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寸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唐太宗的年代是刚修复一统华夏不是太久的时间,在后隋乱世历史中,让唐太宗吸取其亡国教训的同时还让太宗看到的是综合国力依然处于一个低级阶段,为此太宗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大家知道的“贞观之治”就是太宗的最有名改革,贞观之治其主要核心内容是:均田制。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均田制的施行由于让国家土地能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于是老百姓的生产劳动心态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综合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那是过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办不到的,也创下了史无前例的空前盛世。
为什么老外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也是因为唐朝盛世时,中国是受当时全世界的地理膜拜的国家,而即便是现在,在国外外国人对“唐人”的知名度还是大于“中国人”的原因了。

  具体措施如下:
  政治上:
  唐太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令隋末动汤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分权行政
  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君臣论治
  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选贤任能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
  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谏如流
  唐太宗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太宗以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後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颜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唐太宗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唐太宗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之一。

  整饬吏治
  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一时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这也许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唐太宗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完善制度
  唐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这些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轻刑订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贞观时期的社会秩序稳定,最少的一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经济上: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薄赋尚俭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徵发不夺民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救灾恤贫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唐太宗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关中连年灾荒,太宗即开仓赈济灾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子女,使灾民得以度过荒年。

  扶持商业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中国君主专制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君主专制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君主专制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唐太宗的高瞻远瞩之处。在他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李渊依世民之计,起兵太原,并于公元618年在长安建立唐朝。唐高祖即位后,乃以世民为帅,领兵次第削平群雄,到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铲除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全国复归统一。2、贞观之治 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怎么来的?
627年,李世民改元为“贞观”,他所统治的那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最为繁盛的时期,倍受后世赞誉。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刘彻,以后的历代帝王便承袭了这一做法。年号和人的名字一样,通常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圣主,“贞观”年号并不是他个人凭空想象,也是名出有典...

贞观之治指的是谁?
唐太宗(599~649)名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在位23年。他曾经策动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626年8月,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逼迫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

李世民的改革措施成就了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十月)贞观时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他的政敌李建成的旧部魏征、王 、韦挺等;既有原属各个武装集团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也有农民出身的将领李靖、秦叔宝、程知节等;既有出身贵族的李靖等,也有出身寒微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会被称为天可汗?
贞观之治成为史学界毫无争议的太平治世,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全国每年被判死刑的人数达到最低记录,一个繁荣开明的辽阔帝国由此蒸蒸日上,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强盛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堪与唐帝国相比的,只有中东的 *** 帝国。唐太宗在位期间,先后出兵打败了北方的突厥和西面的吐谷浑、...

李世民从玄武门胜出到贞观之治
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9月3日,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登基。1376年前的今天,即公元626年9月3日,这一天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可算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天一早,长安城皇城东宫显德殿内,鼓乐喧天,万方齐奏,弦颂不断。文武百官身着鲜洁朝服,结队赴南郊圆丘柴燎告天。柴燎...

李世民简介谁有? ?
是年八月初九,他强迫他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自此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统治。李世民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外开疆拓...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动用了多少兵力?
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才真真正正的得到了皇位。没有了李渊的监视,李世民开始缔造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没有了李渊这样的障碍,李世民才算是将皇位坐稳,要知道李世民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

盛唐的内政,太宗贞观之治——玄武门政变前的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次子 李世民 与太子 李建成 之间 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治斗争 时间为从 武德五年(622年) 至 武德九年(626年) 为止。高祖皇后 窦氏共生四子一女 。分别为 建成 , 世民 , 玄霸 , 元吉 和 平阳昭公主 (生年不详,后嫁给柴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刘文静称其:“ 豁达类汉高...

玄武门之变之后谁登上了皇位史称什么?
李世民,史称唐太宗。

江西省18790166882: 贞观之治的出现原因 -
军彭爱活:[答案] 1、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民心思定 2、卓越的封建政治家李世民善于吸取前朝统治者的教训 3、善于用人,重视吏治,涌现了一批名臣 4、制定律法,依法治国

江西省18790166882: 什么是“贞观之治”?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军彭爱活:[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史上一位著名的封建帝王.他统冶期间,政治清明,凝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被封建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出现的,唐太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认为“...

江西省18790166882: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
军彭爱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江西省18790166882: 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原因 -
军彭爱活: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江西省18790166882: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军彭爱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

江西省18790166882: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军彭爱活: 唐太宗初期的太平盛世,而且是贞观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并采用了一些减轻赋税,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新的政策,使得民间出现了百姓生活安定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称为贞观之治

江西省18790166882: 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
军彭爱活: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个囊共槐栈В

江西省18790166882: 唐朝的建立者是谁?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军彭爱活: 唐朝是李渊建立的,唐太宗李世民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江西省18790166882: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军彭爱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岑文本、马周、侯君集、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段志玄等);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江西省18790166882: “贞观之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它到底指什么? -
军彭爱活:[答案]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