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比齐国强大,为什么却没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作者&投稿:子车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导语:鲁国比齐国强大,为何没有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从齐国鲁国对比角度,分析?人才环境、民本思想


在山东的齐鲁大地,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国家,齐国和鲁国;提到齐国,大家的脑海中就会想到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战国七雄之一;但是提到鲁国,人们只知道那是孔子的故乡,其实周朝刚分封时,鲁国的国力比齐国还要强势,为何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没有鲁国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资料说周王为了防止周公做大,故意压制鲁国,也有文献鲁国恪守周礼制度传统,故步自封,还有的专家说两国尽管地缘相近,但是齐国沿海,鲁国临近中原腹地,其地缘优势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齐鲁两国立国之初,国力相近,后来发展渐行渐远这与两国人才环境和民本思想有莫大关系。



齐国两国不同的环境


地理环境


齐鲁两国虽然相邻,地形、气候、水温相似,但从两国所处地域来看,鲁国接近中原地区,其西部是黄淮平原,拥有大片土质肥沃的两条,并且中原文化对其影响很大,这为鲁国农耕经济提供有利条件,在发达农业的基础上,鲁国形成农耕文化;而齐国临海,多丘陵地貌,并且深入东夷文化腹地,齐国充分利用漫长的海岸线,灵活地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


从齐鲁两国水文资源和土壤条件来看,鲁国都比齐国优越,尽管齐鲁两国都位于黄河下游地区,但鲁国的土质比齐国丰腴,这也造成鲁国人民宽裕的生活条件逐渐使其柔弱怠惰,逐渐衰落,反观齐国,土壤贫瘠,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但齐国自强不息,广纳人才,并且因地制宜地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逐步实现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目的。


经济环境


我们先来看看齐国两国不同的经济环境,齐国从分封时,农业生产环境就较差,但是齐国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优越的海洋环境,结合自己国家特点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不仅使齐国经济实力和国家实力不断壮大,其灵活的策略也使齐人具有开发灵活的特性。



鲁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继承了周朝“重农轻末”的传统,使得鲁国人安于现状,恪守礼乐文化的统治秩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尽管分封之初,齐国不如楚国,但齐国统治者采取了灵活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齐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齐国在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同时,其开放务实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更加促进齐国良性发展。反观鲁国,恪守周朝重农传统,礼乐文化,使鲁国的人才也呈现出重德明礼等特点,这对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并没有显著的作用。


社会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间争霸战争不断,社会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导致礼崩乐坏,周朝的礼乐统治逐渐失去控制力;随着诸侯国大鱼吃小鱼,兼并战争不断,都需要更多的人才,齐国和鲁国也不例外,都创造各种环境招贤纳士,但齐鲁两国社会政治环境差别很大。


对于人才来说,齐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开朗的多,通过“尊贤尚功”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一方面通过选举的方式使得下层社会的布衣人才进入仕途得到重用,另一方面通过提拔在战争中或者对国家做出贡献有功的卓越人才;这样的政策不仅有利于更多的人才进入统治阶层来展示自己的出色才能,也促使军人建功立业,使得齐国军事力量强大。


与齐国“尊贤尚功”政策相反,鲁国的社会政治环境遵循的是周朝宗法和礼乐制的“尊尊亲亲”;作为周朝姬姓诸侯国的鲁国,传承了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又受农耕文化环境的影响,鲁人的安定生活方式与礼乐文化相得益彰,常常使鲁人不思进取,使得鲁国的政治环境具有相对的保守性,这更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富国强兵只是一场憧憬。



文化环境


在春秋战国这样的大变革时期,文化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齐鲁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繁盛的发展,两国都出现了众多的人才。但齐鲁两国文化渊源不同,不同的文化特色,对其人才发展影响很大。


齐国文化是由殷商文化、东夷文化、周文华等三种文化结合而二次,齐国实行开放的统治政策,使得文化具备开放的环境,使得齐国能够吸取各家先进文化,博取百家之长,这种兼容并蓄的开放文化特色,更有利于选贤任能;同时,齐国的文化还带有尚武特色,尚武文化使得齐国注重军事发展,培养出众多的军事人才;齐国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也使得齐文化中带有奢侈之风。


鲁国文化主要以周文化为主,同时夹杂一些殷商文化;鲁国地理环境适合耕种,鲁人更容易继承周人重农传统,更容易恪守周礼,导致鲁国文化具有保守的一面。在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齐国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要高于鲁国,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地区文明的影响,对人才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民本思想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主体的推动者是人民,谁赢得民心,谁能最大限度地发动民众的力量,谁就能富国强民,在礼崩乐坏的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失去,原有秩序被打破,人民思想也进入了“轴心时代”,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诸子百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生产力有着巨大影响的民本思想也逐渐成型。


对于民本思想,齐鲁两国也是充分重视的,齐国姜太公在辅佐武王伐纣过程中,充分领悟到了民众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建国初期,姜太公就将民本思想作为基本国策;而鲁国在分封时,由于周公的原因,地位特殊,是各诸侯国的班长,得享天子之礼乐,完美地继承和保留了周文化,周初周公继承周王的重农保民、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这种重民、爱民思想对后世儒家的民本思想影响巨大,并最终成为我国古代政治主流思想观点之一。


齐、鲁两国在建国之初,都重视民本思想,后来为何两国国力差距越来越大呢?我们就要详细了解下齐、鲁两国的民本思想,然后再通过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两国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两国国力差距为何渐行渐远,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而鲁国却标榜的礼仪之邦,被楚国灭亡。



齐国的民本思想


在齐国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姜太公、齐桓公、管仲、齐威王、晏婴等众多的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这些人都基础了爱民重民、尚功重利的优良治国传统,这些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使齐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开国君主姜太公民本思想


姜太公作为齐国开国君主,作为武王伐纣的最大功臣,被分封到齐地;而当时的齐地还存在大量的东夷人姜太公首要任务就是招揽民众、稳定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姜太公对东夷人采取“因其俗、简其礼”,对东夷人传统习俗,并不强制改制,他首先对繁文缛节的习俗作了简化,使得原有的周礼习俗更加贴近原居民的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姜太公对民意的重视;同时,姜太公在治理的过程中,一直爱民如子,深入基层真正视民众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


姜太公深刻懂得,国家要安定,首先就要安定民心,民心要安定,必须解决人民迫切所需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落脚点就是发展经济。齐国立国之初,农业并不发达,远远比不上鲁国,但姜太公利用齐国海岸线漫长、河流众多、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等优势,因地之地发货齐国独有的优势。姜太公确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发展方针,一举解决了老百姓生活问题,也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姜太公确立了唯才是举,举贤尚功的政策,这条政策被齐国历代政治家所继承和提倡,这不仅为统治阶层招揽大量人才,也为军队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这才有后来的管仲、晏婴等一大批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管仲的民本思想


管仲是继姜子牙之后,齐国又一个杰出的人物,他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富国强国,以建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目标,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实管仲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与管仲的重民、爱民、富民思想是分不开的。


管仲在长期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民众力量可畏和巨大,他知道民心向背在国家政治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管子·牧民》、《管子·权修》等著作中,管仲都明确提出了重民思想;他甚至将“民”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子一样的高度。


管子曾提出“君人者,以百姓为天”《说苑》;《管子·五辅》“古之圣王,取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管子(管仲)直接继承姜太公爱民思想,他认为“始于爱民”才是治国之道,要治理好国家,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重视人民的作用,人心向背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人心向背的关键是统治者是否爱民,因此,管仲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做到爱民。


如何做到重民、爱民呢?管仲认为必须使百姓的生活有保障,道德水准有提高,才能给人民带来好处,只有人民得到好处,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富强繁荣;这就形成了管仲的富民思想。不可否认,管仲的富民思想与姜太公“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经济发展方针是有传承的。


管仲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为此,管仲积极发展齐国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置于首要地位,农业是立国之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管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做活齐国经济,使齐国富裕起来。



为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管仲建立“富上足下”的分配制度,管仲认为民富和国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民众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除此之外,管仲还非常重视减轻民众负担,他减轻民众赋税,主张取民有度,这样才不会引起民怨,不会危害到国家。


总之,管仲的重民、爱民、富民政策使齐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这也为齐国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国晏子民本思想


晏子是继姜子牙、管仲之后,齐国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尽管晏子的生活时代背景与管仲不同,他生活在姜齐政权衰落,田齐政权形成时期,也是各诸侯国不断发展频繁战争的年代;晏子虽处乱世,却将齐国的民本思想发扬光大,这不仅维护姜齐政权,也为齐国的安邦定民起到积极作用。



晏子的重民、爱民、教民思想有哪些呢?晏子提出的重民思想是“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十分重视民意作用,尽管他服务姜齐政权,当看到田陈终将取代姜取得齐国政权时,晏子认为真正决定权利的归属是民意,统治阶级是否真正爱民以及民心所向是决定权利归属的关键因素,所以晏子到最后并没有维护已经腐朽的姜齐政权。


针对齐景公时期刑罚森严,赋税极重的状况,晏子注意到了民间疾苦,他提出“省刑罚,薄赋敛”的建议,此建议被齐景公所采纳,从而保护了很多无辜百姓的性命,也缓解了齐国社会矛盾,尽管齐国国君昏庸,但国家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此外,晏子还多次劝谏所辅佐的三位齐国君主,并倡导节俭,他还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示范,能够让百姓看到,从而形成一个去奢尚俭的社会风气,他试图通过礼法、礼仪来修正人民的行为,从而改变当时混乱的局面。


鲁国的民本思想


与齐国稍有不同的是,鲁国由于周公的原因,其地位特殊,鲁国是诸多诸侯国的尊长,也就是说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班长。相对于其它诸侯国,鲁国较为完整地保持和发展了周代文化,“周礼尽在鲁”,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鲁国早就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鲁国继承周公重农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同时周礼乐文化在重民保民思想中有相当体现,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鲁国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生活在鲁国,长期受到鲁文化熏陶,当周王朝面临崩溃,各诸侯国征战不休,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恪守周礼的情况下,以复兴周礼为己任,提出了以“仁”、“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仁”,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也就是尊重关爱别人,也就是爱民,基于此,孔子将“仁”推及到了政治领域,并以“仁”为核心建立了德治学说,这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


在“为政以德”的主张中,孔子认为贤明君主就要具备“宽厚”、“惠民”的“德”;这首先对君主的品质有了明确的规定,君主必须首先具备德,要以身作则,对民众的治理上要以德感化;孔子的治国理论是继承周公而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是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人。


孔子的爱民、富民、教民


在孔子的“为政以德”的理论中,德治理论是“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具体内容就是爱民、富民和教民。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爱民,孔子的爱民这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关系之上的,并不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民心所向能决定国家兴亡,所以要给予民众特别尊重和关爱,说到底,孔子的爱民是有局限性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富民,主张也是孔子的主张之一,民众决定着国家的兴亡以及统治者地位的稳定,富民就成为国泰民安的必要条件。在对待“富民”的理论上,孔子将民众的物质利益放在首位,统治者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民众温饱问题,解决温饱问题后,再对民众实施教化,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稳定。



在富民的同时,统治者还应该“敛从其薄”,切实减轻民众负担,减轻赋税,百姓才能赋予;对于统治者来说,孔子认为要“节用”,即以身作则进行勤俭节约,还要爱护劳动力,只有对民众实施切实的关怀,才能做到惠民爱民。


教民,对于教民,孔子提出“先富后教”时,也针对性提出了“有教无类”,教育是不分贫富贵贱,普通老百姓也应该进行礼义教化,这种思想使得平民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在教育史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笔者认为,尽管孔子提出爱民、富民、教民的思想都是出于真诚的目的,然而民本思想本来就是一种统治者的政治行为,孔子偏用道德感化来实现,没有形成法律制度的感化终究是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孔子提出的“仁爱”、“为政以德”的理论,最终目的还得维护王权政治。


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鲁国民本思想影响巨大的人物,除了孔子之外就是孟子了,孟子所生活的年代,兼并战争极其频繁,战火中的人们流失居所,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孟子试图通过民本思想阻止这些“无义”战争。在民本思想上,孟子是对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并将其思想进一步完善,将当时的特殊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意识相融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民本思想理论。



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人性善”的四端是“仁、义、礼、智”,并将这四端强调为人的本性,肯定了人性的道德价值功能,并把这理论推向社会,从而形成一套民本、仁政、王道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政治观,“性善论”与民本思想相辅相成,性善论是民本思想内容基础,民本思想就是性善论的应用。


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王道与霸道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政治史上两大对立的政治主张,王道是指以仁义治天下,霸道是指以武力、威势、权力等统治政策,孟子是主张王道的。孟子认为,要想得到天下必须实行王道,而王道的核心理论就是仁德,统治者是否符合仁德,是判断有道和无道的关键。


孟子认为崇山“武力”的霸道成为大国,但是只有“王道”才能取得人心,所以孟子十分强调仁政,但是也不盲目地反对战争。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如果实行暴政就会丧失君主的资格。总之,孟子认为只有王道才能得人心,霸道失去人心,实行王道的仁政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才能取得天下统一。


孟子继承周朝和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理论,民的地位是最重要的,社稷其次,君主排在最后,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稳固与否与民心向背有莫大关系。这就要求统治者要更多关心民众疾苦,始终心系民众,孟子也始终以关心民众疾苦作为游说君主的目的,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对民本政治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此外,孟子提出了诸多的仁政措施,例如“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民为国本关系到国家命脉,统治者必须满足民众对“利”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满足民众的衣食住行的要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给予民众能够维持生计的土地,这就是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就是反对征收过高的赋税,减轻民众负担,这与孔子提出的“敛从其薄”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教民,在教民的问题上,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孟子认为“仁政”,先有“仁人”,才有“仁政”,这是一种贤人政治,所以孟子大力提倡尊贤使能。在招揽人才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对贤才可以破格利用,主张从下层社会选拔人才,这是对孔子“举贤才”制度是一个有益的继承和发展。


对民众教化的问题上,孟子继承了孔子“富而后教”主张,当民众富裕后,对人民实施教化,才能更好地保证王道政治的完成。总之,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除了孔子提出的爱民、重民、教民、富民的传统思想外,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保民而王等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综述


笔者认为,尽管齐、鲁两国地缘相近,思想渊源相类似,其民本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地缘政治不同,统治者的执政方针不同,其民本思想差异很大。齐国地处沿海,有三种文化氛围,思想相对开放,齐国文化也更多地呈现出包容性和多元性,统治者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提出符合自己国情的人才政策,这些对提升国力、富国强兵都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的。


反观,鲁国在思想上继承周朝礼乐制度,作为儒家学派发源地,本身就带有恪守周礼的色彩,其民本思想更加注重理论性的建设,例如德治、仁政等,将道德与政治挂钩,追求由内到外的道德理论,以道德感化为主,才能实现“外王”,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带有虚幻浪漫主义色彩,这极大地影响国家策略,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鲁国与齐国渐行渐远就不足为奇了。



一方面是鲁国太强了,受到了周天子的压制,另一方面是鲁国恪守礼仪,故步自封,使得鲁国最后灭亡。

是因为鲁国没有那么多的后世之才,他们前期强大,但是后期国家的统治就越来越腐朽了。

因为缺少时机和实力。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鲁国没有,并且鲁国和东周关系密切,也不会随意忤逆周王室。


...境内十几个国家中,齐国其实自始至终很强大,为什么最终没统一六国...
在这方面齐国是很欠缺的。齐国并不具有统一六国的能力。齐国的军事力量决定了它无法成为东周的霸主,一统六国。不过齐国也没有做这样的尝试,这就使得齐国一直非常和平。后来其他国家都意识到了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军事力量渐渐超过了齐国,齐国不再是最为强大的国家。

在长勺之战中,实力较弱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实力强大的齐国呢?
在乾时之战以后,管仲曾建议齐桓公改革政治,联络诸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是,齐桓公自恃国力强大,急于向外扩张,贸然进攻鲁国。这就首先犯了冒险轻敌的错误。当齐军进入鲁境以后,情况不甚明了就迫不及待地接连出击,过早地削弱了自己,影响了战斗士气,使齐军从优势变成了劣势,为鲁军提供了反击的...

战国七雄,楚国地域大,齐国最富裕,为何偏偏是秦国获得江山?
而楚国版图最大、人口最多,并且长期占据着长江中下游的富裕地区,因此在战国时期大多都是一个强国。就是那赵国、韩国、燕国也是先后有着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韩国凭借着其兵器独步于天下,燕国也有着几近灭齐的辉煌时期。但是这些强大的国家最终都是被原本最弱小的秦国所灭。秦国,是土地最为贫瘠...

燕国的实力并不强,为什么他能够打败齐国呢?
燕国的实力并不强,为什么他能够打败齐国呢?燕国能够重创齐国,一方面是棋王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另一方面则使燕国早就准备好了,联合其他国家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击齐国。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其实燕国的实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齐国在当时毕竟是霸主级别的人物。这两个国家的实力还是相差很大的,虽说...

越国实力不弱,为什么在排名中却比不上战国最没落的齐国?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二十年的越王勾践起兵伐吴一举灭掉吴国,然后挥师北渡淮河,在徐州与齐、晋、宋、鲁等诸侯会盟。当时,越国势力范围北过淮水以北,与鲁国接壤,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鄱阳湖,雄踞东南。越国由南方小国一跃成为名震中原的大国,周天子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承认越国是华夏诸侯的...

齐国强盛以国君换姓,为啥鲁国虽弱却独一家统治到亡呢?
齐国就一直想攻打鲁国这位邻居,结果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逞,比如齐桓公时期,齐国拥有强大的实力,但当时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发展,鲁国是姬姓诸侯,因此不能碰;周天子威严扫地后,齐国本来可以撕破脸与鲁国大干一场,结果鲁国又与同为姬姓诸侯国的晋国关系密切,让齐国不敢轻举妄动;田氏伐齐...

齐、秦两国的实力相当,为何合纵攻齐就差点灭了齐国
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这让各国对齐国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合纵自然很容易达成,尤其是齐国独自攻灭了宋国。攻灭宋国成为各国攻打齐国的导火索,要知道宋国地处中原的中心,皆为膏腴之地,是战国七雄都想得到的一个地方,但谁...

战国时期的齐国能与秦国相抗衡,是因为什么呢?
太公建齐后,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发展方针,发展工商业,实行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商品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春秋桓管时期,管仲一方面坚持抓礼义廉耻的国之四维道德教育,一方面又继承了太公“通商工之业”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发挥商业对搞活经济的作用,使齐国的综合国力更加强大。

鲁国为楚国所灭,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强大齐国?
从战略上看,一旦齐国将重心放在鲁国上,无疑就给足了魏、赵等国充足的战争空间。即便齐国将鲁国消灭,也会发现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它的位置了。这种得不偿失的事,齐国肯定不会干的。而楚国,在当时一直是不安分的。它的祖上和鲁国没有过多的联系,所以也不担心什么舆论压力。当时楚国正在遭受秦国的蚕食...

战国时期国力最弱的燕国,为什么差点灭了强大的齐国
之后一路高歌猛进,终于得以复国,但是从背后看,在外国势力的齐心合力干预下,在东方,既避免了崛起一个一家独大的强大齐国,又没有过度削弱齐国以至于让燕国崛起,这是最符合各国利益的一种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燕国火了这样一把,可也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对燕国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友谊县18983921564: 齐国那么强,号称东帝,为什么几百年都没把鲁国给灭了 -
伯牙吾台蔡复方: 山东简称"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山东.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主要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封齐地于姜尚,后来发展成为齐国.周成王封周公旦于鲁地,发展为鲁国.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

友谊县18983921564: 齐国不想灭掉鲁国吗
伯牙吾台蔡复方: 在春秋时期齐国应该未想灭鲁,那时中原政治围绕争霸展开,政治口号是“兴灭国、继绝嗣”,所发生的战争及盟会多是为了争取与国,而且春秋时鲁国强大,可与齐国一较高下,鲁齐时分时和,鲁国曾联楚,联晋,联吴对抗齐国,但总体来说,鲁齐之间联合较多.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残酷的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增强国力,对外扩张,这时齐国对鲁国有觊觎之心,但迫于国际形势,无法独自吞并鲁国,鲁国公权被三桓篡夺,逐渐削弱,最终被楚国灭国.

友谊县18983921564: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没有能灭亡鲁国?? -
伯牙吾台蔡复方: 鲁国在齐国和楚国之间,齐国想利用他进行缓冲楚国的威胁.另外,齐国和鲁国在春秋战国时候关系不错 但是也曾经发动过三次战争 齐国三战两败. 最后鲁国灭于楚国! 战国时期,齐为强国,雄据东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也是七雄之一,时楚已先后灭鲁以及鲁南诸国,掩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威王时接原有西段长城,继续向东展修,宣王续之,修至滨海,作为对楚的防线.时楚亦为强国,七雄之一,国势强盛,灭鲁胁齐,故战国时期整个齐长城已主要防御楚国了.

友谊县18983921564: 曹刿论战的简答题(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为何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
伯牙吾台蔡复方: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友谊县18983921564: 鲁国比齐国小得多 为什么山东简称鲁 而不是 齐 -
伯牙吾台蔡复方: 从历史上看,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也就是姬旦,他是天子的儿子,得到的封地是代表整个山东,且可以行使周礼,而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他只是军师,地位再高,也不如周王室,自然齐国代表不了山东.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 这点《礼记·明堂位》里有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虽然齐国的国力比较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故城"鲁". 从山东菜名字叫鲁菜也可以看出.当然山东大地也可称为齐鲁大地

友谊县18983921564: 为什么齐国明明比鲁国强大,山东确叫鲁不叫齐 -
伯牙吾台蔡复方: 齐国虽强,但鲁国有孔夫子,2000多年的儒家熏陶和历朝历代的君王推崇,使孔子和孔子所在地曲阜影响力远播流长,明清两代的君王更是亲临孔庙祭孔,所以山东境内因为孔子而被成为鲁.

友谊县18983921564: 春秋时期的山东省究竟是鲁国还是齐国的势力范围,齐国和鲁国又是什么关系?? -
伯牙吾台蔡复方: 齐鲁是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大国,当时的山东地区其实由齐国和鲁国交叉管理.通俗的讲,这一地区,既有齐国统辖的范围,也有鲁国统辖的范围,两国在这一时期相互讨伐,彼涨我赢.

友谊县18983921564: 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简称“齐”
伯牙吾台蔡复方: 本原因在于齐、鲁两国的文化差别,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虽然不及齐国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儒家文化),同时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南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北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加之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鲁”最终能够成为山东的简称,主要应归功于孔子.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意思是:“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正是因为孔子对鲁文化的极力推崇,以及植根于鲁国土地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鲁”得以成为山东的简称.

友谊县18983921564: 齐国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
伯牙吾台蔡复方: 战国时最富有的超级大国齐国为何未统一六国? 翻开春秋战国的史册,齐国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事实上齐国是贯穿整个东周历史的强国,没有哪个国家的影响力能跟齐国相比.论百姓富足程度,齐国是诸国之冠.所以说齐国是整个春秋战国时...

友谊县18983921564: 鲁国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强大过? -
伯牙吾台蔡复方: 因为鲁国相邻的齐国是一早分封就以鱼盐地利为依托的传统强国,能让鲁国做大吗?鲁国在没有野心的时候齐桓公还对鲁出过重兵呢.在冷兵器时代,鲁国一旦出兵旁边小国,无论吞不吞得下来,都会是虚弱的时候,会有被齐国轻易拿下的可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