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第一任妻子原型是林黛玉吗?

作者&投稿:訾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楼梦的林黛玉是曹雪芹哪个妻子的原型?~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织造和盐课是清代宫廷在江南的两个重要部门,只有皇帝最亲信的臣子才能担任。李香玉是李氏家族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受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李曹两家同为康熙的宠臣,同掌织造府(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又是过从甚密的亲戚,李煦就是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的亲密交往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曹颙继任父职,不满三年即病故,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十分喜爱曹雪芹,时时带在身边。每次到苏州探望其年近九十的母亲文氏太夫人时,常携曹雪芹一同前往,他们常住李鼎家的「拙政园」。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幼小时即一同玩耍,一同读书习字,一同作对吟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渐长,日久生情,自是意料中事。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先后染病,卧床不起,香玉年纪虽小,却常侍疾在旁。不久,李鼎夫妇先后辞世。香玉遭此不幸,日日恸哭,虽有祖父母加意照顾抚养,然终不能减轻其心中之愁苦。曹雪芹的祖母甚怜香玉,时时将其接至江宁织造府,与曹雪芹相伴共读,两人耳鬓厮磨,感情日深。当时的情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二回中曾有生动陈述:「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看,我也不敢怠慢了你。」两人感情之深,由此可见。
李香玉虽有曹雪芹祖母的关照和曹雪芹的抚慰,然其家庭不久又遭沉重打击,李煦因受宫廷斗争牵连被革职抄家,不久病故。香玉因此孑然一身,只好长期寄居曹家。可是曹家不久也因同样原因被革职抄家,曹家在江宁的家产荡然无存,江宁无法存身,幸北京尚有众多亲友,经朝廷应允,曹家遂于一七二八年全家迁至北京,香玉也随之进京。
曹家在京城全靠亲友帮衬,李香玉生活虽然无缺,然终因寄人篱下,免不了受闲言碎语之扰。加之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虽有曹雪芹祖母的悉心照料和雪芹的温存宽慰,然仍忧思难平。没有几年,竟香消玉殒,撒手人寰。
李香玉早年病逝,对曹雪芹打击最大。后来曹家又遭重大变故,家道从此一蹶不振。曹雪芹一家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雪芹不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林黛玉是一个体现《红楼梦》基本思想的艺术形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探讨黛玉形象与中国古代“神女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体现于这种关联中的原型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黛玉与古代“神女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神女神话”并不是指某一个关于神女的神话故事,而是对古代有关神女的神话故事的统称。在笔者看来,黛玉形象正与古代若干个神女神话相关。
( 一)仙草幻化的故事
《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出生以及黛玉与宝玉之间关系的渊源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感人的故事。见第1回:
只因为当年这个石头(按即后来的宝玉)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一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颗“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仙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里须提请注意的是,1、绛珠仙草之幻化成人;2、“水”的意象;3、“还泪说”的起源。
类似的故事,我们可以在古代神话中找到。宋玉《高唐赋•序》曰: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之馆,有气焉,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是何气也?”玉对曰:“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夫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嫁而亡(一作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闻王来游,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乃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而视之,果如其言,为之立庙,名曰朝云。”
《山海经》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姑瑶之正,帝女死焉。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花黄,其实如兔丝,服者媚于人。”据郭璞注,“䔄草”即为灵芝。
这就是所谓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赤帝之女(即巫山神女)死后精魂化为灵芝。与《红楼梦》所描述的黛玉是由植物向人幻化不同,这里说的是人向植物的幻化。这种不同是极为表面化的,其共同的本质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循环转化,体现了死亡与再生的原型。
(二)“未行而亡”的命运
在“巫山神女”的神话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神女(赤帝之女)“未行而亡”的命运。她“未行而亡”的具体情况由于记载的简略,我们已无法得知,或许亦有“还泪”之故。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确切地知道了两点:她的“未行而亡”以及死后化为灵芝仙草。
黛玉的命运和结局与巫山神女同出一辙:她的泪尽而亡亦同是“未行而䊺?”,而且亦化为仙草,说得确切些,是回归到仙草,植物性存在形态。
可以说,神女神话中仙草幻化,未行而亡的故事为林黛玉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叙事框架,体现了回归地母、大自然的原型。
(三)《山鬼》与林黛玉
《山鬼》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根据马茂元先生的解说,《山鬼》写的就是那位化身灵芝的巫山神女(见《楚辞选》)。从《山鬼》中,我们可以找到黛玉与神女的新的关联。
居处环境。环境是人的延伸。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居处环境与人物形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山鬼》中的这位神女曾自述其居处环境:“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那光线幽暗的竹林深处便是神女的家了。我们再看黛玉居处的潇湘馆的环境,见第17回: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
这种翠竹遮映,光线暗淡的居处环境与“山鬼”的环境不正有着惊人的相似吗?而这种相似当不是偶然。
情之所钟与猜情。“山鬼”是一位缠绵而深情的女神,对她心中的“公子”真是刻骨思念。正因其多情乃复生猜疑:“怨公子兮怅望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这亦可谓人之常情。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即便内心疑惑迷惘,她对爱情仍坚贞不渝,“在神魂迷惘的绝望境地中,支配她生命的力量,仍然是爱情”。(马茂元《楚辞选》)
林黛玉对贾宝玉亦复如此:钟情复又猜猜。对于黛玉来说,宝玉的爱情就是一切,就是她生命的唯一支柱,甚至就是她的生命本身。这一点在黛玉诞生的那则神话中即已予暗示:绛珠仙草之所以能幻化成人(黛玉),实赖神瑛侍者(宝玉)的甘露滋润。这甘露即是水,即是爱,即是泪,即是生命。对这位与之有着前世宿缘的公子,黛玉自是一往情深。正因为如此,黛玉对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情形不能释怀而深致不满,并由此常起争端,常惹泪水。但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支撑着她,成为她生命与勇气的源泉的,是她对宝玉的爱,这种爱亦同样表现出坚贞纯洁的品格。
从这一番痴情的结局来看,“山鬼”与黛玉亦复相似:“山鬼”是“思公子兮徒离忧”——无望而痛苦的思恋;黛玉的一腔痴情亦惟带来无限痛苦的眼泪以及泪尽之后的死亡。
美人画图。《红楼梦》第3回写到宝玉初见黛玉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黛玉的美人图像: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的这种美,在宝玉看来“与众各别”,“神仙似的”。的确,这是一种纯乎灵性意致之美,娇柔的外表,虽似弱不胜衣,却飘逸着一段天然的“风流态度”。这种美不可侵犯,不可慢亵。《山鬼》中亦写到这位神女的美: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种含睇、宜笑、窈窕的意态之美与黛玉之美颇有神似之处。“而且写得这样空灵缥缈,仪态万方,使人感到是自然之美的化身。”(马茂元语)的确,黛玉与“山鬼”的灵性意致之美,实乃我国南方山水灵气独钟所致。
(四)潇湘妃子与斑竹泪
“潇湘妃子”是结海棠诗社时探春给黛玉起的别号,事见第37回。下面是探春的一席话: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关于娥皇、女英的故事,张华《博物志》云:“尧之二女,舜之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这说的是二女与舜帝相爱却不终。黛玉对这个故事自是熟谙。说者只是取“二妃啼”以比其爱哭,而听者则心感于相爱不果。所以在别人拍手叫妙的时候,黛玉“低了头,也不言语”。
当然这是曹雪芹的意思,即借潇湘妃子即湘夫人的遭际来暗示黛玉与宝玉之间恋爱不果的结局,并且以泪洒斑竹来喻示黛玉的“还泪”命运。这种意念已成为作者的显意识。但是在这种意识背后却包蕴了导向型的潜意识。
“潇湘妃子”在曹雪芹的显意识中,似乎只限于娥皇、女英的故事,但是这一称号本身则把我们导向作者潜意识中的“湘君”、“湘夫人”。
湘君、湘夫人为楚国境内最大河流湘水之神,二神为配偶,故又是配偶神(取顾炎武的说法,见《日知录》卷25)。到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产生的时代,古代帝舜和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又分化而成为湘水男神与女神的替身。然而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而令人感兴趣的是湘君、湘夫人既是湘水之神而同时又为配偶之神。这种情况实际上显示了水神与配偶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体现了“水”的原型及其意义。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肯定“潇湘妃子”林黛玉与远古神话中湘江水神和配偶神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与水神的关联,可用以解释在绛珠幻化的故事里,使黛玉获得生命之水的来源;而与配偶神的关联,则可用来解释所谓“木石姻缘”的起源,就是说,描述黛玉创生的绛珠幻化故事所孕含的“木石姻缘”,原来却是来源于黛玉原型中作为配偶神的一面。而黛玉之重情,则又表现了作者关于婚姻的理想。
我们似乎还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黛玉与湘水神之间的关联。在前引黛玉创生即绛珠幻化的故事里,那棵绛珠仙草(亦即黛玉的前身)是生长在西方灵河岸边的。这里出现了“河”的意象,这个意象指“生命循环的过渡领域”。(惠尔赖特《隐喻与现实》)黛玉曾在这里被创生,后来又回到了这里。正是在这生命之河(“灵河”)的岸边,黛玉在经历着、进行着她自己生命的循环。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黛玉与古代有关的神女神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众多神女中尤以巫山神女与湘水神女最为重要。可以这么说:黛玉形象原型乃是以巫山神女(包括山鬼)的命运遭际为构架,同时融合了湘水之神的诸多质素而形成的。当然,黛玉的形象除了这里所说的原型之外,还有作家的诸多创造。但这已不在此文所论之列。

下面我们对黛玉与古代神女神话的关联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型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 一)追求不朽:死亡与新生
在仙草幻化的故事里,人与自然处在一种神秘的循环转化之中,这就揭示了“无穷尽的死亡与新生”的主题,其实质则是对生命不朽的追求。
对不朽的追求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型。但是“生也有涯”,如何才能获得不朽?后世人们委实为此煞废周章。但是包含在神话中,显示了原始人类经验的原型,却“先验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死亡与新生的无穷尽的循环中即可获得不朽。
这正是黛玉原型之一意蕴。
由于疾病、弱质以及多愁善感的个性气质,黛玉对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的感受要比别人强烈而深刻得多。《红楼梦》第45回,写黛玉旧疾复发,在房中将养,宝钗来探视的时候,黛玉伤叹自己的病是好不了了,颇有大限将至之慨。宝钗走了以后,临晚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天色阴沉,更兼雨滴竹梢,倍感凄凉。于是乃将其心中凄凉之意,悲愤䊹?情发于笔端,作《秋窗风雨夕》一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种凄凉的悲秋意绪正来源于对生命短促无常时至的感受与体认。这一感受、体认以及黛玉早夭的命运正从反面体现了黛玉原型中对不朽的追求这一重要意蕴。
(二)回归地母
黛玉死后回到绛珠仙草的植物性状态,体现了回归的主题——回到植物性存在形态乃是回归地母原型的变体。这是黛玉原型的另一重要内涵。
相信一切生命最终都要回归地母是人类最古老的观念,亦是人类最古老的经验。人们相信,只有在大地母亲的子宫里,有限的生命才能获得最可靠、最安全的归宿,痛苦受伤的心灵才能获得最温馨的安慰。
《红楼梦》第27回,黛玉深感于桃花的飘零而作的《葬花吟》,突出地表现了回归地母的主题。在这里,飘零的落花与伤春之人是融为一体的,“葬花”实乃对自身命运的悲悼: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逝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pōu@③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既然现实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冷酷无情,那本来就是弱质易谢之花(象征美好的生命),又怎能不飘零凋落?而她们最好、最温柔的归宿只能是一pōu@③净土,只能是大地母亲。那泣血的杜鹃声声啼归,那对“天尽头”的向往,那一抔净土的温柔,表现的不正是回归意念吗?第98回,写黛玉临终之前对紫鹃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这里表达的同样是回归地母主题。所以脂砚斋对《葬花吟》一诗批道:“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乃诸艳一偈也。”这所谓“源”,即为地母,谓之“偈”,乃是对黛玉命运的喻示。
(三)生命之水
黛玉的创生,乃得之于“水”的滋润。“水”代表了创造的神秘以及生命的繁殖与生长,因此可称为“生命之水”。明白了“水”与“繁殖”之间关联;就不难理解湘君、湘夫人既为湘水之神,又为配偶神这种一身二任的情形。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第1回),这说法恐怕首先就是指黛玉。黛玉因得到“水”的灌溉而创生,她的“泪尽而亡”即意指“生命之水”的干涸而导致生命的枯萎。这里,我们注意到“水”与“泪”之间的关联“神瑛侍者”(宝玉)给绛珠仙草所灌溉的“水”,已变成黛玉的“泪”。“水”与“泪”是二而一的东西。而“泪”的实质则是“情”。“泪尽而亡”实即意谓“情尽而亡”,这样“情”与“水”之间也就产生了等换关系,神话中的绛珠的生命支柱“水”乃转化为黛玉的生命支柱“情”。的确,黛玉正是死于“情尽”之时。下面一段文字见于第98回: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辊?,紫鹃等都大哭起来。……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以上我们探讨了黛玉原型的意蕴。这几个方面乃是以“情”为核心而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转化循环(死亡与再生)是通过“水”的中介,亦即“泪”与“情”的中介来实现的。这正是汤显祖之所谓情可使人生,可使人死,可使人死而复生的意思。作家通过对黛玉原型中“情”(生命之水)的强调,是想以“情”来填补这个无“情”世界的可怕的价值空白。但是,黛玉原型相对于现实世界的无情,力量太弱,于是便产生了回归的主题。然而,回归到自然形态的地母(非情形态),岂不是又复归于“无情”?这正显示了曹雪芹在“情”这一问题上的内在的深刻矛盾。
而很多人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原型为一个人~

她是曹雪芹的表妹,这位夫人生的美丽,娇小可爱,和曹雪芹青梅竹马,自幼知书达理,喜欢哭鼻子,是个小才女,她是曹雪芹的最爱。梅氏嫁给曹雪芹还有一个非常曲折、有趣的爱情故事,据说《红楼梦》中的“掉包计”,宝钗替黛玉,就是从这个爱情故事而来的。婚后雪芹两口儿恩恩爱爱,还生了一个儿子。可惜没过几年儿子患病死了,梅小姐也染病而亡。

这个已经不好考证了。林黛玉是作者曹月芹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曹雪芹花费很多笔墨来书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她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格格不入,种种行为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这也代表曹雪芹的一个思想认识,代表他本人的思想态度。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塑造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

红楼梦一些人物的原型问题
(以下是我较早打的,现在有些不是很成熟,但是能大概说明三人与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关系) 曹家举家迁到北京后,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当时曹雪芹七八岁左右,他身边至少有三个经常一起学习的玩伴,一位就是他泣写红楼梦的第一心爱之人,竺红玉,第二位就是他远方的表妹李香玉,还有一位就是近似袭人的柳惠莲。他们一起学习...

悬疑脂砚斋与神秘畸笏叟|一芹一脂,是书何幸(茉莉讲古30)
脂砚斋和畸笏叟是谁的说法还有很多,影响比较大的如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提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化名,即曹雪芹的续弦妻子,也就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形;吴世昌也认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是曹宣的第四子,即曹雪芹的叔叔曹硕;俞平伯认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人,猜测畸笏叟即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哪两个
一般指曹雪芹和高鹗,曹雪芹写,高鳄续。因为曹雪芹写的后20章不见了后来找不到,还没来得及修改的,就过世了,高鳄是后来续上去的。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有自证。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署名。文中与书名题旨“金陵十二钗”、自题诗“满纸荒唐...

曹雪芹的生平介绍,特别是他与脂砚斋之间的关系。
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

红楼梦里的脂砚斋到底是什么人,是真有其人吗求大神帮助
脂砚斋是个笔名,我认为他原型是曹雪芹的第2任妻子柳氏叫柳惠兰,他完成了几个版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周汝昌等是史湘云的原形. 主要是通过文中的口气等, 红学中有3中说法支持是柳氏的最多,另外有说是后人的,这个是绝对错误的,曹公刚完成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完成了,而且里面讲到...

曹雪芹有无妻儿?
康、雍、乾三朝的政局,一再翻覆,各种矛盾斗争,俱极激烈,曹、敦两门,都受牵连,家遭巨变。雪芹因此,坎坷艰辛,流离放浪,几经播迁。这时已到郊外山村幽僻之地,野水临门,薜萝满巷。无以为活,则卖画贳酒,食粥餐霞。犹然时遭主司上官的凌逼,他依旧傲兀不驯,白眼阅世。但是雪芹并非“超人”,亦有妻孥。挈妇将雏...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

曹雪芹的有关资料
后来曹雪芹却因抵不过丧子之痛而伤感成病,不到几个月他也死了(此时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葬在北京西郊。曹雪芹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现时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此书被公认是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并在国内外形成一门称为「红学」的学问。《红楼梦》...

《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是脂砚斋吗?
1、第一种说法认为,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评点《红楼梦》的脂砚斋。这是由红学研究权威周汝昌提出的,这一看法刚一出来,就引起了四方热议。周汝昌称,脂砚斋原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因为第一她是书里人物;第二她是女性;第三她和曹雪芹的伦理关系,亲密无比。周汝昌甚至提出,脂砚斋就是《红楼梦》中史...

封开县17278398748: 曹雪芹的爱情是怎样的 -
郗缸治糜: 不能说是原型,本来,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是康熙的伴读,家里很富,后来渐渐衰败了, 《红楼梦》中传说贾宝玉的原型之一:纳兰性德(也有人说是纳兰容若),我看了一下,的确很像,不信你去看看. 比较《红楼梦》和纳兰词,不难看出两...

封开县17278398748: 林黛玉与曹雪芹的关系,用一段话描述 -
郗缸治糜: 林黛玉,红楼梦中人物之一,乃十二钗之首.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对表哥贾宝玉情有独钟,爱慕有加.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林黛玉这样的女子?换言之,她究竟是谁?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林黛玉这样的女子. 可是,她却是曹雪芹笔下最...

封开县17278398748: 历史上林黛玉原型是谁 -
郗缸治糜: 经近年红学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为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李家,曹家以及孙家之间互有姻亲,故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小耳鬓厮磨也不足为奇.然而按红学家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的说法,...

封开县17278398748: 曹雪芹的女人是谁 -
郗缸治糜: 曹雪芹一共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原配,另一个是续弦.原配姓梅,是曹雪芹的一个堂姑的女儿,比他小两岁. 曹雪芹与表妹两小无猜,从小就在一块儿,一来二去,二人都有了意.一个是非对方不娶,一个是非对方不嫁.两家大人也看出来了,...

封开县17278398748: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有没有原型,如果有分别是谁? -
郗缸治糜: 林黛玉原型人物的名字叫李香玉,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两淮盐课李鼎的掌上明珠.李煦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曹雪芹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继任父职,不满3年,死于京师,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 薛宝钗的原型是曹頫的爱妻李玉钗~~

封开县17278398748: 林黛玉是否确有其人? -
郗缸治糜: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历史上并无此人,林黛玉是曹雪芹以自幼在江宁织造府中长大的表妹为生活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后产生的人物形象. 曹雪芹的表妹,虽然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在端木蕻良的小说《曹雪芹》中,在数年前播出的电视剧《曹雪芹》中,都有关于这个女子的描述,在高阳的《红楼梦断》系列中,也指出曹雪芹确有一个在江宁织造府中长大的表妹,虽然名字并不一样. 由此可见,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曹雪芹的表妹这种说法确有合理之处.

封开县17278398748: 历史上真滴有林黛玉这给我人吗 -
郗缸治糜: 没有林黛玉这个人.但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生活原型的.红学家考证说,苏州织造的孙女李香玉就是林黛玉的原型.

封开县17278398748: 林黛玉的原型是谁?
郗缸治糜: 说法一:黛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表妹——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绮筠,从小寄养于曹家. 说法二:另一个原型人物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李曹两家同为康熙的宠臣,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交往甚密.

封开县1727839874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是谁 -
郗缸治糜: 有很多种讲法,有的说是曹雪芹的爱人,也有很多人认为林黛玉不存在原型,她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张爱玲在她的红雪著作【红楼梦魇】里就说,她觉得林黛玉不像是真的人,她应是虚构的.

封开县1727839874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形是谁?
郗缸治糜: 林黛玉的原型叫李香玉,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两淮盐课李鼎的女儿.李煦即为曹雪芹祖母的胞弟.曹祖母李氏视雪芹为宝贝,每次去苏州时,必携其同往,常居于李家.因而香玉与雪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在意中.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双亡,膝下仅留香玉.此女聪颖过人,深得雪芹祖母钟爱,便接她去江宁织造署.雍正登基后,报复异己,李家首当其冲,革职查抄,家业荡然.至此,香玉孑然一身,无家可归,长期靠曹家庇荫.不料曹家六亲同命,不久也遭抄籍厄运. 1728年春,曹氏举家迁京,香玉随之.曹氏尚得照顾.但香玉寄人篱下,不免郁郁寡欢,加之其生来多愁善感,虽有雪芹温存宽慰,但忧思难平,不到几年,竟香消玉损.雪芹悲痛不已,故著《红楼梦》一书以资纪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