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作者&投稿:符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两句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道是什么?是和谐。阴阳和谐,即为真道。
  何谓神?无法用世间的事物之理去推测,即为神。

当我们把太极"分而为二"时,这里说的"二"就是"两仪",这就是"太极分两仪",或"太极生两仪".

因为太极都是奇数,所以两手无论怎样分两仪,一只手上是奇数,另一只手上是偶数.这就是"一奇一偶之谓道".但左右手哪边是奇数,哪边是偶数,变化莫测.因为,奇偶变化只有1根之差,人的手和眼不能马上分辨或感觉出来,所以只有等数完了之后才能知道.因为人的手和眼不能控制奇偶的变化,所以迷信的人认为是神仙在控制奇偶的变化.这就是"奇偶不测之谓神"在八卦中,奇数代表阳数,偶数代表阴数.所以,一奇一偶之谓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不测之谓神,即阴阳不测之谓神.

出处
《易经‧系辞传上‧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故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而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易经‧系辞传》就是用来解释《易经》。《易经‧系辞传》乃是《易传》之一,亦名《大传》,为《易经》之整体概论,用以阐析《易经》的哲学意义,使之不仅止於占卜,进而成为一套哲学理论。由此可见,《易经‧系辞传》和《易经》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至於《易经‧系辞传》的成书问题,现代普遍认为是由孔门传易的学者著手所成,非孔子一人所作,亦非成於一时,如方东美指:「十翼之说出於孔子及其门下,周易的传不是个人创作,而是学派的结晶。」

“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不测之谓神”出自“易传”,是中华古人对宇宙、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基本意思是:阴阳互动是宇宙、生命的本源;阴阳是什么?这个“阴阳”是人类的思维所不能认识的奥秘、神秘。




在古代,诸子百家时期阴阳家与道家有何不同?
而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家则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比如如今我们熟知的“五行相生相克”...

书法技巧:如何理解字中有阴阳
因为“字中的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说起的,所谓“一阴一阳”实则指的就是对比矛盾。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道”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高下相随,恒也。意思就是这些矛盾的对比,都是相生相克的,故而说“书法中有阴阳”,并非是直...

<周易.系辞上>说:"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解
又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乾为阳,坤为阴,故一阖一辟也就是一阴一阳。“道”也就是“变”,是宇宙万物运变的过程。《系辞上》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进退指旧物的消失和新物的产生过程,而“道”...

中国古语中阴阳何解
能量的聚集,能量的增强,就是"阳"。 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的产物,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在中国学术中,最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

甘泉心学 | 湛若水对于阴阳的理解
一阴一阳称之为道,道是所以一阴一阳,阴阳是同一气,宇宙是一气的变化,宇宙阴阳无非一而已。一不变则宇宙不变,宇宙不变则气不变,气不变则阴阳不变,阴阳不变则道也不变。道就是一而已,智者能够察见它,仁者能够拥有它。 阳同道而异气,五行同气而异质,五常同体而异用,五声同生而异起;五色同质而异采,五伦同...

万物皆有道,何为道?
万物皆有道,何为道?方法就是道,入人道的方法是人道,行好学善是升天道的方法,叫天道,万缘放下清净修的是佛道,争强好胜的是修罗道,无恶不作的是地狱道,修身养命的方法是外道等等。

阴阳相交为之道;何为相交
原文应该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有说谓之道的 我想你说的相交应该是这句话在特定的场合下被幽了一默 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应该很好理解了 不再赘述 关于你的补充问题 乾卦的第2爻和第5爻都出现了"利见大人" 第二爻的爻辞是"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而这一爻是从"初九 潜龙勿用"升上来的 要...

道德经第一章注解! 越详细越好!
欲:人们理解是欲望,此处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没有达到绝对的极致,或者说欠缺之意。徼:〈动〉窃取,抄袭。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玄: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来面目。直译:道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道,是没有到达极致的道,或者说是没有到达标准的道。名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名,是没有到达极致的名。

“中庸”之道新解:何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从宇宙观、本体论层面言,何为中庸之道?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天道和合,化生万物。据此,宇宙本体中庸之道内含阴阳两端,天属阳,地属阴,世间万象皆为阴阳两端之中间状态。 《易传》《中庸》一并揭示出中庸哲学的本体精神:阴阳化合之谓道,承载万物之谓德。正如《易传...

为什么自古就有阴阳之说,何为阴阳?
中国先贤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阴阳"的思想对儒家、道家都影响很大!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全本《易经》其实就是在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易经》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阴阳...

遂平县15850331281: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两句分 -
郁荔清热: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道是什么?是和谐.阴阳和谐,即为真道. 何谓神?无法用世间的事物之理去推测,即为神.

遂平县15850331281: 一阴一阳之谓道.谁能读懂? -
郁荔清热:[答案] 一阴一阳之谓道,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补充:《论语释疑》之言云:“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 第一,这里指出道是无的称谓.这里指出了道的本质,...

遂平县15850331281: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什么意思 -
郁荔清热: 这是易经的易理部分.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同时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即阴极转阳、阳极转阴.之谓道:就是所有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个规律,这种规律古人就称为道.所以,按易经的原理看问题和事物,不仅全是活的、而且也全是好的.就看你怎么去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心态决定一切.你懂得这些原理了,你的心情就会更好了,也能更包容别人了.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易经交给我们的最高智慧.

遂平县15850331281: 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郁荔清热: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理解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易经》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

遂平县15850331281: 【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来着? -
郁荔清热: 世间万物皆有阴阳这两个基本单位所组成,有阴有阳,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于是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和发展,以至于可以涵盖所有的变化,这就是“道”在数学方面,你可以把1看成阳,把0看...

遂平县15850331281: 一阴一阳之谓道,乐天知命故不忧====求详解!! -
郁荔清热: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里的“一生二”中的“二”,就是阴阳.一个具体的事物,可以看做是道生的“一”,而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这也就是所谓的“一生二”.对立又统一的这对儿矛盾,就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所以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古人认为人生而有命,也就是所谓的天命.人的成长已经作为,都是天命注定的,懂得天命的人,会安于命运的各种遭遇,能够比较心平气和地接纳或承受某些变化.“乐天”中的“天”,是指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当一个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和工作,又懂得自己的天命,那么他就不会过于忧虑. 这两句话,我第一次看到,不知道它的出处,抱歉.

遂平县15850331281: 举例说明什么叫“一阴一阳谓之道”? -
郁荔清热: 我研究过一段时间《周易》 虽然不是很精 但有一定的了解 以我的理解 “一阴一阳谓之道”中的道 指的是天道 也就是万物的本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由阴和阳组成的(纯属个人理解)

遂平县15850331281: 谁能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的深意 -
郁荔清热: 概括起来,一阴一阳,表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是最普遍的道理.

遂平县15850331281: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 -
郁荔清热: “一阴一阳谓之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这俩句的大意是指事物发展存在都逃不过事物的正反俩面

遂平县15850331281: 如何读周易? -
郁荔清热: 周易,是文王在监狱里,写的日记.依六十四卦三十八十四爻的顺序而写成的.这里面有他对易学浮浅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记录了一些他的所见所感.这是他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有一些难度.至于后半部份《易传》,那是在东汉时期成文的,你应该可以看懂了.比如“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能看懂史记,就能看懂易传.那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