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产生时间

作者&投稿:溥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教的创立时期是什么时间~

道教起源: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道教创立时间:东汉末年,距今1800年。道的思想起源于轩辕黄帝,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历的计算(一) 公元年间:
公元前2697年+公元之年-1年。如2017年为道历4713年。即公元前2697年+公元2017年-1年=4713年。
道历的计算(二) 公元前年间:
例如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道历什么年? 计算: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之年-1年;即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551-1年=2145年, 即孔子出生为道历2145年。又例如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按此计算,老子出生为道历2125年。
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到了唐朝时,被封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著名道教学者尹志华认为,道教和其他宗教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创教人。佛教有释迦牟尼,基督教有耶稣。
创教后,后来的门徒根据对祖师思想和精神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很多教派。好比是一颗大树,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开枝,分成很多不同的枝丫。道教恰恰相反,好像是很多溪流汇成一条河流,或像很多根电线,拧在一起,变成一股很粗的电缆。
道教是先有众多的教派,再汇聚成整体的道教。同时,道教也不断收容、改造、提升民间信仰,所以神系越来越庞杂。但学术界一般认为,道教由张道陵于东汉后期创立。(查历史资料: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共195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有12位皇帝)。
现在史学界和道教界较为公认的说法,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以张道陵在蜀中创建天师道为标准,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有人说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老子时期,又或者以神仙家为准……但是,判定一门宗教的确立,必须看它是否具备信仰、仪式、及信徒。
有教义经典,可使信仰者有目标;有仪式科轨,能借此以达其目标;且有足够之信徒拥护此信仰;如此便可以构成宗教。如果说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老子时期,虽然满足了判定宗教的某一条件,却并不完备。而唯一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就是道教创建于东汉顺帝年间。
据历史记载,张道陵在今属四川大邑的鹤鸣山创立了一个教团—-“五斗米教”,但同时在其他地方,很多人也都在传教。稍晚于他的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他完全没有关系。所以,道教是原生性的宗教。因此,道教是中国远古文明里的宗教因素与道家哲学思想逐渐融汇,慢慢演变而成的。


扩展资料: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学术思想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
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国际影响
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
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
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道教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它之所以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渊源,并经长期的酝酿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历史背景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战国进入秦汉时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发达的领先地位。但是,秦汉的社会发展,又受到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呈现时起时伏的波浪式延展的趋势。即使在秦汉鼎盛时期,社会矛盾也很尖锐。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土地兼并也日益加剧,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囚徒)半道,断狱岁以千数”。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也日益增多。封建统治者如何对付农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刑峻法,仅凭暴力镇压以加强其统治,又迷信神仙方士,大搞鬼神祠祀,梦想由一世至万世,但却转瞬之间即为农民大起义的怒涛所覆灭,从而震撼了整个地主阶级,迫使继起的汉王朝统治者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其所谓“治国理民”的理论和策略,实行约法省禁与清静无为相结合的“黄老政治”,以安定社会秩序。于是,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汉武帝即位之后,他凭借几代经营积蓄起来的雄厚资财,连续发起反击北方匈奴的侵扰和开拓西南疆域的大规模战争,扩大和巩固了边防阵地。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空前强盛时期。但同时却“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蓄)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②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愈来愈尖锐。到武帝晚年,“郡国盗贼群起”,③农民纷纷起义。

“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④

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便由盛而衰,最后终于灭亡。光武虽号中兴,但这个东汉王朝却是建立在农民起义的火山上的,只有光武、明帝和章帝三代,社会稍为安定。

从和帝开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并在政治上逐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政治权力,把持朝政;地方官吏则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

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特别是在外戚、宦官两大集团激烈争夺政权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后,一部分沦为依附豪强地主的佃农或雇佣,受着极其残酷的剥削,更多的农民则变成无家可归、辗转道路的流民,处境尤其悲惨,被迫起为“盗贼”,甚至出现“贫困之民,或有卖其首级以要酬赏,父兄相代残身,妻籋相视分裂”⑤等目不忍睹的悲惨景象。加以当时自然灾害频仍,疫病流行,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造成人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一方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摆脱秦王朝的奴役之后,又受到新建的汉王朝日益沉重的压榨而痛苦不堪。但他们当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局限,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人民群众既无法避免、也无法理解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不平与人世苦难的根源,他们渴望摆脱苦难,而又找不到出路。

因此往往幻想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并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护皊上。这是产生宗教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君权神授,借以消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祈求“长治久安”和个人的福寿康宁。在上列两种条件下,宗教的产生,就成了客观的社会需要。

第二,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也直接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秦王朝的覆灭,暴露了单靠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治国安民。

汉初奉行黄老之术,虽然使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也未能防止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发展,以致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盗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官府的事件“不可胜数”的严重社会问题。为了在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鉴于历史上“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⑥的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威力,加强“文武并用”的“长久之术”,以使黎民百姓成为规规矩矩的顺民。

《淮南子》明确主张“因鬼神为禨祥,而为之立禁”,“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⑦

汉武帝更是身体力行,他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相”,⑧重用神仙方士,大搞祠神求仙活动。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的需要,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也应运而生。他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把“天”说成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具有无上的权威,是“百神之大君”。⑨认为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吉凶祸福,都是由这个“大君”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帝王则是“承天意以从事”。⑩当帝王的行为体现了天意,积善累德,天就降符瑞任命他、嘉奖他;当帝王违反了天的意志,有了过失,天就降灾异警告他,让他改过;如果屡告不改,就要受到天的惩罚。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善恶报应”思想的表现,是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宗天神学,纵贯于昭、宣、元、成、哀、平各代,在政治生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一个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宗天神学家,而且还是神仙方术的鼓吹者。他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创造求雨、止雨仪式,登坛祈祷作法,集儒生、巫师、方士于一身。他将儒学加以宗教化,促使儒生与方士合流。以董仲舒为前导,在汉王朝的支持下,谶纬之学逐渐兴起。“谶”是一种假托神意制造的政治预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⑾源出巫师和方士,由来已久。“纬”是以神意来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把儒家六经宗教化,把孔子神化为超人的教主。二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就其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来说,则是一样的。所以,“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⑿合称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这种谶纬之学极为盛行。汉光武也是靠图谶起家的,即位以后,更是大力提倡,使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之学,于是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之中。

这种气氛,显然是孕育道教极为重要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佛教在汉代的传入,也给某些神仙方士创立道教提供了启示,成为道教产生的助产剂。可见道教的产生,乃是当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当然,有了这种气候和土壤,还必须要有产生道教的种子。没有这种种子,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凭空产生。道教既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因而这种种子的来源也只能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它的思想渊源。

思想渊源

道教的思想渊源是“杂而多端”的,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因素: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⒀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⒁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⒂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这说明哲学家老子和哲学范畴“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因此,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教的命名,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便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不解之缘,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思想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是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司马谈的这种观点,被东晋道士葛洪所采用。

葛洪依据司马谈的这种观点,从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于儒的思想,以为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来建树其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⒄这就是他的“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的本质表现,也是上层化的士族贵族神仙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这种伦理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颇力;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

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⒅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并称: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⒆《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亦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它特别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中,更把儒家的许多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都包括进去了,它说:“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奴婢言,则慎于事。”这样,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都讲到了,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如《河图纪命符》说: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挥。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导修道之神;黄帝原本北斗黄神,即位后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后乘龙上天;五岳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齿、发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预示吉凶之说和召神劾鬼之术,如此等等,均是便于道教利用的资料。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相继不绝。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⒇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墨子在《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天志》下又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太平经》亦强调“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墨子在《兼爱》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在《尚贤》下又认为“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说,若“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能以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会使“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太平经》亦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私人所独占。认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隐形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

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汉武对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禁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但从孕育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衍化的酝酿过程。早在战国之末,已有鼓吹长生成仙的所谓方仙道的渐次兴起。西汉末年,由于谶纬神学的盛行,黄老学向宗教化的方向发展,随即又有黄老学与方仙道相结合的所谓黄老道的出现。这些可视为道教的胚胎。不过它仍属于类似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为宗教组织,行其术者一般谓之方士,还未称为道士。到了前后汉交替的时候,开始出现方士又称道士的情况。《汉书·王莽传》说:“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孛星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这个鼓吹王涉造王莽反的西门君惠,在桓谭的《新论·辨惑》中仍称方士。又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鼓动涿郡张丰造汉光武反的,也是道士:“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

《后汉书·许曼传》载:“许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后汉书·第五伦传》称:第五伦“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姓名,自号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这个第五伦看来并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隐姓埋名于民间,热心为民众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经常为他们扫除垃圾,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便以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称之。说明道士之名在当时已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视为一种尊称。当时民间不仅有个别道士的活动,而且开始近于有组织的活动。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初,卷人维汜,訞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指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同书《臧宫传》云:“十九年(43),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同书《桓帝纪》又称:建和二年(148)“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从这些起义的组织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称“南岳大师”、“黄帝子”、“真人”和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妖巫”等事实来看,表明当时民间已有类似于道教的组织存在了。

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就是道教的前身

不少论著都说道教产生于东汉。如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刘泽华的《中国古代史》以及不少有关论文都持此说。他们或称“道教形成于东汉”,或称“东汉一代,道教各个派别正式成立”等等。但是,这种回答亦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毕竟太笼统。东汉有近200 年,人们还希望确定道教究竟创立于东汉何时。有人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其主要理由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大都利用道教作为组织发动的形式。五斗米道、太平道即为最早的道教组织形式。这种说法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它忽略了下述基本史实:第一,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为张陵,于顺帝年间始创五斗米教。第二,原始道教的经典为《太平清领书》,也就是后世所谓《太平经》。而顺帝时,已有琅人宫崇把它献于朝廷。可见,道教产生的年代还应当从东汉末年往前推,至少应推前至东汉顺帝期

间。《宗教词典》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都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的《道教发展史概说》和洼德忠的《道教史》也持这一观点。确实,现有的材料能够充分证明,东汉顺帝时已有原始道教的活动了。但能不能肯定顺帝之前就不存在这类活动呢?看来也很难这样断定。就拿张陵“学道鹤鸣山中”这则记载来说,说张陵首创五斗米道是对的,说张陵之前没有其他民间道教流传,就嫌论据不足了。然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是,人们从现有的史料中发现,西汉末年已有道士的名称出现了,并且有类似于道教传布活动的记载。

东汉时期天师张道陵受老君玉书,修习正法,传道人间。


王觉一的关于教派名称和创立的时间问题
5. 王觉一创立的教派名称,即由此派生而来。从他号“古佛”来看,也能反映其间的某种联系。据王继太说,王觉一始立先天无生老母教是在其40岁后。前文我们考证说王觉一生于道光十三年,那么他创教的时间当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于何时改为“末后一着教”?我认为,王觉一在创教后不久,即在同治...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创教的?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成道后,人们称他为佛陀,略称为佛。意思是“觉悟者”。释迦牟尼堪称领悟了宇宙人生真谛的大学者。在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创教

中国历史上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

古希腊教育的四个时期
古希腊教育的4个时期分别为,1、荷马时代,为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00年,是属于西方教育的起始阶段,尚未出现教育机构。2、古风时代,时间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该阶段形成了基本的教育传统,包括斯巴达的教育等。3、古典时代,延续古风时代的教育传统,但产生了更多的智者活动,提出了关于...

中国四大宗教中创立时间最早的是?
佛教虽然来得晚,直到东汉才被官方承认,成为中国的宗教,但一开始来得时候就是教派。(之前算是外来的,并没有本土化。最早西汉早期有记载。)伊斯兰教又晚一些,唐朝中东地区大食和波斯发生战争,大食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就是拜火教的也叫袄教,中国境内的回民祖先其实就是从唐时转移到中国的,...

道教成立的时间与太平教成立的时间
。 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 “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道行,身得度世,功济六合含生之类矣”。 《太平经》脱胎于汉咸帝时甘忠可之《包元太平经》,甘忠可所说的 “天帝使真人赤精于下教我此道”,即太平之道。所以《太平经》中所说的太平道,实际上也就是甘忠可太平道的延续发展。

请问基督教最早在中国的时间和传教士的姓名和背景?
基督教最早在中国传播的时间为唐代,传教士的姓名和背景各不相同。具体解释如下:一、唐代基督教传入中国 早在唐代,基督教就开始传入中国。那时的基督教是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来的。当时被称作景教的基督教流派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传教士们不仅带来了宗教...

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因此,三教合一的大致时间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这一现象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上内容是对三教合一时间的详细解释,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

新教育运动的时间段是
并从而形成广泛的新教育运动。新教育传入美国后,立即与刚刚开始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声势更大的现代教育运动,并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获得理论上的论证。后来,在美国相继产生的加里学校体系、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以及设计教学法等教学制度与方法,基本上都属于新教育的范畴。

淳安县18383956766: 道教正式成立于什么时候?? -
尧邹重酒: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据道书载:本为太学学生,博采五经,好神鬼事.早年曾举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在巴蜀任过江州...

淳安县18383956766: 中国道教起源是什么时候 -
尧邹重酒: 起源于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

淳安县18383956766: 道教兴起的时间. -
尧邹重酒: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淳安县18383956766: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是在() -
尧邹重酒:[选项] A. 秦朝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淳安县18383956766: 儒家,道教,佛教产生的先后顺序? -
尧邹重酒: 如果是[佛教]和[道教],很明显是[佛教先於道教] 但如果是[佛教]和[道家],就又差别了释迦牟尼: 出生 约公元前563年或前623年 ,蓝毗尼园,现在的尼泊尔境内逝世 约公元前483年或前543年拘屍那揭罗,现在的印度境内 老子: 出生 西元前571年二月十五,出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 逝世:不详有一说是释迦牟尼晚老子出生五年,不管怎样,这两位出生年份应该所差无几 是同时代的人物,要说[佛教]跟[道家]谁先创,我认为可以算是同时代创立的至於儒家,说真的,孔子虽然比老子晚出生,不代表儒家就比道家晚 如果真要从历史宏观角度看,儒家,道家,佛教是算同时的

淳安县18383956766: 道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尧邹重酒: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

淳安县18383956766: 中国道教起源什么时候? -
尧邹重酒: 东汉

淳安县18383956766: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的道教 -
尧邹重酒: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

淳安县18383956766: 道教佛教哪一个产生时间最早 -
尧邹重酒: 道家是春秋末,老子所创.道教则是东汉末,太平道和天师道成立.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则是吸取道家思想,并融合命理,符咒,丹药,堪舆等方术. 现在科考普遍认为,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五百多年,相当于孔子时期,略晚于老子.佛教是西汉末至东汉初传入我国. 如果从道家与佛教看,道家略早.从道教与佛教看,佛教早.

淳安县18383956766: 道教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
尧邹重酒: 道教在中国产生以前,其它的信仰也在中国盛行的.公元67年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为许多中国人所接受.这种宗教后来变得跟道教一样重要.在中国人看来,它们的教义彼此并不矛盾. 在中国古代,从公元23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占主导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