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古代的清官。现代如何做清官呢?

作者&投稿:周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包拯时期的清官~

寇准,刘罗锅,纪小岚,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的清官中,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十人作一简要介绍。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况钟--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公仪休不受鱼
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 "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 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 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刘宠克己奉公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孙谦保廉留遗书
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赵轨清廉若水
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 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
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经常穿破旧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后,王翱转身走时,英宗见其衣服破损,又将他叫回问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才接到召命没有来得及换衣.
王翱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入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王翱,王翱坚决反对,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
在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是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调回京城,易如反掌,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开怀畅饮之际,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谁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物打伤了夫人脸面.到王翱去世,贾杰也没有被调回京城.
林则徐拒贿拾遗
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送给林则徐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 "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 "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 "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唐侃备棺拒贪官
唐侃,江苏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学,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乡试中了举人,授为永丰知县.他赴任时不带妻子,与书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饭,生活很俭朴.久而久之,当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洁.
明章圣皇太后死后远葬承天,出殡队伍所到之处,太监内官们大肆勒索金钱,声言不办供张者处死.有财力的地方官送钱保命,擅长拍马的官员乘机搜刮,没钱的州县官吏大多逃走.唐侃预先准备了一个空棺材,殡仪经过时内官们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贪官们领到棺材旁,指着棺材说,"办吾一死,金钱不可得也."贪官们惊愕无奈,悻悻而去.
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唐侃在"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恪守道德,保持了节操,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其实还是工资的问题,工资高了,清官就多了

唐宋官员有多富?看看白居易、王安石和包拯的工资清单吧!白居易月薪一万五,王安石月薪九万,清官包拯年薪过千万……清官包拯年薪是多少?有人统计,包拯年薪超千万。这是个让不少人遗憾没生在宋朝的数据。超级富国宋朝对公务员实行高薪制,宋朝高级公务员们富得流油。优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致仕(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

不贪赃枉法都是清官。要做清官,还要做大官有点难。

当这个人每天醒来后总是能够摸摸良心说一句:“我可以继续为我的人民服务了”。那他就成为一个清官了。

做清官要想超过包拯这样的历代清官;那就要做到这样的人(官)人神(佛)犯轻错不可过二;若是过二无论是谁一样灭了他永生永世不得翻身就连做牲畜都没资格;一这句古语:天做孽尚可犹;人作孽不可活,难道只有天作孽才犹豫吗!,人就不犹豫了吗?(凭什么只有他们才享有这种待遇呢!)!!!!

  “清官”一词由来已久,起源于封建社会,流传几千年直至今日,只是如今“清官”早已成为“好干部”的代名词。
  封建社会的清官并不完全等同于当今的好干部。前者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及其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地位和尊严效力的,后者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故干部又有公仆之谓。二者虽不能等同,却又有共通之处。古往今来,凡为官吏者、当干部者,总是有莨莠臧否之分。封建社会所谓的清官,析而言之,就是封建社会比较清正廉明的官吏,他们是“德治”和“仁政”的鼓吹者和实行者,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的卫道士。表现在司法方面,他们或者善于“听察微理,以决疑狱”,为人民解除缠讼的痛苦;或者为政“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铁面无私地维护和执行法律;或者勇于摧折权贵,扶助贫弱,冒着种种风险纠正诬枉和平反冤狱;或者“谨身帅先,而民从化”,为善防奸,先从自身做起;或者尽忠国事,不惜舍身求法,敢于犯颜直谏,力图使封建君主少干一些坏事,避免一些冤滥;或者办案注重客观实际,强调实地调查勘验,从而发现事实真相,使案件得到正确的处理……
  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在普遍存在昏庸腐朽、贪赃枉法现象的封建官场中,是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但是历代封建王朝都出现过这样一类人物,总体来说可谓史不绝书。例如西汉文帝时的张释之,由于处理“犯跸”(违犯有关皇帝出行方面的禁令)和“盗高庙前玉环”等案据法抗旨,审判持平而被“天下称之”。武帝时的黄霸,“明察内敏“,担任司法官时“处议当于法,合人心”,曾肇端做到所辖监狱“八年无重罪囚”。此外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唐代的魏征、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于谦、况钟、海瑞和清代的施世纶等,他们就是其中的著例。这些人被朝廷和史书称为“循吏”或“良吏”(即好官、清官),被老百姓尊为“清天”,受到当朝和后世人们的传颂与敬仰。同时,历代君王为了加强吏治,整饬官风,也把这些人树为榜样,予以嘉勉或擢升。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倡导广大干部树立“倾心为民,廉洁奉公”的执政理念,激励大家争当模范干部,涌现出了如牛玉儒、宋鱼水、张云泉、王彦生等一大批好干部,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清官。
  干部是时代的精英、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靠山,其职责和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解难,谋求福祉,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古代的和现代的“清官”,见贤思齐,努力做一名现代版的“清官”。


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 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 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 包公的故事...

包拯的事迹和简介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生平事迹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官场生涯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

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生平事迹[编辑本段]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官场生涯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

包拯是什么意思?
包的解释:1. 包指用纸、布或其他薄片将物品包裹起来,如:包装、包饺子。2. 指已经包好的物品,如:邮包、背包。3. 指装东西的袋子,如:书包、皮包。4. 表示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如:包括、包举(总括)、包容。5. 包涵指包含、总揽。拯的解释:1. 拯指援救、救助,如:拯救、拯饥。...

包拯的生平?<正史>
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正史中记载的包拯,是一位公正廉明的清官。他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身后人们还记着他,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

包拯是状元吗?
包拯不是状元,只是进士。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

包拯是有名的清官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一俩个例子吗?_百...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宋朝包拯的身世和官历?
1、身世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

名臣包拯为长嫂抚养之谜:实为其子为长嫂抚养
宋代清官 由长嫂抚养长大的故事,在一些戏曲和民间不断流传。这不是历史事实,因为 是独子,然而包拯的次子确实由长嫂抚养长大,故事还相当感人。那么,包公的家庭情况到底有何秘密?其故事又是如何进行父子间演绎转换的呢? 包拯字希仁,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祖籍庐州合肥(今属安徽)。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阎罗包老典故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闻者皆惮之。人们将他比作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皆知其名,呼之为“包待制”。京城有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告状不得径造庭下,包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河塞不通,适逢京师大水,包拯毁之。

无为县17118451963: 包青天一生为官做人的标准是什么 -
妫饶丹红: 一、为官标准: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

无为县17118451963: 包公(原名包拯)是不是清官? -
妫饶丹红: 历史上确有包公其人,他是安徽人,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做官,坐守开封府,现开封有包公祠,里面有很多石碑,上面记载着他的一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是一顶一的清官.现在开封政府又在兴建开封府,供后人缅怀.

无为县17118451963: 包公是哪个年间的清官 -
妫饶丹红: 大宋的,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无为县17118451963: 包青天是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妫饶丹红: 包青天即包拯,宋代名臣,有名的清官,清代著名的公案小说《包公案》的主人公.据传包拯在开封府尹任上,断案如神,铁面无私被誉为包青天,人称包公.其实真实的包拯在开封府就一年多一点,大部分时间都是监察御史,后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丞相.但是在明代之前大学士只是丞相的属官,宋代虽有丞相一职,但是真正掌权的是参知政事、宰相等官员,因此包拯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和包拯同时期掌权者有范仲淹、韩琦等人.宋代要做宰相,必须先做参知政事、门下平章.

无为县17118451963: 包拯是什么官?真的有传说中那么伟大吗,真的刚正廉明吗? -
妫饶丹红: 知县,知州,开封府尹,龙图阁学士,最大的是枢密院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委员.刚正清廉不假,审判方面没有那么强,三口铜铡绝对虚构

无为县17118451963: 第一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清官”是谁?
妫饶丹红: 1、明朝时候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明察秋毫,人称“海青天”.一天,他带着几个衙役微服出巡,在街上看见一群人慌慌张张地走过来,两个身...

无为县17118451963: 包拯真是清官吗 -
妫饶丹红: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谥孝肃,汉族,北宋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1] .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所以说,包拯确实是清官,只是没有影视作品中那样夸张而已.

无为县17118451963: 为什么说包拯是古代职场达人? -
妫饶丹红: 包拯是一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神话般官员,世称包龙图.虽然,这里面有许多虚构的故事和细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包拯不仅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人,而且是官场不倒翁,从来没有被贬或者撤职.然而,不给人送礼而又四处“得罪”人的包拯缘何在宋朝的职场上步步高升呢?其中缘由还得从包拯的人生哲学说起.

无为县17118451963: 历史上包公到底是不是宰相 -
妫饶丹红: 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为礼部尚书.他的长相也不是什么黑脸,倒是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

无为县17118451963: 铁面无私的包拯的传说是怎样的?
妫饶丹红: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 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