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诗歌中总是喜欢借月亮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投稿:蓬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诗歌中总是喜欢借月亮来抒写作~

因为仰望月亮才能触景生情,更有诗情画意..

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的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的构件,作品的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的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的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的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的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的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的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境。
  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的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
  嫦娥奔月。李商隐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 这个最著名的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的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的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的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的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的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的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的尘世,住进凌云九霄的“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的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看到先民的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的积淀。
  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的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的伏羲氏,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
  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主要的有:
  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的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的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的。
  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的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的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的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的原因?
  此外还有玉斧修月的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的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的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的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的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
  以上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的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的别称。它是月亮文化的源头。
  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的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 神话中有人类自身的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 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的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的微妙载体,使我们能隐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的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
  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的特殊经验;原始意象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的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的诗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的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的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
  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的。

前无故人,后无来者。若有人写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人也会发现情感寄托给月亮是最好的方式吧,天空就一个月亮,不管走哪里 见的都一样,自然作者就喜欢,表达亲人的思念啊,祖国的思念啊等等

借物咏志
古人没有夜生活,晚上没事,就看月亮出神、解闷儿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分为哪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溯自公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歌分为风,雅,颂
《诗经》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

谁知道关于白居易和苏轼的资料啊?告诉我!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0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

如何赏析古诗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风貌、阶级关系。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定成书,其作者不可考。《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形式,后因社会...

什么是诗歌?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芳草”在古代诗歌中表达什么情感?
那里有家乡和亲人,因而情思无限。“小楼帘卷路迢迢,望断天涯芳草”(朱敦儒《西江月》),分明是说芳草棵棵总关情,情在乡关,情在亲人。第四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作品中经常体现着由于追求不能满足,愿望不能实现,人生失意,“天赋予,争叫我辈无欢绪”(范仲淹《定风波》)的深深缺憾。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美的诗句,最美的意境
20年前,我读到一本书,上面清晰地记载,《诗经》中有17首来自南阳。可惜,搬家丢失,实在无法查证。为此,纠结已久。多次翻阅资料,才搜集到11首疑似与南阳有关。文史资料注解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指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是国风中最南的地区。有一种说法,《关雎》等名篇采自于古...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有谁_百...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记录了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余篇。战国时期的屈原……等 汉朝有乐府诗集;唐宋时期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王昌龄、苏轼、……等 清朝的有龚自珍……等 近代的有:徐志摩、戴望舒、……等 现当代的有:顾城、舒婷、……等 ...

贵德县19232512141: 为什么古代诗歌中总是喜欢借月亮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
裴章恒苏: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甚至于音乐歌曲,月亮是用来抒写思想感情的最好媒介,月光下的凤尾竹、城里的月光、《春江花月夜》、《静夜思》、《月下独酌》,等等,因为月光柔美、淡雅、清澈、恬静、没有阳光的燥热,也没有白天的喧嚣,伴随它的是苍茫的夜空和繁星点点,文人墨客的思绪在月光下会更加冷静、清晰,灵感会发挥到极致.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报道,说人在月光下,体内荷尔蒙分泌会加快,生理上更加容易冲动.当然到底有多少科学依据就不用去考证了,总之,月光的确很美,它能成为诗歌中常见的词汇也是正常且普遍的现象.

贵德县19232512141: 古人为什么喜欢借月抒怀? -
裴章恒苏: 因为月亮的寓意比较多,而且古人一直把月亮当作美好的祝愿和象征,最主要的古人一个人赏月的时候总能勾起自己的某些情怀,而且可能用月亮写起文章来比较漂亮~

贵德县19232512141: 为什么古代诗歌中总是喜欢借月亮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裴章恒苏: 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张若虚赋月于前所未有的时空观、宇宙观,再到苏轼借明月抒离合之情,表达旷古祝愿,一条月光流动的历史长河会生动地呈现在面前,使之看到众多明月之诗如璀灿的珍珠在河上煜煜闪光.

贵德县19232512141: 古人为什么常对月抒怀 -
裴章恒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在古诗中总是被赋予思念之情.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科学,对月亮这个神秘之物有敬畏之情.再说了,文人墨客在月圆之夜,除了对月抒怀还能对什么抒怀呢.这么大个目标. 文人都多愁善感,个个诗韵经纶满腹,陶醉于月亮的皎洁明亮,自然就愿意写月亮. 也因为看着月亮的同时思乡和感叹 正所谓能看到同一轮明月 但彼此却是各处一地.再一个就是以现代的科学来理解: 这个是有科学根据的.月亮的阴晴圆缺常常能引起人的思绪波动,尤其是月圆之夜,更容易使人心情澎湃,思绪万千,还有就是据说好像还与地心引力有关.

贵德县19232512141: 古代诗人要用中秋的月亮写诗的原因 -
裴章恒苏: 自古以来,中秋赏月已经是名人雅士不可或缺的娱乐节目,又中秋佳节是团圆节,总是与亲人一起度过,所以古人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最为传世的就是苏轼的

贵德县19232512141: 诗人为什么用月亮抒发自己的感情? -
裴章恒苏: 月亮总是出现在安静的时候,而这时候你会回想起许多的事情,于是感情慢慢涌上来,是人就这样借着月光抒发自己对于这而产生的许多情感.

贵德县19232512141: 古代诗人或者词人为什么喜欢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
裴章恒苏: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贵德县19232512141: 古人为什么常以明月为主题作诗 -
裴章恒苏: 明月在带给人们无限柔情的同时也会带给你深深的思索,让人抚今追昔,感怀历史人事的沧桑变迁.这时,那一轮明月既是自然之物,又成为历史兴亡的见证人,诗人感叹世事的代言人. http://wz.yuwen.com.cn/2007/2007-03-10/20070310000812.shtml

贵德县19232512141: 古人为什么喜欢借月抒怀?
裴章恒苏: 我觉得啊,之所以古人想借月叙怀,是因为在那个环境,那个气氛下的一种感想,或者对往事的某种叹息.比如,当你在一个晚上,你没有睡觉,你也肯定会想很多东西,只是没有古人那么好的文采措辞发挥出来而已

贵德县19232512141: 诗句用“月”来表达有什么好处 -
裴章恒苏: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