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嫁到朔漠却当上了皇后有什么不辛与怨恨从《咏怀古迹》

作者&投稿:晁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昭君嫁到朔漠封为阏氏,还有什么不幸怨恨可言呢?请联系《咏怀古迹五首》,200~

  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此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句突兀奇绝,不同凡响: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依旧坐落着昭君村。上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下半联则似电影中的“定格”,具体点明古迹所在,很自然地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陡起直转,必然过渡到下面对昭君命运的咏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清人袁枚论诗曰:“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杜甫以“紫台”对“青冢”,一雍荣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先从字缝中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连”、“向”二字,更是颇具匠心,前者将“紫台”、“朔漠”连在一起,无形中就把昭君出塞的悲剧和西汉朝廷的昏庸联系了起来;后者使同种色调互相渲染:青冢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这两句中的“朔漠”、“黄昏”,又是叠韵双声。这正如《贞一斋诗说》所云:“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成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可见杜甫确实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曰:昭君已一去不返,后人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杜甫自己“窃比稷契”,结果却遭到君王的厌弃,终老江湖。因此,他对昭君的厄运充满了同情,对昭君的故国之思有着充分的理解。然而他深知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归”二字真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春风面”与“夜月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做怨思之歌”。(《琴操》)此联写得真切率直,说的是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
  白居易论诗要“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杜甫却说诗要“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适岑参三十韵》)。乍看二语抵牾,而事实上当诗歌“显其志”时,诗思也就达到了高峰。这是诗人对所叙之事的一个总结,又是诗人感情最强烈的抒发,而此时此刻最能发人深醒,这也就是“篇终接混茫”。杜甫在写了昭君的悲剧以及悲剧的根源之后,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正是“卒章显其志”。仅就昭君命运来看,她“一去紫台”,便“独留青冢”;因“画图省识”,而“环佩空归”,怎能不怨呢?她要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的无依,怨君王昏庸,怨小人险诈。茫茫六合有多大,她就有多少哀伤,那琵琶曲中就有她多少怨恨!不过,“看杜诗如看一处大山水,读杜律如读一篇长古文”(黄生《杜诗说》),七律作者是把“一腔血悃”凝铸在五十六字之中,字字精深、不可轻议。这首诗题为“咏怀古迹”,重心是在咏怀上。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结,只能算是咏史。这不仅理解不到杜甫的情怀,还会产生误解。以前吴若本、《读杜心解》等误把这组诗分为咏怀一章,古迹四首,就是例子。其实只要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来看,就绝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因为他借古抒怀的动机很明显,五首诗的联系也很密切。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际会之难;漂泊西南、依人为生的岁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扰乱他又欲归不得。所以他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那么可见,这曲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这一曲怨恨已流传千载,谁又能断言它不再继续下去?这一结,切中时弊、含意深远,正是“篇终接混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王昭君。
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引出歌咏对象 衬托昭君的。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在这里那雄伟的山川已经是昭君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了,诗人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杜甫的《咏怀古迹》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对古人来说,故土是祖先魂灵的所在,生不得归,埋骨他乡,已经是莫大的痛苦。
而身为女子,虽有倾城倾国的容色,选入宫廷,却不得君王宠幸。最后遣嫁匈奴,去当时人认为的蛮夷之地,与异类为偶。。
要知道,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差距,恐怕比现在的米国和北韩的差距还大。
想象一下生在现代的你,在生活优渥的单位混得开开心心的,有的是俊美多金的男人追求。
却被迫离开故土,去黑非洲的丛林嫁给一个当地的酋长。(不是鄙视,但只是心理上过不去) ,你就能安之若素?

那是杜甫从那个时代来看王昭君的出塞,其中影射了他个人的感情,经历,自然充满了悲剧色彩。
反过来,你再看看董必武的《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也写作伊屠牙斯),封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她嫁给了呼韩耶,其死后又嫁了他儿子。


一首描写女人担当历史重任。被迫出塞的诗。
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王昭君的遭遇,引起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所以从汉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咏王昭君的诗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首:1、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

杜甫写的哪一首诗揭露了王昭君她内心的心酸呢?
2.概括王昭君的悲惨经历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从紫台一去,便一路走向茫茫无边的远方沙漠,荒漠上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独自对着黄昏。这首诗的颔联,短短两句话就概括出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具体展开来说,其实王昭君在嫁到匈奴之后地位十分崇高,但她最终却客死异乡,想必她经历...

有哪些千古流传的诗句?
王昭君离开皇宫嫁到朔漠,死后只留坟墓望着家乡。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 《寄夫》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

昭君出塞的民间传说
“昭君”为封号,出塞前夕,以贵族下嫁番王。但是,无论推敲如何,王昭君以民女身份和亲匈奴,远比宗室公主广为流传,其中,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均使一个绝色的女子,留在天空上,朔漠旁,人的梦里。后世,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了对王昭君离开皇宫嫁到朔漠,死后只留坟墓望着家乡的悲悯之情。史学家剪伯赞赋诗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前二句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关于黄沙大漠的诗句(描写古代塞外大漠黄沙的诗有哪些)
意思:王昭君离开皇宫嫁到朔漠,死后只留坟墓望着家乡。 5、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唐·王维《从军行》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王昌龄《从军行》 意思: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7、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唐·...

英雄杀中王昭君台词的意思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离开皇宫嫁到朔漠,死后只留坟墓望着家乡.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莫道娥眉无志气 不将颜色媚君王。 不要说女人们没有什么志气,昭君就没有用美貌去换取君王的宠幸。

王昭君的一生是怎样的?
此后,王昭君又与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称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次女嫁给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王昭君的儿子伊屠知牙师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岁月无情,王昭君老死在异乡匈奴,始终不能叶落归根。至于她死于何年何地,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记述说...

咏王昭君的七律诗
清代学士朱瀚评价道: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其实不单如此,句中的“朔漠”“青冢”“黄昏”等字词,皆是练字极其精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二、“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李白《王昭君》1、释义:昭君轻轻拂去了玉鞍上的尘土,她上了马,...

王昭君出塞的原因 王昭君为什么会自愿出塞和亲?
时光疾如箭,转眼到了呼韩邪单于携昭君北返塞外的日子,汉元帝刘奭在欢送仪式上见王昭君仪态雍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出尘脱俗之美,聘聘婷婷往那一站,自己后宫的三千粉黛顿时黯然失色,他不禁瞠目结舌、灵魂出窍、懊悔莫及,连肠子都悔青了。想到如此绝色美人就在身边,自己却浑然不知,错把西施当无盐,心中不由得暗恨...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嫁往匈奴是自愿的吗? -
尉支君佳: 有个说法是 昭君入宫数年而不得幸 元帝招出塞人时昭君负气盛装参与 选中后元帝一看后悔莫及 但无法改约 只得将昭君嫁到塞外 这不是电视剧《王昭君》的臆断 而是历史上确有记载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嫁匈奴后有些什么事迹?
尉支君佳: 【昭君入宫】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普通的民家(和屈原是同乡).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当时的皇帝汉...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真的三嫁匈奴单于后服毒自尽吗?真实结局是什么? -
尉支君佳: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生于汉朝汉武帝时期,可惜为了与匈奴联姻,最后只能将王昭君远嫁于匈奴.而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非常水深火热,虽然没有改嫁匈奴单于三次,但却也是出嫁了两次,而最后的服毒自尽也是为了王昭君的人...

鹤山市15689096636: 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晚年的生活是怎样的 -
尉支君佳: 满凄凉的,因为她嫁给呼韩邪之后2年,呼韩邪就因病去世,依照匈奴人的习惯她不情愿的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单于,她上书大汉于成帝,成帝说顾全大局,入乡随俗,雕陶莫皋单于于公元前20年也死了,这次昭君没有再嫁,自此之后昭君寡居,3年后郁郁而终.但昭君和她家族以及她所生的儿女,维护了匈汉之间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出稼后的命运如何? -
尉支君佳: 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次女叫当,后来分别...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后来嫁给谁了? -
尉支君佳: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 为什么远嫁匈努 -
尉支君佳: 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鹤山市15689096636: 关于昭君出塞得问题咯 -
尉支君佳: 王昭君是皇帝选秀时进宫的,但皇后嫉妒其美貌,命画师给秀女作画时故意将其丑化,进得宫中时皇后也不领其见帝,后匈奴攻打边疆,对当时皇帝说除非有一位汉室公主嫁过去就不再进攻,皇后想起王昭君,倘若让皇帝见到必威胁自己的地位,趁机决定将她远嫁,便要皇帝收其为义女,也就是一名公主了,但在远嫁前皇后也没让皇帝见过她的容貌,当然,在昭君出嫁当日皇帝也后悔莫及啊,如此美女就便宜了匈奴人.昭君远嫁也是为摆脱宫里的种种束缚 所以,在那个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有私心)她自愿嫁去匈奴,她的出嫁为巩固汉朝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鹤山市15689096636: 王昭君,一代美人.生死,远嫁习俗好么,后来怎样了 -
尉支君佳:王昭君的结局:转嫁继子,服毒而死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

鹤山市15689096636: 雕陶莫皋资料 -
尉支君佳: 王昭君(wánɡ zhāo jūn)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