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段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正在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分析了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严峻态势.指出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阐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我国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并对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了探讨. 2.传统人地关系的内涵解释——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但我们更强调后者,即人(社会人)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的人,它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地” 的简单理解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更具体一些,“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和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 3.信息社会人地关系的内涵转变:由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信息社会的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实体活动与虚拟活动.实体活动是指地球表层系统现实地理环境中的社会交往、交流与生产活动.虚拟活动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的以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活动,如上网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在线聊天、撰写与浏览个人博客、浏览三维数字地球与城市交通电子地图、上网购物等.此外,在人地关系中的“人” 的地位也在逐步增强,根据其组合规模可划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人类社会4个层次.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农业社会,人类开始小规模地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开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渴望征服自然
后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在这一方面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人”是指社会性的人,即在一定地域内、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和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即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因此,“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出现过各种人地关系的理论。在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中,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为代表的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J.博丹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思想。随着欧洲18~19世纪包括近代地理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概念。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对人地关系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这些思想对后来环境决定论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F.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等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以后这种思想被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学者片面地夸张,进一步发展成为环境决定论,也有人称之为“决定论”或“必然论”。20世纪初,以法国的P.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派,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异议,主张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完全是由于人类方面的诸条件所决定。他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没有必然,只不过提供机遇或阻难,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主宰。这种观点被称为可能论,是对人地关系论的重要发展。他的学生J.白吕纳进一步发展了人地相关思想,并提出人地关系认识中的“心理因素”,为以后出现的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提供了认识来源。1952年,英国地理学家O.H.K.斯帕特将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折衷,提出或然论的观点。20世纪上半叶,欧美地理学界还出现了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等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60年代以来,地理学数量化的发展,方法手段的革新,使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到人地关系的微观领域,进行人文与自然统一的综合性研究,人地关系论又有新的发展。在文化景观论和生态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系统论,强调地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联系。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人地关系论各种学说的发展,就是这种认识过程的反映。

套用马斯洛的理论:
一) 生理上的需要
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衣食住行医等。这些是人们最基本、最热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在这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其他需求不会发挥作用。

(二) 安全上的需要
如生活保障、生老病死有依靠等等。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上的需要--想获得一种安全感。

(三) 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包括同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谋求使自己称为某一团体工人的成员以得到一种归属感。

(四) 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类。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熟、独立和自由等愿望。而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系、地位、名誉和赏识。

(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它是指一个人需要做对他适合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在能力,表现个人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不断的创造和发展。
马斯洛认为,人们 一般按照上述五个层次的先后次序来追求各自的需求与满足。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有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这样一个先后不同的层次。因而促使人们在企业管理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去考虑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从文化心理上去满足企业职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职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即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感情归属、获得安全感和尊敬,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当某种需求变的强烈时,自身就会有与能满足自己这种需求的人关系接近的想法,而变的热情
反之,则会疏远。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即:利和情。利,即利益;情,即情义,情义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利益。利益与情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正是它们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即完全的利益关系、完全的感情关系和兼有利益与感情的关系。其中完全的利益关系与完全的感情关系都很少见,在人与人之间存在最广泛的是兼有利益与感情的关系。

  在有些条件下,人与人之间需要形成完全的利益关系才最合适,此时如果搀杂进了感情,则会把事情搞糟。比如在政治、军事斗争或商业竞争中,此时如果我们过多地顾及亲情、友情等而不能灵活、果断地解决问题,则很难在激烈的斗争中生存。

  但在另一些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却需要形成完全的感情关系才最合适,此时如果搀杂进了利益,则也会把事情搞糟。比如夫妻间的关系,夫妻间的关系需要完全以感情为基础,使感情与其他事物如权力、地位、金钱……相分离才最稳固。否则,就会滋生许多的矛盾与纠纷,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由夫妻演变为普通朋友、陌路人,甚至仇敌。

  在所有与我们有关联的人中,离我们最近的,是那些与我们完全以感情为纽带相联系的人;离我们最远的,是那些与我们完全以利益为纽带相联系的人;离我们不近也不远的,是那些与我们兼有利益与感情关系的人。

  只有先处理好利与情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建立起理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根基

  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根基是自尊与平等互尊,其中没有自尊就没有平等互尊,而没有平等互尊,人与人之间就会成为仇敌。

  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了自尊与平等互尊这个基础,那么就算是互不相识的路人也可以互致问候,甚至伸出援手;而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那么就算是父子、母女、夫妻这样关系至为亲近的人,有时也会成为你死我活的仇敌。可见,自尊与平等互尊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根基。

  在自尊与平等互尊的基础上,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继续深入相处的指南。

  与人相处

  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所以本着自尊与平等互尊的原则,对那些与我们关系较近的人应该以诚相待,而对那些与我们关系较远的人,则应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与短处。这样做并非虚伪,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初步信任与友好的基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包容那些心地善良但有很多缺点的人,多帮助他们。聪明的人,他总是善于挖掘别人的优点与长处以为己所用,从中得到实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优点露在外面,缺点藏在里面,当我们与他距离较远时会觉得他很讨人喜欢,但越是走近他就越会令人产生反感,仿佛是在读一本包装虽精美但内容却不堪入目的书;而有的人则是缺点露在外面,优点含在里面,使人越是走近他就越会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仿佛是在读一本表皮虽破旧但内容却引人入胜的书。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狗人”的矛盾,就如同所有其它矛盾一样,相互斗争、纠缠,难解难分,他们之间的交往,由于组合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假如分别以A和B来代表他们,则当发生“A+A”、或“A+B”时,一般都会得出理性的结果,其中当发生“A+A”时必定会得出理性的结果,而当发生“A+B”时,由于A一般都能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会得出理性的结果。而当发生“B+B”时,一般都会得出愚蠢、荒谬的结果。


什么是人地关系?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后的强调人类意志的理论,再到20世纪初白兰士的可能论,人类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不断演变。经过漫长的历史探索,现代人普遍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寻求和谐共生,这是对人地关系的最新共识。人文地理学为人地关系提供了精准的定义:"人"是指在特定生产方式...

历史上的人地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人地关系问题: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 问题产生原因: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主要是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示意图...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江南丘...
(1)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每点1分,最多3分)(2)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每点1分,最多3分)(3)人地关系平衡与协调,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2分);可持续发展(2分) 试题分析:(1)我国江南丘陵地...

人地关系是指什么?
因此,研究人地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深入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总之,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关系,涉及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种关系,以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 小...
小题1:A小题2:C 小题1: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时间: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忽视了人对环境的能动性,夸大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

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答案】:C C[解析]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任由自然环境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主要观念...

人地关系论简介
这包括了从微观的社区生活到宏观的全球变迁,人地关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总的来说,人地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既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是我们理解世界多样性、地域性特征的重要窗口。通过深入研究人地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未来的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位置?
一、地理与人口数据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0万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约为134091.0万人。东部地区占地9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5%,人口约50663.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8%。中部地区占地102.8万平方公里,占10.7%,人口约35696.6万人,占26.8%。西部地区...

人地关系结构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的特征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但是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3)征服自然:1、8世纪以来的工业化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什么是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

汨罗市18369562574: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冉儿洁奈: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农业社会,人类开始小规模地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开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渴望征服自然 后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汨罗市18369562574: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冉儿洁奈: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在这一方面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人”是指社会性的人...

汨罗市18369562574: 人类为什么会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
冉儿洁奈: 量变的问题 那是 必然 的

汨罗市18369562574: 影响人地关系演变主要因素有哪些? -
冉儿洁奈: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汨罗市18369562574: 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r />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遭到破坏 <br />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br />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br />④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和稳定 -
冉儿洁奈: 答案A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在人类文明演变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地关系、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机械地迁徒,逃避自然的惩罚,尽管天命论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只是有了一些科学的萌芽.故选A项.

汨罗市18369562574: 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萌芽的时期是 ( ) ... -
冉儿洁奈: B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集渔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萌芽的时期是农业文明时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汨罗市18369562574: 材料一中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
冉儿洁奈: (1)体现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等唯物论道理; (2)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人在这个认识上把人类和自然联系起来了; (4)体现了矛盾的观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类在这个认识上认清了人和物的关系,缓解了矛盾.

汨罗市1836956257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认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力量在气候、天气变化、疾病面前显... -
冉儿洁奈:[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认识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环境问题的挑战,推动着人们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进行探...

汨罗市18369562574: 人地关系的形成过程 -
冉儿洁奈: 1.人地系统(即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理论《形成过程》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

汨罗市18369562574: 为什么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产生了科学萌芽在农业文明时期 -
冉儿洁奈: 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原始社会,淘汰落后产能,人类的恐惧,崇拜自然; 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开始了小规模的; 产业后开始,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人的欲望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知识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