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再别康桥》及《死水》说说“新月派”的“三美”原则。

作者&投稿:彩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再别康桥》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一、绘画的美
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诗中的语言运用注意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金柳”“艳影”“青荇”“彩虹””云彩”“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得画面由静化动,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
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扩展资料: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月派
百度百科-再别康桥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附录:《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韵脚)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韵脚)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韵脚)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韵脚)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韵脚)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韵脚)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韵脚)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韵脚)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韵脚)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韵脚)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韵脚)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韵脚)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韵脚)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韵脚)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三美”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所在。此诗语言清新,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其他一些诗人秉持、奉行,出现了数量虽少但影响不小的新格律体诗选本。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诞生了以“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为代表的格律体新诗创研交流平台,明确反对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涌现出了齐云、刘年、宋煜姝、余小曲等一批热爱诗歌艺术、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者。
  对新格律体诗的研究也一直没有断绝。从林庚先生的“典型诗行”、“半逗律”,到解放后何其芳先生提倡有规律地押韵及注重“顿”在新格律诗中的中心地位、卞之琳先生对吟调和诵调节奏的区分,再到八十年代后万龙生先生提出新格律诗“无限可操作性”、孙逐明先生推出《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吕进先生推出《新诗:诗体重建》、诗酒自娱先生推出《格律体新诗论纲》、晓曲先生推出《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等等,新格律诗理论正不断丰富、深入、发展。
  新格律诗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回归,相信伴随着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诗的螺旋发展轨迹,未来格律体新诗创作会繁荣起来,理论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推广并逐渐固定下来。 一个以传统诗词、现代新诗、格律体新诗三足鼎立的局面终将形成。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三美”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所在。此诗语言清新,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其他一些诗人秉持、奉行,出现了数量虽少但影响不小的新格律体诗选本。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诞生了以“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为代表的格律体新诗创研交流平台,明确反对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涌现出了齐云、刘年、宋煜姝、余小曲等一批热爱诗歌艺术、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者。
对新格律体诗的研究也一直没有断绝。从林庚先生的“典型诗行”、“半逗律”,到解放后何其芳先生提倡有规律地押韵及注重“顿”在新格律诗中的中心地位、卞之琳先生对吟调和诵调节奏的区分,再到八十年代后万龙生先生提出新格律诗“无限可操作性”、孙逐明先生推出《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吕进先生推出《新诗:诗体重建》、诗酒自娱先生推出《格律体新诗论纲》、晓曲先生推出《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等等,新格律诗理论正不断丰富、深入、发展。
新格律诗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回归,相信伴随着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诗的螺旋发展轨迹,未来格律体新诗创作会繁荣起来,理论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推广并逐渐固定下来。 一个以传统诗词、现代新诗、格律体新诗三足鼎立的局面终将形成。


10首现代诗,最好诗人是较有名的。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现代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再别康桥作者是谁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用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
绘画美:用了大量拟人、比喻写景。音乐美:富含韵律。建筑美:节构整齐、有序。

10首很短的现代诗有哪些?
3、《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雪花的快乐的创作背景
1. 这首诗创作于1924年12月30日,并于1925年1月17日发表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上。2. 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将诗人比作一种痴鸟,描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3. 如果将徐志摩的诗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放在一起,它们从不同角度...

再别康桥的意象有哪些
再别康桥的意象有: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辉等。康桥,这座美丽的桥,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描绘康桥的韵味和自身的情感。1. 云彩和金柳:云彩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的离别之情。金柳则可能是诗人用来形容康桥的美丽形象,就像...

音乐的抒情诗:柴可夫斯基乐曲
沙滩上再不见女郎, 再不见女郎! 10、《残春》 徐志摩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 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 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 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 窗外的风雨报告残春的运命, 丧钟似的音响在黑夜里叮咛: 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 变了样: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 11、《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以及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绘画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

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石虎胡同七号》,把园景描绘得活泼可爱, 在生机勃勃的画面里跳荡着诗人那颗热爱生活,渴望美满爱情的赤心。大庭园是诗人创造理想主义的乐园。谈理想境界的创造,不能不论及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全诗荡漾着诗人告别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一唱三叹,令人心生回肠荡气之快感。从字面看,笙箫与悄悄的意境,夏虫...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介绍一下,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月派”诗歌. -
采狭尼扎: 1926 年4 月新月社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办《晨报·诗镌》, 提倡“诗的格律”, 无疑是对初期新诗的散文化弊端的匡正, 造成了新诗形式重建的氛围.然而闻一多所说的“格律”, 是英文form 的译意, 具体指“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 ...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再别康桥:说说诗中诗人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采狭尼扎: 诗人描写了康桥的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这些事物.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都是那么美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好象都欣欣然有了生命,和自己进行着感情的交流.可以说,康桥的美景感染了作者,而作者的深情又让康桥的一切有了生...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新颖之处在哪里? -
采狭尼扎: 1.音乐美(押韵)A、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ng);摇,草(áo);虹,梦(óng);箫,桥(áo);来,彩(ái).每节押...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读好再别康桥后有什么收获? -
采狭尼扎: 答: 有一首诗,独特美妙,有一首诗,世人赞颂;它就是《再别康桥》.读完这首诗,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话很美,这首诗也是徐志摩...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再别康桥:说说诗中诗人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别康桥》:说说诗中诗人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采狭尼扎:[答案] 诗人描写了康桥的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这些事物.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都是那么美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好象... 而云彩也好象老朋友似的,跟诗人依依道别.无限的情意尽在不言中.诗人产生了旧梦重寻的想法,想在康桥的怀抱中重新放...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再别康桥》谈谈你对新格律诗“三美”的认识 -
采狭尼扎: 闻一多所主张的三美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别康桥》中的音乐美着重体现在押韵上,押韵采用隔句押韵和数句换韵等手法,并且着力将韵脚控制在平声之内,具有舒缓、轻柔的音调.建筑美体现在顶针及咏叹式的排比上,营造出了诗句间结构相呼之美.绘画美更不用说,认真品读诗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柔波在心头的荡漾,一船星辉的璀璨,以及天边那一抹不必带走的云彩等等……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再别康桥》有怎样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
采狭尼扎: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新诗的赏析 -
采狭尼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请简要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美. -
采狭尼扎: 《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一细节展现优美的旋律《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对于细节部分的考究十分成功,首先,为了不破坏整体的韵律性,徐志摩十分注重对内在音节的掌控,在第一小节中,作者连用了三个“轻轻地”,这十分有...

土默特左旗19470404131: 结合再别康桥诗作内容,说说三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
采狭尼扎: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