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100字以内)

作者&投稿:友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诲人不倦的上一句是什么~

诲人不倦的上一句是学而不厌。原句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白话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1、晏平仲善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以人为本
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后问的是“伤人乎”,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有名的“不问马”典故。历来人们认为,孔子“不问马”的行为说明了孔子“重人、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代表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精神。

3、雪中送炭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感恩对手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5、项襄为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一、“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并终生加以贯彻的重要思想。他招收学生,不论贵贱贫富,凡来求教者,一律授之以当时的名贵典籍六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见其规模和影响之大。在那个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下,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孔子对前来求学的人,不分等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给予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属难能可贵。这无论是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于我们民族人文素质的进步,都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
二、孔子的学生五花八门,他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启发式教育。一部《论语》,生动地记述了孔门师徒互问互答、交流探讨、举一反三、教学相长的许多故亊,而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提高,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欲罢不能”这四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的成效。学生中最著名的10来个人,有的品行高尚,有的善于言辞,有的会治国带兵理财,有的精通诗书礼乐。他们各展其长,都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孔子教学,以育人为本。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既是他自己的人生准则,又是他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教学生最根本的学问,是“道”、“德”、“仁”,也就是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艺”,也就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提升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境界,以担当起天下兴亡的责任。《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就是孔子教人的六门功课,它体现了德才兼备的要求。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平阴县17031938318: 孔子有那些代表作?大家为什么说他是大学问家? -
姬佩哥台:[答案]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

平阴县17031938318: 《论语》中这八则语录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
姬佩哥台:[答案] 编辑本段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

平阴县17031938318: 子曰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的意思 -
姬佩哥台: 意思是: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 原文: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

平阴县17031938318: 孔子生平及思想简介及其作品 -
姬佩哥台:[答案] 孔子 生平: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

平阴县17031938318: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100字以内) -
姬佩哥台: 概况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平阴县17031938318: 谁能告诉我《论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故事和解释 -
姬佩哥台: “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

平阴县17031938318: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
姬佩哥台:[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平阴县17031938318: 孔子是什么的代表人物之一 -
姬佩哥台:[答案] 孔子 姓名: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朝代:春秋 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平阴县17031938318: 论语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什么意思 -
姬佩哥台: 向别人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把自己所学的教给别人也不感到疲倦.

平阴县17031938318: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思想有哪些 -
姬佩哥台: 选ABDA: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