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朝鲜,曾联手打了怎样一场仗 06

作者&投稿:良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年明朝援助朝鲜,战况如何?~

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东部(包括印度)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而日本国内因为德川家康参战打败丰臣余部(主将是小西行长,岛津仪弘及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建德川幕府。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其余军团编制如下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22800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军团14000人、福岛正则第五军团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军团15700人、毛利辉元第七军团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军团10000人、羽柴秀胜第九军团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师和七百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了攻略朝鲜的战争。四月 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四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于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
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如此形容,“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李如松卒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王京(汉城)。
日本的那些所谓的战国英豪,在面对明军骑兵的冲锋时丑态毕露,事实证明,无论在史书中如可吹捧,都无法掩饰日本所谓的战国时代就是一群农民之间打群架,日本最强诸侯麾下最精锐的军队也无法真正的于明军抗衡。整个援朝战争期间明军兵力最多时也就是七万左右,而日本在朝兵力最多时超过三十万,而取得最后胜利的是明军。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大明援朝抗日战争,400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1] 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试图殖民同化朝鲜的行动受阻,朝鲜民族文化火种得以保留。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白银近800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地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朝鲜李氏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后来,肃宗于明亡60周年之际修建大报坛,取《礼记·郊特牲》中“大报天而主日也”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报反始也”之意命名。

整个东亚历史因为中朝联合抗击日军而改变。万历朝鲜战争也是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这是一场大明铁骑名将对阵日本战国强兵悍将的战争,中方将领李如松、邓子龙、刘綎、麻贵、陈璘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因万历朝鲜战争而名扬天下。

这场由万历帝支持和主导的抗日援朝之战,历史评价一直毁誉参半,后世无数文人政客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它是导致大明帝国衰败的原因之一。

原文在这里
由韩国KBS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携手打造的《壬辰倭乱1592》讲述了壬辰倭乱,明朝军队与朝鲜军队联手击退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目前正在韩国热播。这部韩剧的原著《壬辰录:万历朝鲜半岛的抗日传奇》也引发了阅读热潮。
四百多年前,在东亚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这就是日本入侵朝鲜,以及中朝两国联合抗倭的万历朝鲜战争。这场长达7年之久的战争,最终以入侵者的失败告终。
但“前车覆,后车鉴”,万历朝鲜战争及其相关的文学和历史书写为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我国明朝万历20年、朝鲜宣祖52年(1592),是年干支纪年为壬辰年,因此被韩国史家称为“壬辰倭乱”。
这年五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率数十万大军入侵朝鲜。由于朝鲜升平日久,不知兵革,故而战争伊始,朝鲜军队一触即溃,首都汉阳和平壤先后陷没。在朝鲜的求助下,明神宗于当年七月先是派出了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结果明军大败。随即于八月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并特意从西北前线调回能征善战的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第二年一月,就一举攻克平壤,收复了朝鲜大片失地。
与明朝大军相配合,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和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义僧兵也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进攻。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共同打败了入侵者。
但侵略者贼心不死,万历25年丁酉(1597年)一月,倭军再次入侵,史称“丁酉再乱”。应朝鲜之请,明朝又派出了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援军。朝鲜再次起用因谗害而被捕入狱的李舜臣。两国军队共同配合,分别从陆上和水上给予入侵者以致命的打击。万历26年(1598年)十二月,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日本战败而告终。
“倭乱”结束后,此事件成为朝鲜民族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先后诞生了一大批描写这场战乱的小说,韩国学者习惯称之为“倭乱小说”。这些小说根据其所使用的语言,分为韩文本和汉文本两大系统。
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汉文小说代表作为《壬辰录》,现存版本有十数种之多,大致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本书所收一共四个版本,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本即为简本的代表,而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日本东洋文库本和韩国精神文化院本则皆为繁本。
我国没有反映和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但有关史料笔记不少。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特请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万晴川教授辑录了中国的相关史料笔记,并将其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以方便今天读者阅读和参考。
中朝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
以《壬辰录》为代表的韩国“倭乱小说”和我国有关史料笔记相互印证和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这场战争。《壬辰录》无论是简、繁两个系统,虽然情节和人物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但都真实反映了中朝两国共同将侵略者驱逐出境的历史事实,讲述了两国军民的战斗友谊和牺牲精神。
自建国以来就和明朝关系亲密的朝鲜李氏王朝,在遇到外敌入侵,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之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便是向明朝求援。而当时的明朝政府自身也是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空虚,东南半壁的倭患刚刚肃清,明朝名将李如松其时又正在宁夏镇压李拜父子的叛乱。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明神宗最终还是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前后三次出师援朝。对此,朝鲜王朝和民众一直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从而奠定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细腻描绘了朝鲜三次遣使至明朝请求援兵的过程:第一次,使者“晨夜倍道,驶入皇城,昼夜痛哭,恳乞援兵”;“皇帝特怜情势,诏令辽东都督祖承训”领军救之,并命礼部尚书带了布匹银两“慰问朝鲜国王”。第二次,使者“待命于玉华关,御赐饮食,就极丰美,不敢下箸,昼夜痛哭,继之以血,以手掘地,手亦胼胝。华人观者,莫不感动”;这次从西北前线调回了能征善战的李如松,率四十万大军援朝,一举收复了平壤和大片失地。第三次,“丁酉再乱”,朝鲜又遣使臣哭奏曰:“当初遭不意之患,宗庙社稷几为丘墟,伏蒙皇帝洪恩沛德,一扫劲贼,再造藩邦,八路臣民,庶几复见天日。”万历皇帝“矜其情势”,又命杨镐、麻贵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最终将入侵者赶出朝鲜。
在三次出兵援朝的过程中,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写到李如松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如何以朝鲜军士为先锋,明朝部队为后军,“以先锋军填充沟壑而越城杀人,左右冲突”,经过一番恶战,才攻下平壤城。在朝鲜王还都的第二天,设大宴大飨士卒,“请李如松亨以上宾”。李如松“令诸将奉诰赐冕服,礼物献于主上”。席间双方各献土产,谈笑风生,充分显示了两国军民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又“丁酉再乱”后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明朝大军,也是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由水陆两路分头夹击,才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壬辰录》是中朝两国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残酷的战争,而且揭示了侵略者必败、反侵略必胜的历史规律。
儒家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两次“倭乱”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锻造了朝鲜民族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一方面来自客观环境的逼迫,同时又和朝鲜儒学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朝鲜儒学源自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儒家学说,传到朝鲜半岛以后,又融会了新罗的“花郎道”信仰,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朝鲜儒学,其核心观念是:居家孝悌,报国忠义;早成大志,骁勇忠烈;为国家和民族而生,为义理和价值而死。这在“倭乱”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日本东洋文库本就记录了大量普通士民在“倭乱”中将“忠孝节义”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动人事迹。他们有的在“倭乱”中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女与妇又死于“节”,一家五人皆以“节义”死;有的身为僧人,组织僧军,与敌周旋;有的以“男儿好忠勇”相号召,在各地发起义兵运动,军士战笠皆书“忠臣”二字;有的身为贱妓,主动请命刺杀倭将,成功后又主动“请斩己首”,以免祸及于父母,“可谓忠孝兼全矣”。
最能体现儒家价值观的,是著名水军将领李舜臣。他作为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军将领,遭到了朝廷奸党的构陷,被革职下狱,其兄尧臣、禹臣皆死。其母闻舜臣受刑,叹曰:“吾家教子以忠孝,而长仲儿先逝,惟汝舜臣许身报国!”其子告知胥吏潜谓“若有三十两银子,则可图放释也”,舜臣听后大责曰:“大丈夫死则死,岂可求活于小吏乎!”他虽遭陷害,却不计前嫌,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重又匹马赴任,为国捐躯,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践行“忠义”、“许身报国”的伟大情怀。
而在义兵将领郭再佑和僧军领袖俞点大师身上,同样体现了“忠义”爱国的品质。郭再佑在官军望风而逃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将抗击倭寇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毅然荡尽家产,组织义军抵抗。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用计谋,因每次都穿着“红绡帖理”,因而赢得了“红衣天降将军”的美称,打得敌寇闻风丧胆。俞点大师不仅敢于当面斥责日本关伯为“小国贼”,而且召集各寺僧,出令曰:“平时报佛,乱世报国,亦僧之为国民也!”言语铿锵,掷地有声,并立即收合僧军数千,入高城,出军器,设戎阵,遇倭贼连战连胜。这里,无论是义兵还是僧军,都表现了一个战斗民族不畏强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意识的含蓄表达
毫无疑义,明朝军队的大力援助是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面对“究竟以谁为主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主体意识决定了它作出怎样的回答。
《壬辰录》无论是简本还是繁本,其基本情节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李舜臣为代表的朝鲜官军与倭军正面作战的英雄业绩,二是以郭再佑、西山大师为代表的义、僧兵和其他民间人士在各地抗击倭寇的动人事迹,三是请求明朝出兵和明朝大将李如松、麻贵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的历史事实。但繁、简本之间,情节比重和小说主角不尽相同,现以加州大学本和东洋文库本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壬辰录》简本和繁本情节比重与小说主角对照表
由上表不难看出,从简本到繁本,实际上是一个从明朝援军占主导地位到突出本国军民为抗倭主力的过程。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强敌侵略时,一方面固然非常重视友好邻邦的无私援助,同时民族立场决定了它在表现这场战争时,必定会强调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不忘对本民族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万历朝鲜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今天,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曾经侵略过别人的一方和被侵略一方都不能忘记过去。今天,一个忘记过去、忘记战争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历史的民族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我国明朝万历20年、朝鲜宣祖52年(1592),是年干支纪年为壬辰年,因此被韩国史家称为“壬辰倭乱”。
  这年五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率数十万大军入侵朝鲜。由于朝鲜升平日久,不知兵革,故而战争伊始,朝鲜军队一触即溃,首都汉阳和平壤先后陷没。在朝鲜的求助下,明神宗于当年七月先是派出了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结果明军大败。随即于八月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并特意从西北前线调回能征善战的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第二年一月,就一举攻克平壤,收复了朝鲜大片失地。
  与明朝大军相配合,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和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义僧兵也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进攻。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共同打败了入侵者。
  但侵略者贼心不死,万历25年丁酉(1597年)一月,倭军再次入侵,史称“丁酉再乱”。应朝鲜之请,明朝又派出了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援军。朝鲜再次起用因谗害而被捕入狱的李舜臣。两国军队共同配合,分别从陆上和水上给予入侵者以致命的打击。万历26年(1598年)十二月,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日本战败而告终。
  “倭乱”结束后,此事件成为朝鲜民族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先后诞生了一大批描写这场战乱的小说,韩国学者习惯称之为“倭乱小说”。这些小说根据其所使用的语言,分为韩文本和汉文本两大系统。
  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汉文小说代表作为《壬辰录》,现存版本有十数种之多,大致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本书所收一共四个版本,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本即为简本的代表,而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日本东洋文库本和韩国精神文化院本则皆为繁本。
  我国没有反映和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但有关史料笔记不少。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特请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万晴川教授辑录了中国的相关史料笔记,并将其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以方便今天读者阅读和参考。

  中朝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

  以《壬辰录》为代表的韩国“倭乱小说”和我国有关史料笔记相互印证和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这场战争。《壬辰录》无论是简、繁两个系统,虽然情节和人物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但都真实反映了中朝两国共同将侵略者驱逐出境的历史事实,讲述了两国军民的战斗友谊和牺牲精神。
  自建国以来就和明朝关系亲密的朝鲜李氏王朝,在遇到外敌入侵,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之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便是向明朝求援。而当时的明朝政府自身也是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空虚,东南半壁的倭患刚刚肃清,明朝名将李如松其时又正在宁夏镇压李拜父子的叛乱。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明神宗最终还是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前后三次出师援朝。对此,朝鲜王朝和民众一直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从而奠定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细腻描绘了朝鲜三次遣使至明朝请求援兵的过程:第一次,使者“晨夜倍道,驶入皇城,昼夜痛哭,恳乞援兵”;“皇帝特怜情势,诏令辽东都督祖承训”领军救之,并命礼部尚书带了布匹银两“慰问朝鲜国王”。第二次,使者“待命于玉华关,御赐饮食,就极丰美,不敢下箸,昼夜痛哭,继之以血,以手掘地,手亦胼胝。华人观者,莫不感动”;这次从西北前线调回了能征善战的李如松,率四十万大军援朝,一举收复了平壤和大片失地。第三次,“丁酉再乱”,朝鲜又遣使臣哭奏曰:“当初遭不意之患,宗庙社稷几为丘墟,伏蒙皇帝洪恩沛德,一扫劲贼,再造藩邦,八路臣民,庶几复见天日。”万历皇帝“矜其情势”,又命杨镐、麻贵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最终将入侵者赶出朝鲜。
  在三次出兵援朝的过程中,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写到李如松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如何以朝鲜军士为先锋,明朝部队为后军,“以先锋军填充沟壑而越城杀人,左右冲突”,经过一番恶战,才攻下平壤城。在朝鲜王还都的第二天,设大宴大飨士卒,“请李如松亨以上宾”。李如松“令诸将奉诰赐冕服,礼物献于主上”。席间双方各献土产,谈笑风生,充分显示了两国军民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又“丁酉再乱”后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明朝大军,也是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由水陆两路分头夹击,才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壬辰录》是中朝两国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残酷的战争,而且揭示了侵略者必败、反侵略必胜的历史规律。

  儒家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两次“倭乱”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锻造了朝鲜民族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一方面来自客观环境的逼迫,同时又和朝鲜儒学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朝鲜儒学源自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儒家学说,传到朝鲜半岛以后,又融会了新罗的“花郎道”信仰,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朝鲜儒学,其核心观念是:居家孝悌,报国忠义;早成大志,骁勇忠烈;为国家和民族而生,为义理和价值而死。这在“倭乱”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日本东洋文库本就记录了大量普通士民在“倭乱”中将“忠孝节义”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动人事迹。他们有的在“倭乱”中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女与妇又死于“节”,一家五人皆以“节义”死;有的身为僧人,组织僧军,与敌周旋;有的以“男儿好忠勇”相号召,在各地发起义兵运动,军士战笠皆书“忠臣”二字;有的身为贱妓,主动请命刺杀倭将,成功后又主动“请斩己首”,以免祸及于父母,“可谓忠孝兼全矣”。
  最能体现儒家价值观的,是著名水军将领李舜臣。他作为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军将领,遭到了朝廷奸党的构陷,被革职下狱,其兄尧臣、禹臣皆死。其母闻舜臣受刑,叹曰:“吾家教子以忠孝,而长仲儿先逝,惟汝舜臣许身报国!”其子告知胥吏潜谓“若有三十两银子,则可图放释也”,舜臣听后大责曰:“大丈夫死则死,岂可求活于小吏乎!”他虽遭陷害,却不计前嫌,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重又匹马赴任,为国捐躯,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践行“忠义”、“许身报国”的伟大情怀。
  而在义兵将领郭再佑和僧军领袖俞点大师身上,同样体现了“忠义”爱国的品质。郭再佑在官军望风而逃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将抗击倭寇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毅然荡尽家产,组织义军抵抗。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用计谋,因每次都穿着“红绡帖理”,因而赢得了“红衣天降将军”的美称,打得敌寇闻风丧胆。俞点大师不仅敢于当面斥责日本关伯为“小国贼”,而且召集各寺僧,出令曰:“平时报佛,乱世报国,亦僧之为国民也!”言语铿锵,掷地有声,并立即收合僧军数千,入高城,出军器,设戎阵,遇倭贼连战连胜。这里,无论是义兵还是僧军,都表现了一个战斗民族不畏强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意识的含蓄表达

  毫无疑义,明朝军队的大力援助是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面对“究竟以谁为主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主体意识决定了它作出怎样的回答。
  《壬辰录》无论是简本还是繁本,其基本情节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李舜臣为代表的朝鲜官军与倭军正面作战的英雄业绩,二是以郭再佑、西山大师为代表的义、僧兵和其他民间人士在各地抗击倭寇的动人事迹,三是请求明朝出兵和明朝大将李如松、麻贵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的历史事实。但繁、简本之间,情节比重和小说主角不尽相同,现以加州大学本和东洋文库本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壬辰录》简本和繁本情节比重与小说主角对照表

  由上表不难看出,从简本到繁本,实际上是一个从明朝援军占主导地位到突出本国军民为抗倭主力的过程。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强敌侵略时,一方面固然非常重视友好邻邦的无私援助,同时民族立场决定了它在表现这场战争时,必定会强调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不忘对本民族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万历朝鲜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今天,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曾经侵略过别人的一方和被侵略一方都不能忘记过去。今天,一个忘记过去、忘记战争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历史的民族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哪些抗日力量,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朝鲜义勇队:由金元凤(朝鲜“民族战线”理事、朝鲜民族革命党总书记)创立,成员大都为朝鲜“三一远动”失败后流亡中国的朝鲜青年,精通汉、朝、日三种语言,对日本国情有较多了解,主要负责宣传任务。从1941年1月起一年多的时间,义勇队队员就散发了中、朝、日三国文字的传单227种计 123800张,贴墙壁...

历史上东北的每一次易主,朝鲜为啥都要向北挺进?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率大军攻灭渤海国,同时,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乘机北上,占领了一部分渤海国的故地。这一时期的王氏高丽以平壤为西京,将北部疆域从大同江流域逐渐扩展至清川江流域,并在934年接纳了被契丹灭亡之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同时试图与宋朝联手对抗辽国。后来,辽国和金国都曾大举入侵高丽,但...

给我找10部外国的古代战争大片
1597年3月,以野蛮凶狠著称的日本海贼王所率领的海盗部队,大举侵朝,朝军毫无准备,遭到惨败。 朝鲜王迫于形势,顺应民心重新任命一代名将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西柏林修道院美丽的先知少女帕德拉能够预知未来,在海波里恩的囚牢中她感受到了一个受神指引的年轻人忒修斯将拿到神弓并和海波里恩国王联手。 此时的忒修斯却发...

隋唐两朝为什么不惜消耗大量资源也要灭掉高句丽?
高句丽和另一个朝鲜半岛政权百济一样,都是扶余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在三国时期,高句丽和扶余已然分裂为两个国家。隋唐时期的高句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南北朝时期,国内动乱,高句丽就曾率军占领了朝鲜半岛,也就是当时的乐浪郡。在隋朝开始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之时,高句丽随着立国之后...

《开心妞妞》盘点三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谋士以及他们的悲仆
同时,朝鲜的文官也是曹操的人,汉献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董昭等人说要...张昭和孙权的关系有点像诸葛亮和刘禅,都是养臣。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这个儿子如果能帮上忙,你就帮...在鲁肃和周瑜的建议下,孙权没有投降,而是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最终在赤壁大败曹操。

古代中国北方 东北 老进攻中原,朝鲜为什么一直不进攻中原?
不过范围基本都在东北地区。其中比较大的应该算是在中国的三国时期高句丽(朝鲜政权)与曹魏联手打下了辽东郡。只不过因为最后朝鲜一方想独吞胜果,被曹魏一方发现之后高句丽又被赶了出去。之后朝鲜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扩张行动了。首先是因为中国太过强大。隋唐两朝都对朝鲜进行过侵略。(尽管隋朝...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侵略战争有哪些?
而现在的斯里兰卡,当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路过此地,被当地的国王诱骗攻击,擒获当时斯里兰卡的国王,可以说是很戏剧化的了。现在的印度,尼泊尔,外蒙古,不丹,朝鲜等地,这些现在中国的邻居,在当时是比较弱小的,被当时强盛的中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是被侵略过的。所以,被看近代我们中国是被欺负的...

大唐帝国如何一步步终结朝鲜半岛跨越近8个世纪的三国分裂?
从贞观二十一年到唐太宗病逝,李世民听取大臣的意见,采取进袭骚扰之术以达到拖垮高句丽的目的。期间数次袭扰都大败高句丽,进一步削弱了其实力。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的前几年,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保持和平,百济还曾遣使入朝。后唐高宗腾出手来调整了针对朝鲜半岛的策略: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

好奇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到底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
理论上打赢了。。实际上是打亏了。。原因在于:一、实际上出力最多,基本上朝鲜的兵力就是摆设,朝鲜的兵少,战力也是摆设,但是打赢的名声都让朝鲜占去了。在电视剧《大长今》里,吹嘘的都是朝鲜的兵力很强,明朝也出兵支持。实际上当时朝鲜属于明朝的藩属国,就是附属国家。。二、朝鲜的军队,据说...

近代的中国曾经遭受过哪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控制和掠夺,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

吴堡县18914311345: 浑河之战的具体情况? -
矣冠普乐: 明末浑河之战,公元1621年,后金与秦良玉浑河血战. 自起兵攻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的机会,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阳,随即在十三日挥兵猛攻.(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

吴堡县18914311345: 万历年间的大事件!详细点! -
矣冠普乐: 万历大事件1. 万历出生: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2. 荣升皇太子:隆庆二年 (6岁)3. 登基为帝:隆庆六年(9岁)4. 辞退内阁首辅高拱:为帝第六天(实际是冯保、张居正二人联合)5. 册封嫡母与生母6. 任命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吴堡县18914311345: 韩国历史上与中国有哪些往来的事例? -
矣冠普乐: 历史上光荣的一仗——万历援朝战争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此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吴堡县18914311345: 发生在明朝的平壤战役是怎么一回事,历时几年?
矣冠普乐: 日本天正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关白丰臣秀吉命出征朝鲜,并迅速占领包括汉城、开城、平壤在内的三都及全国十八道大部分地区....

吴堡县18914311345: 金建国后与明朝的第一次大战在哪里发生?
矣冠普乐: 公元1619年(金天命四年)三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首次与明军交锋,便获大胜.... 冬季四方援军渐至,共8万余人.公元1619年二月,分四道出兵,并调令朝鲜军出援....

吴堡县18914311345: 明朝时,为抗击倭寇,朝鲜名将和明朝将士在朝鲜海联合与倭寇发生海战,现在有一部电影叫什么? -
矣冠普乐: 鸣梁海战

吴堡县18914311345: 出云帝国攻打过哪个国家
矣冠普乐: 和清朝,日本,明朝都打过.日本就是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的大军入侵了朝鲜,2国对战.明朝前期和朝鲜打过.明朝末年,朝鲜派2万大军随明朝军出征打清朝就有了一场清军以少胜多,逐个击破的战役

吴堡县18914311345: 中国在历史上就有援助朝鲜的惯例?问句题外话: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伤
矣冠普乐: 大概有4次援助朝鲜的经历. 一次是明朝万历时期,在中国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丰臣秀吉以武力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转移内部矛盾,遂于1592年4月发动了...

吴堡县18914311345: 明朝发生了那些著名的抗倭海战,那个老师能告诉我 -
矣冠普乐: 台州大战,由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和长沙之战组成.横屿之战都是戚继光打的. 福建平海卫之战,戚继光、俞大猷. 最大型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明朝将领李如松带领战士们在朝鲜平壤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平壤之战日本军死亡超过14万,倾动全国之力,明军仅仅死亡不到3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