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北京城有多大

作者&投稿:卫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北京又称紫禁城,那时北京城有多大呢?~

历史前沿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⑤,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⑥,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街道格局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宣武门大街、西长安街、阜成门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街等等。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统计,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村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周围居民区

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称铺,或称牌、铺。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中城区(正阳门里,皇城两边)有9坊,68铺;东城区(崇文门里,街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有5坊,朝阳、东直关外,郑村霸,37牌,199坊;西城区(宣武门里,街西往北,至城墙并西关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宫西,阜成、西直关外,20牌,101铺;南城区(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有8坊,49牌,247铺;北城区(北安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有7坊,安定、德胜关外,90铺。全城及附近郊区共有33坊,106牌,705铺。以北安门街和棋盘街(正阳门里)为界,以西属宛平县管辖,以东属大兴县管辖。西城全属宛平,东城全属大兴,中、北、南三城两县分治。其中宛平县有坊13,胡同312条。由此可见,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东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设置二县外,还设置与二县地位相当的五城兵马司,名为专理“刑名盗贼”,实际上其行政职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机构。中城兵马司在仁寿坊(东安门外东北),东城兵马司在思城坊(东安门外东南),南城兵马司在城外正阳街,西城兵马司在咸宜坊(西安门外西南),北城兵马司在教忠坊(北安门外东北)。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兴二县外,则划归八旗驻防。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分为左右二翼。

繁荣经济

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但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钟鼓楼,以及朝阳、安定、西直、阜成、宣武门附近。因为明初为了招商,在上述城门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称作“廊房”。从廊房的分布可知,商业市场区主要在城的西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区不断增多,而且地区分布也有变迁。最主要的有正阳门里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市、内市和崇文门一带的市场十分繁荣。大明门(皇城南门,清改为大清门)前棋盘街,“百货云集”,由于“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一派热闹景象。这显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宫城和政府军、政机关,来往人多,商业自然繁荣。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互二里许。南北两廛,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罢”。在开市之日,“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热闹异常。清代的“灯市在东华门崇文街,今亦在琉璃厂”,可见,明清两代的灯市也在不断变迁,并非固定在一个地方。东华门外的灯市,今名灯市口(东西向街),琉璃厂在外城,也是一条东西街。以上所说的东华门,应为东安门,因为东安门外才是王府街。城隍庙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复兴门里以北,“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西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旧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证明这里是明清北京城的古董市场,规模宏大,生意兴隆。内市是皇亲贵族购物的市场,位于“禁城(紫禁城)之左(东),过光禄寺(东安门内街北)入内门,自御马监以至西海子一带,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设场贸易”。也就是说,内市在东安门里,每月有三天的交易时间,多为高档商品,有貂皮、狐皮、平机布、棉花、酒、宝石、金珠、药材、犀象等②。崇文门为里城南墙东边城门,为北京诸城门中征税最多的一处。尤其是万历初年规定,凡进城货物一律“赴崇文门并纳正条船三税”,使崇文门一带也形成一个繁华的市场区③。明清两代,运河进城也只有崇文门一线,水路交通方便,商业自然繁荣。清代时崇文门额征正税银94483两,为各个额征点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证。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为明代所开凿。今天北海已经分出,中南海也就是国务院所在地,新华门即南海的宝月楼。

清朝时期的北京城一共有9999.5个房子,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

城南面三门,东、西、北各两门,共有九门。它的城市干道和胡同基本沿元大都之旧,因南北向的城门不相对,城内没有南北贯穿的街道,东西向的城门虽相对,却受积水潭与皇城阻隔,也未能形成横贯全城的街道,各城门内的大道的尽端大都是丁字街,成为北京城市干道的特点。

城内由主、次干道形成纵长矩形的街道网,网格内即街区,街区内为横向的胡同。城内大道作丁字街在巷战时可阻碍敌方骑兵冲击,有利于城市防守,可能是与蒙古骑兵作战得到的经验。

新建的紫禁城宫殿在元宫基址上南移,其四周围以皇城。皇城内主要布置为宫廷供应、服务的机构,因其西侧包纳了三海苑囿区,所以形成偏向西侧的布置。

宫城、皇城基本占据了城内的中心部分,自南城正门正阳门向北,经大明门、承天门、端门,穿过宫殿的午门、前三殿、后两宫、玄武门,再经景山、地安门,北抵鼓楼和钟楼,聚集了全城最重要、最高大壮丽的建筑物。

形成一条长四千六百米的城市规划中轴线和天际线,并在皇城前部左右集中建中央官署,最大程度凸显了高度中央集权王朝的都城的气势。

由于皇城居中,遮断了城中部的东西向主要通道,北京最重要的表现帝京街道面貌的只能是崇文门内大街和宣武门内大街两条南北向长街。在它们与东、西长安街和朝阳门内、阜成门内大街相交处各建有牌坊,作为路的阶段标志,并打破长街的单调。

在朝阳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相交处的十字路口所建的四座跨街的牌楼的周围形成商业集中区。作为居民区的胡同虽可直通大街,但在胡同口设有栅栏,并建有供看守人居留的称为“堆拨”的小屋,以管理居民夜间出入,明清北京并不是一座居民不受限制、昼夜都可自由出入的完全开放的城市。

北京的街道基本为土路面。它的下水道系统基本沿用大都之旧,并随新城南拓有所发展。街渠有明沟和暗渠。干渠为明沟,暗渠大多用砖石砌成,上盖石板。史载乾隆时内城小巷沟渠长九万八千一百丈,明代虽小于此,也应有相当规模。

这些暗渠虽考虑到利用夏季雨水冲刷清淤,但每年仍要轮番挖淘污泥,届时即形成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且常有行人失足陷沟的记载。明代历朝都有命有关官吏巡查,及时修理,防止地沟淤塞或遭到破坏的记载,表明它始终是城市维护管理上必须时时注意的较严重的问题。

明自正统以后,北方边警频传,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俘获了明正统帝,北京震动。至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部又屡次入侵,明廷遂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决计修筑北京外城。

原计划四面都建外城,总长七十余里,但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后,就因人力、财力困难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时的矩形发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南外城东西宽约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约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门,东、西面各开一门,北面两门。由三条南北向街与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干道网。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区面积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万平方米(下图)。

南外城原为关厢,西侧曾是元代由南城(金中都)到大都的通道,形成几条由西南向东北走向的斜街,只有西侧靠近前门大街的部分,因为明初官府在这里修建了若干排称为“廊房”的出租房屋。

供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暂住,在正阳门外大街的东、西侧形成商业横巷,并逐渐发展成北京的重要商业、手工业地区。新建南外城后,商业手工业更为繁荣,还出现大型酒楼、戏楼,成为明后期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也带动了北京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大城市中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出现暂住外来人口,元大都虽未见记载,但从发掘出的西绦胡同元代联排简易住宅遗址,证明已有此类建筑。

明初在南京也建有联排的商业用房,供出租之用。现存正阳门外的廊房头条等就是这种由官府有规划地成片建造的出租廊房的遗例,是商业发展后城市中新出现的建筑类型。

扩展资料:

近现代改建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

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历史前沿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⑤,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⑥,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街道格局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宣武门大街、西长安街、阜成门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街等等。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统计,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村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周围居民区

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称铺,或称牌、铺。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中城区(正阳门里,皇城两边)有9坊,68铺;东城区(崇文门里,街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有5坊,朝阳、东直关外,郑村霸,37牌,199坊;西城区(宣武门里,街西往北,至城墙并西关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宫西,阜成、西直关外,20牌,101铺;南城区(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有8坊,49牌,247铺;北城区(北安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有7坊,安定、德胜关外,90铺。全城及附近郊区共有33坊,106牌,705铺。以北安门街和棋盘街(正阳门里)为界,以西属宛平县管辖,以东属大兴县管辖。西城全属宛平,东城全属大兴,中、北、南三城两县分治。其中宛平县有坊13,胡同312条。由此可见,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东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设置二县外,还设置与二县地位相当的五城兵马司,名为专理“刑名盗贼”,实际上其行政职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机构。中城兵马司在仁寿坊(东安门外东北),东城兵马司在思城坊(东安门外东南),南城兵马司在城外正阳街,西城兵马司在咸宜坊(西安门外西南),北城兵马司在教忠坊(北安门外东北)。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兴二县外,则划归八旗驻防。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分为左右二翼。

繁荣经济

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但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钟鼓楼,以及朝阳、安定、西直、阜成、宣武门附近。因为明初为了招商,在上述城门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称作“廊房”。从廊房的分布可知,商业市场区主要在城的西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区不断增多,而且地区分布也有变迁。最主要的有正阳门里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市、内市和崇文门一带的市场十分繁荣。大明门(皇城南门,清改为大清门)前棋盘街,“百货云集”,由于“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一派热闹景象。这显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宫城和政府军、政机关,来往人多,商业自然繁荣。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互二里许。南北两廛,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罢”。在开市之日,“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热闹异常。清代的“灯市在东华门崇文街,今亦在琉璃厂”,可见,明清两代的灯市也在不断变迁,并非固定在一个地方。东华门外的灯市,今名灯市口(东西向街),琉璃厂在外城,也是一条东西街。以上所说的东华门,应为东安门,因为东安门外才是王府街。城隍庙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复兴门里以北,“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西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旧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证明这里是明清北京城的古董市场,规模宏大,生意兴隆。内市是皇亲贵族购物的市场,位于“禁城(紫禁城)之左(东),过光禄寺(东安门内街北)入内门,自御马监以至西海子一带,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设场贸易”。也就是说,内市在东安门里,每月有三天的交易时间,多为高档商品,有貂皮、狐皮、平机布、棉花、酒、宝石、金珠、药材、犀象等②。崇文门为里城南墙东边城门,为北京诸城门中征税最多的一处。尤其是万历初年规定,凡进城货物一律“赴崇文门并纳正条船三税”,使崇文门一带也形成一个繁华的市场区③。明清两代,运河进城也只有崇文门一线,水路交通方便,商业自然繁荣。清代时崇文门额征正税银94483两,为各个额征点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证。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为明代所开凿。今天北海已经分出,中南海也就是国务院所在地,新华门即南海的宝月楼。

明朝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内城

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

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阜成门(平则门)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

长18里,有六门:

大明门(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4年被拆除。)

长安左门 长安右门 东安门 西安门 厚载门(地安门)

宫城

即紫禁城。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

承天之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明朝的北京城有三千五百万平方米。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城南面三门,东、西、北各两门,共有九门。它的城市干道和胡同基本沿元大都之旧,因南北向的城门不相对,城内没有南北贯穿的街道,东西向的城门虽相对,却受积水潭与皇城阻隔,也未能形成横贯全城的街道,各城门内的大道的尽端大都是丁字街,成为北京城市干道的特点。

明朝北京就是今天北京市二环以内的规模。

明末崇祯时期,满清军队打倒北京城下,明军在西直门外与对方大战;李自成攻打北京时,西直门也是一个战场。可见,当时二环的城墙就是明朝北京外城墙。


北京是几朝古都?
二、六朝古都的具体朝代 1. 元朝:忽必烈建立元朝,于1264年正式迁都至大都,确立北京为大都,这是北京第一次作为王朝的正式首都。2. 明朝: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并大规模扩建了北京城,使其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3. 清朝:清朝时期,北京继续作为都城,并在此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造...

请问北京有多少年历史?几朝古都
3000多年,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

北京是我国的几朝古都?
三朝。北京,先后有战国时期的燕,辽(末期),金(中期),元,明,清在此建都。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1、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2、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3、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

清朝王府一般多大?
额……关于多大的问题,典籍里确实有明确记载,只不过书里都是用的古代长度单位,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稍显绕口,接下来小君就给大家简要翻译一下。“王府的规制”清代对于分封的王爷一般采取“圈养”的形式,即把你整个家族圈在北京城里,相当于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以防放你出去你反叛。所以旧时的...

北京是几朝古都?
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以北京为首都:燕、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2、辽代:为陪都,称燕京。3、金朝:自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起至1217年为中都。4、元朝、:为大都。5、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

明清两宫的面积有多大?
,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1米的大柱92根。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 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筑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大清朝的北京城在现在的哪里
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

北京城做过几个朝代的都城
称为蓟;2、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称之为幽州;3、金代,公元1115年至1234年,称之为燕京;4、元代,公元1206年至1368年,称之为大都;5、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初为北平,迁都后为京师,为都城;6、清代,公元1644年至1912年,称之为北京;7、1949年以后称为北京,为首都。

清朝时北京城主要有哪三部份构成
不是三部分,而是由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共四个部分组成。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

想问一下清朝时期颐和园圆明园,十三陵等地,和北京城是连着的吗,还是当...
颐和园,圆明园,十三陵都不在北京城内。北京现在得二环以内基本是老北京城面积。现在的海淀当时只能算近郊,也有住户,不是荒野

城中区15615196979: 古代15座城有多大? -
百昌力可: 我国古代大城市的面积排序:1、隋唐长安城,583年建,面积,84.1平方千米;2、北魏洛阳城,493年建,面积73平方千米;3、明朝北京城,1421年到1553年建.面积60.2平方千米;(永乐四年至十八年)4、元大都,1276年建,面积50平方千米;5、隋唐洛阳城,605年建,面积45.2平方千米;6、明朝南京城,1366年建,面积43平方千米;7、汉长安城,公元前202年建,面积35平方千米;小的城池则边长约1、2千米而已.你需要多大的城池,按照上面的标准计算.

城中区15615196979: 最大的古代城市的面积是多少 -
百昌力可: 隋唐长安城是古代城市中面积最大一座城市,有学者对世界古代十大城市的面积作过比较.按城市面积的大小,他们分别是:1、隋唐长安城,582年建,面积,84.1平方千米;2、北魏洛阳城,493年建,面积73平方千米;3、明朝北京城,1421年到1563年建.面积60.2平方千米;4、元大都,1276年建,面积50平方千米;5、隋唐洛阳城,605年建,面积45.2平方千米;6、明朝南京城,1366年建,面积43平方千米;7、汉长安城,公元前202年建,面积35平方千米;8、巴格达城,800年建,面积30.44平方千米;9、罗马城,300年建,面积13.68平方千米;10、拜占庭,447年建,面积11.99平方千米.

城中区15615196979: 多宽?明北京城墙有多高?明北京城墙有多高、多宽?
百昌力可: 明北京城墙计有内城、外城、皇城、紫禁城四座,其规制各 有不同.这在史书中均有详细记载. 内城周长23. 2公里.城垣内为夯土心,墙的内、外两侧 均以条石为基,...

城中区15615196979: 古代城池是怎么回事? -
百昌力可: 1、古代的一般城市只有4个城门,一般围城战都是围三缺一,否则被围住的人会困兽犹斗.进攻反而不利.漏开一个门反而能动摇守城的决心.城市反而容易攻打. 2、围城只要守着城门即可,所以你看古代防守方经常能夜里从城墙溜出去几个...

城中区15615196979: 汉唐宋明各朝代的首都到底有多大?说的通俗点就行了,谢谢 -
百昌力可: 东汉洛阳是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大都市,西汉长安人口仅五十万.北宋开封人口多达150万,唐代长安的100万 明朝北京大概100万人左右.

城中区15615196979: 明朝时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还是南京 -
百昌力可: 在朱元璋时代是南京,但是随着燕王扫北,北京地位便逐渐显现出来.朱棣时代定都北京,并定下祖训“天子守国门”,皇帝便永远呆在了北京.永乐大帝更是重新修建北京城,在北京城正中又修建紫禁城,南京也有宫殿群,但是无法和北京相比.至于经济中心我可以说绝对不是南京,当明朝定都北京后就刻意削减了南京的地位.在南京也设有六部九卿,但是南六部九卿都是闲职,有很多是从北京发配过来的,而且他们的官位都比正牌的六部九卿低半级,在俸禄上更是无可比拟.明朝的经济中心的确也不是北京,真正的经济中心不好说,可以说是整个南方.从明朝的情况来讲,两湖与两广的经济都很好,无法具体说明.

城中区15615196979: 故宫的历史有多久? -
百昌力可: 1. 历史: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始建.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

城中区15615196979: 北京作为明朝首都一共有多少年历史 -
百昌力可: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常识历史篇.

城中区15615196979: 比较分析唐朝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朝大都城、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
百昌力可: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在明代朱元璋之孙,通过地理风水反复研究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建成.其规模宏大,占地7.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房屋9999间,黄色琉璃瓦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色围墙把它与外界...

城中区15615196979: 如何介绍明朝时期的北京城 -
百昌力可:[答案] 北京,在元朝称作大都.公元1368年,明朝大军攻占大都,标志了元朝灭亡,这是北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率领明军攻占元大都的人,就是明朝大将军徐达.虽然今天在北京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了,但是在明朝时候,这位大将军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