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邱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年中国说创作背景(精 简版)。谢谢!~

少年中国说创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扩展资料: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年中国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启超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扩展资料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年中国说

写作背景]
  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层次结构]
  全文七段。
  第一段提出“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的中心意旨,领起并统贯全篇。
  第二段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为后文论国之“老大”与“少年”张本。
  第三段述写老年人“灰心短气”,得过且过,不可能担当改革兴国之大任。
  第四段说明当时的中国确实呈现为“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的“老大”状态。
  第五段承上段之意一转,认为中国“老大”之命运殆尽,而正以一个“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的“少年国”出现在东方。
  第六段强调“国之老少”,“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中国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只能使国家“老且死”,乃至“未及岁而殇”。
  第七段以满腔热情激励“中国少年”奋起直追,担当起创造既壮且美之“少年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全文纵横捭阖,将老年、少年、老年中国、少年中国,交错比较激情贯注,一气呵成,确有振聋发聩、令人奋飞的感染力。

[内容述评]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它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艺术特色]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类比、对比,一贯到底以老年人的形貌心态说“老大”中国,以少年人的性格气势说“少年”中国,以少年人必定取代老年人,见出少年中国必定取代老大中国,这是类比方法。类比是异质同构思维方法,具有导发相似联想的功能。由于少年、老年之情性,人人皆可有切实的体验和观察,故而用以类比国之老大与少年,就易于被深感透解。这是类比的效用。
  文章同时列举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特点,列举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巨大差异,这是对比方法。对比是同质异构思维方法,具有强化相反因素的功能。通过对比,老年人之灰心短气,少年人之奋发有为,老大中国之腐朽衰败,少年中国之生机勃勃,就显得更为鲜明。这是对比的效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可以说,本文精神之凝聚,旗帜之鲜明,气势之澎湃,就是建筑在这一坚固而细密的类比、对比构架之上的。
  二、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感,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写作背景]
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层次结构]
全文七段。
第一段提出“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的中心意旨,领起并统贯全篇。
第二段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为后文论国之“老大”与“少年”张本。
第三段述写老年人“灰心短气”,得过且过,不可能担当改革兴国之大任。
第四段说明当时的中国确实呈现为“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的“老大”状态。
第五段承上段之意一转,认为中国“老大”之命运殆尽,而正以一个“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的“少年国”出现在东方。
第六段强调“国之老少”,“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中国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只能使国家“老且死”,乃至“未及岁而殇”。
第七段以满腔热情激励“中国少年”奋起直追,担当起创造既壮且美之“少年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全文纵横捭阖,将老年、少年、老年中国、少年中国,交错比较激情贯注,一气呵成,确有振聋发聩、令人奋飞的感染力。
[内容述评]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它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艺术特色]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类比、对比,一贯到底以老年人的形貌心态说“老大”中国,以少年人的性格气势说“少年”中国,以少年人必定取代老年人,见出少年中国必定取代老大中国,这是类比方法。类比是异质同构思维方法,具有导发相似联想的功能。由于少年、老年之情性,人人皆可有切实的体验和观察,故而用以类比国之老大与少年,就易于被深感透解。这是类比的效用。
文章同时列举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特点,列举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巨大差异,这是对比方法。对比是同质异构思维方法,具有强化相反因素的功能。通过对比,老年人之灰心短气,少年人之奋发有为,老大中国之腐朽衰败,少年中国之生机勃勃,就显得更为鲜明。这是对比的效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可以说,本文精神之凝聚,旗帜之鲜明,气势之澎湃,就是建筑在这一坚固而细密的类比、对比构架之上的。
二、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感,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扩展资料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希望各位漂亮的小姐姐和帅气的小哥哥给采纳一下
👊👊👊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扩展资料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希望各位漂亮的小姐姐和帅气的小哥哥给采纳一下
哈哈

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的时代背景
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那么问题来了,《少年中国说》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据史料记载,《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当时正是戊戌变法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什么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八国...

中国少年说 梁启超 写作背景
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新中国建设问题 中国立国大方针(节录) 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痛定罪言 复古思潮平议 辟复辟论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改造》发刊词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人生观与科学 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 传记 戊戍六君子传...

梁启超的简介和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
关于梁启超的简介和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分享如下: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少年中国说的全文和翻译
【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

《中国少年说》梁启超全文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中国少年说》 写作背景: 文章写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

梁启超的所有作品里的写作背景是?
晚期的作品,如《自由书》《新民丛报》等,则表达了他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追求。梁启超的所有作品,都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梁启超部分作品的具体写作背景:《少年中国说》:1900年创作,是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时期发表的著名演说,...

干将发硎怎么读 出自于哪里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干将发硎解释 干将:铸剑师的名字,后泛指宝剑。发硎:刀刃新磨。硎,磨刀石。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为干将在磨刀石上磨剑刃。《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

少年中国说是写于 年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写于满清末期。清朝末年内部政治黑暗,贪腐横行,外部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

遂溪县18242693346: 中国少年说 梁启超 写作背景 -
羊度复方:[答案]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

遂溪县18242693346: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中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是啥?要求是简洁回答 打击盗版 分开回答 -
羊度复方:[答案]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此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者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由腐朽的慈禧太后等统治着,爱国学者梁启超发现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改造中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就写了《少年中国说》. 思想感...

遂溪县18242693346: 《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是什么?最好简短些.谢谢! -
羊度复方: 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上,国以孔为贵.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遂溪县18242693346: 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当时的环境 -
羊度复方:[答案] 故事背景: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上,国以孔为贵.

遂溪县18242693346: 少年中国说作者生活时代重大历史事件? -
羊度复方: 《少年中国说》是清末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的1900创作的.在梁启超的生活时代,重大历史事件有:中日甲午战争及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及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1911至1912年辛亥革命.

遂溪县18242693346: 梁启超为什么要写少年中国说 -
羊度复方: 《少年中国说》主要是激励举国青年为国之强盛而努力,同时驳斥外国人称呼中国为“老大帝国”,论证我中国非老弱乃少强.

遂溪县18242693346: 《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是什么? -
羊度复方: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大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时仅27岁的作者在文中揭露了老朽当权者的昏庸误国,歌颂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激励青年发愤图强.变革现实,表现了作者挚诚热烈、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