都区18292235516: 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性质的理解,同时结合具体的阅读和创作经验,及相关文学原理,谈谈文学理论在推进和加深我 -
佛飘鼻渊: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

盐都区18292235516: 文学概论试卷中,“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某某文学理论的理解”这类题该怎么答啊? -
佛飘鼻渊: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自由选择”的观点的理解. 萨特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认为人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按他的说法,认识被判定为自由的,不是我们选择了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我们,自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我们...

盐都区18292235516: 用文学理论知识怎样 文学作品怎样分析 -
佛飘鼻渊: 转抄; 一、社会历史视角 这是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的常用方法,它注重的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的是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与功效.实际上,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本源上都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反映了一定社会...

盐都区18292235516: 如何根据所学的文学理论来分析一具体文学作品 -
佛飘鼻渊: 我觉得应该结合这个作品的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的原因,这些都可能是作者写这个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注意作品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同感这些的,还有什么铺垫,伏笔的

盐都区18292235516: 结合文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象与理性统一 -
佛飘鼻渊: 从表现方式看,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是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文学的直接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即指文学是以形象或审美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文学形象是艺术形象的独特形态之一. (2)文学的间接思理性 ...

盐都区18292235516: 什么是文学理论? -
佛飘鼻渊: 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文艺学的一个门类.广义的文艺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科学;狭义的文艺学,只研究文学.传统的习惯把它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盐都区18292235516: 怎样用文学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一首诗 -
佛飘鼻渊: 要使用文学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一首诗,可以遵循以下步骤:1.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诗歌的主题等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目的.2. 形式分析: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押韵、节奏、韵脚等,以了解其...

盐都区18292235516: 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
佛飘鼻渊: 白居易是中庸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

盐都区18292235516: 250分悬赏!谈谈你对文学理论的理解 -
佛飘鼻渊: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