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关系

作者&投稿:谢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结构就是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什么东西为线索来写。结构对于一篇文章,尤其是对于一篇大文章很重要。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说过:“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不便于后,势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毁,犹之筑舍道旁,兼数宅之匠资,不足供一厅一堂之用矣。”(《闲情偶寄》)李渔在这儿打了两个比方来说明文章的结构要有整体观。一个生命在母体中的孕育,不是由从头到脚,从胳膊到腿一段段形成的,而是一下子就有了整个模样。建筑师造房子也是心中有了整体的设计,材料都准备齐全了,才可以动工修建。李渔告诉人们,写文章就像孕育生命和造房子一样,只有成局了然于心,方能一挥而就。
史铁生没有写过《〈我与地坛〉创作谈》之类的文章,所以他是如何来构思这篇作品的,我们并不清楚。我也见到过这么一种说法:“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汪政、晓华:《生存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这种说法我既同意也不同意。我也觉得《我与地坛》表面上看好像是没有章法,这当然是结构文章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我又觉得这种“无法”的结构是通过“有法”而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史铁生在写作这篇散文之前,很可能仔细琢磨过它的谋篇布局,但体现到作品里,却达到了“羚羊挂 角,无迹可求”的地步。
那么,《我与地坛》究竟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散文界对于中国现、当代的散文结构艺术有这么一种概括,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念结构、意念结构和感觉结构。“所谓理念结构,是指其构思活动自觉受理性的控制。它讲究立意,重视法度,行文缜密有致。”这是散文最常见也很传统的一种结构。所谓意念结构,“乃是以‘意’或‘情’或‘思’作为散文的‘内控线’。表面看来,似流水行云,无迹可求;实则蜿蜒曲折,自有‘伏线’。无疑,这种结构,比之‘理念结构’来,更加灵活、自然。”(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第213,224页)。我个人认为,《我与地坛》是意念结构与理念结构兼而有之。史铁生说过:“在白昼智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漂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病隙碎笔二》)这是他对散文的理解。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与地坛》中有一种悠长的思绪,而随着这种思绪,整个的章节开始流动起来了?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样的话,它就有了一种意念结构;另一方面,《我与地坛》虽然涉及的东西很多,难道它没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吗?肯定有。这个核心的理念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对生命的感悟、沉思和重新发现。我们经常说写文章要立意,这大概就是作者要立的意。如果我们承认《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种立意的意图,那么它也就有了一种理念结构。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感受亲情的珍贵。

3、学会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语句的理解

2、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部分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作者史铁生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一定预习过课文了,那我们来看看ppt上的生字词,有不认识的吗?

四、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概括文章两个部分内容

学生基本可以总结出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是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然后简要分析两者的关系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在阅读中思考第一个问题即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此时的地坛是怎样的

此时通过通读文章生一般都能概括出我与地坛的状态即

我——颓废、迷惘、双腿残疾。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沧桑、古旧。

通过两者此时的状态来讲解两者的关系即同命相连,惺惺相惜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距离上的近,然后通过上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想到两者命运上的相似性,和同样的命运地坛给予作者的启示,明确答案即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似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讲到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予作者的启示时可以点到因为地坛的特点是荒芜但并不衰败,然后讲解为什么地坛是荒芜但并不帅败,此处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荒芜和不衰败的景物。

4、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予作者启示,那么在这样的地坛中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是否寻求到答案。(可提示在课文的6、7段寻找答案)

先点出作者思考的三个问题,再逐一点出作者思考的结果

5、最后作者思考的结果是活下去,那么是哪些景物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此题便是重点语句的解读。

文章中基本有三个段落描写景物此时可分别展示讲解

景物一:课文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

景物二: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蜂儿如一朵小雾。。。)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从“荒芜但不衰败”的园中找到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珍爱生命)

景物三:课文的第七段(六个譬如)此时说到这个景物时首先让生齐读这六个譬如,然后再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深层含义

通过此题的讲解后可让学生总结此课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对第一部分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感受母爱

一、复习上节课所上内容。

二、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回答问题

(1)、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此时学生能基本概括出三件事即1、送我去地坛

2、忧我在地坛

3、去地坛找我

通过在三件事来展现我双腿残疾后母亲的心里矛盾,以及母亲在为儿子做这些事时的内心矛盾。

(2)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讨论结合课文以及对问题1的分析,思考母亲的形象。可有固定的句式让学生填写即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3)、通过第二题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来探讨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出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表现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4)通过前面几题对母亲的解读来思考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此时通过前面的几题学生很容易能够探讨出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5)、来探讨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是怎样教会我的?

此时可明确母亲的母亲的活法: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为我解答怎样活这个问题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此时便可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此时可点出我与母亲之间的遗憾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

内容上——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主题思想——“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亲最深的地方。

四、最后点出地坛与母亲是我生命中两个支点。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3.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各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4.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现...

文章最后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何理解
这是作者内心对地坛感情的升华,从一个高度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从之前的作者把地坛作为精神寄托,作为一种依靠,不断的向地坛倾诉自己的不幸与苦闷,上升到了把地坛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我”与地坛的关系已不局限于之前的那种人与物的关系,“我”与地坛是平等的、可以进行精神交流和沟通的知己,地坛已经...

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有什么关系
天坛是祭天的,地坛是祭地的。每年必须上靠天下靠地。

《我与地坛》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比喻:作者将地坛比作“废弃的古园”,将自己比作“地坛上的孩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与地坛之间的亲密关系。2. 拟人:作者赋予地坛以人的情感和思维,如“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使地坛具有了生命和灵性。3. 排比:作者用排比句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

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_百度知...
与地坛似乎很有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痕迹,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人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豆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线索一:作者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 线索二:作者对地坛生活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如母亲,一对夫妇,唱歌的小伙子,长跑者和一对兄妹)前一条可以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我与地坛》背景和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

我与地坛第五章为什么写小姑娘
承上启下。《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在写“我”与地坛,“我”与那个古老的地方,倒不如说是作者史铁生在描绘那段无滋无味的日子,在第五章写小姑娘也是为了承上启下,突出有差别的世界。

我与地坛开头有什么作用
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这样的开头写我与地坛的关系,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我与地坛开头有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的作用。《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阐述我与地坛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

平远县13945081060: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阐述我与地坛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字数在150 - 200左右 -
丑侦五松:[答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

平远县13945081060: 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解读“我”与地坛的关系,领悟地坛给予“我”的启示.(完成下表)地坛 启示 “我” (启示只填写一个总体结论) 1.2.3. -
丑侦五松:[答案] 地坛让我更好的领悟了母爱的伟大,同时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地坛是我生命中的母亲,母亲是我精神中的地坛.

平远县13945081060: 我与地坛中用比喻句概括地坛我以及母亲的关系 -
丑侦五松: 地坛和母亲都包容了我,给了我生命的感悟.地坛和母亲已经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我看见地坛,就仿佛看见母亲,正如文末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刚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平远县13945081060: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有什么相似点? -
丑侦五松: 地坛就是作者.自比吧,作者呢在青春年华之际突然遇到重疾,然后那时地坛也是很荒芜的,就像作者那时心情!地坛作为曾经祭祀的圣地,那时是很落败萧条的.都有点被遗弃的味道

平远县13945081060: 高中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的大意或中心思想是什么? -
丑侦五松:[答案]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它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美的文字,...

平远县13945081060: 史铁生《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描写母亲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
丑侦五松:[答案] 《我与地坛》主要是侧面描写,以我与地坛的关系引出与母亲的关联,相当于主辅;《秋天的怀念》是很短的文章,重点写母亲以及由此所得的感悟和情感.有兴趣的话看看《插队的故事》和《我遥远的清平湾》,能让你有所感悟的.

平远县13945081060: 我与地坛的句子赏析 -
丑侦五松: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它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

平远县13945081060: 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写法有什么不同 -
丑侦五松: 《秋天的怀念》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而《我的地坛》以议论为主,多有联想和想象.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点下左下角的采纳谢谢,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

平远县13945081060: 文章最后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何理解 -
丑侦五松: 这是作者内心对地坛感情的升华,从一个高度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从之前的作者把地坛作为精神寄托,作为一种依靠,不断的向地坛倾诉自己的不幸与苦闷,上升到了把地坛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我”与地坛的关系已不局限于之前的那种人与物的关系,“我”与地坛是平等的、可以进行精神交流和沟通的知己,地坛已经在“我”的心里了.

平远县13945081060: 作者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就是北京现在的地坛公园吗 -
丑侦五松: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就是现在的地坛公园 地坛公园地处安定门外大街东面,在北二环以外与南二环的天坛遥相呼应,是明清两代在夏至日拜祭地神的地方,在夏至日皇帝斋戒到地坛祭鸡鸭鹅三禽给地神,祈求土地肥沃,给农民一个好的收成. 现在到方泽坛可以看到一个大旗杆在东北角,是当年乾隆皇帝为了镇住福康安家族而设立的. 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