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讲 贪嗔痴 三毒,而西方社会讲 七宗罪

作者&投稿:扈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中说贪嗔痴是三毒,每个人身上都有贪嗔痴,可是这三毒是如何来到人身的呢,不说无量劫中恶业累积?~


三毒的贪欲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欲」。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三毒的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
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因为嗔之本质是恶意的,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所以,佛经中说,极度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实不亚于地狱之火。

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
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
错知的痴是小乘佛教对痴的基本解释,大乘佛教除了错知之外,还加上了无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
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
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识为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烦恼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七宗罪与贪嗔痴
作者:jzsky 日期:2009-09-03
本文所有内容均属个人业余闲扯,没有太多学术根据。纯粹是对比比较,毫无丝毫贬低、讽刺之意。

我对西方三教和神学没有多少研究。个人认为西方三教(本文中的西方三教特指“天主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和中国的宗教(佛教、道教)就七宗罪与原罪方面,却有类似的地方,特列举出来对比对比。

今天看了下SE7EN(中译<七宗罪>)说的是西方三教中列举的七种人类恶行的分类,属于人类犯下种种恶行的根源之罪(简称原罪)。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突发奇想,与佛教中的类似概念做一个简单的参照。提供诸君一览。

七宗罪不按顺序排列,分别是: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色欲(Lust)、懒惰(Sloth)、傲慢(Pride)、妒忌(Envy)。

与这些原罪对应的是七种美德:节制(self-restraint)、慷慨(vigilance)、贞洁(purity)、正直(integrity)、谦逊(humbleness)、宽容(giving)。

没读过佛经,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造业”、“贪嗔痴”等词汇至少是有所耳闻,其实就来源于佛教最基本的概念。

在对比“原罪”与“业”的概念前,还需简单阐述一下部分佛法的概念。

佛教净土宗认为,除佛和证得“地”这个级别果位的法身大士以外,十法界的众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无始劫以来业力的牵引,遵循三世因果的规律,在生死道中迷惑颠倒不断造业的同时接受业报,永无休止。

四十一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第四十二位次妙觉,就是佛位。观音、普贤、弥勒、文殊、地藏等法身大士均为等觉菩萨,所得的佛果是圆满的,只是未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其智慧、德能、相好与佛无二无别。

十法界:按顺序分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法界和“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六凡法界。法界不是隔离的空间,而是如落网般交错并行、并存的。除了十法界之外,还有一真法界与常寂光净土。这算是特殊而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此不作讨论。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合称三世。而不是“上一世,今生、来生”这样狭隘。

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缘:这是个不得不提的概念。“因”和“果”是就是通过“缘”实现相互转化的。简单比方,“因”是种子,“缘”是土壤、水、阳光,“果”是果实。

业:“业”细分下来有本业、定业、满业、共业、别业等等。“业”只是个没有褒贬、整体、精确又笼统的概括。比如吃饭是业,喝水是业,说一个字是业,杀人也是业。简单的说,常规上的“业”指的是身体、言语、意识因为无始劫业力的影响而在“过去、现在、未来”(因),在碰到“缘”(各种人、事、物、环境、境界等)所造作的果(就是身口意三种业)。

西方三教中“原罪”的概念就和佛教中“业”的概念十分类似。个人认为,佛教中“业”的含义、概念和体系比“原罪”这个定义更加庞大。

接下来对比“七宗罪”与“贪嗔痴”。咋的看上去,“饕餮、贪婪、色欲、懒惰、傲慢、妒忌”这七种恶行有些重复,个人认为只是翻译欠妥和我不了解西方三教的问题。七种恶行比佛教中的“贪婪、嗔恚、愚痴”三种根本烦恼讲的要细,其实是对佛教中贪嗔痴的含义理解的过于肤浅。“贪嗔痴”是高度概括,整体展开是“贪婪、嗔恚、愚痴、懈慢、疑惑”五毒,也是五种根本烦恼。从行为层来说,“贪嗔痴”概括了所有的恶行,在佛教角度严格的说,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成因,也是阻碍菩提大道,证得果位最大的障碍。

再来看“七美德”与“三学六度”。七美德是“节制、慷慨、贞洁、正直、谦逊、宽容”,“三学”指的是“持戒、禅定、智慧(这里的智慧不是指世间的聪明或者智慧这类小打小敲的后得智,而是佛与每个人的真如本性中流露出的根本智)”,展开来说就是“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回对比,似乎佛教概念多了一些,其实“六度”只是“三学”的展开,真正意义上来说,仍然比“七美德”来的精炼。

这一对比,我愈发觉得西方三教中的这些概念到有些与儒家的部分思想契合在一起了。中国现在的儒家说宣扬的观念与西方三教中同属行为层上,有些类似与佛教中的戒律,都是用来对治这些恶行习气和烦恼的。如果用佛教“本体、属相、作用”的哲学观点来判别的话,“原罪”和“业”是体,“七宗罪”和“七美德”、“贪嗔痴”和“戒定慧”是相,而用呢?我想不用多说,您已经如我一般领悟了些什么,鄙人就用“修行”二字作“因”,与诸君共勉,追求各自认为人生的真正享受,这个“果”吧。

缘有好坏不需嫌,无非善缘或恶缘。本博抬头有对联,莫待生命只等闲。


隆德县17858438390: 观音经中的三毒 -
晨往枣仁: 三毒,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三毒指的是贪欲、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

隆德县17858438390: 佛学常识:何为贪嗔痴 -
晨往枣仁: 贪嗔痴称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为贪嗔痴能损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隆德县17858438390: 什么是痴?为什么?(佛教里的) -
晨往枣仁: 1、痴这个词在佛教用语中是“三毒”之一,基本解释如下: 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moha,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如:痴定(枯坐无慧);痴箭(害人害己的邪念). 2、详解如下: 又作无明....

隆德县17858438390: 什么是贪嗔痴? -
晨往枣仁: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隆德县17858438390: 不贪、不嗔、不痴,在佛学是啥意思呢? -
晨往枣仁: 贪、嗔、痴被称作三毒,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业习,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不贪、不嗔、不痴,就是通过修行断除这三毒,得究竟解脱. 不贪,断除一切法相的执着心;不嗔,断除一切颠倒分别的妄想心;不痴,断除一切邪知邪见的迷惑心.这就是不贪、不嗔、不痴究竟义.扩展资料: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隆德县17858438390: 佛说贪嗔痴? -
晨往枣仁: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隆德县17858438390: 佛教里的: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晨往枣仁: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隆德县17858438390: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
晨往枣仁: 嗔痴(chēn chī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