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公式

作者&投稿:方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政治经济学~

其实我们春秋时期的 赵国国君早就用上了 他当时下了一道命令 要求赵国的大臣 必须穿丝制品的衣服 而且要求赵国的农民 不许重伤养蚕 只准种粮食 搞个丝绸的价格是越来越贵 于是邻近的鲁国梁国 这些国家 有大量的重伤养蚕 经济效益肯定是很好的 但

2,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15、劳动强度: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3.1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16、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3.17、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3.18、血汗工资制度: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工资制度。
3.19、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3.20、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3.21、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3.22、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3.23、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3.2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3.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26、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27、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28、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3.29、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0、资本价值构成: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1、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3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3.3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揭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3.34、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3.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1、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4.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3、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4、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5、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6、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4.7、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4.8、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4.9、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4.10、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4.11、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4.12、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4.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14、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15、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4.16、固定资本磨损:是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和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4.17、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4.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4.19、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4.20、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4.21、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4.22、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4.23、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4.24、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4.25、社会总产品:是社会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当年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4.2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4.27、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4.28、固定资本更新: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替换。
4.2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
5.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5.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5.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5.5、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5.6、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5.7、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
6.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3、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
6.4、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它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6.5、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6.6、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它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6.7、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6.8、企业利润: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6.9、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6.10、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6.11、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资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东: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6.17、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是拥有自己经营的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6.18、股票控制额:是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6.19、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20、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6.21、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6.22、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23、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而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6.24、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25、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
6.26、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它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7.1、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对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7.2、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资本形式。
7.3、金融寡头: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7.4、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7.5、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7.6、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7.7、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出售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8、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10.1、生产力标准:是指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8.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政府、或是资本家、或是垄断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8.2、国际垄断同盟: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所建立的国际性垄断组织的联盟。
8.3、国际卡特尔:指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以谋取垄断利润。
8.4、新殖民主义:是二次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主要是采取经济渗透办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的殖民主义政策。
8.5、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超越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的趋势。
8.6、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8.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它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8.8、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即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大型垄断企业。它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贸易区: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8.10、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8.11、经济联盟: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的组织。
8.12、经济政治联合体:是参加国既在经济上进行国际协调和联合行动,又在政治上向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政治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参加国的政治事务的组织。
9.1、食利者阶层:指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为生的一批剥削者。
9.2、食利国:是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3、滞胀: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种经济现象并存的简称。
9.4、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9.5、货币信用危机: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
10.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10.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10.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0.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10.8、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10、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人长期乃至终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种岗位上。特别是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或根本差别。
10.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0.12、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
10.1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10.14、“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
2: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
2,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26、商品流通。
1、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20、私人劳动、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3,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生产力.5、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24、价格标准,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32、市场.2。
2。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1。
1:是由国家铸造的.5、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12、社会价值、生产资料所有制.8.28、铸币。
2。
2.6: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8。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
1、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7。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
2.19、社会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
1.21、价值形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分配、交换、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9,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17、复杂劳动。
3: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35、价格机制.8.3,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4: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2。
2。
2: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3.4。
1: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
2。
2、竞争等要素之间: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7、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38、市场调节: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2: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
2.37、竞争机制,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包括价格、供求,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13、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14、劳动熟练程度,具有一定形状、重量、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首先要正确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这里G′=G+ 腉 。 腉 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 — W,还是W — 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可见,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如果把货币贮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即使等到世界末日,价值量也不会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换句话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可以弄清楚价值为什么会增殖,剩余价值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 — 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 — W阶段的商品上。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这便揭穿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1)资本总公式是G — W — G′
(2)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不会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总公式却通过流通过程,使价值量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①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4)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成资本的前提.

解决: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这里G′=G+ 腉 。 腉 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 — W,还是W — 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可见,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如果把货币贮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即使等到世界末日,价值量也不会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换句话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可以弄清楚价值为什么会增殖,剩余价值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 — 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 — W阶段的商品上。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这便揭穿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1)资本总公式是G — W — G′
(2)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不会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总公式却通过流通过程,使价值量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①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4)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成资本的前提。


试述从资本循环的角度研究资本运动与从资本周转的角度研究资本运动的...
貌似,)而资本转移速度也因雨伞制造者减少而降低,那这个过程 就是我理解的 从资本循环的角度研究资本运动。 手打好累,你不用抓住概念,这种问题只会在考试中sb老师才出的,要想学好政治经济得靠实际学习,你可以到企业实习的, 给你推荐一本《纳什平衡》 (*^_...

用什么公式来表示产业资本三个循环的统一
蒋学棋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一本被广泛采用,有澎响的教材,我认为《教材》中用来表示三个循环统一的公式,是值得商榷的。“教材》第95戈提出;“产业资本的循环, ①作为三个循环的统一,可以从下列公式中看得很清楚: ③一司 一一一~一阮、G一W…P.二W尹一G‘·G一W...

马原-政治经济学复习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成本就是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略。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三个阶段以及对应的职能: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的...

求一篇政治经济学原理小论文,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_百...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和原则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

经济学中的G、W、P、G'、W'都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代号 G表示货币,即gold W表示的是商品,德语中的Waren(马克思是德国人,当然用德语的首字母来代替)而G‘表示的是循环之后扩大的货币 W’同理 G-W-G' 表达的是资本循环周转的方式 P多表示利润

在政治经济学中,G表示金全,W表示商品,P是指什么呢,是利润,还是价格?谢谢...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而在政治经济学中P代表利润,profit的首字母,在资本循环过程那里也出现过符号p,指的是生产,product首字母。

怎么理解资本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再次,央行出现前的经济为实物经济,金银货币等同于实物,没有独立的货币循环;央行出现后的经济为货币经济,纸币既充当交换等价物,更创造了债务,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所谓货币创造应为债务创造。总结如下: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试图区分上述论点,但最终没有成功,它的资本循环公式是不彻底的,即没有指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1-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4-4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5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6资本的循环速度:同周转时间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3点不同:1、两者的该书不同:(1)政治经济学的概述: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2)宏观经济学的概述: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2、两者...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1.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与货币有关,又与货币不同。2.不同的概念。货币是所有者与市场之间的交换权契约,它基本上是所有者之间的一种...

绿春县19335791527: 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公式 -
锺昂奥硝: 首先要正确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这里G′=G+ 腉 . 腉 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

绿春县19335791527: 马克思经济的资本循环公式的详细解释.Pm)…P…W' - G'的意思,以及每个字母代表的意义. -
锺昂奥硝:[答案]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P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实线"—"代表流通过程,虚线"…"代表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从形式...

绿春县19335791527: 马克思经济的资本循环公式的详细解释. -
锺昂奥硝: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P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实线"—"代表流通过程,虚线"…"代表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从形式上看,...

绿春县19335791527: 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
锺昂奥硝: 资本……生产资料……产品……资本

绿春县19335791527: 什么是“资本的循环”?不是产业资本,是资本的循环 急~~~~ -
锺昂奥硝: 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绿春县19335791527: 资本循环公式是简单再生产循环吗? -
锺昂奥硝: 不是.资本循环, 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 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 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执行三种职能, 实现了价值增殖, 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三个阶段:购买、 生产、 销售, 三种职能: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 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或者说,就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具体说来,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仅够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绿春县19335791527: 用什么公式来表示产业资本三个循环的统一 -
锺昂奥硝:[答案] 蒋学棋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一本被广泛采用,有澎响的教材,我认为《教材》中用来表示三个循环统一的公式,是值得商榷的.“教材》第95戈提出;“产业资本的循环, ①作为三个循环的统一,可以从下列公式...

绿春县19335791527: 资本循环的特征是什么? -
锺昂奥硝: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基本阶段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

绿春县19335791527: 政治经济学哪些内容有现实重要性?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br/> 货
锺昂奥硝: 以上的说明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有一点除外,即你的最后一段说明. 即资本主义不是也不可能是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而只能是为社会主义打败.

绿春县19335791527: 政治经济学这个符号m'什么意思???急急急急 -
锺昂奥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术语、符号代表、计算公式. 1、c——不变资本 2、v——可变资本 3、m——剩余价值 4、w——商品5、G——货币 6、Pm——生产资料 7、A——劳动力 8、C / V——资本有机构成9、G`=G+△G(增殖额即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