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三叠统青岩阶 (,)

作者&投稿:空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贵州青岩中三叠统安尼阶上部群落的综合古生态分析——一个初步总结~

F.Stiller
(Geologisch-Pal?ontologisches Institut,Corrensstraβe 24,D-48149 Münster,Germany)
摘要 青岩(贵州省)安尼阶上部综合古生态的总结是根据前后相继的不同化石组合的定量分析而作出的。安尼期晚期,该地经历了深水→浅水→深水→浅水的转变。首先由仅含少量浮游生物的较深水相发展成为以很丰富的、高分异度的底栖群落为特征的浅海相。起初,建立起了腕足动物为主的、分异度相对较低的几个群落。以后,以小型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为主的高分异度群落开始繁盛。这些群落很可能与大型藻类的水草地带密切相关。经过这两个群落类型的一些动荡和另一次的更替,这个相又发展成与只有少数浮游生物的较深水条件相对应的相。
关键词 综合古生态学 青岩 贵州 中三叠世 安尼阶
1 引言
青岩是贵阳市南边约30km处的一个小镇(图1)。标注在地图上的主要研究区位于青岩镇北北东方向,且覆盖了从河流到狮子山脚下的条带状地区。它相当于通过安尼阶上部、在区域地层表中称为“玉屏亚组”的剖面(表1)。主要研究地点是“棒头坡”(也被错误地称为“雷打坡”)的化石产量很高的剖面,在地层学上属晚安尼期早期的雷打坡段之中部。在这里,要以极大的详尽程度和很高的分辨力来研究丰富的、且分异度高的化石组合的机会是很少的。青岩地区安尼阶上部的厚度有396m[2],棒头坡剖面包含的厚度约50m。在棒头坡,安尼阶的岩层出露很好,但在它附近,由于一切可利用的土地都进行了农业耕作,所以,露头出露很差。

表1 青岩相区中三叠统地层表

各不同段之厚度根据文献[2],安尼阶上部又作了细分,棒头坡剖面在表中的位置也加以注明。

图1 贵州省青岩及其附近地图

主要研究区域为青岩镇北北东方向,带有画成方格的棒头坡,村庄与河流、小溪均为黑色
早先的工作
青岩,特别是棒头坡(“雷打坡”)很长时间以来就知道是中国西南地区海相中三叠统化石的一个重要地点。第一次提到这个地方的是Koken[8],他描述了非他本人从这个地点采去的各种各样的化石。许德佑和陈康[17]发表过青岩所产化石的修订名单,但既没有给出这些化石的图像,又没有给出化石的充分详尽的描述。本世纪60~80年代,几个化石门类被分散地作了研究,采自青岩和“雷打坡”的孤零零的化石也作了描述。文章大多数是用中文写的,难以理解,且常分散在卷帙浩繁的化石集里(例如文献[3]、[6](部分)、[9](部分),[10](部分),[18]、[21~23])。尽管采自青岩的化石已多次研究过,并且这个化石产地又是那样重要,而迄今为止在处理研究上还留下很多不完备之处。棒头坡动物群综合古生态学的第一次定量总结还是Stiller[12]提出来的。
正不断发展中的研究方案是对于采自青岩,特别是棒头坡剖面安尼阶上部大动物群的综合研究,包括各不同化石组合综合古生态学及其历史发展的详细的定量再造。这篇文章扼要叙述综合古生态学发展,而化石的分类学研究及不同组合古生态学之详细分析将在不久的将来再行介绍。
2 方法
沿着出露很好、化石含量很高的棒头坡剖面,采集了若干层序连续的岩石标本。23个岩石标本的化石含量形成统计分析的基础。从这个剖面以下和以上的安尼阶上部岩层里,只能得到没进行统计的标本。较大的化石被机械加工和清洗,然后留下的岩石材料就浸泡在水中,为了得到小化石,粉碎之后过筛。研究的化石包括所有大于1~2mm的化石,微体化石未予研究。化石鉴定之后,对于每一个类群都计算出统计标本数(n)。在双瓣型生物体(双壳类、腕足类)的情况下,分离开的右瓣或左瓣、腹瓣或背瓣的数量要加到铰合在一起的标本的数量上去,由于这样,数字就偏高了。在群体型生物体的情况下,每一群体也作为一个个体来计算。几个同种的较大碎块被合并并分别作为一个瓣或一件标本来计算。海百合类的数量取固着器或茎的最大数量来计算,根据这种方法,150个柱体被看作是茎的平均长度。由于对分离的海百合骨骼元件的鉴定一般会出问题,以及对安尼期海百合类的了解不够,海百合化石遗体只分成几个形态种。35个刺或间步带板被用来代表一个个体。刺或板之形态种的数量用来作为种的数量,取一个较高的数。个体数量的计算与此相对应。在小的结壳状类群(像龙介虫及苔藓虫那样)的情况下,则每一个宿主身上的出现被计为一个个体。为了计算每一类群的大小校正相对丰度(na),按它们的大小对分类群加以归类,统计个体的数量(n)乘以大小系数(极小的龙介类为0.2~0.3;很小的为1;小的为2;中等的为4;大的为8;很大的为16)。使用这种方法,就把生物体积估计成为生物量的近似值。
3 棒头坡的相与埋藏
棒头坡剖面包括一个在浅海条件下沉积的化石含量很高的地层序列,其岩性是薄层的、或多或少含泥质的,且大多数是微含粉砂质的泥岩,并有薄的、含较多钙质的夹层(泥灰岩至泥灰质灰岩)。
棒头坡所产的化石保存很好至极好,还保留了它们的钙质贝壳。只有少数腹足动物属种有时以石核形式出现。这表明大规模的成岩作用变形是不可能的。
表生底栖双壳动物大多数呈脱铰单瓣保存,内生底栖双壳动物常常是双瓣铰合保存,正如很多腕足动物的那种情况。棘皮动物类大多数以零散的骨骼元素的形式保存,但是也有铰合在一起的海百合茎节和海胆的间步带板。甚至还发现过完整的海胆冠壳,它上面还有牢牢插着的刺。大多数贝壳都毫无破损地埋藏在地层中,或至少可以说几乎都是如此。但是,在最终埋藏之后,很多贝壳又由于挤压或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
根据大小或形状来看,没有发生过搬运与分选。化石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范围很宽、分异度很大,以及相对丰富的各类属种的幼年体到成年体都存在等现象表明了这一点。还有,脱铰双壳动物属种的两瓣通常的记载是没有哪一类型的瓣(左瓣或右瓣——译者注)占有明显的优势。除了一些磨圆的或被侵蚀的珊瑚、海绵、海百合小骨片和钙藻外,没有表明搬运的特征。在这个剖面上,一般没有显示水流的骨骼单元的单一方向性,也没出现在生理上集中的骨骼遗骸。被表生生物结壳的骨骼单元其相对丰度较低,只有较大的双壳动物的瓣有时被结壳得较为沉重。
这些埋藏学特征以及沉积物的细粒特性,表明相对低能的环境,也排除了有显著侧向搬运或原地改造的可能性。在浅海环境里偶尔有像风暴潮那样的短期高能事件的扰动,但并没有生物和骨骼单元的较大侧向搬运、贝壳和其他骨骼残骸的解铰和破损,不过有时也有快速埋藏(海胆冠壳)。结壳生物通常较低的重要性表明,至少限度较小的骨骼不会较长时间停留在海底。
这样,从它们不会在最终埋藏以前离开其自己生境这个意义上说来,底栖生物化石是原地埋藏型的。因此,这组合代表同位埋藏群。这就允许根据大块样品化石成分的定量统计分析,对以往群落及其发展作详细的综合古生态学再造。正如以往的尝试那样,这样的再造大多数依赖于硬体。埋藏群总是不完整的,并且稍带时间平均性的。间接的表现及与现代条件的对比仍然允许作进一步的解释,但是,这或多或少是带推测性的。
棒头坡所保存的底栖动物化石共生组合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初的条件,它们在埋藏学上没有遭到很大的变化,因而它们是真正可靠的遗留共生组合。共生组合这一术语在这个意义上用于棒头坡的共生组合。群落(community)这一术语等于生物群落(biocoenosis),它在本文中用于再造的群落,这群落也包括那些没有保存成为化石的生物。
4 化石共生组合与相发展的序列
在中三叠世,贵州存在一个弯曲的北东-南西向的相变带,它把西北方一个宽阔的、或多或少呈局限性的碳酸盐岩台地与东南方的以碎屑沉积为主的、与古特提斯海相连通的开阔海分开。相变线由沿碳酸盐岩台地边界延伸的钙藻生物礁丘的狭长带来显示(图2)[4,7,11,13,14,19,20]。青岩的安尼阶上部层序是在从碳酸盐岩台地到这个开阔海盆的过渡斜坡上沉积的。
在雷打坡段的下部,安尼阶上部以薄层泥岩开始,泥岩含少数深海化石(双壳动物Posidonia、Daonella及头足动物),少数层位产遗迹化石。在浅海条件下沉积的单元,特别是在棒头坡出露得很好的单元,就是从这个较深水相发展而来的。这些薄层的、或多或少是泥灰质的、大多数稍呈粉砂质的泥岩,具有较多钙质的薄夹层(泥灰岩到泥灰质灰岩)含有丰富的、高分异度的、可进行定量研究的浅海化石共生组合。它们主要代表表生底栖的、稳定软基底的,富含多半较小类群的共生组合。最后,发生了一个从浅海条件返回到较深水相的过渡,这由薄层泥岩组成厚层序所代表,该层序包括雷打坡段上部和玉青段的全部。特别是在玉青段,这些泥岩可以部分地成为泥灰质的。这个层序还含有少量深水相化石(双壳动物Posidonia、Daonella、头足动物),只在少数层里有遗迹化石。由于露头条件不好,不可能详细地、定量地研究这一过渡层序。
棒头坡的化石共生组合
棒头坡的浅海共生组合中占优势的是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腕足动物分异度低,但是它们的有些种可以有很丰富的个体。另一方面,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常常有很高的分异度,而没有明显占优势的单个种。下面将分别对这3个门类进行分析。海绵、珊瑚、环节动物、掘足动物、苔鲜动物、海百合、海胆、菊石、鹦鹉螺类和钙藻,不同程度地构成了这化石共生组合的一小部分,为了清楚起见,将把它们作为一个单元来对待。由有孔虫、介形虫、海蛇尾残骸及其他门类组成的微体动物群没有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一样来详细研究。图3上对每一个样品和共生组合都给出了4个单元,即腕足动物、双壳动物、腹足动物及“其他类群”按大小校正的相对丰度,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的相对丰度(未按大小校正),以及种的分异度。

图2 贵州中部和南部安尼期古地理图(据文献[11]和[7])

第一个样品({1})仍然表明下面较深水相的明显影响。它代表深水双壳动物(Posidonia)和浅海底栖分子的混合物。第二个样品({2})已经含有清楚的浅海底栖共生组合,而没有占优势的种,主要由双壳动物、腕足动物组成,含有少量腹足动物。
最初,腕足动物显然是最重要的门类,发育了几个分异度较低的腕足动物占优势的不同共生组合。在这些共生组合中,腕足动物远远超过全组合的50%(na=61.8%~77.5%)。开始时,Nudispiriferinaminima Yang et Xu明显占优势({3}),然后向Diholkorhynchiasinensis(Koken)占优势的共生组合过渡({5},{6})。
从样品{7}的共生组合起,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共生组合开始衰微。腕足动物仍是最丰富的门类,但是考虑到相对丰度和种的分异度,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变得更重要。正如以下的共生组合一样,再也没有一个单独的种占优势。在共生组合{8}中,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的相对丰度进一步增加,现在双壳动物是最丰富的门类,腕足动物次之。
这一发展导致出现棒头坡剖面中部大多为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高分异度共生组合。这些共生组合每个样品包含几乎120个种,并且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明显占据优势(na的总数刚好在70%以下)({9}至{12})。这两个门类显示出大致相同的种数。小型腹足动物种的高分异度特别明显。腕足动物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在这些共生组合中,没有哪个单一的种占有显著重要的地位。虽然样品{9}至{12}的个体成分稍有不同,但它们的所有共生组合都应视为这种类型。在这4个共生组合中,小型钙藻Solenopora比较经常地出现,值得注意。

图3

a—腕足动物、双壳动物、腹足动物和“其他类群”的按大小校正的相对丰度;b—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的相对丰度(未按大小校正);c—每一样品/化石共生组合的种的分异度
与以前单元相比分异度强烈降低的一个共生组合中,腹足动物失去了其重要性的很大一部分({13}),紧接着是分异度高而无优势种的较多共生组合({14}至{16})。起初,双壳动物是最重要的门类,腹足动物也构成了共生组合的重要部分。在共生组合{14}中,小型钙藻再一次地异常丰富。在共生组合{16}中,腕足动物取代双壳动物而成为最丰富的门类,但种的分异度仍保持较高。
除有微小变化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腕足动物占优势的低分异度共生组合的新阶段发展。在共生组合{17}中,双壳动物再次增多并成为最丰富的门类,并且小型钙藻又一次较为常见。样品{18}的共生组合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分异度,但是腕足动物已经明显占优势。最丰富的腕足动物是Mentzelia subsphaerica Yang et Xu。在以后的共生组合中,腕足动物进一步显得重要,而双壳动物,特别是腹足动物的重要性,正如所有种的分异度一样,大大地降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珊瑚在共生组合{19}中表现出较大的重要性(大约7%)。共生组合{20}和{21}中腕足动物明显占优势(na=76.7%,84.3%),显示出很低的分异度,明显占优势的化石种是Diholkorh ynchia sinensis(Koken)。在样品{21}中,其相对丰度甚至达到全共生组合的大约70%。
向着棒头坡剖面顶部,成分趋势被颠倒过来。双壳动物和腹足动物再次变得重要,种的分异度高,再没有占优势的种。总的说来,双壳动物、腹足动物与腕足动物重要性相近。但是这些共生组合中种的数量没有完全达到样品{9}至{12}中的分异度。此外,与这些样品比起来,腕足动物重要性较大而双壳动物重要性较小。
尽管表面观察看到一些相似性,但每一个不同的共生组合还是以不同的种占据着优势的,或至少是由不同的种所决定的。这可应用在腕足动物占优势的不同共生组合中,也可应用在剖面不同部分高分异度的双壳动物-腹足动物共生组合中。
5 综合古生态学解释
棒头坡的所有浅海底栖共生组合主要由表生底栖生物组成。浅型掘穴的内栖动物群和半内栖动物群构成较小的部分。游泳的头足动物很少。大多数生物是固着的。移动的表生动物群大多数由腹足动物组成。考虑到营养环境,食悬浮物者显然是占优势的门类。此外,还有食草的(腹足动物)、食碎屑的、食腐肉的和杂食的,也有少数食沉积物的(Nuculids),以及少数微型食肉动物与显型食肉动物。这共生组合由需要软基底的生物组成,也由另外一些需坚硬稳定基底的生物组成。粘结型生物只能利用次生的坚硬基底,它们附着在其他生物的贝壳上或骨骼残骸上。
棒头坡高分异度的化石共生组合的成分及那里的埋藏状态表明一个正常盐度的以及一般说来低能的浅海环境,这个环境只是偶尔暴露在以风暴潮形式出现的短暂高能事件之中。在斜坡上部被保护的、与碳酸盐岩台地分离开而被称为盆地(或许是阶地,而更可能是这一位置的小型盆地)的浅海生境里,这些条件都可以达到(图4)。生物生活在风暴潮波浪基面以上、最佳气候波浪基面以下的透光带里。在中三叠世,这里的气候是亚热带干旱气候至热带干旱气候[15]。大洋水是温暖的。共生组合中食悬浮物生物的百分比很高,表明水清澈明净,是动荡轻微、富含氧气和营养物的浅水。海底是细粒沉积物的、稳定的。沉积速率一般较低,推测是稳定的、慢速的沉积质点流占优势。

图4 斜坡上部棒头坡群落被保护的浅海生境的古地理位置(未按比例)

小型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双壳动物与腹足动物的高分异度共生组合代表生活在大型藻类浅滩的群落的遗迹(图5)。藻滩以不同方式改变着环境,为小型无脊椎动物高分异度的动物群提供高度分异的富营养的保护生境,这与现代的海草滩地相当[1]。特别是小型腹足动物的高分异度表明藻滩生境[23],因为大量的腹足动物需要大量的生态位,而光裸的海底几乎不能在这样的程度上提供这么多生态位。甚至即使没有新鲜藻类保存,也能够从动物群成分得出结论,认为软基底群落生境是以大型藻类为特征的。这可用于大多数小型腹足动物,也可用于很多不同的小型食悬浮物动物,这些食悬浮物动物把藻类用作固着基底,例如带足丝的双壳动物就是这样。此外,藻滩也为很多直接生活在海底上或以内生底栖方式生活的不同生物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需要稳定或坚硬基底的生物,利用大型藻类的茎干、大量地在海底上的贝壳和其他骨骼,以及活着的无脊椎动物之贝壳上固着。海底有可能被不同性质的镶嵌状地块所覆盖,这种镶嵌状地块在某些地区有稠密的大型藻类植被,某些地区则为较细薄的植被。在具有它们多种多样小型无脊椎动物群的大型藻类的分离块段之间,腕足动物、较大的吃悬浮物的双壳动物、海百合及其他动物宁可生活在那些植被较贫乏的地区。在藻滩上,种的分异度显著地高于植被较贫乏的地区。

图5 高分异度的藻滩群落综合古生态复原概略图

分异度相对较低的、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共生组合,在营养结构上是吃悬浮物的动物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它又很可能代表生活在植被贫乏的海底上的群落之遗迹(图6)。对于那些需要坚固稳定基底来固着的生物而言,适宜的基底是海底上的骨骼提供的,也是其他无脊椎动物的贝壳提供的。
比较
J.Wendt和F.T.Fürsich[16]提出了对南阿尔卑斯Cassian组(拉丁阶上部至卡尼阶下部)的相分析。如果考虑到两者的相、小型无脊椎动物的高分异度和保存很好的动物群,则青岩的安尼阶具有Cassian组的若干特征。在Cassian组里描述的相当中,最接近的相似三点存在于泥灰质和粘土质沉积的浅海盆地相之中,这种沉积还有偶尔出现的泥灰质石灰岩夹层,夹层里产有原地生长的软基底-藻滩共生组合。但是,棒头坡的这一共生组合的成分并不像Cassian组那个富含腹足动物的藻滩共生组合[5]。更确切地说,青岩与Cassian的块礁共生组合倒有某些相似,后者也同样富含腹足动物。但是,棒头坡共生组合能排除礁相动物群遗迹的可能性,因为在青岩的整个安尼期晚期都不存在生物礁丘和生物礁层,并且,像珊瑚、海绵或钙藻这样一些潜在的造礁生物也只构成了这共生组合的小部分。尽管它与Cassian组有某些相似,但是青岩安尼期晚期的条件还是明显地不同于南阿尔卑斯。

图6 生活在植被贫乏海底的、分异度比较低的群落的综合古生态复原概略图

6 综合古生态复原概略
图7是青岩晚安尼期综合古生态概略图。在晚安尼期早期,研究区域从含有少数浮游生物的较深水相发展到斜坡上部受保护生境的浅海条件(棒头坡剖面)。
起初,几个不同的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分异度较低的群落在可能植被贫乏的海底建立起来。估计由于水的变浅和浅海生境保护程度增加,大型藻类来此繁殖。逐渐地,密度越来越大的藻滩可能发展起来,直到海底成为不均匀的、斑块状的镶嵌构造,一些地区有稠密的大型藻类植被,另一些地区只有细薄的植被。与这一发展相平行地,分异度极大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群,特别是双壳动物与腹足动物,也开始繁盛。对于它们来说,藻滩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条件。在这些共生组合中(棒头坡剖面的中部),腕足动物的重要性强烈减低。再晚一些时期,另一个逐渐的和变化多端的过渡,导致退回到腕足动物占绝对优势的、分异度明显降低的群落,此群落再次生活在植被贫乏的海底,这可能是海水加深之故(棒头坡剖面上部)。以后,高分异度群落的另一次发展可能部分地与大型藻类植被开始发育有关。
最后,海水深度逐渐增加就结束了浅海底栖动物群的繁盛。从浅海相到较深水条件的过渡发生了,这较深水条件只有少数浮游生物,此条件延续到整个晚安尼期的中期和晚期。只有到了拉丁期开始时,海水深度才再一次变小,浅海动物群才又出现。

图7 青岩晚安尼期综合古生态概略图

致谢 非常感谢陈金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我共同进行野外工作,并且在我停留中国期间,给了我各方面的帮助。也非常感谢F.Strauch博士(明斯特大学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德国对我的支持。我还感谢M.Bertling博士为我审阅手稿。还要感谢德国人民研究会对这一研究项目的各种财政支持。这篇文章将是明斯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潘云唐 译,项礼文 校)
参考文献
[1]M.D.Brasier.An outline history of seagrass communities,Palaeontology,1975,18(4),681~702.
[2]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Guizhou Province.Regional Geology of Guizhou Province,Geol.Mem.Minist.Geol.Min.Res.Ser.1(7).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8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3]Z.Q.Deng and L.Kong.Middle Triassic Corals and Sponges from South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Acta palaeont.Sinica,1984,23(4),489~50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4]J.S.Fan.The main features of marine Tri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in southern China.Riv.Ital.Paleont.Strat.,1980,85(3-4),1125~1146.
[5]F.T.Fürsich and J.Wendt.Biostratinomy and palaeoecology of the Cassian Formation(Triassic)of the Southern Alps.Palaeogeogr.,Palaeoclimatol.,Palaeoecol.,1977,22,257~323.
[6]Guizhou Stratigraphic and Palaeontologic Team(Ed.).Palaeontological Atlas of Southwest China,Guizhou Vol-ume,Part 2:Carboniferous to Quaternary.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78[in Chinese].
[7]Z.A.He,H.Yang,and J.C.Zhou.The middle Triassic reef in Guizhou province.Scientia Geol.Sinica,1980,(3),256~26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8]E.Koken.über triassische Versteinerungen aus China.N.Jb.Mineral.Geol.Palaeont.,1900,1,186~215.
[9]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Academia Sinica(Ed.).Handbook of 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of Southwest China.Science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74[in Chinese].
[10]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Academia Sinica(Ed.).Fossil Bivalves of China.Science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76[in Chinese].
[11]T.Sang(Ed.).Atlas of litho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y of Guizhou(Mesoproterozoic to Triassic).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of Guizhou,Guiyang,199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12]F.Stiller.Pal?osyn?kologie einer oberanisischen flachmarinen Fossilvergesellschaftung von Leidapo,Guizhou,SW-China.Munster.Forsch.Geol.Pal?ont.,1995,77,329~356.
[13]S.Sun,J.L.Li,H.H.Chen,H.P.Peng,K.J.Hsu,and J.W.Shelton.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 China.Bull.Amer.Assoc.Petrol.Geologists,1989,73(10),1247~1269.
[14]H.Z.Wang,X.C.Chu,B.P.Liu,H.F.Hou,and L.F.Ma(Eds.).Atlas of the palaeogeography of China.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15]N.W.Wang.Palaeo-ecologic climatology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plate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pre-Jurassic time.J.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1989,3(1-4),171~177.
[16]J.Wendt and F.T.Fürsich.Facies Analysis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Cassian Formation,Triassic,Southern Alps.Riv.Ital.Paleont.Strat.,1980,85(3-4),1003~1028.
[17]D.Y.Xu(T.-Y.Hsu)and K.Chen.Revison of the Chingyen Triassic Fauna from Kueichou.Bull.Geol.Soc.China, 1943,23(3-4),129~138.
[18]Z.Y.Yang(T.-Y.Yang)and G.R.Xu(G.-Y.Xu).Triassic Brachiopods of Central Gueizhou(Kueichow)Province,China.Industri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6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19]H.F.Yin.Biostratigraphic Problems on the Triassic of Kueichow Province,China.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Lithofacies and Faunal Ecology of Triassic of Kueichow.Acta geol.Sinica,1962,42(3),289~30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20]H.F.Yin.On lithofacies and palaeoecology of the Triassic of Kweichow Province,China.Scientia Sinica,1963,12(8),1169~1196.
[21]H.F.Yin and E.L.Yochelson.Middle Triassic Gastropoda from Qingyan,Guizhou Province,China:1-Pleuro-tomariacea and Murchisoniacea.J.Paleont.,1983,57(1),162~187.
[22]H.F.Yin and E.L.Yochelson.Middle Triassic Gastropoda from Qingyan,Guizhou Province,China:2.Trocharcea and Neritacea.J.Paleont.,1983,57(3),515~538.
[23]H.F.Yin and E.L.Yochelson.Middle Triassic Gastropoda from Qingyan,Guizhou Province,China:3.Euompha-lacea and Loxonematacea.J.Paleont.,1983,57(5),1098~1127.

晚古生代扬子陆块边缘地带发生裂解,同沉积断块活动持续到中三叠世,是相对稳定的沉积阶段。继承先期或新生的断裂带呈北东、北西向展布,受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出现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沉积分异,隆起位区多以碳酸盐岩为主,沉陷位区多以砂泥质和硅质岩为主。
隆起位区以泥盆系丹林组、舒家坪组、龙洞水组、邦寨组、独山组、望城坡组、尧梭组、革老河组,石炭系汤耙沟组、祥摆组、旧司组、上司组、大埔组、黄龙组、马平组,二叠系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三叠系夜郎组、嘉陵江组、关岭组、杨柳井组为代表。
沉陷位区以泥盆系火烘组、榴江组、五指山组,石炭系睦化组、打屋坝组、南丹组,二叠系四大寨组、领薅组,三叠系罗楼组、新苑组、边阳组为代表。中三叠世末结束了这个阶段的沉积历史。

青岩阶,是中国中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工作组于 1999 年 12 月在筹备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的预备会上讨论提出,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 “青岩组”。青岩阶与 《国际地层表》中的安尼阶大体相当。

经过本课题组 (姚建新等) 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进展: 确定了青岩阶的层型剖面和界线层型剖面,明确了青岩阶底界 (即中/下三叠统界线) 的定义,建立了青岩阶内的生物地层序列,获得了青岩阶近底部的同位素年龄,初步确立了中国青岩阶的国内外对比关系。

(一) 青岩阶层型与界线层型剖面位置

青岩阶层型和界线层型剖面选定在贵州省贵阳市以南约 30 km 的青岩镇旁,剖面沿贵州—惠水的公路边展布,剖面起点地理坐标为北纬 106°42',东经 26°20'; 同时选定了一层型辅助剖面,位于贵州省望谟县甘河桥村旁的公路边,剖面的坐标为北纬 106°06',东经 25°11' (图50) 。

图50 青岩阶层型和辅助层型剖面位置图

上覆地层 垄头组灰色薄层灰岩,含腕足类 Mentzelia mentzeli (未详测)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二) 青岩阶层型剖面描述

1. 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剖面

青岩剖面的岩石地层,自上而下由垄头组、青岩组和紫云组组成。现将其分层岩性特征和含化石情况分述于下 (图51) 。

图51 贵州贵阳青岩阶层型剖面图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2 . 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

望谟甘河桥剖面的岩石地层自上而下由新苑组、紫云组和罗楼组组成。现将其分层岩性特征和含化石情况记述如下。

上覆地层 中三叠统新苑组第二段 (未测到顶)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三) 青岩阶内的生物地层序列

综合本次课题研究以及前人资料,在青岩阶内自下而上可建 4 个牙形石带和 4 个菊石带。分述于下:

1. 牙形石带序列

(1) Chiosella timorensis 间隔带: 此带分布于青岩层型剖面上第5 层的底部 (紫云组上部) —第10层的下部 (青岩组第一段小山灰岩的中下部) ; 在望谟甘河桥剖面上分布于第11 层近顶部 (紫云组顶部) —第13 层下部 (新苑组第一段的下部) 。本带的底界以带化石的首现为标志,与带化石共生的牙形石有 Neospathodus homeri,N. triangularis,N. waageni,Gladigondolella tethydis,Enantiognathus delicatu-lus,Diplododella magnidentata,Cypridodella muelleri,Ellisonia sp. ,Xaniognathus sp. ,Cypridodella sp.等。本带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如广西隆林、靖西,贵州平坝、福录、罗甸关刀地区等地; 国外的希腊和北美内华达等地均有本带的存在。

(2) Neogongdolella regale 延限带: 分布于青岩剖面青岩组第一段小山灰岩底面之上 9. 5 m 处至该带化石消失处范围内; 在望谟甘河桥剖面上分布于新苑组第13 层中上部至第16 层范围内。该带的底界以带化石的首现为标志。共生的牙形石有 Neospathodus homeri,N. triangularis,Chiosella timorensis,Gladigondolella tethydis,Enantiognathus delicatulus,Diplododella magnidentata,Cypridodella muelleri,Elli-sonia sp. ,Xaniognathus sp. ,Cypridodella sp. 等。本带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开远,贵州紫云,西藏聂拉木和阿里等地区。

(3) Neogongdolella bifurcata 延限带: 本带分布于青岩组的中上部,其底界以带化石的首现为标志。本带在层型剖面上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与其共生的牙形石仅有 Enantiognathus ziegleri 等。

(4) Neogongdolella constricta-Paragongdolella excelsa组合带: 本带分布于青岩组的上部,其底界以组合带的两个带化石的首现为标志。与带化石共生的牙形石有 Gladigongdolella tethydis,Neogongdolella bidentata,N. bifurcata,N. cornuta,N. nevadensis,Nicoraella germanica 等。与其共生的还有菊石 Ptychites rugifer,Malletoptychites,Protrachyceras ladinum 等。

2. 菊石生物地层序列

(1) Leiophyllites-Hollandites组合带: 本带主要分布于青岩剖面青岩组第一段和望谟甘河桥剖面新苑组第一段。本带主要组合分子有 Leiophyllites angustus billicus,L. anshunensis,Hollandites yangbunaen-sis,Balatonites sp. ,B. multisulcatus,Huishuites elliptica,H. cf. bifidus,Japonites sp. ,Judicartes primoridi-us,Danubites insulcus,Paracrochordiceras sp. 等。

(2) Nicomedites 延限带: 本带分布于青岩剖面青岩组第一段营上坡灰岩中,与带化石共生的菊石有 Beyrichites chingyenensis 等种。

(3) Paraceratites binodosus 延限带: 本带分布于青岩剖面青岩组第二段雷打坡页岩中。与带化石共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在本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在贵州望谟甘河桥辅助层型剖面中,在新苑组底部发现一层厚6.1m的中厚层晶屑凝灰岩,其下0.5m即是牙形石Chiosellatimorensis的首现点位。在该晶屑凝灰岩中采集了25kg同位素测年样品,经室内分析处理,精选出约200粒清晰透明的锆石,采用SHRIMPU-Pb法分析测试,获得主体锆石群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9.0±2.9)Ma的年龄值(图52)。玻屑凝灰岩中主体锆石群的206Pb/238U年龄数据呈正态分布(图53),显然,(239.0±2.9)Ma的主体锆石群代表了玻屑凝灰岩中锆石的结晶年龄。

图52 玻屑凝灰岩(ZGH37F)锆石一致线图

(六) 青岩阶的国内外对比

中国中三叠统青岩阶与 《国际地层表》中的安尼阶 (Anisian) 大致相当。在国内,与青岩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 贵州右江地区的新苑组或百逢组、关岭地区的狭义关岭组,滇西地区的河湾街组,上扬子地区的雷口坡组,下扬子地区东马鞍山组或周冲村组,藏东地区的瓦拉寺组,珠峰地区的赖布西组下部,南祁连山地区的郡子河组等。

目前国际上安尼阶的 GSSP 尚未确定。2000 年前后,国际上曾将罗马尼亚 Dobrugea 北部的 DesliCaira剖面作为安尼阶底界界线层型的唯一候选剖面,并提出以牙形石Chiosellatimorensis的首现作为该界线的定义,同时指出,菊石Japonites、Megaphyllites和Paracrochordiceras的首现也可作为该界线的识别标志。但因该界线工作组内对于界线定义标志存在不同意见,使安尼阶的GSSP至今未能确定。从中国几条剖面的研究进展看,选择牙形石C.timorensis作为界线的定义是合适的,而且在中国的几条剖面上(贵州贵阳青岩剖面、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贵州罗甸边阳镇关刀剖面等)不仅均存在标志化石,而且安尼阶(青岩阶)内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以及菊石带序列发育均较完整;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望谟甘河桥剖面和关刀剖面均在安尼阶(青岩阶)底部附近发现一层“绿豆岩”(晶屑凝灰岩),经采样分析处理,挑选出丰富的原生锆石,甘河桥样品采用SHRIMP206Pb/238U法测试,获得主体锆石群的加权平均年龄(239.0±2.9)Ma;关刀剖面的样品,采用U/Pb法测定,获得年龄值为(247.2±0.4)Ma;在广西平果太平剖面的同层位所获锆石测得年龄为(247.2±0.6)Ma。因此,中国这几条青岩阶(安尼阶)剖面可作为将来争取该阶界线层型(GSSP)的重要候选剖面。

图53 玻屑凝灰岩(ZGH37F)锆石206Pb/238U年龄直方图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地质统和系的区别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上三叠统、白垩系.为什么上石炭不是系,为什么白垩是系不是统 -
旗哄复方:[答案] 直观理解统比系要大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二叠纪三个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
旗哄复方: 二叠纪地层采用三分,即分为下(乌拉尔统)、中(瓜德鲁普统)、上(乐平统)三统. 二叠系海相阶及其标准地点标准地点乌拉尔西坡的二叠系为一套综合有海相、半咸水相和陆相的沉积.下部的阿舍尔阶、萨克马尔阶和亚丁斯克阶的大部为...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在地质中,可以说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吗,在地层单位和年代单位的最容易误区是啥,举例说明下 -
旗哄复方: “三叠系中统”这种说法以前还比较常见,现在比较少见了,一般划分“系”就在相应 “系”名称前面加上、中、下,后面加“统”,你说的“三叠系中统”现在一般称作“中三叠统”,后面加岩石地层单位是可以的. 地质年代单位...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有关地质图的一个问题地质图上的P2 T1 T2 T3 还有什么类似的符号吗?上二叠统、上、中、下三叠统、中、下朱罗统分别是什么意思? -
旗哄复方:[答案] 侏罗纪-距今1.95亿年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30亿年 二叠纪-距今2.85亿年 统 则是人们根据地质构造推断是时间!上中下是时间的3个部分! P2是测绘学 J1是史学的哲学基础 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哪三种结构方式 -
旗哄复方: 1、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形式为主,主要三种基本形式:枱梁式、穿斗式、井干式.2、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枱梁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梁柱间运用榫卯结合,由于榫卯是铰接,因此这种方式使层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可变性与适应性.3、梁架结构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普遍的木构架形式,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何谓沁水煤田?有何特点?我国哪些煤田属于沁水煤田?
旗哄复方: 沁水煤田为中国目前产煤最多的大型石炭三叠纪煤田.它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介于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中条山之间,跨太原、寿阳、阳泉、昔阳、和顺、左权、武乡...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系级单位的划分是什么? -
旗哄复方: 系是小于界,大于统的年代地层单位,是一个纪的时期内形成的全部地层.我国对系级年代地层的划分和使用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开始使用.但主要是涉及显生宙时期的地层,而且基本沿用了当时国际上已通用的划分方案并...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鄂尔多斯盆地内地层的地质构造主要有哪些类型 -
旗哄复方: 陕甘宁盆地在地质学上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居中国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南涧彝族自治县19234963840: 如图是“经纬网和中国著名山脉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最北点 -
旗哄复方: 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故A正确;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故B错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故C错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故D错误. 故选:A.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